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農民梁升法:是我發現了曾侯乙墓(圖)

2021-02-08 華夏經緯網

 

梁升法在接受採訪

 

3月19日,隨州市傳來消息,當地文史工作者經過調查走訪,首次確認現年60歲的農民梁升法,是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隨州曾侯乙墓的第一人,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22日,筆者採訪了梁升法,他向世人打開了這段塵封25年的歷史記憶———

 

3月22日,在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梁升法的家裡,筆者見到了這位曾侯乙墓第一發現人。憶起當年事,如今已60歲的梁升法老人顯得激動不已———

 

「挖著挖著,挖出20多件」

 

那是1977年9月底,時任隨縣城郊公社團結大隊第八生產隊會計的梁升法,作為民工參加駐擂鼓墩解放軍某部隊擴建營房的勞動。

 

一天上午,村裡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梁升法也帶著侄女梁愛琴在一處掘土。挖著挖著,在離地面約二三米深的地方,梁升法竟發現了20餘件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蓋;有的像香爐,帶3隻腳;有的是長方形樣子,帶4隻腳;還有的如燈座形狀,帶有箭頭。大的幾公斤重,小的只有幾十克重。因為土質較松,梁升法挖得很是小心,所以這些青銅器出土時基本上都完好無損。

 

放工後,梁升法把自己的棉布褂子脫下,將挖出的這些東西分兩大包包好,準備背回去。由於兩包東西又大又沉,很是惹眼,被部隊的監工員看見了,忙叫梁升法將東西放下來給他們檢查。監工員看了看,見不是部隊的東西也沒有說些什麼。就這樣,梁升法把東西背回了家。

 

「當時不知道那是什麼」

 

梁升法把背回家的東西放在院子裡,叫家人幫忙看著,說不要讓別人給拿走了。當時,梁升法自己也不知道這些是什麼玩藝。

 

「梁升法挖出了一些奇特的東西!」消息不脛而走,一些鄉鄰紛紛跑到梁升法家來看稀奇。有識貨的人忙說:「老梁,你發財了,這些都是文物,很值錢的,快藏起來吧!」可梁升法卻說:「既然是文物,我就不能藏了,這些都是國家的東西。」

 

部隊的領導得知消息後,迅速帶了幾名戰士來到梁升法家,並告訴梁升法,你挖出的這些東西都是文物,是要上交的。梁升法忙說:「你們不來找我,我也會去找你們的,這些本是國家的,我作為村會計是不會貪這些東西的。」就這樣,梁升法就把這些青銅器全部交給部隊的同志帶走了。

 

部隊的領導覺得梁升法很顧大局,識大體,專門為此獎勵了他兩套《毛澤東選集》,一套是1932年的普裝本,另一套是1964年的帶紅塑料皮的精裝書。

 

梁升法拿著這兩本書,覺得很值,他感到這是對自己的最高獎賞。

 

 「差點被爆破了」

 

這之後,梁升法依然作為民工,參加部隊擴建營房挖地墓的勞動。1978年春,民工們開始用爆破式的方法開採墓地。

 

突然一些民工發現,在開挖過程中,挖出了大量不規則多邊形青石板。聯想到上次梁升法挖出的文物,當時在此管基建的負責人就要求暫停爆破式開採,全部啟用人工開挖。

 

民工們越挖,青石板越多,管基建的負責人感到,如果梁升法挖出的是第一批文物的話,那麼這兒就是一個大古墓。他們當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確認下,197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廳的主持下正式對曾侯乙古墓進行發掘。

 

隨後,專家們在擂鼓墩周圍發現了200餘座古墓。古墓的發掘還創下了樂器、編鐘、漆木器、金器、墨竹書簡、青銅禮器、棺槨等7個之最。

 

「這事,沒什麼後悔的」

 

25年來,附近的村民常跟梁升法開玩笑,說:「老梁,如果當時留幾個東西,現在早發財了。」可梁升法說:「那是國家的東西,假如貪了那些東西被公安機關發現,是要被判刑的。作為村幹部我要先做到自己不貪,才能換取村民的不貪之心。」

 

據隨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局副主任王新城介紹,就是有老梁這樣樸實的農民,擂鼓墩附近的古墓群才沒有遭到人為的破壞和開採。他們為當地文物保護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採訪王新城時,王對梁升法發現曾侯乙古墓作了高度評價,他說:「假如不是老梁當初挖出這些玩藝,也不會引起有關負責人的注意,說不定,一座完好無損的古墓會被爆破式的開採炸得體無完膚。所以說,梁升法發現古墓雖是偶然的,但對文物完好無損地出土,意義卻是重大的。」

 

背景資料:曾侯乙墓

 

擂鼓墩墓坑現場

 

位於隨州城郊擂鼓墩之東田坡東端,1978年發掘。墓主為曾侯乙,約葬於楚惠王五六年(公元前433年),是戰國早期的諸侯。曾侯乙墓因出土曾侯乙編鐘而聞名世界,整套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古今樂曲皆能演奏,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隨墓出土的還有青銅、金、玉、漆、木、竹等器7000多件,各種銘文萬餘字。

 

相關焦點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出土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國寶的曾侯乙墓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當年這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就是考古學家、曾侯乙墓主持發掘領隊、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他曾任曾侯乙墓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2020年9月7日7時38分,譚維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澎湃新聞特選刊譚維四先生的《發現曾侯乙墓》,以紀念一代考古學者。
  • 葉劍英曾提議複製曾侯乙青銅編鐘(圖)
    連續勘探了三天以後,寫好「隨州城郊發現大型古墓」的勘探報告:雖然有盜洞,但這麼大的古墓,裡面一定有重要文物,必須儘快組織考古發掘隊進行搶救性發掘。  把表層的土清完之後,就發現墓用巨大的木頭蓋著,用起重機把槨板揭開以後,裡面一坑都是水,西室的水上面浮起了八具棺材,東室浮起兩具棺材,大多數都側翻了。這時,地方的人失望了,他們本想像馬王堆一樣,挖到一個古屍,然後蓋一個博物館。
  • 省博17歲志願者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
    17歲少年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已在省博志願服務5年多圖為:許鍾子(左)。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實習生彭文語、通訊員孫夏、張婧)17歲高三學生許鍾子,在繁重學業中擠出時間,以青少年獨特視角完成了中、英文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的創作,並自費正式出版。12月8日上午,在「我與曾侯乙編鐘——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暨2018年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表彰活動」中,這部新作舉行了首發式。
  • 兩件來自隨州
    其中有兩件出自隨州曾侯乙墓! 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曾侯乙墓中有著令人驚嘆的寶物,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等
    曾侯乙墓出土的15404件文物中,除了樂器組合、兵器和天文星象圖外,還有眾多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漆器、絲麻織品等寶物可圈可點,更為這個響徹千古的音樂國度格外增添幾許繁華。曾侯乙墓中有鑊鼎2件、開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鼎數,已近於天子之制。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時代,自商周以來的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禮器之中,有一套青銅尊、盤,尊和盤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引人注目。尊在古代是盛酒器,盤一般用作盛水器,二者合為一器,可用於祭祀,也可用於宴飲。該器物出土時,尊置於盤內,渾然一體。
  • 曾侯寶夫人羋加墓考古發現歷史信息:「曾」「隨」的確是一家!
    文/劉永國1978年春夏之交,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面世,墓中出土文物的豐富、華貴,令人驚嘆;其蘊含的歷史信息,也令人意外。《左傳》等史書明確記載,漢東之地為隨國,而且「漢東之國,隨為大。」2012年8月至次年1月,隨州文峰塔曾國貴族墓地考古發掘,考古專家終於見到了古代的「隨」字,21號墓出土了一件帶有「隨」字銘文的青銅戈,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隨國銅器出土於曾墓,為「曾隨一家」之說提供了重要依據。李學勤先生聞訊而來,撫戈慨嘆:「曾隨一家」之說,可以塵埃落定了!定也未定?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鐘」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中華第一冰鑑——曾侯乙銅鑑缶 古人的冰箱(上)
    他沒想到自己的這點愛好,讓他發現了後來震驚全國,聞名世界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發掘現場事情是這樣的,他們的雷達修理所要在當地擴建營房,就在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實然出現了一大片褐色泥土。他看過許多文物發掘的故事,據此懷疑下面可能有古墓。於是他趕緊給隨縣文化館打了個電話,請求派人來查看。
  • 從曾侯乙玉器看祖先的祭祀文化
    連續兩期都在講曾侯乙幕,對於宏量的曾侯乙墓文物來說,那真是掛一漏萬,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青銅器算是其中一個很大的類別,而出土於曾侯乙墓的玉器,一共372件,其中包含玉料在內,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內棺內墓主屍骨的周身,少數出自陪葬棺內和墓主內棺的棺蓋上
  • 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今天小編要帶大家探尋一下壎樂器的淵源,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鍾、磬、鼓、瑟、琴、笙、簫(排簫)、篪,9種共有125件之多。
  • 在隨州,邂逅流傳數千年的國家寶藏
    隨州博物館,是一個神奇的寶藏地。這裡有啥?有「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編鐘!青銅編鐘,是中國古代的禮器重樂。地處隨棗走廊的隨州,自古就是連接荊楚與中原的重鎮,許多小國,如曾、厲、鄂等,都在此立國,因此,隨州的青銅器文物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曾侯乙編鐘,是隨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 老文物工作者講述國寶面世故事 曾侯乙編鐘險被炸掉(組圖)
    記者姜遠海 通訊員塗玉國 實習生呂展  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墓,差點被爆破;當取土施工不斷進行的時候,他用4年時間守住了吳王夫差劍;有人用上鄀府簠接機油的時候,他和同事一起發現了這件器皿的歷史價值……
  •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的搶救性發掘,給後人帶來了一個極具震撼的歷史藝術的見證:曾侯乙編鐘。現如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研究音律之人必然是知其厲害。它的出現,甚至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曾侯乙墓發掘之初:21具女屍漂在水上,吊車吊7噸棺材時差點翻了
    文物是在很多的歷史遺蹟裡面出土的,很多的古墓在經過發掘之後,裡面所有可以找到的文獻和文物,都會被拿出來進行考古研究,然後這座墓會再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進行大量的總結,會徹底的將這個古墓參透,讓一個古墓充分的發揮他的價值。在我國考古歷史進程裡發掘到的大型戰國墓中,最珍貴的和最有歷史意義的就是曾侯乙墓。
  • 曾侯乙的嘴裡為何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
    對此,筆者重新檢視了曾侯乙墓中的各類出土文物,有了令人驚奇的發現:類似編鐘橫梁古樂譜上的「二維碼圖」,竟然存在於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多處! 其中,繪製於外棺上的最為集中、清晰、連貫、完整,堪與橫梁上的古樂譜媲美。這就更加證實了編鐘古樂譜的真實存在和廣泛影響,同時也說明作為一國之君的曾侯乙去世後寄希望於靈魂伴隨著編鐘樂曲而升天成仙。
  • 「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然而,四十二年來,很少有人關注到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二維碼圖」究竟有什麼實用功能?是不是與編鐘演奏配套使用的樂譜?這種古樂譜能夠辨識和演奏嗎?什麼是樂譜?簡而言之,就是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古樂譜就是古代先賢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懸掛曾侯乙編鐘的橫梁與立柱,學名叫簨(sǔn,音筍)虡(jù,音鋸)。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作者:王金中  在曾侯乙墓中確認失傳千年的築,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一個驚世大發現(參見光明網11月20日《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件築上精心描繪著有關音樂的神話故事和類似五個手指頭的音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