簡單、簡化,是截拳道的基本為道哲學
精簡、直接、非傳統:
1967年李小龍首次公開截拳道並闡釋其科學哲理
原文:黑帶記者/麥克斯韋·波拉德 譯者:王維 譯校者:朱建華 鄭傑
為道塾·譯校者注
本文原載於1967年11月號《黑帶》雜誌,是該世界級武術雜誌首次以封面人物形式專訪李小龍,也是其連續兩期關於李小龍的長篇專訪中的第二篇。
其時,李小龍參演的好萊塢電視劇集《青蜂俠》正在美國播出,他在劇中扮演主角青蜂俠的司機兼助手加藤。雖然是配角,但李小龍以其凌厲炫目的中國功夫讓美國觀眾大開眼界,觀眾對加藤及其中國功夫喜愛的狂熱度,完全蓋過了主角的風光。
這是李小龍在美國武術界之外,首次被西方大眾所熟悉和追捧,也是神秘的中國功夫首次為西方大眾所了解。
當然,現在回放歷史來看,這也可以視為三年之後,李小龍回到香港,通過四部半功夫電影風靡世界,並贏得全球性聲譽的一次小小的成功熱身和預演。
當然,翻譯並推薦本文,我們關注的不是加藤或青蜂俠,而是本文在武術,特別是截拳道史上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通過本次專訪,一代宗師李小龍不僅首次面向國際武壇正式公開了自創的截拳道,詳細的闡釋了截拳道的名稱定義及其背後蘊藏的革命性的武道哲學,還展示了具有劃時代開創意義的早期截拳道技戰術及其全接觸實戰訓練法。
同時,當年年僅26歲的李小龍更是毫不留情的抨擊當時在美國流行並佔據統治地位的各種傳統武術令人絕望。
我們與其說這是李小龍在介紹他的截拳道,倒不如說是李小龍通過武術專業媒體,對當年的傳統武術界發起的首次離經叛道的批判,以及首次思想解放和真功夫啟蒙,事實也確實如此。
即使幾十年後,我們發現這位截拳道宗師對於傳統武術的批評,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仍然振聾發聵。
無論是了解截拳道,還是了解李小龍的武術觀,本文都為您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本文由為道塾&龍的傳人截拳道中國教練學院組織編譯,原載於《中華武術》2013年7月號李小龍紀念專輯。標題為編譯者所加,原英文標題是《In kato’s Gung-fu action is instant》。
李小龍和弟子李愷演示截拳道連消帶打技巧
李小龍,身高5英尺8英寸,體重145磅的中國「黃色炸藥」(TNT),扮演了青蜂俠的助手—緝拿罪犯的加藤,是一位堅持己見的現實主義者。
如果某位電視劇集的製片商請他飾演角色,在籤約前,李小龍總是想知道,他飾演的那一個角色的劇情,是否貼近現實或是否合符情理。
在電視劇中,作為青蜂俠的保鏢兼忠實助手,李小龍降低了他對於功夫技巧必須符合實戰的真實性的要求,因為電視劇中那些略顯拼湊的動作似乎看上去更為激動人心,能夠完全折服觀眾中那些刁鑽而活躍的「電視無賴們」,從而消除了他作為東方人能否被西方觀眾所接受的心理障礙。
這位在美國舊金山(舊金山)出生,在香港長大的演員,從好萊塢這個虛幻世界的初次演出的體驗中,假裝學到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
成千上萬的孩子們對加藤和青蜂俠乾淨利落的懲惡揚善且夠勁的表演方式激動不已。但一些老派觀眾卻對這部電視劇集不太看好,因為這兩位懲治罪犯的街頭戰士總是戴著黑色面具,讓這些觀眾感到欠缺可信度從而失去看劇的興趣。
當然,《青蜂俠》即使是在美國國內或國外重播,對於年輕的觀眾們來說,仍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但李小龍希望能夠通過增加更多、更可信的劇情,來吸引所有年齡段的觀眾。
這些,都會促使李小龍認真考慮下一個他將扮演的角色所佔的戲份。
「不久前,我曾有機會被推薦到一部叫做《長子》(譯者註:此處說的是好萊塢曾籌拍的電視劇集《陳查理長子》,李小龍曾參加過試鏡)的時長一小時的電視系列劇中出演第一男主角,這個角色將會以一個中國式的詹姆斯·迪恩的形象出現。」李小龍告訴《黑帶》雜誌,
「我想確認在籤約前,我不會去扮演那種唯唯諾諾,說著洋涇浜英語的角色,我也不會扮演那種在腦後拖著一根長辮子,在鏡頭前跳來跳去的辱華角色。」
李小龍所說的這部電視劇集最終並未成為現實,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內心始終保持的那一份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他明白自己不會向任何思維定勢屈服,不管能否成名,他也絕不會做出任何可能貶低亞洲人的行為。
貼近現實,科學高效,是截拳道格鬥的基本特徵
當談及中國功夫時,李小龍依然強調的是貼近現實和科學合理。在中國,有很多不同的功夫館校,但根據李的說法,就像在美國一樣,想要找到一位好的師傅,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指導,也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
「有太多不切實際的馬步、架勢和傳統的形式、規矩,」李說。「太多的人為規範和機械呆板,練打脫節,沒有真正的讓學生們通過貼近實際的訓練為真實的格鬥做好必要的準備。一個身懷這些所謂雜七雜八的傳統「真傳」的傢伙,只會遭人痛毆。
像這些傳統的武術形式,我認為是一種形式化的麻木不仁,它讓流動的格鬥變得凝固和受到限制。這些練習者僅僅只是在盲目的演練那些固化的招式和套路,這樣的訓練,只會阻礙他們去適應任何真實的格鬥環境。」
李小龍將這種形式的教學描述為「有條理但令人絕望的教學」。
基本上來說,李小龍的格鬥技巧,就像是瞬間出手打倒任何想搶他錢包的傢伙那樣直截了當,而在此之前,他不會去想為什麼這個傢伙第一次就選擇搶他的錢包,更不會去想什麼招式或套路。
閃電般的動作在李的技巧中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為了讓他的速度達到完美,李小龍發展了他不可思議的快速的視覺洞察能力和一雙有著令人畏懼的速度的雙手。
李小龍的硬幣遊戲,屢試不爽。既顯身手,又能和諧人際關係,是李小龍高情商的表現之一
站後幾步遠,他可以在你合上手掌之前抓走你手中的一角硬幣。他向記者表演過這個,在快速抓走記者手裡攥著的一枚一美分硬幣的同時,還能夠用他手裡的一角硬幣,完成二者的交換。
他的換硬幣動作如此之快之敏捷,如迅雷閃電,看起來就像是神奇的魔術。
李小龍與弟子李愷分別演示截拳道和傳統武術的出拳方式以作比較
到現在為止,非常顯然,這位26歲活躍的中國功夫專家(他的中文本名叫李振藩),對傳統武術持懷疑的態度。
「對我來說,很多類似虛幻的東西是沒有用處的,」李小龍說。
通過開設位於西雅圖,奧克蘭和洛杉磯唐人街的三所功夫道館,他試圖證明這一點。
他所教授的是截拳道(中國式拳法,CHINESE BOXING)。他將他的所有武道館均命名為「振藩國術館」。
作為專業性的道館,振藩國術館外面從來都不掛商業性的招牌,但李小龍指出來說,「這裡的人都知道他們在哪裡。」
李小龍不進行公開化的教學。他選擇學生也是謹慎小心的。在這些學生中,有不少是帶藝投師的學過或教過其他武技的人或教練。
他們一周上1-2次課。有時,如果李小龍有時間,他還會給一些名人上私教課,收費從27.5美金到50美金一小時不等(譯校者註:李小龍後期的私教課收費曾上漲到275美元每小時。李小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推行高端功夫私人教學模式的第一人)。一些上私教課的名人弟子甚至還要從美國東海岸坐飛機過來。
「這些私教課程通常不是那麼有趣。」李小龍說。「只有教那些有一定訓練經驗的人才比較有意思。他們能夠領悟和欣賞我所教授給他們的。
當我發現一個有潛力的學生時,我會免費。」
李小龍設計的紀念碑,以闡述其武道哲理
紀念碑為了能夠近距離看看李小龍的功夫,《黑帶》雜誌的記者來到李小龍設在洛杉磯唐人街的振藩國術館觀看他的演武。當記者來到國術館前門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樣一幕:
在進門不遠處,擺設有一個用一束鮮花裝飾的黑色的墓碑模型,上面雕刻著一行涵義玄奧的短句:
「紀念一位曾經靈活流動的人,一位被傳統的糟粕填滿和扭曲的人。」
「那完美的表達了我的所思所想,」李小龍一邊說一邊脫外套,脫得只剩下汗衫和長褲,然後,和他的朋友,忠實的截拳道追隨者李愷(Daniel Lee)開始了一次長達2個小時的演武。
當《黑帶》雜誌的攝影師奧利弗·龐(Oliver Pang)把他的照相機對準李小龍拍攝他的動作時,他看到了電視中加藤似的演武:
李小龍如同黑豹一般的潛步接近、防禦反擊,移動,突進,扭腰轉髖發出爆發重拳。
有時,則低踢脛骨,以標指插眼,向太陽穴發出重拳,有時則肘膝並用。
我們注意到,李小龍的身體自始自終都能保持放鬆。
低位踢擊脛骨/膝關節,是截拳道發動低位攻擊的首選
李的動作就像那些動作優雅且精準的職業拳擊手一樣,出擊精巧、經濟。
在李小龍的中國功夫裡,表面看上去像是糅合了擊劍和詠春的法度,然而,他的截拳道完全不同於任何現存的傳統武技或流派。
在李小龍和李愷對練時,他能夠做到神定氣閒,大氣不喘,有時則會停下來進行闡釋。他說:
「截拳道最特別的地方是動作簡單。每一個動作都是實用的,不是為了好看。
我始終覺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正確的方法。截拳道就是用最少的動作和消耗,直接表達你的情感。越接近功夫之道,表達方式就越精簡。」
李小龍宗師演示截拳道直踢
「我的武技沒有什麼神秘可言,我的動作是簡單、直接和非傳統性的。我強調這樣的事實,我現在的武技整體上看起來更為機動和有效率。
我能夠取得這些成就,首先歸功於我以前的詠春拳的訓練,這是一門偉大的流派,我的詠春拳師傅是葉問,在我成長的地方——香港,現在是一位詠春拳的掌門人。」
「截拳道(JEET KUNE DO)是當今存在的唯一非傳統風格的中國功夫,做起來很簡單,但解釋起來卻並不容易。
截(Jeet)的意思是「阻止、偷步接近,攔截;拳(Kune)的意思是「拳頭或者風格」;道(Do)的意思是「方法、途徑或終極實相。」
「換句話說,是『截拳之法』(The Way of The Stopping Fist)。這種武技的主要特徵是沒有通常傳統武術中的消極阻擋防守。阻擋防守是最沒有效率的。
截拳道是攻擊性的,它是有生命的和自由的。」
李小龍也著重指出,在他的武技體系中,沒有任何傳統的形式或套路,
因為固定的套路會產生固定的節奏。
他喜歡無規則的破碎節奏。
接著,他說到「傳統的套路是無用的,它試圖『阻止』和『凝固』那些在格鬥中變化無常的動作,然後像解剖屍體一樣徒勞地研究和分析。」
李小龍解釋說,截拳道所針對的是完全「真實的格鬥」,而不是那些建立在模仿或想像基礎之上的東西,類似於雜技,現代舞。
「當處於實際的格鬥時,」李小龍強調說,「你不是在和一個殭屍格鬥。你的對手將會是一個有生命的,不斷移動而不會固定在某個位置上的傢伙,他是流動的和鮮活的。你必須採取合符實際的行動與之較量,而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在和一個機器人格鬥。」
李小龍聲稱其他門派武技體現出來的節奏,不過是一種「雙人的配合」,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截拳道在訓練和實戰中採用的是無規則的破碎的節奏。
在我們觀看李小龍演武的過程中,他不斷強調的「非傳統性」,「直接」和「簡單」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你能給我們解釋下你剛才所說的意思嗎?比如什麼是『非傳統性』呢?」我們問。
「總體上來說,傳統的形式和效率都很重要,」李小龍強調。
「我並沒有說形式是不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到形式的經濟的話,
對我來說,效率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為了闡明我的觀點,讓我跟你們說一個故事吧:
兩個東方人在羅馬觀看奧運會。其中一位東方人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100米短跑運動員鮑勃·海耶斯(Bob Hayers)身上。
當比賽開始的槍聲響起時,座位上的觀眾們既緊張又興奮的傾身向前觀看。當這些短跑選手們接近終點時,海耶斯快速前衝領先越過了終點線,一項9.1秒的新世界紀錄由此誕生。
人群中歡呼不止,但其中一位東方人用肘碰了碰旁邊另外一位東方人的肋部,小聲說,
『你看見了嗎?
他的腳後跟是提起的。』」
「我們知道要點了,」我們說:「那麼你說的『直接』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嘴裡的話還沒有說完,
李小龍的錢包就已經朝我們飛了過來。
本能的,
我們伸出手來在半空中接住了它。(未完待續)
李小龍拍手打二龍戲珠。對手伊魯山度此時還是肯波空手道創始人艾德·帕克的黑帶高級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