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代表古中國的青銅器,擊碎七聲音階來自西方的說法

2020-12-12 記者李滿

1978年以前,全世界都以為「中國七聲音階來自歐洲」,可在一套逆天的文物被出土後,這個被認為是真理般存在的話,被擊了個粉碎。

這個文物叫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正是它的被出土,讓中國受到了舉世矚目,世人驚嘆:編鐘音域橫跨5個八度,僅僅比目前世界上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少一個八度。

要知道,世界最早的鋼琴還是近幾百年被發明出的,可中國卻在幾千年前就有了媲美鋼琴的樂器,這怎不讓世人驚嘆!

在驚嘆的同時,世人疑惑:中國的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出這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雜曾侯乙編鐘的呢?

之所以說這編鐘複雜,是因為今人集現代化技術尚且用了4年的時間才仿造出了編鐘,而且這被仿造的編鐘在音色等等上都比出土編鐘差了太多。

既然連仿造都用了整整4年,那它當時的出土自然也就相當複雜了。的確,出土這套完整的編鐘的確費了考古學家一番心思。

1978年5月11日,當考古學家打開曾侯乙墓室時,他們發現整個墓室都完全被水浸泡過了。隔著這水,考古人員自然完全看不清水底到底藏著什麼寶貝。

因此,與其他考古步驟不同的是,打開曾侯乙墓後,考古隊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對墓室排水。

次日午夜,水位下降到距離棺槨牆頂0.5米時,在曾侯乙墓室西側牆壁不遠處,露出一條約2米長的木架。隨著抽水工作的繼續,靠南側牆壁再次露出一條木架。連續抽水工作直到25日,該木架的全貌才露出來,原來在這些木架下面,整整齊齊地碼放著65件編鐘及配套掛件。

在場的工作人員發出驚呼:歷經2400多年風雨,這套編鐘依舊能夠「站」在墓室裡,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奇蹟了!

編鐘重見天日之後,考古隊又用了20天的時間,才將這套編鐘悉數安全發掘出來。編鐘的出土,引起全國上下高度重視,湖北省委也親自打電話,命令隨縣縣委協助考古隊將編鐘運往湖北博物館,以便更好地保存這套編鐘。

隨後,文物專家、音樂專家、古文字專家、機械專家等專家組成聯合研究小組,共同研究曾侯乙編鐘背後的秘密。

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分三層八組掛在銅木結構鍾架上,鐘體總重2.5噸,連同鍾架部分,合計4.4噸。

這個數字背後是什麼概念呢?它意味著:新被發現的曾侯乙編鐘將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數量最多、最重、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曾侯乙編鐘一經發現,就改變了世界音樂史,並對音樂、歷史、科技、考古、藝術等多個學科產生重大影響。

當然,作為音樂器具,曾侯乙編鐘最「神」的地方,仍然是在音樂方面。

要知道,「鍾」這種器物,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被發現,可是,唯有中國的編鐘能夠演奏音樂。為啥呢?因為不論是教堂裡的圓鍾還是廟宇裡的銅鐘,它們的延音太長,敲一下之後就會喧賓奪主,讓其他樂器的聲音無所適從。

唯有中國的青銅編鐘,以銅、錫、鉛等金屬按照一定比例煉製出的青銅,再鑄成編鐘器型,才能夠成為樂器發出悅耳的聲音。

而曾侯乙編鐘還超然於普通編鐘之上,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地方——它的65個鐘裡每一個鍾都能夠敲出兩個不同的音,也就是傳說中的「一鍾雙音」。

儘管 「一鍾雙音」現象在其他編鐘上也偶有發現,可是當時的人們並沒在意,只當是一種巧合,直到曾侯乙編鐘發現之後,才知這是古人特意設計出來的。

1984年7月,今人憑藉現代化技術用四年複製了全套曾侯乙編鐘後,他們發現:當去測試複製品的樂聲時,復原出來的編鐘在音準、延音、一鍾雙音等核心技術上,仍然沒有超過曾侯乙編鐘。

如此,古中國古人的智慧和這套編鐘的「逆天」便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曾侯乙編鐘出土的第二年(1979年),國務院特批隨縣設立縣級隨州市,距離國務院正式設立(1983年)縣級市還有4年。隨縣能夠如此超前的享受這個待遇,更加說明了曾侯乙編鐘的重要性。

2002年,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曾侯乙編鐘位列其中,而且是唯一一套以完整的樂器身份位列其中,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這個逆天的文物,得到了權威的高度肯定,著名考古學家鄒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什麼文物最能夠代表古代中國?在我看來無外乎兩者,一是秦始皇兵馬俑,二是曾侯乙編鐘。」

秦兵馬俑自不必多說,即便沒有身臨氣勢恢宏的兵馬俑坑,也能從照片上感受到它的震撼。所以,他之被稱作代表中國自不必說。可曾侯乙編鐘卻以一套青銅器的身份,代表了古代中國,這足以說明其「逆天」。

當然,曾侯乙編鐘能被如此肯定,也與中國的歷史有關。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打仗。秦始皇兵馬俑代表戎,也就是戰爭;曾侯乙編鐘代表祀,也就是禮儀。從這一點看,在傳說中的大禹九鼎被發現之前,曾侯乙編鐘的確能夠代表古代中國。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七聲音階的起源
    眾所周知,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相當於西樂的Do(宮)、Re(商)、Mi(角)、Sol(徵)、La(羽)(沒有Fa與Xi),亦稱為五音。
  • 中國的「七聲」從哪裡來
    博覽薈  前幾期的《國家寶藏》中,沉睡千年的曾侯乙編鐘和賈湖骨笛走入人們的視野。說起來,這兩件樂器還有一段音樂史上的淵源。曾侯乙編鐘擁有十二音律,總音域多達5個八度,打破了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的傳統規律,而且超越了西方的七聲音階。現在網上普遍認為,曾侯乙編鐘的發現,打破了「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說法。
  • 經典回顧:《曾侯乙編鐘》銘文書法
    鐘上有錯金銘文,銘文內容除「曾侯乙作持」外,其他都與音樂相關。《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共計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分別銘於鐘體、掛鍾構件和鍾架上。因銘文製作工藝不同,故有鑄銘和刻銘之別:鐘體俱為鑄銘,掛鍾構件及鍾架上均系刻銘。
  • 「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然而,四十二年來,很少有人關注到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二維碼圖」究竟有什麼實用功能?是不是與編鐘演奏配套使用的樂譜?這種古樂譜能夠辨識和演奏嗎?什麼是樂譜?簡而言之,就是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古樂譜就是古代先賢記錄樂曲的圖案、符號與文字。懸掛曾侯乙編鐘的橫梁與立柱,學名叫簨(sǔn,音筍)虡(jù,音鋸)。
  • 除了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還有多個鎮館之寶,抽時間去看看吧
    湖北省博物館坐落於武漢東湖風景區,始建於1953年,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館藏精品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早期東周時期文物曾侯乙編鐘,此外還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鄖縣人頭骨化石等。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4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新華社記者 喻珮、皮曙初在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來自「孔子時代」的音樂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明再發現進程中,曾侯乙墓考古發現這個中國「國家寶藏」不斷為人類譜寫共同的「世界記憶」。
  • 葉劍英曾提議複製曾侯乙青銅編鐘(圖)
    水大概下降了40釐米左右,在中室現出了三根橫梁,後來有人拿手去探,就摸出了是青銅編鐘。然後開始用抽水機慢慢抽水,編鐘也一層一層露出來,每一層都有佩劍銅人頂託,橫梁兩端有透雕鏤空的青銅套,幾十個編鐘基本上好好地掛在上面,一共65個,很是壯觀。後來在一個甬鐘上還發現了錯金銘文「曾侯乙作持」。
  •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獲得各類隨葬品3134件,其中青銅器2100多件,包括青銅禮器148件。最大的一件青銅鼎,即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鑊鼎,高1米,口徑1.04米,重達220千克,是國內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出土樂器音質音色完好如初。車馬坑保存完好,兵車呈雙列排列,國內罕見。禮器是趙卿大墓中的核心,以鼎為代表,鑊鼎、升鼎和羞鼎三類齊備。鼎用於煮牲,依形制大小分為牛鑊、羊和鑊。
  • 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 華夏正音在荊楚大地迴響
    講到這個樂團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現任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系主任的譚軍教授。在學校主教笙演奏、編鐘古樂演奏、民族管弦樂合奏的譚軍已經從教29年了,說起他與編鐘,特別是曾侯乙編鐘的緣分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準確地說是1985年的9月。當時譚軍剛剛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每到周末都會到湖北省博物館做社會實踐,參與編鐘的演出。
  • 曾侯乙墓中有著令人驚嘆的寶物,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等
    曾侯乙墓出土的15404件文物中,除了樂器組合、兵器和天文星象圖外,還有眾多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漆器、絲麻織品等寶物可圈可點,更為這個響徹千古的音樂國度格外增添幾許繁華。這些物品中,又以青銅器為最多共計6239件,有專家估計,連同編鐘在內的所有青銅器,總重達10噸之巨,消耗銅、金、錫、鉛等金屬當在12噸以上。這些肯銅器物造型複雜,紋飾精美,舉世罕見。經鑑定,使用了渾鑄、分鑄、錫焊、銅焊、鑲嵌、鉚接、熔模等青銅器製作工藝,說明戰國時期南方楚地的青銅冶煉技術同樣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文物愛好者、遊客慕名而至。受疫情影響,湖北省博編鐘樂舞演出曾一度暫停,直至今年8月上旬才恢復。
  •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26日將登臺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域最廣、氣勢最宏偉的套編鐘。
  • 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
    對此,筆者重新檢視了曾侯乙墓中的各類出土文物,有了令人驚奇的發現:類似編鐘橫梁古樂譜上的「二維碼圖」,竟然存在於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多處! 其中,繪製於外棺上的最為集中、清晰、連貫、完整,堪與橫梁上的古樂譜媲美。這就更加證實了編鐘古樂譜的真實存在和廣泛影響,同時也說明作為一國之君的曾侯乙去世後寄希望於靈魂伴隨著編鐘樂曲而升天成仙。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譚維四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主持的曾侯乙編鐘複製項目曾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 七聲音階並非來源於西方 這支賈湖骨笛 改變世界音樂史
    原標題:七聲音階並非來源於西方 這支賈湖骨笛 改變世界音樂史 氣勢宏大的整套編鐘、價值連城的宋代古琴等音樂文物之外,一支不起眼的骨笛,成為「鎮展之寶」放在展廳的最顯眼處。它是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距今9000年至7800年。其獨特之處,不僅在於跨越數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並且能夠吹奏出樂聲,更在於它已經具備七聲音階結構,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它的出現改變了世界音樂史——七聲音階並非來源於西方。
  • 編鐘,由青銅鑄就,體現了歷史的宏大與厚重
    編鐘,也是漢族古老的大型打擊樂器,到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興盛。據了解,中國是製造和使用編鐘最早的國家。此樂器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以此來發出不同的音調,用來演奏出完整的樂曲。
  •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的搶救性發掘,給後人帶來了一個極具震撼的歷史藝術的見證:曾侯乙編鐘。現如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研究音律之人必然是知其厲害。它的出現,甚至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它與曾侯乙編鐘樂譜雖然都是以圖案的形式表現樂符,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國古代樂譜的認識。這就進一步以實物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各種符號記錄音律的國家之一,是發明並創造樂譜的最古老的故鄉,對於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作出過十分獨特的貢獻。
  • 曾侯乙的嘴裡為何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隨州農民梁升法:是我發現了曾侯乙墓(圖)
    ,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22日,筆者採訪了梁升法,他向世人打開了這段塵封25年的歷史記憶———  3月22日,在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梁升法的家裡,筆者見到了這位曾侯乙墓第一發現人。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確認下,197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廳的主持下正式對曾侯乙古墓進行發掘。  隨後,專家們在擂鼓墩周圍發現了200餘座古墓。古墓的發掘還創下了樂器、編鐘、漆木器、金器、墨竹書簡、青銅禮器、棺槨等7個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