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

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125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研究:「一鍾雙音」的樂律書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鍾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鍾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28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鍾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開放:響徹中外的文化交流「特使」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83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1984年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1997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2018年7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莉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90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我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出土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國寶的曾侯乙墓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當年這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就是考古學家、曾侯乙墓主持發掘領隊、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他曾任曾侯乙墓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2020年9月7日7時38分,譚維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澎湃新聞特選刊譚維四先生的《發現曾侯乙墓》,以紀念一代考古學者。
  • 「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然而,四十二年來,很少有人關注到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二維碼圖」究竟有什麼實用功能?是不是與編鐘演奏配套使用的樂譜?這種古樂譜能夠辨識和演奏嗎?什麼是樂譜?簡而言之,就是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古樂譜就是古代先賢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懸掛曾侯乙編鐘的橫梁與立柱,學名叫簨(sǔn,音筍)虡(jù,音鋸)。
  • 葉劍英曾提議複製曾侯乙青銅編鐘(圖)
    這個王館長以前在我們辦的考古訓練班學習過三個月,但他沒有見過有這麼大的墓葬,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米。  當時接到那個電話心裡就有點準備,因為深夜打電話,無非是兩件事,一個是重大發現,一個是有重大破壞。我聽王少泉的介紹以後,預感到這個發現非常重要,馬上給王少泉下了三條指令:第一,立即停止放炮,停止施工;第二,立即通知地委,請地委出面,通知部隊妥善保護現場;第三,馬上去現場探察。
  • 除了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還有多個鎮館之寶,抽時間去看看吧
    湖北省博物館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遊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遊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遊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牘》、《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
  • 曾侯乙編鐘:代表古中國的青銅器,擊碎七聲音階來自西方的說法
    的確,出土這套完整的編鐘的確費了考古學家一番心思。1978年5月11日,當考古學家打開曾侯乙墓室時,他們發現整個墓室都完全被水浸泡過了。隔著這水,考古人員自然完全看不清水底到底藏著什麼寶貝。因此,與其他考古步驟不同的是,打開曾侯乙墓後,考古隊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對墓室排水。
  • 經典回顧:《曾侯乙編鐘》銘文書法
    鐘上有錯金銘文,銘文內容除「曾侯乙作持」外,其他都與音樂相關。《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共計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分別銘於鐘體、掛鍾構件和鍾架上。因銘文製作工藝不同,故有鑄銘和刻銘之別:鐘體俱為鑄銘,掛鍾構件及鍾架上均系刻銘。
  •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的搶救性發掘,給後人帶來了一個極具震撼的歷史藝術的見證:曾侯乙編鐘。現如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研究音律之人必然是知其厲害。它的出現,甚至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中華第一冰鑑——曾侯乙銅鑑缶 古人的冰箱(上)
    他沒想到自己的這點愛好,讓他發現了後來震驚全國,聞名世界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發掘現場事情是這樣的,他們的雷達修理所要在當地擴建營房,就在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實然出現了一大片褐色泥土。他看過許多文物發掘的故事,據此懷疑下面可能有古墓。於是他趕緊給隨縣文化館打了個電話,請求派人來查看。
  • 隨州農民梁升法:是我發現了曾侯乙墓(圖)
    ,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22日,筆者採訪了梁升法,他向世人打開了這段塵封25年的歷史記憶———  3月22日,在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梁升法的家裡,筆者見到了這位曾侯乙墓第一發現人。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確認下,197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廳的主持下正式對曾侯乙古墓進行發掘。  隨後,專家們在擂鼓墩周圍發現了200餘座古墓。古墓的發掘還創下了樂器、編鐘、漆木器、金器、墨竹書簡、青銅禮器、棺槨等7個之最。
  • 省博17歲志願者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
    17歲少年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已在省博志願服務5年多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實習生彭文語、通訊員孫夏、張婧)17歲高三學生許鍾子,在繁重學業中擠出時間,以青少年獨特視角完成了中、英文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的創作,並自費正式出版。12月8日上午,在「我與曾侯乙編鐘——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暨2018年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表彰活動」中,這部新作舉行了首發式。
  • 曾侯乙墓發掘之初:21具女屍漂在水上,吊車吊7噸棺材時差點翻了
    文物是在很多的歷史遺蹟裡面出土的,很多的古墓在經過發掘之後,裡面所有可以找到的文獻和文物,都會被拿出來進行考古研究,然後這座墓會再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進行大量的總結,會徹底的將這個古墓參透,讓一個古墓充分的發揮他的價值。在我國考古歷史進程裡發掘到的大型戰國墓中,最珍貴的和最有歷史意義的就是曾侯乙墓。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
  • 曾侯乙墓中有著令人驚嘆的寶物,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等
    曾侯乙墓出土的15404件文物中,除了樂器組合、兵器和天文星象圖外,還有眾多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漆器、絲麻織品等寶物可圈可點,更為這個響徹千古的音樂國度格外增添幾許繁華。曾侯乙墓中有鑊鼎2件、開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鼎數,已近於天子之制。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時代,自商周以來的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禮器之中,有一套青銅尊、盤,尊和盤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引人注目。尊在古代是盛酒器,盤一般用作盛水器,二者合為一器,可用於祭祀,也可用於宴飲。該器物出土時,尊置於盤內,渾然一體。
  • 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這八種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八類樂器,曾侯乙墓發掘報告中,基本上定為6音,即6種樂器,其中缺木、土兩種樂器。木(柷敔),即鹿鼓;土,即壎。曾候乙是否存在這兩類樂器呢我們根收世之中的木極)音的有關記載,再結合考古發掘樂器鹿鼓的考證,認為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一件背部有榫眼的鹿就是鹿鼓,與楚墓所出鹿臀部榫眼斜插木鼓為木音之樂相同。前有專論,故而略之。唯土音之樂壎仍無定論。
  • 曾侯乙的嘴裡為何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四、古代音律的五指律符並不是孤立存在的  必須指出,曾侯乙築上的這種五指律符,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在墓中相當多的琴瑟上,五指律符都反覆地出現過。最典型的就是在曾侯乙墓考古報告中披露的一件25弦瑟。  曾侯乙墓共出土12件瑟,7件出自中室,5件出自東室,共有三種類型,均為25弦。相傳伏羲作50弦瑟,致使音調過於悲傷。
  • 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 華夏正音在荊楚大地迴響
    在學校主教笙演奏、編鐘古樂演奏、民族管弦樂合奏的譚軍已經從教29年了,說起他與編鐘,特別是曾侯乙編鐘的緣分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準確地說是1985年的9月。當時譚軍剛剛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每到周末都會到湖北省博物館做社會實踐,參與編鐘的演出。
  • 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
    對此,筆者重新檢視了曾侯乙墓中的各類出土文物,有了令人驚奇的發現:類似編鐘橫梁古樂譜上的「二維碼圖」,竟然存在於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多處! 其中,繪製於外棺上的最為集中、清晰、連貫、完整,堪與橫梁上的古樂譜媲美。這就更加證實了編鐘古樂譜的真實存在和廣泛影響,同時也說明作為一國之君的曾侯乙去世後寄希望於靈魂伴隨著編鐘樂曲而升天成仙。
  • 曾侯乙編鐘出土記:文化館人員兩次否定為古墓
    1 考古愛好者的驚世發現  湖北省博物館號稱有四大鎮館之寶,每一件文物都具有劃時代意義。最不可思議的,乃曾侯乙編鐘。據省博常務副館長萬全文介紹,這套曾侯乙墓裡深藏2000多年、共65件的大型編鐘,它的出土改變了世界音樂史。萬全文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個考古愛好者令它重見天日的故事。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駐地隨縣城關西郊擂鼓墩附近擴建廠房,在施工中,從紅色砂巖的山崗上發現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泥土,主管基建施工的副所長王家貴警覺到下面可能有文物古蹟,立即向所長鄭國賢匯報。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對於曾侯乙出土這件均鐘的「定論」,一開始就有人提出質疑,但很快就被權威的說法否定。而筆者根據新的考古實踐,反復對比研究後認為,與其說它是誰也沒見過的、又是專為編鐘校正音律的均鐘,倒不如說它是同樣在那個年代逐漸失傳的古代樂器「築」,也叫五弦琴。五弦琴與五弦器,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兩種用處不同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