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2020-12-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2017年01月24日 11: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敬剛

字號

關鍵詞:曾侯乙;樂器;禮樂制度;樂懸;編鐘;樂律;諸侯;金石;之樂;演奏

內容摘要: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禮樂制度興衰的歷史相輔相成。曾侯乙鍾樂懸制度仍尊周崇祖周禮樂制度中的「金石之樂」,於周代有「金奏」、「縵樂」、「燕樂」之說,所指「金奏」蘊含著鍾、磬、鼓三樂,此乃天子、諸侯享用。這種樂懸制度與曾侯乙所鑄制的「金石之樂」和絲竹管弦諸類樂器,與周王朝風格無異,但在裝飾藝術和色彩方面更趨於新的思路,有南方楚、越文化的風格,樂音和樂律的傳承則與諸國音樂融匯一起並走在開拓新樂的前列。

關鍵詞:曾侯乙;樂器;禮樂制度;樂懸;編鐘;樂律;諸侯;金石;之樂;演奏

作者簡介: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禮樂制度興衰的歷史相輔相成。

  曾侯乙鍾樂懸制度仍尊周崇祖

  周禮樂制度中的「金石之樂」,於周代有「金奏」、「縵樂」、「燕樂」之說,所指「金奏」蘊含著鍾、磬、鼓三樂,此乃天子、諸侯享用。

  周代的「樂懸」,就是指鍾、磬之類大型編樂懸器的配置,是禮樂制度中體現等級的重要內容。懸即懸掛之意。歷來「懸」鍾、「懸」磬和「懸」鼓不僅越來越壯觀,而且「懸」的數量也在增加。鍾架造型有四面掛鐘的,為王者。三面掛鍾者為諸侯。

  曾侯乙大概是為金石樂器陳設方便,將二面曲尺形的鐘架與二層疊起的編磬相配構成了「軒懸」。其實,這為演奏提供方便,這種「軒懸」之形曲的形式甚至為曾侯乙在設計墓壙、槨室構造時所採用,因而形成中室和東室的曲尺圖形。鍾、磬、笙、簫、篪、琴、瑟諸樂正向朝東,作為王侯諸臣坐在東面,正面觀賞懸金石、絲竹之樂演奏的效果。按曾侯乙諸侯的爵位,享用的軒懸之制與禮制正相吻合,與傳世文獻所記載史實相符不悖。從曾侯乙鍾樂懸制度看,其仍然是尊周崇祖的典範。

  編磬見證軒懸之制

  在樂懸之中除編鐘和懸鼓外,編磬這類懸掛的樂器是石質樂器之王。磬聲清脆悅耳,優雅動聽,石聲與金聲相配形成金聲玉振雅樂。

  在曾侯乙墓隨葬樂器中,編鐘佔主體地位,次之則是編磬石樂之聲。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磬一架,其中以青銅鑄制獸形磬架一副,磬塊32件,附件掛鈎32副,配有敲擊石磬的木槌兩件。磬是樂懸,出土時陳列在編鐘北側,即中室北壁。其懸掛方式仍然按磬塊大小和樂音秩序排列,整齊而又美觀,獨當一面,是曾侯乙樂懸中軒懸之制的重要依據。

  編磬雖然形體沒有編鐘宏偉,但它是樂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編磬像編鐘一樣,音律不但銘記有曾律,而且也有楚律。曾與楚樂懸在禮樂制度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鐘編磬樂律、樂音全面而又精準,可視為我國先秦時期一部真實可信的樂律專著。鍾、磬上均有「曾侯乙作持」或「曾侯乙作持用終」之類的銘文,當屬曾國樂懸和樂音、樂律風格。

相關焦點

  • 編磬和編鐘能敲擊出美妙的音樂磬和鐘的區別你知道嗎?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文物愛好者、遊客慕名而至。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博編鐘樂舞演出曾一度暫停,直至今年8月上旬才恢復。吉林冬季文博會是第五屆吉林雪博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將舉辦產業峰會、文博單位展覽展示等,同時,還邀請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長春市文廟博物館傳統文化藝術團等單位現場演出。
  • 介紹四千年前的石制器樂——磬
    年歲稍長,去故宮博物院參觀,看到皇室的樂器中和一架編鐘一起,有一組高懸在紅地金龍漆架上的石制樂器,形狀像木匠師傅用的曲尺,大小不一,依次遞減,又不知何名。旁邊參觀的老人說,這是「磬」。成年以後,知識漸豐,方知故宮中那種石制的磬,早在殷代已成為殿堂中重要的打擊樂器了;而廟中缽盂形的銅「磬」則是佛教傳入後很晚出現的另一種借「磬」為名的供奉佛的樂器。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氣勢最宏偉的套編鐘。它的出土,以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稀世珍寶」。
  • 編鐘,由青銅鑄就,體現了歷史的宏大與厚重
    編鐘,作為大型樂器之一,人們看到它的第一眼,總是覺得這樂器顯得太過笨重,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被它古樸的外在所吸引。編鐘歷史較為久遠,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最開始的編鐘製作工藝不算成熟,故而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編鐘組合而成。
  • 除了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還有多個鎮館之寶,抽時間去看看吧
    館藏精品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早期東周時期文物曾侯乙編鐘,此外還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鄖縣人頭骨化石等。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4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
  •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編鐘演奏不只是敲鐘
    這首承載諸多意義的交響曲開頭,象徵「國之正音」的編鐘之聲,由譚軍敲響。1996年,主持的科研課題「編鐘編磬系列擊槌的研究與研製」獲中國專利;2001年,在全國高校中首開 「編鐘古樂演奏」課程。其主持的《楚巴樂宮》工作室開創了我國編鐘楚樂的研究及表演新領域。2017年,譚軍應《國家寶藏》節目邀請,以國寶守護人身份登臺講述曾侯乙編鐘的前世今生。
  • 尋訪葡京的樂海遺珠——記裡斯本博物館收藏的康熙五十五年石磬
    磬由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單件特磬,逐漸發展演化為成編演奏的編磬,其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清史稿》卷一百一云:「編磬,以靈璧石或碧玉為之,十六磬同虡,應十二正律、四倍律,與編鐘同。陰陽各八。皆為鈍角矩形,大小同制……惟實體之薄厚,以次遞增。」由此可知,清代編磬用料為靈璧石或碧玉,大小相同,厚薄相次,其音律設計與編鐘相同。
  • 「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然而,四十二年來,很少有人關注到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二維碼圖」究竟有什麼實用功能?是不是與編鐘演奏配套使用的樂譜?這種古樂譜能夠辨識和演奏嗎?什麼是樂譜?簡而言之,就是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古樂譜就是古代先賢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懸掛曾侯乙編鐘的橫梁與立柱,學名叫簨(sǔn,音筍)虡(jù,音鋸)。
  •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禮樂制度下的西周樂舞
    《禮記·樂記》說:「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周公制禮作樂就是希望用禮別人,用樂和民,使整個西周社會既能尊卑有別,又能和睦融融。 西周的「樂」包括樂德、樂語、樂舞以及樂理。
  • 全國八成編鐘江夏造!關於編鐘的那些事兒都在這裡……
    編鐘是盛行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宮廷樂器。隨著歷史朝代更迭,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工藝漸漸退化、失傳。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驚豔了全世界,也讓當代人第一次領略了2400年前國寶的風採。為了重現這古老的中華雅樂,20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仿製曾侯乙編鐘,讓沉寂千年的編鐘在當代舞臺上復活。
  • 悠揚動聽,打擊樂器編鐘的簡介與欣賞
    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 精品推薦:越窯編鐘
    精品推薦:越窯古瓷編鐘Recommendedproducts:YueKilnancientporcelainchimes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相傳有一種宛若天籟的音樂是由一件件珍貴的越窯青瓷樂器演奏而成:越窯編鐘、青瓷腰鼓、青瓷鳥哨、青瓷鈴、青瓷壎、青瓷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