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前,全世界都以為「中國七聲音階來自歐洲」,可在一套逆天的文物被出土後,這個被認為是真理般存在的話,被擊了個粉碎。
這個文物叫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正是它的被出土,讓中國受到了舉世矚目,世人驚嘆:編鐘音域橫跨5個八度,僅僅比目前世界上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少一個八度。
要知道,世界最早的鋼琴還是近幾百年被發明出的,可中國卻在幾千年前就有了媲美鋼琴的樂器,這怎不讓世人驚嘆!
在驚嘆的同時,世人疑惑:中國的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出這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雜曾侯乙編鐘的呢?
之所以說這編鐘複雜,是因為今人集現代化技術尚且用了4年的時間才仿造出了編鐘,而且這被仿造的編鐘在音色等等上都比出土編鐘差了太多。
既然連仿造都用了整整4年,那它當時的出土自然也就相當複雜了。的確,出土這套完整的編鐘的確費了考古學家一番心思。
1978年5月11日,當考古學家打開曾侯乙墓室時,他們發現整個墓室都完全被水浸泡過了。隔著這水,考古人員自然完全看不清水底到底藏著什麼寶貝。
因此,與其他考古步驟不同的是,打開曾侯乙墓後,考古隊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對墓室排水。
次日午夜,水位下降到距離棺槨牆頂0.5米時,在曾侯乙墓室西側牆壁不遠處,露出一條約2米長的木架。隨著抽水工作的繼續,靠南側牆壁再次露出一條木架。連續抽水工作直到25日,該木架的全貌才露出來,原來在這些木架下面,整整齊齊地碼放著65件編鐘及配套掛件。
在場的工作人員發出驚呼:歷經2400多年風雨,這套編鐘依舊能夠「站」在墓室裡,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奇蹟了!
編鐘重見天日之後,考古隊又用了20天的時間,才將這套編鐘悉數安全發掘出來。編鐘的出土,引起全國上下高度重視,湖北省委也親自打電話,命令隨縣縣委協助考古隊將編鐘運往湖北博物館,以便更好地保存這套編鐘。
隨後,文物專家、音樂專家、古文字專家、機械專家等專家組成聯合研究小組,共同研究曾侯乙編鐘背後的秘密。
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分三層八組掛在銅木結構鍾架上,鐘體總重2.5噸,連同鍾架部分,合計4.4噸。
這個數字背後是什麼概念呢?它意味著:新被發現的曾侯乙編鐘將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數量最多、最重、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曾侯乙編鐘一經發現,就改變了世界音樂史,並對音樂、歷史、科技、考古、藝術等多個學科產生重大影響。
當然,作為音樂器具,曾侯乙編鐘最「神」的地方,仍然是在音樂方面。
要知道,「鍾」這種器物,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被發現,可是,唯有中國的編鐘能夠演奏音樂。為啥呢?因為不論是教堂裡的圓鍾還是廟宇裡的銅鐘,它們的延音太長,敲一下之後就會喧賓奪主,讓其他樂器的聲音無所適從。
唯有中國的青銅編鐘,以銅、錫、鉛等金屬按照一定比例煉製出的青銅,再鑄成編鐘器型,才能夠成為樂器發出悅耳的聲音。
而曾侯乙編鐘還超然於普通編鐘之上,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地方——它的65個鐘裡每一個鍾都能夠敲出兩個不同的音,也就是傳說中的「一鍾雙音」。
儘管 「一鍾雙音」現象在其他編鐘上也偶有發現,可是當時的人們並沒在意,只當是一種巧合,直到曾侯乙編鐘發現之後,才知這是古人特意設計出來的。
1984年7月,今人憑藉現代化技術用四年複製了全套曾侯乙編鐘後,他們發現:當去測試複製品的樂聲時,復原出來的編鐘在音準、延音、一鍾雙音等核心技術上,仍然沒有超過曾侯乙編鐘。
如此,古中國古人的智慧和這套編鐘的「逆天」便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曾侯乙編鐘出土的第二年(1979年),國務院特批隨縣設立縣級隨州市,距離國務院正式設立(1983年)縣級市還有4年。隨縣能夠如此超前的享受這個待遇,更加說明了曾侯乙編鐘的重要性。
2002年,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曾侯乙編鐘位列其中,而且是唯一一套以完整的樂器身份位列其中,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這個逆天的文物,得到了權威的高度肯定,著名考古學家鄒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什麼文物最能夠代表古代中國?在我看來無外乎兩者,一是秦始皇兵馬俑,二是曾侯乙編鐘。」
秦兵馬俑自不必多說,即便沒有身臨氣勢恢宏的兵馬俑坑,也能從照片上感受到它的震撼。所以,他之被稱作代表中國自不必說。可曾侯乙編鐘卻以一套青銅器的身份,代表了古代中國,這足以說明其「逆天」。
當然,曾侯乙編鐘能被如此肯定,也與中國的歷史有關。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打仗。秦始皇兵馬俑代表戎,也就是戰爭;曾侯乙編鐘代表祀,也就是禮儀。從這一點看,在傳說中的大禹九鼎被發現之前,曾侯乙編鐘的確能夠代表古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