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出土記:文化館人員兩次否定為古墓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1 考古愛好者的驚世發現

  湖北省博物館號稱有四大鎮館之寶,每一件文物都具有劃時代意義。最不可思議的,乃曾侯乙編鐘。據省博常務副館長萬全文介紹,這套曾侯乙墓裡深藏2000多年、共65件的大型編鐘,它的出土改變了世界音樂史。萬全文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個考古愛好者令它重見天日的故事。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駐地隨縣城關西郊擂鼓墩附近擴建廠房,在施工中,從紅色砂巖的山崗上發現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泥土,主管基建施工的副所長王家貴警覺到下面可能有文物古蹟,立即向所長鄭國賢匯報。

  王家貴受過建築專業培訓,決定電話向縣文化館報告,請他們速派人來現場勘察指導;並在組織施工時密切注意地下情況,嚴防文物受損。

  電話打到縣文化館,未能引起重視,也不見有人來。但監管卻見成效,10月底,運土方的當地民工挖到幾塊舊銅,拿到城關廢品收購站賣了。王家貴立即召開現場緊急會議:以後凡是挖到舊銅、鐵或陶瓷器等要立即報告,一律交到所裡。果然不幾天,又挖出了幾件銅器,鄭國賢、王家貴從僅有的幾本文物考古資料書籍中對照著認出,有一件是銅鼎,一件是銅車,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重要文物。

  1977年底,1978年初,王所長兩次去縣文化館匯報,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看了現場對紅色砂巖中的一大片褐土疑問,兩次否定為古墓。但部隊同志心中疑慮卻有增無減,1月31日,臘月二十三小年,民工們放假了,他們卻利用這假期,看現場,找資料,還到老鄉中調查……同事們說:「他們簡直成了『考古謎』」。

  1978年新年正月初六,王所長為防止地下可能存在的文物受損,炮眼和藥量都嚴格控制。幾天後他們在推去炸碎了的紅砂巖和挖鬆了的褐色土中,發現還夾有一些麻灰色碎石塊。原來這些碎石是由一些石板被炸碎的。這是些什麼石板呢?清挖之後,令他們大吃一驚,褐色土層中,有一層大小相近的石板,經過加工,顯然是系人為鋪砌成一個平面。他們更加堅定:必為古墓無疑。他們決定電話向上級請求暫時停工查明情況;第三次去縣裡找縣革委會文教局,請派專家勘察。

  接下來的考古大發現人們現在都見證了。

  2 歷盡劫波「九歌」在

  武漢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最具聲名的也許是那件元青花瓷瓶,但收藏過程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清周璕《九歌圖》冊頁。周璕乃清康熙年間「大江南北八大俠」之一,所作《九歌圖》冊頁在白描基礎上施淡墨刻畫了屈原《九歌》中的數個神仙人物。或許因此它也沾染了幾分仙氣,才逃脫各種人為劫難留存至今?

  講起它的離奇故事,市博副館長萬建新把我們帶回到上世紀50年代,武漢市文化局局長巴南岡在市二醫院住院。一位西安來的實習醫生與之閒聊時談起,家傳一件寶貝,準備送到上海賣掉,想請巴南岡幫著看一下給沽個價錢。說的正是這件周璕《九歌圖》冊頁。文物愛好者和文物保護工作者巴南岡對它十分喜愛,有心將它留在武漢。經過一番協商說服,巴老以約六百元的價格買下,保存在市文化局。

  50年代末,東湖風景區籌備屈原紀念館陳列展覽,聽說市文化局存《九歌圖》如獲至寶。經多方協調,調撥到屈原紀念館展覽。不料,保衛措施不當,展覽過程中,冊頁首頁「屈原畫像」被盜。武漢文物界的「活化石」藍蔚參與了追查工作,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接著 「文化大革命」到了,紅衛後小將們破四舊的熱情似火,東湖屈原紀念館大批珍貴文物被付之一炬,據回憶,當時燒毀文物餘下的灰燼都有一百多斤!不可思議的是,《九歌圖》頑強地躲過了這場浩劫!冥冥之中,如有神助:《九歌圖》和它精美雕刻的紅木盒外包裝吸引了一個紅衛兵小將,他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它從烈火焰下取出,揣進口袋帶走了。

  十年後,武漢市墨水湖工具機廠一位青年工人帶著數幅古舊字畫請藍蔚鑑定。他問藍先生知道周璕其人嗎,藍蔚聽到這個名字,不由想起多年前追查未果的《九歌圖》屈原像。周璕的畫不是在「文革」燒了嗎?

  藍蔚向公安機關求助。公安機關對青工講明政策,青工承認《九歌圖》在他手裡。原來那位鬼使神差將《九歌圖》從大火中「牽走「的紅衛兵小將,後來參加「武鬥」,小將忍痛拿出私藏的這件寶貝與青工交換了一些刀槍棍棒,去參加如火如荼的「革命戰鬥」去了。《九歌圖》就這樣一直留在青工手裡。

  《九歌圖》1986年移交給剛籌備的武漢市博物館收藏至今。

  文/記者 周蕾 通訊員 孫夏 丁燕 圖/記者 李少文

相關焦點

  • 葉劍英曾提議複製曾侯乙青銅編鐘(圖)
    水大概下降了40釐米左右,在中室現出了三根橫梁,後來有人拿手去探,就摸出了是青銅編鐘。然後開始用抽水機慢慢抽水,編鐘也一層一層露出來,每一層都有佩劍銅人頂託,橫梁兩端有透雕鏤空的青銅套,幾十個編鐘基本上好好地掛在上面,一共65個,很是壯觀。後來在一個甬鐘上還發現了錯金銘文「曾侯乙作持」。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鍾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鍾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 中華第一冰鑑——曾侯乙銅鑑缶 古人的冰箱(上)
    他沒想到自己的這點愛好,讓他發現了後來震驚全國,聞名世界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發掘現場事情是這樣的,他們的雷達修理所要在當地擴建營房,就在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實然出現了一大片褐色泥土。他看過許多文物發掘的故事,據此懷疑下面可能有古墓。於是他趕緊給隨縣文化館打了個電話,請求派人來查看。
  • 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 華夏正音在荊楚大地迴響
    在學校主教笙演奏、編鐘古樂演奏、民族管弦樂合奏的譚軍已經從教29年了,說起他與編鐘,特別是曾侯乙編鐘的緣分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準確地說是1985年的9月。當時譚軍剛剛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每到周末都會到湖北省博物館做社會實踐,參與編鐘的演出。
  • 除了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還有多個鎮館之寶,抽時間去看看吧
    以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史前陶器,盤龍城和曾侯乙墓為代表的青銅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漢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雲夢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梁莊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館藏文物的代表。
  • 經典回顧:《曾侯乙編鐘》銘文書法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按照音譜進行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鐘上有錯金銘文,銘文內容除「曾侯乙作持」外,其他都與音樂相關。《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共計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分別銘於鐘體、掛鍾構件和鍾架上。因銘文製作工藝不同,故有鑄銘和刻銘之別:鐘體俱為鑄銘,掛鍾構件及鍾架上均系刻銘。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出土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國寶的曾侯乙墓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譚維四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主持的曾侯乙編鐘複製項目曾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 曾侯乙編鐘:代表古中國的青銅器,擊碎七聲音階來自西方的說法
    1978年以前,全世界都以為「中國七聲音階來自歐洲」,可在一套逆天的文物被出土後,這個被認為是真理般存在的話,被擊了個粉碎。這個文物叫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正是它的被出土,讓中國受到了舉世矚目,世人驚嘆:編鐘音域橫跨5個八度,僅僅比目前世界上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少一個八度。
  • 「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至今餘音繚繞。以往眾多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編鐘的鑄造技藝、規模結構、音律音域、演奏效果和裝飾藝術上,他們經過科學嚴密系統的考察、試驗、論證和與國外資料的對比中,取得了改寫古代音樂史的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世界的公認。
  •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的搶救性發掘,給後人帶來了一個極具震撼的歷史藝術的見證:曾侯乙編鐘。現如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研究音律之人必然是知其厲害。它的出現,甚至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老文物工作者講述國寶面世故事 曾侯乙編鐘險被炸掉(組圖)
    曾侯乙編鐘險些被炸掉  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下葬年代距今已有2400餘年。該墓出土的7000多件文物中,最為壯觀的是一套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編鐘(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鐘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但音色依然優美,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它的發現,被稱作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 隨州農民梁升法:是我發現了曾侯乙墓(圖)
    ,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 隨後,專家們在擂鼓墩周圍發現了200餘座古墓。古墓的發掘還創下了樂器、編鐘、漆木器、金器、墨竹書簡、青銅禮器、棺槨等7個之最。 在採訪王新城時,王對梁升法發現曾侯乙古墓作了高度評價,他說:「假如不是老梁當初挖出這些玩藝,也不會引起有關負責人的注意,說不定,一座完好無損的古墓會被爆破式的開採炸得體無完膚。所以說,梁升法發現古墓雖是偶然的,但對文物完好無損地出土,意義卻是重大的。」
  • 曾侯乙墓發掘之初:21具女屍漂在水上,吊車吊7噸棺材時差點翻了
    文物是在很多的歷史遺蹟裡面出土的,很多的古墓在經過發掘之後,裡面所有可以找到的文獻和文物,都會被拿出來進行考古研究,然後這座墓會再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進行大量的總結,會徹底的將這個古墓參透,讓一個古墓充分的發揮他的價值。在我國考古歷史進程裡發掘到的大型戰國墓中,最珍貴的和最有歷史意義的就是曾侯乙墓。
  • 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達7噸,專家:此等國寶,必須禁止出境
    在隨後的進一步勘探中,考古隊在東室中發現了墓主人的葬具,根據在主棺旁邊發現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戈,考古隊斷定棺內之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名「乙」,結合他的封地,專家稱其為「曾侯乙」,他的墓葬自然而然被命名為「曾侯乙墓」!
  • 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
    而在這件鴛鴦漆盒上,一側繪有《擊鐘搖簴圖》,另一側繪有《擊鼓樂舞圖》,可以視為編鐘樂舞的演示畫像(圖6)。由此判斷,這位陪葬者身份比較高,很可能就是曾侯乙編鐘最重要的演奏者或樂隊的指揮者。  圖7  三是,衣箱蓋上的神奇圖案。曾侯乙墓共出土衣箱5件,其箱蓋與箱身分別用整木剜鑿而成,大小相近,均為盛衣箱。
  • 全國八成編鐘江夏造!關於編鐘的那些事兒都在這裡……
    編鐘是盛行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宮廷樂器。隨著歷史朝代更迭,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工藝漸漸退化、失傳。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驚豔了全世界,也讓當代人第一次領略了2400年前國寶的風採。為了重現這古老的中華雅樂,20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仿製曾侯乙編鐘,讓沉寂千年的編鐘在當代舞臺上復活。
  •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鍾架造型有四面掛鐘的,為王者。三面掛鍾者為諸侯。  曾侯乙大概是為金石樂器陳設方便,將二面曲尺形的鐘架與二層疊起的編磬相配構成了「軒懸」。其實,這為演奏提供方便,這種「軒懸」之形曲的形式甚至為曾侯乙在設計墓壙、槨室構造時所採用,因而形成中室和東室的曲尺圖形。
  • 編磬和編鐘能敲擊出美妙的音樂磬和鐘的區別你知道嗎?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 省博17歲志願者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
    17歲少年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已在省博志願服務5年多圖為:許鍾子(左)。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實習生彭文語、通訊員孫夏、張婧)17歲高三學生許鍾子,在繁重學業中擠出時間,以青少年獨特視角完成了中、英文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的創作,並自費正式出版。12月8日上午,在「我與曾侯乙編鐘——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暨2018年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表彰活動」中,這部新作舉行了首發式。
  •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編鐘演奏不只是敲鐘
    ■ 對話背景8月13日,《我的祖國-大型編鐘與民族管弦樂專場音樂會》在琴臺音樂廳官網正式開票。僅一周,近千個座位全部售罄。為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是與編鐘演奏結緣35年的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據悉,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曾被敲響過三次,而最後一次敲響它的人裡,就有譚軍。譚軍敲響曾侯乙編鐘,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