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寶夫人羋加墓考古發現歷史信息:「曾」「隨」的確是一家!

2020-12-17 曾隨文旅資訊

文/劉永國

1978年春夏之交,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面世,墓中出土文物的豐富、華貴,令人驚嘆;其蘊含的歷史信息,也令人意外。《左傳》等史書明確記載,漢東之地為隨國,而且「漢東之國,隨為大。」人們困惑不已:同為春秋戰國時空,隨國出了曾侯墓,而且在隨國的中心區。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當時,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著文主張「曾隨合一,曾隨一家」,如梁、魏即為一國,一國二名並非孤例。

李學勤先生當了「曾隨合一,曾隨一家」的代表,有贊成的、附議的,也有反對的,學術權威也難一言九鼎,畢竟「曾隨合一,曾隨一家」只是猜想。大膽猜想還需小心求證。

2012年8月至次年1月,隨州文峰塔曾國貴族墓地考古發掘,考古專家終於見到了古代的「隨」字,21號墓出土了一件帶有「隨」字銘文的青銅戈,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隨國銅器出土於曾墓,為「曾隨一家」之說提供了重要依據。李學勤先生聞訊而來,撫戈慨嘆:「曾隨一家」之說,可以塵埃落定了!

定也未定?

2018年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隨州棗樹林墓地開始主動性勘探發掘,截至目前,已發掘包括兩組曾國君主夫妻合葬墓在內的高等級墓葬54座、馬坑3座,出土千餘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隨葬品。

發掘取得重要收穫,已出土的千餘件青銅器中,部分青銅器上有銘文,銘文主要有「曾公」「曾」「曾叔」「曾侯」「曾夫人」「曾子」「曾孫」「曾叔孫」等。其中尤其是曾侯寶及夫人羋加、曾公求及夫人漁兩對曾國國君級別的夫婦合葬墓的發現與確認。

編號M168墓葬出土的銅鼎以及編鐘銘文揭示器主為「曾侯寶」,M169出土銅缶以及編鐘銘文揭示器主為「羋加」。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並穴合葬墓。兩座墓南北並向排列,M169略小於M168。

曾侯寶夫人羋加墓(M169)出土的銅缶上,有七字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大意為楚王嫁女入隨的陪嫁)。這七字銘文價值連城,現場考古專家興奮不已;消息傳出,史學界也為之振奮。楚國公主「羋加」是曾侯寶夫人,從並穴合葬墓得以認定,應該是確鑿無誤;從墓葬看,「羋加」是嫁曾,銘文卻稱「媵隨」,楚國稱曾為「隨」,說明「曾」「隨」是指同一個諸侯國,也是確鑿無誤。七字銘文基本解決了學術界爭論不已的「曾隨之謎」問題。

「曾隨合一」可以塵埃落定了!遺憾的是,今年2月24日,李學勤先生已經作古。回想當年「曾隨合一」的判斷,今日終被文物實證,足見學術大家的膽識與學識。

不過「曾隨合一」被證實了,不等於「曾隨之謎」完全破解了,譬如,為什麼一國二名?受封時是隨還是曾?為什麼史籍稱隨不稱曾?為什麼曾侯們鑄銅為器時有曾無隨?這些疑問,還有待研究與解答。

相關焦點

  • 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羋月家族羋加墓,破解「曾隨之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前幾年電視劇《羋月傳》熱播,很多人對「羋」姓感到很新奇,而名列201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中,就有一座同為楚國公主「羋加」的墓,在這座墓中出土的銅缶上的銘文,破解了歷史上的「曾隨之謎」。
  • 「曾隨之謎」:長達五十年的考古證明曾國、隨國本是一國
    直到2011年,曹錦炎先生公布了一件收藏家所有的「隨仲嬭加鼎」銘文,其中就提到楚王為女兒鑄造的「隨仲嬭加鼎」,「仲嬭加」即楚王的二女兒嬭(羋)加,她出嫁到隨國。曹先生認為此器應該是楚穆王、莊王、共王之際所作。2013年,文峰塔的「曾孫邵墓」出土了一件「隨大司馬戈」,這是隨國青銅器首次在曾國墓地被發現。不過,對於隨國青銅器的發現,卻又引發了學者的爭議。
  • 新出羋加編鐘所見「禹」與「夏」
    1978年,李學勤先生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曾國之謎》一文,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假說:考古發現的曾國,便是古書中的隨國。由此引發了此後關於「曾隨之謎」長達四十餘年的爭論。
  • 「曾世家」文物特展 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組圖)
    銘於鼎簋的歷史故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海冰 通訊員 黃敏 曾攀「華章重現」特展中,一件楚王媵(yìng)隨仲羋(mǐ)加鼎引得不少觀眾駐足。鼎上的銘文告訴我們,這是一件楚王嫁女入隨的嫁妝。「羋加和電視劇裡羋月是親戚嗎?」「楚王嫁女入隨,隨在哪裡,跟曾國有什麼關係?」
  • 破解曾隨之謎:陳北辰作客穀雨計劃專題講座
    在曾國考古的學術史上,有四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曾經入圍年度十大考古發現,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尊盤等文物被視為國寶級別。上世紀七十年代,擂鼓墩一號墓發掘後,當時的學術界梳理了早期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工作,指出歷史上存在兩個帶偏旁部首的「曾國」,鄫國在山東,後為莒國所滅;繒國在南陽附近,曾經與申國作戰,而考古發現在湖北隨州地區存在一個不帶偏旁的曾國,與黃國、楚國發生過通婚。在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的器物中,有兩百多處關於曾侯乙的銘文。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
  • 【珍寶檔案】楚王媵隨仲羋加鼎
    楚王媵隨仲羋加鼎,蓋頂有盤狀捉手,蓋及上腹飾蟠虺紋,腹中部有凸起綯紋一周,其下飾三角紋。器內底鑄有銘文28字:「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隨仲羋加食繁,其眉壽無期,子孫永寶用之」。通過銘文可知,此鼎應是楚王為嫁到隨國的女子羋加所作。
  • 看曾世家文物特展,速來湖北省博物館!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的發現,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曾國呈現於世人面前。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這是湖北省博物館經歷疫情重新恢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其中,有象徵權力的龍紋鉞;有酒器、水器、甚至獸首形面具;有用討伐仇敵所得的吉金製作的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長壽;還有楚王為嫁到隨國的女子羋加所作的鼎,其銘文進一步證實曾隨一國兩名。這些器物名稱您都會讀嗎?它們的主人是誰?它們又是做什麼用?快來漲知識!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出土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國寶的曾侯乙墓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當年這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就是考古學家、曾侯乙墓主持發掘領隊、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他曾任曾侯乙墓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2020年9月7日7時38分,譚維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澎湃新聞特選刊譚維四先生的《發現曾侯乙墓》,以紀念一代考古學者。
  • 考古發現1400年前情侶墓!墓中兩男子「牽手」,專家「揭開」身份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經千年,時代更替頻繁,王朝迭起興衰。無數英雄血灑疆場,也有無數傳奇就此落幕。太多歷史被歲月塵封,而為了重現那段歲月,梳理歷史脈絡。考古,一直是人類認識歷史的重要步驟。在其中,不少發現讓人為之精神一震,但也有不少發現,卻有些顛覆人們的認知。考古發現2009年,考古學家在南京棲霞區棲霞街新河村附近考古時,眼前的兩個「獅子」石刻卻突然引起了專家的重視。因為經專家斷定,它們並非是我們常見的獅子,而是一對「麒麟」。
  • 考古專家稱韓森冢是秦王陵 墓主是誰曾爭議千年
    莊襄王陵被推測在秦東陵  1986年發現秦東陵後,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秦莊襄王陵在秦東陵。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尚志儒推測秦東陵一號陵園南邊的亞字形墓是莊襄王與帝太后的陽陵。他估計在秦東陵北邊還有未發現的秦墓葬陵園,那就是莊襄王的陵園。  為配合周邊改造首次勘探  雖然專家們一直為韓森冢的主人爭議,但過去一直沒有做過相關考古工作。「其原因是,一沒有精力,二是鑽探對古墓也是一種破壞。」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朱連華說。
  • 陝西發現西漢貴族大墓,墓主人曾權傾朝野,依舊逃不過被盜的命運
    當工作人員取土檢驗後果真在地底下發現了古墓,後經測量,這是座面積約40000平方米的高規格家族墓園,但是令考古專家倍感失望的是,這些墓中有13座慘遭盜掘,只有一座倖免於難。漢墓十室九空不是空穴來風的,這座最大的墓同樣被盜墓賊光顧過,因此,考古專家必須進行搶救發掘,才能儘可能為國家挽回損失。在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之後,考古人員就開始發掘大墓了。
  • 隨州農民梁升法:是我發現了曾侯乙墓(圖)
    梁升法在接受採訪  3月19日,隨州市傳來消息,當地文史工作者經過調查走訪,首次確認現年60歲的農民梁升法,是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隨州曾侯乙墓的第一人,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22日,筆者採訪了梁升法,他向世人打開了這段塵封25年的歷史記憶———  3月22日,在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梁升法的家裡,筆者見到了這位曾侯乙墓第一發現人。
  • 考古2019︱兩周考古:都邑遺陳跡,列國傳新奇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曾侯乙墓發掘之初:21具女屍漂在水上,吊車吊7噸棺材時差點翻了
    文物是在很多的歷史遺蹟裡面出土的,很多的古墓在經過發掘之後,裡面所有可以找到的文獻和文物,都會被拿出來進行考古研究,然後這座墓會再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進行大量的總結,會徹底的將這個古墓參透,讓一個古墓充分的發揮他的價值。在我國考古歷史進程裡發掘到的大型戰國墓中,最珍貴的和最有歷史意義的就是曾侯乙墓。
  • 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這八種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八類樂器,曾侯乙墓發掘報告中,基本上定為6音,即6種樂器,其中缺木、土兩種樂器。木(柷敔),即鹿鼓;土,即壎。曾候乙是否存在這兩類樂器呢我們根收世之中的木極)音的有關記載,再結合考古發掘樂器鹿鼓的考證,認為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一件背部有榫眼的鹿就是鹿鼓,與楚墓所出鹿臀部榫眼斜插木鼓為木音之樂相同。前有專論,故而略之。唯土音之樂壎仍無定論。
  • 北宋名門呂氏墓考古② :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禮
    顯然這是玩笑話,但這個問題的確讓我們好生困惱了一陣。就拿呂大臨墓的發掘來說吧。呂大臨,字與叔,是呂蕡的第五個兒子,自幼聰穎好學,先後跟隨的老師都是北宋著名儒學大家張載和程顥、程頤,學有大成,又考取了進士。但此人生性淡泊名利,喜歡鑽研學問。學成回歸鄉裡後,志在教化百姓,曾「杜門十年,以講學自樂」,號芸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