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發現!終於破解大禹治水的歷史真相之謎

2020-12-18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建立的基礎,使得「中國之人得而食也」。大禹治水也被認為是中國的上古傳說、神話,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大禹及其先民們是不可能完成開鑿巖石、疏通河道這些宏大工程;大禹治水更不可能在一十三年內全國範圍內疏通九河,治理天下洪水,因此,大禹治水只可能是神話或傳說!?

如果大禹治水被否定,那麼華夏歷史,華夏民族的文化基礎,也將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大禹治水問題不是一個神話、傳說的問題,而是事關華夏民族歷史存在的關鍵問題,是必須要證實與確立的重大問題。而那些以《禹貢》記載為基礎,認為大禹治水為大禹治理了全國九州範圍的大洪水,也是不現實的宏大工程;即使以現今的生產力水平,在一十三年內完成全國九州河流的治理,也只能是一個毫無現實性的神話!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大禹治水故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現在可以證實大禹治水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嗎?尋找到大禹治水的遺址、遺蹟嗎?筆者將以大禹的名義,為你還原4000年前,真實的大禹治水「鑿山導淮」的前後經過,還原大禹「鑿山導淮」真實可靠的歷史事實。

在「夏之興也以塗山」「禹合諸侯於塗山」的淮河塗山西麓,有一個淮河「荊塗之峽」。在大禹「鑿山導淮」之前,「荊塗之峽」卻是荊山塗山相連在一起的山谷,阻斷了淮水的北流。

塗山當地縣誌記載:「水經云: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迴入渦舊跡也。」「斷梅谷在荊塗二山間,或曰二山本為一脈,禹以桐柏之流泛濫為害,乃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山之間有斷梅谷,濱淮為勝。」

在堯舜禹時期,每到夏曆的夏四、五、六月份,南北暖溼季風在淮河沿線交匯,形成連續多日的陰雨天氣,大雨、暴雨連續出現,使得淮河沿岸洪水成災。以塗山為中心的淮河中遊490公裡流域,淮河水位差只有16米。在夏季洪水時節,淮河中遊16米的水位落差本就很難讓淮河上遊來水,順暢東流,當淮水到達荊塗二山地區,受荊塗二山的阻隔,如果抬高16米水位的話,荊塗二山上遊二三百公裡流域地區將成為一個大湖,成為十年九澇的洪水地區。

因此,《尚書》與《史記》中描述的「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就不是一個神話、傳說中的大洪水,而是荊塗二山上遊淮河流域的真實情景。堯舜禹治理荊塗二山淮河流域的洪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淮河流域的洪水,關鍵的問題就是荊塗二山對淮水向北後東流的阻擋。在此地形成的「麓高水匯」是根治洪水的關鍵,可以讓淮水順勢向北後東流。但這個巨大工程在四千多年前,沒有鐵器的情況下,能夠完成嗎?大禹開鑿荊塗二山之峽,現實嗎?

在中華大地上,4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五六千年前,玉器的加工與使用以及非常普遍,古人精細加工的玉器,讓人嘆為觀止,開鑿巖石自有古人獨有的方法。

二千二百多年前,李冰父子治理四川都江堰時,採用「火燒水激」的方法,開鑿河道,是一種簡單經濟的方法。火燒水激其實就是利用巖石熱脹冷縮的原理,用烈火灼燒後在它最燙的時候突然用冷水澆,這會使巖石變得非常脆弱,幾乎一碰就碎。使用「火燒水激」法開石或採礦是我國古代的常用方法,火燒水激法也叫火龍法、火門法,俗稱燒火龍或燒火門。其過程是採礦工首先觀察被採礦巖的紋路節理,選取大塊礦巖並取位,用三塊「牛公石」砌築一個小火灶,稱「火龍灶」,在灶中架柴片燃燒,再用一兩塊耐火瓦片,用於引導火焰直衝石壁焦點上。火龍灶燃燒後的火力入石,礦石漸漸開裂發聲,隨著溫度的加高、火力的深入,巖石最後會發出爆竹聲,隨之石屑紛紛落下。採礦工據此可以判斷出火燒達到的溫度與對礦石的影響,待火龍燒到應有程度,礦工驟然向礦巖潑上冷水,暴熱的礦巖突然遇冷收縮,產生裂縫。因礦巖質地紋理與堅硬程度差異,有的燒到幾小時經潑水就可開裂,有的則需要水潑後的第二日才慢慢開裂。開裂後,礦工便可用鏨子、錘、鏟等工具沿巖石裂縫敲打撬開。

在遠古時期,開鑿巖石的方法有了,大禹帶領當地民眾開鑿荊塗二山疏導淮水可以完成實現嗎?

我們從歷史記載與荊塗二山的地形地貌,會發現荊塗二山之間,雖然形成了阻擋淮水北流的山谷——斷梅谷。荊塗二山之間雖然連成一體,但山谷並不高,並不大,兩山之間的巖石分布並不廣,大約有1.5公裡的巖石和黃土。真正耗費大量人力的巖石山基可能遠低於1.5公裡。而最為關鍵的是,這段山谷距離並不是淮水古河道,為古淮水流經的地區。這就為大禹和先民們從容開鑿荊山與塗山之間的淮水河道,提供了乾燥方便的施工環境,順利地實施「火燒水激」的開鑿巖石的工作,而不會受正常淮水與水患的影響。在「荊塗之峽」完全完成後,在淮水的南北兩頭開通水道,淮水就可以順利流過「荊塗之峽」後,東流入海。

這或許就是《史記》記載中的「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的真實歷史原因吧!大禹、伯益、后稷率領當地諸侯百姓去除荊塗二山之間的山體泥土,在山體上表上樹木,火燒山體巖石,水激碎石,開鑿荊塗之峽。在蘇軾的詩中「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秦國人的先祖伯益與大禹同為淮河塗山禹王宮中被塗山人祭祀的對象,也印證了《史記》中記載的這一歷史史實。

因此,大禹治水「鑿山導淮」不是虛無的神話故事,而是淮河塗山人民口耳相傳,傳習延續下來的歷史史實。大禹治水「鑿山導淮」是有地理、有原因、有經過、有歷史記載、有實施現實性的中華偉大工程;成為奠定華夏文化高速發展的起點,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的精神家園。(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重大考古發現!破解大禹治水的歷史真相之謎
    很多中外學者認為大禹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西方學者,更是幾乎全盤否定大禹和夏朝的存在,那麼作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上古偉人,大禹到底存不存在,大禹的記載是信史還是純屬杜撰?考古不斷出土的大禹遺址,或揭開了歷史真相!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不過這時候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被人們說到很多年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個朝代,都不是封建王朝,但是人們是知道這三個朝代的。在西方歷史學家的眼中,華夏歷史上的夏朝是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夏朝沒有文字記錄。可問題,這樣的質疑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呢?換句話說,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根據考古的發現來看,夏朝這個謎題很快就被破解了。
  • 金字塔建造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當然,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金字塔的建造工藝有些特殊,有些不可思議,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不僅是因為這種建築特異的形狀,更重要的是,屹立在沙漠之中4500年不倒,高超的工藝水平足以令世人折服。因為無從破解,許多人認為那是外星人曾經降臨過地球的證據。而經過科學家的一番努力,這個未解之謎終於解開了:    最關鍵一點便是,古埃及人靈活的運用了浮力。
  • 大禹治水不是神話,專家情景再現大禹治水全過程!
    大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魚為了能夠治理黃河水患,三過家門,這種精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大禹治水流傳了幾千年,但現在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是一個神話,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專家們還原了大禹治水的場景。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宣布,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發生特大洪水的直接證據。這次大洪水被專家認定為大禹治水中的大洪水。更重要的是,黃河流域的發現,為歷史上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帶隊研究的南京師範大學教師吳慶龍在黃河上遊積石峽考察時,偶爾看到一堆雜物,他們也發現了大量沉積物。
  • 德國中世紀女性只剩半塊下頜骨,考古家刮下牙垢,解開了歷史謎題
    德國中世紀女性只剩半塊下頜骨,考古家刮下牙垢,解開了歷史謎題在考古學界裡,每天與不同的古物打交道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破解更多的世界未解之謎。考古人員往往要在古物中的細節部分提取有效的信息,進而推測、研究出重大的歷史價值。
  • 重大考古發現!!!
    (原標題:重大考古發現!!!)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金字塔設計圖已被發現,考古深入研究圖紙未解之謎會被解開嗎?
    在茫茫的沙漠之中矗立了幾千年,時至今日人類仍然無法破解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古希臘,包括瑪雅文明等等都是人類文明比較早的。埃及金字塔作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已經在非洲的土地上孕育了幾千年。它的神秘就在於它建造過程難度之謎,金字塔的設計圖出現了,未解之謎會被解開嗎?
  • 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其中的「水」字產生,來自於對塗山荊山地區五條河流走向的刻畫;大禹治水的歷史真實含義,特指對這一地區水患的治理。「石」字的產生,來自於對淮河荊山中、中國歷史中聞名遐邇「和氏璧」的發現地——卞和洞巨石堆中的突出巨石。甲骨文「山」字的產生,來自於對塗山、荊山這兩座隔淮相望山脈山形的刻畫。
  • 金字塔建造之謎終於被破解了,這次的解釋近乎完美!
    當然,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金字塔的建造工藝有些特殊,有些不可思議,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因為無從破解,許多人認為那是外星人曾經降臨過地球的證據。而經過科學家的一番努力,這個未解之謎終於解開了: 最關鍵一點便是,古埃及人靈活的運用了浮力。 這便是金字塔的「地基」,埃及人首先用水做出金字塔石塊的運輸路線和堆積形狀。這樣極大解決了石頭沉重的問題。▼
  • 明孝陵考古新發現:「大金門」外神道走向之謎揭開
    明孝陵考古新發現:「大金門」外神道走向之謎揭開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7月17日電  雖然明孝陵是舉世聞名的景點,但眾多中外遊人並不知道明孝陵的真正起點在「下馬坊」,因為從「下馬坊」至「大金門」
  • 神秘的古埃及法老詛咒,持續了千年,終於被一年輕女科學家破解!
    神秘的古埃及法老詛咒,持續了千年,終於被一年輕女科學家破解!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文明延續了5000年,直到現在還蓬勃發展之外,其餘的三大文明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雖然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的人消失了,但是他們曾經留下的奇蹟和文明卻在歷史上烙印上了深刻的印記!今天要說的這個奇蹟,是世界上十大未解之謎之一,它涉及的建築也被列為世界偉大建築之一。它就是埃及金字塔。千年以來,大家一直都好奇,在幾千年前經濟技術極其匱乏的年代,一群落後的奴隸是如何挪動一塊幾噸重的大石板,把他們磊造成如今完美的建築。埃及金字塔也被稱為「上帝的奇蹟」。
  • 北票市發現「神秘」青銅戈,經專家鑑定,它破解三個春秋戰國之謎
    1967年春,在遼寧省北票市發現了一件青銅戈。類似的青銅戈,在我國各地都有發現,可以說,這種青銅兵器很普通。可專家經過鑑定,卻發現了這件青銅兵器的特殊性:它的主人的地位不僅十分顯赫,而且它還破解了燕國歷史上的三個謎團。這是一件什麼樣的青銅器呢?它又破解了怎樣的千古之謎呢?
  • 大禹治水發生在哪一時期?大禹治水成功的秘訣與外部環境相關
    「大禹治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大禹這個人嗎,大禹又是怎麼治理洪水的?下面就以史料、考古結合的探究方式,來向大家講述「大禹治水」的整個經過。「大禹治水」發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一時期正是堯帝、舜帝統治的時期。
  • 大禹治水的故事讓人吃驚,怪不得魯迅說:禹是一條蟲
    大禹治水的故事讓人吃驚,怪不得魯迅說:禹是一條蟲。大禹治水的典故我們從小就開始聽到,他為了治理水患,用了自己畢生精力,最終才得以成功。但是,堯舜禹以及之前炎黃時代的大部分故事,都是靠著傳說流傳下來。由於當時文字記載少,留存下來的甲骨文也少之又少,只能靠著一些考古發現來還原當時的歷史畫面。那麼,對於大禹治水這件事,到底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呢?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山海經》之中,現在市面上的這本書多是明清時代重新抄錄並且配圖的版本。山海經中對各種奇珍異獸,山河大川的描述多比較誇張,甚至有些荒誕。
  • 終於探明夏禹治水之地、夏王朝誕生之地、華夏文化產生之地
    (作者:趙輝)探尋華夏文化的起源之地,追尋華夏民族的龍興之地,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夢想。千百年來,為了破解這一歷史文化之謎,歷代先賢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總結出夏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徵,成為我們華夏民族的共識,為我們後人破解夏王朝以及創造的夏文化鋪平了道路,為我們找尋中華民族之源指明了方向。《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
  • 為了破解野人之謎,他投入20年的時間,來看看收穫了什麼?
    人類第一次發現野人的時間已經無從考究,但可以確定的是近百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於野人出沒的聲音不絕於耳。從眾多野人目擊者的描述來看,野人大多是擁有比一般成年男性還要高大的直立行走動物,因此在還未確定野人是否真實存在之前,許多觀點都認為野人是猿人未完成進化的版本。
  • 曾侯寶夫人羋加墓考古發現歷史信息:「曾」「隨」的確是一家!
    文/劉永國1978年春夏之交,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面世,墓中出土文物的豐富、華貴,令人驚嘆;其蘊含的歷史信息,也令人意外。《左傳》等史書明確記載,漢東之地為隨國,而且「漢東之國,隨為大。」2012年8月至次年1月,隨州文峰塔曾國貴族墓地考古發掘,考古專家終於見到了古代的「隨」字,21號墓出土了一件帶有「隨」字銘文的青銅戈,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隨國銅器出土於曾墓,為「曾隨一家」之說提供了重要依據。李學勤先生聞訊而來,撫戈慨嘆:「曾隨一家」之說,可以塵埃落定了!定也未定?
  • 西方的疑惑,史前大洪水他們靠諾亞方舟,為何中國卻大禹治水
    (《聖經舊約》信仰之書)果不其然,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還有考古發掘的不斷延展,以及東西方幾乎同時代關於滅世大洪水的傳說互相應證,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上古時代,確有一場席捲全世界的洪水泛濫降臨(夏朝)記憶和傳承不會說謊,二里頭的考古發掘也不會說謊,歷史文獻依然不會說謊。
  • 大禹治水的前世今生
    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