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4日 11: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敬剛
字號關鍵詞:曾侯乙;樂器;禮樂制度;樂懸;編鐘;樂律;諸侯;金石;之樂;演奏
內容摘要: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禮樂制度興衰的歷史相輔相成。曾侯乙鍾樂懸制度仍尊周崇祖周禮樂制度中的「金石之樂」,於周代有「金奏」、「縵樂」、「燕樂」之說,所指「金奏」蘊含著鍾、磬、鼓三樂,此乃天子、諸侯享用。這種樂懸制度與曾侯乙所鑄制的「金石之樂」和絲竹管弦諸類樂器,與周王朝風格無異,但在裝飾藝術和色彩方面更趨於新的思路,有南方楚、越文化的風格,樂音和樂律的傳承則與諸國音樂融匯一起並走在開拓新樂的前列。
關鍵詞:曾侯乙;樂器;禮樂制度;樂懸;編鐘;樂律;諸侯;金石;之樂;演奏
作者簡介: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禮樂制度興衰的歷史相輔相成。
曾侯乙鍾樂懸制度仍尊周崇祖
周禮樂制度中的「金石之樂」,於周代有「金奏」、「縵樂」、「燕樂」之說,所指「金奏」蘊含著鍾、磬、鼓三樂,此乃天子、諸侯享用。
周代的「樂懸」,就是指鍾、磬之類大型編樂懸器的配置,是禮樂制度中體現等級的重要內容。懸即懸掛之意。歷來「懸」鍾、「懸」磬和「懸」鼓不僅越來越壯觀,而且「懸」的數量也在增加。鍾架造型有四面掛鐘的,為王者。三面掛鍾者為諸侯。
曾侯乙大概是為金石樂器陳設方便,將二面曲尺形的鐘架與二層疊起的編磬相配構成了「軒懸」。其實,這為演奏提供方便,這種「軒懸」之形曲的形式甚至為曾侯乙在設計墓壙、槨室構造時所採用,因而形成中室和東室的曲尺圖形。鍾、磬、笙、簫、篪、琴、瑟諸樂正向朝東,作為王侯諸臣坐在東面,正面觀賞懸金石、絲竹之樂演奏的效果。按曾侯乙諸侯的爵位,享用的軒懸之制與禮制正相吻合,與傳世文獻所記載史實相符不悖。從曾侯乙鍾樂懸制度看,其仍然是尊周崇祖的典範。
編磬見證軒懸之制
在樂懸之中除編鐘和懸鼓外,編磬這類懸掛的樂器是石質樂器之王。磬聲清脆悅耳,優雅動聽,石聲與金聲相配形成金聲玉振雅樂。
在曾侯乙墓隨葬樂器中,編鐘佔主體地位,次之則是編磬石樂之聲。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磬一架,其中以青銅鑄制獸形磬架一副,磬塊32件,附件掛鈎32副,配有敲擊石磬的木槌兩件。磬是樂懸,出土時陳列在編鐘北側,即中室北壁。其懸掛方式仍然按磬塊大小和樂音秩序排列,整齊而又美觀,獨當一面,是曾侯乙樂懸中軒懸之制的重要依據。
編磬雖然形體沒有編鐘宏偉,但它是樂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編磬像編鐘一樣,音律不但銘記有曾律,而且也有楚律。曾與楚樂懸在禮樂制度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鐘編磬樂律、樂音全面而又精準,可視為我國先秦時期一部真實可信的樂律專著。鍾、磬上均有「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終」之類的銘文,當屬曾國樂懸和樂音、樂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