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是盛行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宮廷樂器。隨著歷史朝代更迭,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工藝漸漸退化、失傳。
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驚豔了全世界,也讓當代人第一次領略了2400年前國寶的風採。為了重現這古老的中華雅樂,20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仿製曾侯乙編鐘,讓沉寂千年的編鐘在當代舞臺上復活。
外人不為所知的是,在武漢市江夏大橋新區就有一家國有企業——武漢工控藝術製造有限公司專長編鐘復、研製工作,其工藝水平全國領先。其中,全國市場上八成的編鐘都由該公司製造完成。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該公司,詳細了解編鐘製造的那些事兒。
一口編鐘製作需要20多道工藝
從1979年開始,我國考古、音樂、機械等方面的眾多專家就開始研究復刻「曾侯乙編鐘」。首次複製耗資百萬,歷時五年才最後成功。
「當時,我們公司就與湖北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通力合作,參與複製了曾侯乙65件套編鐘。」昨日,該公司藝術品事業部部長陳世輝介紹,公司前身為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至今已有60年歷史。「這些年來,我們公司複製、仿製曾侯乙65件套編鐘及研發的其他系列編鐘已有百餘套,產品遠銷全世界,湖北省博物館、黃鶴樓、磨山楚天台、武漢音樂學院等場所演奏的編鐘,都是我們公司參與複製的。」陳世輝自豪地說道。
精雕編鐘蠟模
昨日,在位於江夏大橋新區的廠房內,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以傳統的方式生產古老的編鐘樂器,一口編鐘製作完成需要20多道工藝。「細心遊客在省博參觀曾侯乙編鐘時會發現,出土編鐘上很多刻紋,細密精緻,像頭髮絲那麼細。現在科技水平這麼發達,也很難達到一模一樣精細程度,古人的製作工藝水平真是高超。」當日,負責翻模工序多40年的老匠人李成功告訴記者,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做一套像原版一樣精緻的編鐘。
陳世輝介紹,如今雖然科技發達,工藝製作水平高,但製作一套編鐘的工序仍十分複雜。首先要用電腦將原始數據進行細緻的分析成圖,然後用蠟和矽膠等定型材料進行雕模、制模、翻模,最後再進行青銅澆鑄,全部成型後,想要編鐘發出準確的聲音,還要進行定音、打磨等工藝流程。而這套流程也與記載中古代製作編鐘的「陶範法」十分相似:「我們複製編鐘,也是傳承兩千多年前的工匠精神。」陳世輝說。
複製編鐘最關鍵的因素是調音
現場工匠介紹,編鐘用青銅澆鑄,大的重達數百斤,小的也有數十斤,一組套幾十件,做起來費時費力。33件套的編鐘組件做起來要3個多月時間,而65件套的曾侯乙編鐘製作一套「起碼要半年」。
模型撒沙結殼
「複製編鐘做得形似並不難,最難,也是最決定成敗的是調音。」陳世輝介紹,編鐘調音是通過打磨編鐘內壁的形狀、薄厚來實現的。看起來樸厚沉重的編鐘體,其實是一個製作上精妙的共鳴腔。編鐘腔體上的各個部位與樂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音準、音色、餘音的延時長度等多項指標錯綜交織,共存於編鐘內壁中。
「作為舞臺演出樂器,編鐘對音的要求極高。這最後的打磨,沒有什麼現代科學儀器夠幫得上忙,既要保證音準又要不失編鐘特有的清越悠揚的音色,這細微分寸的拿捏全在調音師砂輪下的毫釐之間。」陳世輝介紹,打磨過程中,先要調整好鐘體姿態,調音師拿著砂輪機,磨一陣,用機器測量一下,再磨一陣,再用機器測量,直到磨出符合標準的樂音。
打磨編鐘內壁
陳世輝告訴記者,製作編鐘的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關鍵,稍微有一點疏忽,都意味著這隻編鐘要廢棄。特別是曾侯乙編鐘,在幾千年前就實現了「一鍾雙音」的偉大創舉,這種複製對編鐘材質的配方、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要求嚴格比例才能實現,對打磨功夫要求極高。
「雖然已經仿製編鐘做了幾十年,但如今每套編鐘做下來都要返工好幾個。一套編鐘由幾十個鍾組成,任何一個鐘的內壁厚薄粗細不一樣,發出的聲音都會有差異。每一口鐘都要彼此相呼應產生和諧的共鳴,這樣才是一套完整的編鐘。」陳世輝介紹,雖然現在仿製編鐘已有標準流程,但製作工藝、編鐘模具還是要「與時俱進」,「我們要根據需求,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增加地方特色,比如西安鼓樓的秦王鍾、鄭州的鄭公編鐘,都是根據當地出土的編鐘、青銅打擊樂器等進行地域化仿製,滿足不同地域客戶的需求。」
華夏正音走近尋常百姓的身邊
該公司董事長苑松介紹,他們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朝代出土的編鐘,成功複製、仿製了西安秦王鍾、西周晉侯蘇鍾,宋代大晟鍾、清朝金編鐘等系列編鐘,特別是曾侯乙編鐘與中華和鐘的成功復、研製,代表了當今編鐘復、研製的最高水平。
「從1979年開始,公司的前身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便投入到編鐘復研製的工作中。當時工藝技術水平還很落後,研究過程異常艱難。當時還沒有光譜儀,為了得到編鐘的成分,只能將編鐘上的一些浮渣帶回來研究,經過反覆試驗,才找到了編鐘的青銅配方」。陳世輝介紹,1983年,經過多家單位通力合作,成功複製了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65件套編鐘。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時,在世界著名指揮家譚盾先生的指揮下,這套編鐘奏響了「天·地·人」交響曲。該套編鐘已成為國家二級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敲擊編鐘聽音
該公司的另一個代表作,就是參與了中華和鐘的研製。「當時,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以中國古代各種樣式的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1999年11月製作完成的青銅編鐘,成為太廟館藏文物,於2000年1月1日鳴響。」陳世輝回憶說。
中華和鍾架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鍾,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臺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鍾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鎛鍾,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兩個象徵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與「發展」。重達320公斤的中央鎛鐘上,鐫刻著「中華和鍾,萬年永保」的鎏金銘文。「中華和鍾音域寬廣,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臺演奏雙音編鐘。」陳世輝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編鐘的主要客戶群體包括國內的文博單位、高等學府、旅遊景點以及專業樂團等。近年來,美國、中國香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有不少買家專門定製編鐘用於演出或展出。
「古代,編鐘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為帝王諸侯奏響。」陳世輝介紹,如今隨著仿製的編鐘越來越多的走進市場,編鐘也走近了尋常百姓的身邊,當代百姓也能聆聽到清揚優雅的華夏正音。
(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忠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朱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