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棺槨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定型,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梓棺二。」「棺」是收斂屍身的葬具,「槨」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容器。
據史料所載,不同等級身份的人所能使用的棺槨數目有所差別,但無論有幾重棺槨,作為一種收斂屍身的容器,體積總不會太大,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湖北隨州出土的一具「巨棺」卻顛覆了人們的「三觀」!
這具「巨棺」連棺帶槨重達七噸,佔地面積達到了二百多平方米!
接下來就帶大家見識一下這具古今「第一巨棺」!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挖掘過程
「巨棺」的發現要追溯到1978年2月底,據《人民日報》報導:某雷達修理所在隨州縣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開山炸石時,紅砂巖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在場領導懷疑下面是一座古墓,便派人向上匯報,十天後,臨時組建的勘探小組奉命前來查看,經過初步勘探,考古隊證實下面是一座大型墓葬,總面積超過了兩百平方米!
但令人揪心的是墓葬的密封環境極有可能已被破壞,不僅有地下水滲出,還有一處明顯的盜洞!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墓葬很有可能已經沒有了挖掘價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頭來很有可能一無所獲!
所以有人建議放棄挖掘,但時任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堅決主張進一步挖掘,在他的堅持下,考古隊於1978年5月11日正式開始挖掘工作!
神秘「巨棺」浮出水面
由於事先準備充分,考古隊進展神速,很快就將上面覆蓋的土層清理乾淨,但隨後的場景令考古隊大吃一驚,出現在他們面前的不是預料之中的墓室,而是一座巨大的棺木。
根據初步勘探,這座巨棺佔地面積達到了兩百平方米,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總重達到了七噸,考古隊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棺木!
隨著「巨棺」的開啟,裡面的情形清晰起來,地下水確實已經滲入「巨棺」之內,但並無之前預料的那般嚴重,考古隊先將棺中的積水抽出,隨著水位的下降,「巨棺」內相繼露出了東、中、北、西四室。
在隨後的進一步勘探中,考古隊在東室中發現了墓主人的葬具,根據在主棺旁邊發現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戈,考古隊斷定棺內之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名「乙」,結合他的封地,專家稱其為「曾侯乙」,他的墓葬自然而然被命名為「曾侯乙墓」!
「國之瑰寶」——曾侯乙編鐘
據統計,考古隊在「曾侯乙墓」墓葬中共出土文物15000餘件,其中有6239件是珍貴的青銅器,其餘的多是一些漆木用具、金玉器、車馬器等。
在六千多件青銅器中有多件極為珍貴的器具:曾侯乙編鐘、四龍曾徽、尊盤、編磬、鹿角立鶴、聯禁銅壺等等,這些文物中,最珍貴的當屬被譽為「國之瑰寶」的曾侯乙編鐘,在迄今為止出土的四十多套編鐘中,曾侯乙編鐘是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
曾侯乙編鐘過於珍貴,對於研究先秦的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藝術有著非凡的意義,能夠填補史學界在先秦歷史研究方面的多項空白,因此一經發現就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2002年1月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如今曾侯乙編鐘被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整座「曾侯乙墓」也因其揚名天下。
小結:
曾侯乙墓布局嚴整,處處體現著西周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由周公所制,是維護統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嚴格的規定,人們按照「禮樂制度」的相關規定井然有序的生活,安心接受周王朝的統治。
誠然,「禮樂制度」是封建尊卑等級制度的前身,但仍然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我們並非要「返祖復古」,重塑「禮樂制度」。
但我們的社會中也應當有一套用來約束公眾的「制度體系」,這套制度體系自然能是法律,但法律是最後的底線,在法律之前,我們還應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序良俗」,這方面我們要多多借鑑西周的「禮樂制度」!
參考資料:《禮記.檀弓上》《人民日報》《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