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八成編鐘江夏造!關於編鐘的那些事兒都在這裡……

2020-12-12 武漢發布

編鐘是盛行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宮廷樂器。隨著歷史朝代更迭,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工藝漸漸退化、失傳。

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驚豔了全世界,也讓當代人第一次領略了2400年前國寶的風採。為了重現這古老的中華雅樂,20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仿製曾侯乙編鐘,讓沉寂千年的編鐘在當代舞臺上復活。

外人不為所知的是,在武漢市江夏大橋新區就有一家國有企業——武漢工控藝術製造有限公司專長編鐘復、研製工作,其工藝水平全國領先。其中,全國市場上八成的編鐘都由該公司製造完成。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該公司,詳細了解編鐘製造的那些事兒。

一口編鐘製作需要20多道工藝

從1979年開始,我國考古、音樂、機械等方面的眾多專家就開始研究復刻「曾侯乙編鐘」。首次複製耗資百萬,歷時五年才最後成功。

「當時,我們公司就與湖北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通力合作,參與複製了曾侯乙65件套編鐘。」昨日,該公司藝術品事業部部長陳世輝介紹,公司前身為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至今已有60年歷史。「這些年來,我們公司複製、仿製曾侯乙65件套編鐘及研發的其他系列編鐘已有百餘套,產品遠銷全世界,湖北省博物館、黃鶴樓、磨山楚天台、武漢音樂學院等場所演奏的編鐘,都是我們公司參與複製的。」陳世輝自豪地說道。

精雕編鐘蠟模

昨日,在位於江夏大橋新區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以傳統的方式生產古老的編鐘樂器,一口編鐘製作完成需要20多道工藝。「細心遊客在省博參觀曾侯乙編鐘時會發現,出土編鐘上很多刻紋,細密精緻,像頭髮絲那麼細。現在科技水平這麼發達,也很難達到一模一樣精細程度,古人的製作工藝水平真是高超。」當日,負責翻模工序多40年的老匠人李成功告訴記者,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做一套像原版一樣精緻的編鐘。

陳世輝介紹,如今雖然科技發達,工藝製作水平高,但製作一套編鐘的工序仍十分複雜。首先要用電腦將原始數據進行細緻的分析成圖,然後用蠟和矽膠等定型材料進行雕模、制模、翻模,最後再進行青銅澆鑄,全部成型後,想要編鐘發出準確的聲音,還要進行定音、打磨等工藝流程。而這套流程也與記載中古代製作編鐘的「陶範法」十分相似:「我們複製編鐘,也是傳承兩千多年前的工匠精神。」陳世輝說。

複製編鐘最關鍵的因素是調音

現場工匠介紹,編鐘用青銅澆鑄,大的重達數百斤,小的也有數十斤,一組套幾十件,做起來費時費力。33件套的編鐘組件做起來要3個多月時間,而65件套的曾侯乙編鐘製作一套「起碼要半年」。

模型撒沙結殼

「複製編鐘做得形似並不難,最難,也是最決定成敗的是調音。」陳世輝介紹,編鐘調音是通過打磨編鐘內壁的形狀、薄厚來實現的。看起來樸厚沉重的編鐘體,其實是一個製作上精妙的共鳴腔。編鐘腔體上的各個部位與樂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音準、音色、餘音的延時長度等多項指標錯綜交織,共存於編鐘內壁中。

「作為舞臺演出樂器,編鐘對音的要求極高。這最後的打磨,沒有什麼現代科學儀器夠幫得上忙,既要保證音準又要不失編鐘特有的清越悠揚的音色,這細微分寸的拿捏全在調音師砂輪下的毫釐之間。」陳世輝介紹,打磨過程中,先要調整好鐘體姿態,調音師拿著砂輪機,磨一陣,用機器測量一下,再磨一陣,再用機器測量,直到磨出符合標準的樂音。

打磨編鐘內壁

陳世輝告訴記者,製作編鐘的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關鍵,稍微有一點疏忽,都意味著這隻編鐘要廢棄。特別是曾侯乙編鐘,在幾千年前就實現了「一鍾雙音」的偉大創舉,這種複製對編鐘材質的配方、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要求嚴格比例才能實現,對打磨功夫要求極高。

「雖然已經仿製編鐘做了幾十年,但如今每套編鐘做下來都要返工好幾個。一套編鐘由幾十個鍾組成,任何一個鐘的內壁厚薄粗細不一樣,發出的聲音都會有差異。每一口鐘都要彼此相呼應產生和諧的共鳴,這樣才是一套完整的編鐘。」陳世輝介紹,雖然現在仿製編鐘已有標準流程,但製作工藝、編鐘模具還是要「與時俱進」,「我們要根據需求,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增加地方特色,比如西安鼓樓的秦王鍾、鄭州的鄭公編鐘,都是根據當地出土的編鐘、青銅打擊樂器等進行地域化仿製,滿足不同地域客戶的需求。」

華夏正音走近尋常百姓的身邊

該公司董事長苑松介紹,他們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朝代出土的編鐘,成功複製、仿製了西安秦王鍾、西周晉侯蘇鍾,宋代大晟鍾、清朝金編鐘等系列編鐘,特別是曾侯乙編鐘與中華和鐘的成功復、研製,代表了當今編鐘復、研製的最高水平。

「從1979年開始,公司的前身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便投入到編鐘復研製的工作中。當時工藝技術水平還很落後,研究過程異常艱難。當時還沒有光譜儀,為了得到編鐘的成分,只能將編鐘上的一些浮渣帶回來研究,經過反覆試驗,才找到了編鐘的青銅配方」。陳世輝介紹,1983年,經過多家單位通力合作,成功複製了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65件套編鐘。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時,在世界著名指揮家譚盾先生的指揮下,這套編鐘奏響了「天·地·人」交響曲。該套編鐘已成為國家二級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敲擊編鐘聽音

該公司的另一個代表作,就是參與了中華和鐘的研製。「當時,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以中國古代各種樣式的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1999年11月製作完成的青銅編鐘,成為太廟館藏文物,於2000年1月1日鳴響。」陳世輝回憶說。

中華和鍾架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鍾,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臺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鍾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鎛鍾,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兩個象徵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與「發展」。重達320公斤的中央鎛鐘上,鐫刻著「中華和鍾,萬年永保」的鎏金銘文。「中華和鍾音域寬廣,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臺演奏雙音編鐘。」陳世輝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編鐘的主要客戶群體包括國內的文博單位、高等學府、旅遊景點以及專業樂團等。近年來,美國、中國香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有不少買家專門定製編鐘用於演出或展出。

「古代,編鐘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為帝王諸侯奏響。」陳世輝介紹,如今隨著仿製的編鐘越來越多的走進市場,編鐘也走近了尋常百姓的身邊,當代百姓也能聆聽到清揚優雅的華夏正音。

(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忠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朱熙勇)

相關焦點

  • 湖北省博物館,值得一說的是這裡的編鐘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套
    博物館的參觀時間為9:00—17:00(15:30停止入場),星期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為了錯開周一特意第一天沒去博物館選擇周二去,值得一說的是這裡的編鐘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定期還有編鐘的表演非常值得一看。湖北省博物館免費開放,古代近代的展品都集中到了一起,參觀起來挺方便的。
  • 新出羋加編鐘所見「禹」與「夏」
    2009年發現於隨州文峰塔曾侯與之墓的一套編鐘,也出現了「伯括」的名號: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括上帝,左右文武。徹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     這段鍾銘正可與羋加編鐘銘文相比照。
  • 編鐘,由青銅鑄就,體現了歷史的宏大與厚重
    編鐘,作為大型樂器之一,人們看到它的第一眼,總是覺得這樂器顯得太過笨重,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被它古樸的外在所吸引。編鐘歷史較為久遠,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最開始的編鐘製作工藝不算成熟,故而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編鐘組合而成。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
  • 「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為了方便閱讀,這裡把簨虡通稱為編鐘架子上的橫梁與立柱。曾侯乙編鐘的橫梁是一件先秦時期的精美漆器,其上紋飾密布,與眾不同。一般人都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古代宮廷中的豪華裝飾。的確,無論是那黑紅相間的色彩,還是那流暢細緻的花紋,都把這件舉世無雙的編鐘裝飾得富麗堂皇,光彩奪目,當初與金光閃閃的青銅編鐘交相輝映,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圖1)。
  • 經典回顧:《曾侯乙編鐘》銘文書法
    鐘上有錯金銘文,銘文內容除「曾侯乙作持」外,其他都與音樂相關。《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共計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分別銘於鐘體、掛鍾構件和鍾架上。因銘文製作工藝不同,故有鑄銘和刻銘之別:鐘體俱為鑄銘,掛鍾構件及鍾架上均系刻銘。
  • 精品推薦:越窯編鐘
    精品推薦:越窯古瓷編鐘Recommendedproducts:YueKilnancientporcelainchimes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相傳有一種宛若天籟的音樂是由一件件珍貴的越窯青瓷樂器演奏而成:越窯編鐘、青瓷腰鼓、青瓷鳥哨、青瓷鈴、青瓷壎、青瓷甌……
  • 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 華夏正音在荊楚大地迴響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鑄造最精美的一套編鐘,是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大型樂器。這套樂器鑄造於戰國早期,其歷史已超過2000年。擊槌的改變把編鐘的演奏法極大地豐富了。」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譚軍參與到《1997天地人》的錄製過程中來,而這次錄製所使用的編鐘就是曾侯乙編鐘的原件,「在我沒看見之前的時候,我覺得複製件已經很神奇,但是當看到(原件),那就像(書裡)描寫的雞皮疙瘩都出來了。」
  • 博物館進校園,編鐘演繹小星星變奏曲
    楚天都市報12月21日訊(記者張裕 通訊員萬婷)「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同學們都知道這是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然而,演繹這首名曲的並非西洋樂器,而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編鐘。
  • 悠揚動聽,打擊樂器編鐘的簡介與欣賞
    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 曾侯乙編鐘:代表古中國的青銅器,擊碎七聲音階來自西方的說法
    在驚嘆的同時,世人疑惑:中國的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出這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雜曾侯乙編鐘的呢?之所以說這編鐘複雜,是因為今人集現代化技術尚且用了4年的時間才仿造出了編鐘,而且這被仿造的編鐘在音色等等上都比出土編鐘差了太多。
  •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編鐘演奏不只是敲鐘
    這首承載諸多意義的交響曲開頭,象徵「國之正音」的編鐘之聲,由譚軍敲響。1996年,主持的科研課題「編鐘編磬系列擊槌的研究與研製」獲中國專利;2001年,在全國高校中首開 「編鐘古樂演奏」課程。其主持的《楚巴樂宮》工作室開創了我國編鐘楚樂的研究及表演新領域。2017年,譚軍應《國家寶藏》節目邀請,以國寶守護人身份登臺講述曾侯乙編鐘的前世今生。
  •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2017年01月24日 11: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敬剛 字號 關鍵詞:曾侯乙;樂器;禮樂制度;樂懸;編鐘;樂律;諸侯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文物愛好者、遊客慕名而至。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博編鐘樂舞演出曾一度暫停,直至今年8月上旬才恢復。吉林冬季文博會是第五屆吉林雪博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將舉辦產業峰會、文博單位展覽展示等,同時,還邀請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長春市文廟博物館傳統文化藝術團等單位現場演出。
  • 葉劍英曾提議複製曾侯乙青銅編鐘(圖)
    把表層的土清完之後,就發現墓用巨大的木頭蓋著,用起重機把槨板揭開以後,裡面一坑都是水,西室的水上面浮起了八具棺材,東室浮起兩具棺材,大多數都側翻了。這時,地方的人失望了,他們本想像馬王堆一樣,挖到一個古屍,然後蓋一個博物館。但是他們看到棺材,以為裡面什麼都沒有。  把浮棺打撈起來之後,就開始排除積水,清除淤泥。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氣勢最宏偉的套編鐘。它的出土,以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稀世珍寶」。
  • 兵團湖北商會在光華國際學校舉辦編鐘音樂會
    中新網新疆新聞4月26日電(記者 陶拴科)4月26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湖北商會組織的中華傳奇樂器——曾侯乙大型編鐘音樂會在新疆大光華國際學校舉行,為在場上千名師生送去了一場古典音樂的盛宴。那一排排的編鐘敲響時,音色時而渾厚深沉,時而清亮拙樸,再輔以古箏、排簫、鳳簫、壎、笙、洞簫等古樂器演奏,展現出了古樂的恢弘典雅。  兵團湖北商會會長蔡敏致辭。  本次音樂會演奏的編鐘是1978年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編鐘仿製品,曾侯乙編鐘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青銅樂器(銅、錫、鉛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 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
    當然,還夾雜著曾侯乙墓出土的許多樂器上都有的三角形。  圖5  圖6  二是,西室二號陪葬棺上的彩繪。曾侯乙墓西室共有13具陪葬棺,據說陪葬的都是年輕女性樂器演奏者。其中二號陪葬棺比較特殊,它長2米,寬0.8米,高0.68米,黑漆朱繪,四面均有整齊排列的編鐘古樂譜「二維碼圖」,間有疑似其他類型的樂符(圖5)。
  • 陳民鎮:曾公(田求)編鐘銘文補說
    編鐘銘文中的「高祖」當即伯括,二者的時代、事跡、地位皆相吻合。黃杰指出,「王客(各)於康宮」與「王客我於康宮」看似近似,實則結構和意思都迥異,不應簡單比附;「格」為不及物動詞,「客」為及物動詞。黃氏認為,「客」當按本字理解。「王客我於康宮」意為周王在康宮中以我為客[9]。黃氏所解在銘文中是成立的,但銘文創作者這一措辭的背後,可能另有因由。目前所見冊命銘文中,只見「王格於……」,而不見「王客我於……」。「格」,訓至,在金文中通常寫作「各」。
  • 《光遇》聖島季第一二三四五六個任務怎麼完成 1-6編鐘任務線索攻略
    大山左邊後,在先祖那裡領取編鐘任務。 《任務一》:劇情過後來到旁邊小島的石頭山下面,點燃蠟燭線索浮現。 任務提示: 瀑布 來到瀑布這裡,裡面是第一個編鐘。 《任務二》:劇情之後前往巨石,開啟編鐘線索 任務提示:浮島 前往三浮島之間的浮島,找到第二個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