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升法在接受採訪
3月19日,隨州市傳來消息,當地文史工作者經過調查走訪,首次確認現年60歲的農民梁升法,是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隨州曾侯乙墓的第一人,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22日,筆者採訪了梁升法,他向世人打開了這段塵封25年的歷史記憶———
3月22日,在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梁升法的家裡,筆者見到了這位曾侯乙墓第一發現人。憶起當年事,如今已60歲的梁升法老人顯得激動不已———
「挖著挖著,挖出20多件」
那是1977年9月底,時任隨縣城郊公社團結大隊第八生產隊會計的梁升法,作為民工參加駐擂鼓墩解放軍某部隊擴建營房的勞動。
一天上午,村裡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梁升法也帶著侄女梁愛琴在一處掘土。挖著挖著,在離地面約二三米深的地方,梁升法竟發現了20餘件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蓋;有的像香爐,帶3隻腳;有的是長方形樣子,帶4隻腳;還有的如燈座形狀,帶有箭頭。大的幾公斤重,小的只有幾十克重。因為土質較松,梁升法挖得很是小心,所以這些青銅器出土時基本上都完好無損。
放工後,梁升法把自己的棉布褂子脫下,將挖出的這些東西分兩大包包好,準備背回去。由於兩包東西又大又沉,很是惹眼,被部隊的監工員看見了,忙叫梁升法將東西放下來給他們檢查。監工員看了看,見不是部隊的東西也沒有說些什麼。就這樣,梁升法把東西背回了家。
「當時不知道那是什麼」
梁升法把背回家的東西放在院子裡,叫家人幫忙看著,說不要讓別人給拿走了。當時,梁升法自己也不知道這些是什麼玩藝。
「梁升法挖出了一些奇特的東西!」消息不脛而走,一些鄉鄰紛紛跑到梁升法家來看稀奇。有識貨的人忙說:「老梁,你發財了,這些都是文物,很值錢的,快藏起來吧!」可梁升法卻說:「既然是文物,我就不能藏了,這些都是國家的東西。」
部隊的領導得知消息後,迅速帶了幾名戰士來到梁升法家,並告訴梁升法,你挖出的這些東西都是文物,是要上交的。梁升法忙說:「你們不來找我,我也會去找你們的,這些本是國家的,我作為村會計是不會貪這些東西的。」就這樣,梁升法就把這些青銅器全部交給部隊的同志帶走了。
部隊的領導覺得梁升法很顧大局,識大體,專門為此獎勵了他兩套《毛澤東選集》,一套是1932年的普裝本,另一套是1964年的帶紅塑料皮的精裝書。
梁升法拿著這兩本書,覺得很值,他感到這是對自己的最高獎賞。
「差點被爆破了」
這之後,梁升法依然作為民工,參加部隊擴建營房挖地墓的勞動。1978年春,民工們開始用爆破式的方法開採墓地。
突然一些民工發現,在開挖過程中,挖出了大量不規則多邊形青石板。聯想到上次梁升法挖出的文物,當時在此管基建的負責人就要求暫停爆破式開採,全部啟用人工開挖。
民工們越挖,青石板越多,管基建的負責人感到,如果梁升法挖出的是第一批文物的話,那麼這兒就是一個大古墓。他們當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確認下,197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廳的主持下正式對曾侯乙古墓進行發掘。
隨後,專家們在擂鼓墩周圍發現了200餘座古墓。古墓的發掘還創下了樂器、編鐘、漆木器、金器、墨竹書簡、青銅禮器、棺槨等7個之最。
「這事,沒什麼後悔的」
25年來,附近的村民常跟梁升法開玩笑,說:「老梁,如果當時留幾個東西,現在早發財了。」可梁升法說:「那是國家的東西,假如貪了那些東西被公安機關發現,是要被判刑的。作為村幹部我要先做到自己不貪,才能換取村民的不貪之心。」
據隨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局副主任王新城介紹,就是有老梁這樣樸實的農民,擂鼓墩附近的古墓群才沒有遭到人為的破壞和開採。他們為當地文物保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採訪王新城時,王對梁升法發現曾侯乙古墓作了高度評價,他說:「假如不是老梁當初挖出這些玩藝,也不會引起有關負責人的注意,說不定,一座完好無損的古墓會被爆破式的開採炸得體無完膚。所以說,梁升法發現古墓雖是偶然的,但對文物完好無損地出土,意義卻是重大的。」
背景資料:曾侯乙墓
擂鼓墩墓坑現場
位於隨州城郊擂鼓墩之東田坡東端,1978年發掘。墓主為曾侯乙,約葬於楚惠王五六年(公元前433年),是戰國早期的諸侯。曾侯乙墓因出土曾侯乙編鐘而聞名世界,整套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古今樂曲皆能演奏,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隨墓出土的還有青銅、金、玉、漆、木、竹等器7000多件,各種銘文萬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