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現奢華古墓 系南宋時期播州土司楊價夫婦墓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李伯謙等考古專家在古墓發掘現場

出土的玉杯

刻有文字的銀燭臺

出土的象紐執壺

棺槨上的金抓釘

  「7月30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橋考古隊,向社會公布了一項重要的階段性考古成果:經過一年多的尋找和發掘,在遵義市城郊的仁江河邊,發現了南宋時期播州第14世土司楊價和他夫人田氏的墓葬。這座古墓的歷史悠久,距今已經759年。

  在這座奢華的土坑古墓內,經過考古隊員的連續工作,已經出土了數十件精美的金銀和玉器,目前仍在進行後續清理髮掘工作。

  據了解,這是第十座被發現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國同時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見。

  考古專家認為,該墓是貴州考古史上重要的發掘成果,研究價值不局限於播州的歷史和文化,會為正在進行的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分」。

  1

  精美金銀玉器 現身古墓中

  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原本埋於黃土下的大墓,已被完全打開,古墓的封土堆面積約有100平米。墓葬的左右前方,分別是播州第28世土司楊烈、第21世土司楊鏗墓葬。本次出土的古墓與楊鏗墓直線距離約200米,距楊烈墓不過40米。

  墓葬的規格很高也很奢華,就連棺材上使用的抓釘,都是用黃金和白銀製作。而數根經歷700餘年未腐爛的殘存棺槨立柱用材考究,顯示出墓主人顯赫的身份。

  土坑大墓分為左右兩室,中間有一道天然黃土隔斷。左側是男性墓葬。這間墓室的頭箱及破損的棺槨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銀器、玉器。這些器物做工精製,包括金盞、金梅瓶、金勺、金劍鞘、銀制的執壺、碗、燭臺及玉石製作的杯子等,還有一個60多釐米寬的鎏金雙魚銀洗。

  女性墓葬的是右墓室,也有碩大棺槨、頭箱。在頭箱中,發現雕有兩條螭吻的金盞、金盤,以及十多件銀制的梅瓶、燭臺、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還發現一個40釐米寬的圓形陶製器物,懷疑是陪葬的腰坑。

  「更大的興奮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貴州省文物考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從現場推測,在棺材及棺槨的邊箱內肯定還有更豐富的發現。

  2

  一件銀燭臺 鎖定墓主身份

  右側墓室中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銀燭臺上刻有清晰的文字——「乙卯田都統司公用」。這是在該墓內目前發現的惟一文字。據文字推測,右側墓室的田姓死者,死於南宋寶祐三年,即公元1255年。

  「這是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據。」貴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周必素說,資料記載,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楊價的妻子,正是來自水西(今銅仁)的女子田氏。

  省考古所副所長李飛則稱,文字中的「都統司」,進一步證明了墓主身份。他說,南宋末年為抗擊蒙軍,全國很多地方都設有都統司。都統制是這個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級別高於安撫使。

  「在那個年代的播州,能成為都統制的只有楊價。」李飛說,史料也記載,楊價生前曾多次應朝廷徵召,率領播州軍隊抗擊蒙軍入侵,其軍隊因此獲封「雄威軍」。在他去世後,朝廷為他賜廟「忠顯」,還封他為「威靈英烈侯」。

  另外,考古隊將該座奢華土坑墓葬與楊價聯繫的另一原因,基於去年7月楊鏗墓發掘的成果。楊鏗墓前的墓志銘中記載,他安葬在楊價墓的右側。考古隊也是因楊價墓志銘,才開始在洪江邊尋找楊價墓。

  3

  出土棺槨 將調運北京清理

  記者現場看到,不僅年代久遠的棺槨、棺材腐蝕嚴重,就連與土壤接觸的精美銀器也變得十分脆弱。「吹口氣,都可能把外表的花紋吹跑。」考古隊員說,一些懷疑是皮製、木製、絹絲品,雖保持了形狀,小鑷子一碰上去就粉碎。

  「這些物品,要經過特殊處理後,才能逐層剝離出來。」考古隊員說,這項工作,必須在實驗室內進行。

  由於貴州省內目前沒有這樣的實驗室,兩個墓室的棺木,連同部分泥土,將被套箱整體提取後,送往位於北京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國內頂尖級的實驗室考古專家進行清理。這個過程,或將長達數月甚至更久。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李純信說,套箱整體提取是指將棺槨、棺床及下部的少量土層,作為一個整體套入特製的箱子中,然後吊裝、運裝車。據他測算,體量稍小的女墓室,包括套箱在內,重約7噸左右,而男墓室則可能有10噸。本報記者 黃黔華

  ◎

  現場目擊

  竹籤考古

  相對航拍、衛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竹籤可謂是最原始的工具。但在楊價墓考古發掘現場,這種最原始的工具,使用頻率最高。

  每有重要文物露頭,考古隊員先用毛刷輕刷浮土,接著手握竹籤,細心剔除與文物緊密相連的泥土。有時就連提取文物,也要使用竹籤。

  記者看到,從專家到所長,再到普通考古隊員,每個人手裡除鋼質剔刀、鑷子外,都有一根竹籤。「竹籤相對較軟,對文物本體傷害較少。」周必素說,鋼剔刀等工具雖好用但過於尖銳,易對文物造成損傷。

  專家木工

  因為是套箱整體提取墓葬,考古發掘現場的後期,有很多的木工活需要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李純信,堅持擔任木工指導,手把手地教木工如何鑽孔、釘板。

  「這種木工活跟普通木工活不一樣,要求鑽孔準確、釘板結實,還要考慮便於拆卸,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文物的震動。」他說,每個螺絲釘要精確定位,受力均勻。此外,李純信還負責所有木板、木塊數據的測量和定位。

  精準取物

  楊價墓在地下埋了700多年,很多器物都鏽蝕嚴重,有的輕觸便會變形,甚至損毀。提取器物的隊員跪在泥地上,一手輕輕扶著器物,一手用竹籤剔除泥土,待其與泥土分離後,再用雙手捧出。可絕大多數金屬器物,因摞在一起的時間太長,出現輕微粘連現象。

  這時,取物者選擇好合適角度後屏住呼吸,保持手上平穩,再使力或藉助竹籤等工具,一點點地將粘連處剝離開來。很多時候為提取一件器物,需要好幾個小時。多數考古隊員雖希望能親手捧出寶貝,但又不願親手提取器物。「怕不小心損壞了文物。」一位考古隊員說。(本報記者 黃黔華)

相關焦點

  • 【探秘】央視聚焦播州土司楊價古墓發掘全過程
    【探秘】央視聚焦播州土司楊價古墓發掘全過程 2020-09-15 12: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一探究竟:宋代土司古墓與宋代官窖遺址是否有所聯繫
    2014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社會公布重要的階段性考古成果,在遵義市城郊發現南宋時期播州第14世土司楊價及其夫人田氏的墓葬,距今接近800年。無獨有偶,2016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往古鎮酒業釀酒遺址進行考古學考察,給出窖池年代為宋代晚期的鑑定。
  • 修建水庫時驚現古墓,連棺材釘子都是純金的,裡面躺著什麼人?
    也因為此,在當地進行勘察的時候,工人在附近發現了一座被人盜過的古墓,於是通知了考古部門。考古專家查看之後發現,這是一個墓葬群,沒想到挖開後,卻是空歡喜一場。因為這座墓雖然的確是古墓,但卻是一座土坑墓。然後進入墓地裡面尋找遺蹟和文物,在進行保護性挖掘的過程中,考古專家痛心的發現,這個古墓裡面居然有盜墓賊活躍過的痕跡,他們非常擔心這個古墓會遭到盜墓賊的破壞。
  • 播州楊氏屬漢毋庸置疑
    至元明之際貴州逐漸出現了「四大土司」,即「水西安氏、水東宋氏、思州田氏、播州楊氏」,除水西安氏系沒有爭議的土著」彝族外,其餘三大土司宋氏、田氏、楊氏,文獻均稱源自中原而非本地土著。在經歷唐末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戰亂和內部紛爭後。進入南宋,楊氏步入和平時期,漸入「中興」「(楊選)性嗜讀書,擇名師授《子》《經》;聞四方士有賢者,厚幣羅致之,歲以十百計。…軾留意藝文,蜀士來依者愈眾,結廬割田,使安食之。
  • 家譜故事:從清儒鄭珍的楊價墓調查說起
    【汲古】      清代西南大儒鄭珍作於庚申(1860)閏三月的《訪楊價墓記》一文,記載了他對播州楊氏第14世楊價墓的調查與認識。文曰:     宋威靈英烈侯楊公價善甫之墓,舊無識其處者。道光庚子(1840),趙石知旭與餘言,曾見楊氏譜,稱價墓在桐梓治西胡盧壩。嘗跡之,壩無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磚猶存。即楊氏後人亦有以為先世當是也。餘時輯府志,據載入「丘墓」中,歷二十年矣。
  • 貴州四大土司中面積最小的土司——水東土司
    在貴州生活的你,知道貴州名字的由來嗎?知道貴州歷史上的四大土司嗎?何為土司?土司是指:元、明、清時期朝廷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世襲的官職。遵義的播州土司和黔西的水西土司你應該有聽說過,但水東土司和思州土司你應該很陌生,今天我要介紹的是面積最小的水東土司,它與貴州名字的由來息息相關。看了電視劇《奢香夫人》才知道貴州原來是由四大土司變化而來,知道了在歷史上水西土司是貴州土司家族中最大的,那麼最小的土司又是哪裡呢?
  • 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 李楨 實習生 龍儀妃)當我們談到貴州文化特色,不得不提「土司文化」。從唐代楊端入播,到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經歷了30世的傳承沿襲,時間長達700多年。
  • 土司遺址:中國古代山城的傑出代表
    其中,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囤、湖南永順彭氏老司城、湖北鹹豐唐崖覃氏土司遺址和鶴峰容美田氏土司遺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的代表,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領略這幾個土司遺址的風採。海龍囤遺址:傑出的古代山城防禦體系海龍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及紅花崗區。
  • 漲知識|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貴州海龍屯土司有什麼背景?
    當時屬四川、如今屬貴州的遵義海龍屯楊氏土司,在中國具有「標本」意義:海龍屯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於2015年與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而使這座沉睡了700多年的土司城堡受到全球關注。
  • 名勝古蹟:去貴州你一定不能錯過的地方——遵義及其周圍景點
    大家都知道遵義這個地方吧?它位於貴州東北方向,有沒有想去看看的?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去領略一下遵義以及周邊的歷史遺蹟和風景名勝,希望大家能喜歡。遵義會議會址位於老城紅旗路(又名子尹路)上,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典型的二層中西合璧洋樓。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政治局在此舉行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從此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故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1955年1月,在會址上建立紀念館。「遵義會議會址」為毛澤東手書,現為全國第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唐大曆初年(公元766年),羅榮率兵南徵今天的遵義,當時稱為播州,採取了剿撫並行的策略平定播州後,唐代宗李豫授羅榮太子太保、榮祿大夫,並命羅榮及其子孫世代守衛播州。就是大名鼎鼎綽號楊無敵的楊老令公,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終於給自己找上了一個足夠榮耀的祖宗,也就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視為了楊家將的後代。那麼歷史真的就如楊氏土司自己編寫的家傳和碑文所寫的那樣嗎?民國時邊疆史學大家譚其驤先生曾對此專門進行過考證,並指出了其中的荒謬之處。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這才是遵義!
    如同北方的長城為了抵禦匈奴而建,始建於南宋寶祐五年(公元 1257 年)的‍‍‍‍‍‍‍‍‍‍‍‍‍‍‍‍‍‍‍‍‍‍‍‍‍‍‍‍‍‍‍‍‍‍‍海龍屯也是為了抵抗蒙古鐵騎大軍而存在,但它的意義又不止於軍事城堡。其上修築了宮殿、朝堂、衙署、家廟、寢宮、倉房、醫館、道路、街市,功能健全,堪稱古代城市的縮影,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祭祀、商務為一體,是播州戰時的政治統治中心。
  • 第5屆貴州·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播州分會場會議舉行
    8月19日,第5屆貴州·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播州分會場會議在桂花山大酒店舉行。遵義市政協副主席毛良知出席會議,區委書記陳松致辭,區委副書記、區長張愷作辣椒產業推介,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仕國出席會議,區政協主席徐仲權主持會議。
  • 賞燈猜謎吃燒烤 遵義海龍屯土司城也有夜生活
    正式對外開業兩年來只有核心景區對外開放,遊人探尋歷史的遺蹟,卻無法體會真實的土司文化生活。而今年海龍屯打造了專屬自己的飛魚文化節,連同國慶節、中秋節構築三重驚喜,並首次開放播州土司城,全方位還原楊應龍鼎盛時期風貌,讓黃金周到來的遊客們能感受到古老播州的穿越體驗。   以往通常是元宵節鬧花燈,然而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播州土司城也用心布置了花燈,貫穿9月28至整個黃金周。
  • 《土司遺城海龍屯》時光沉澱出的故事
    大型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讓我們回看了這段歷史。相傳這裡埋著數不盡的寶藏,而今天終於得以在考古者的指尖甦醒。由十幾噸重的巨石雕刻而成的武將文官使者童子皆栩栩如生。64平方米的寬闊墓室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 央視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評分高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土司遺城海龍屯》,乍一看這個名字,許多人也許和小編一樣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大家不用擔心,繼續跟著小編往下看。這部紀錄片有二集,單集長度只有26分鐘,也就是說,整部紀錄片總共長52分鐘,對於常見的電影來說,這個長度算是短的了。但是這部紀錄片完全沒有廢話,一氣呵成;沒有多餘的鏡頭,一穿到底。
  • 福州市茶園山古墓考古發現宋代防腐術痕跡
    據趙氏記載,福州市茶園山古墓,建造於宋理宗趙昀時期,該墓系南宋趙氏族宋軍將士許氏,許峻夫婦合葬墓,青磚上印有「枯拾年」等銘文。墓室上部用8塊長方形青磚橫向鋪蓋,墓頂用4塊長方形花崗巖石板,橫向進行了封頂,工藝使用了白石灰嵌縫。
  • 在詩詞裡尋找貴州|跟隨驛道 尋找元朝貴州好風光
    在全真道教 " 鐵腳仙人 " 王處一的《謝師恩 答皇親見召》一詩中,王處一開頭便對貴州冬季的美景進行了諸多描繪,彤雲、飛絮、冰雪、茅庵讓人看見了不一樣的冬天。與唐宋時期相比,元朝詩人、名家對貴州的印象友好了許多。交通的險阻不再是唯一關於貴州的話題,更多的人對貴州的風景進行了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