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謙等考古專家在古墓發掘現場
出土的玉杯
刻有文字的銀燭臺
出土的象紐執壺
棺槨上的金抓釘
「7月30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橋考古隊,向社會公布了一項重要的階段性考古成果:經過一年多的尋找和發掘,在遵義市城郊的仁江河邊,發現了南宋時期播州第14世土司楊價和他夫人田氏的墓葬。這座古墓的歷史悠久,距今已經759年。
在這座奢華的土坑古墓內,經過考古隊員的連續工作,已經出土了數十件精美的金銀和玉器,目前仍在進行後續清理髮掘工作。
據了解,這是第十座被發現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國同時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見。
考古專家認為,該墓是貴州考古史上重要的發掘成果,研究價值不局限於播州的歷史和文化,會為正在進行的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分」。
1
精美金銀玉器 現身古墓中
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原本埋於黃土下的大墓,已被完全打開,古墓的封土堆面積約有100平米。墓葬的左右前方,分別是播州第28世土司楊烈、第21世土司楊鏗墓葬。本次出土的古墓與楊鏗墓直線距離約200米,距楊烈墓不過40米。
墓葬的規格很高也很奢華,就連棺材上使用的抓釘,都是用黃金和白銀製作。而數根經歷700餘年未腐爛的殘存棺槨立柱用材考究,顯示出墓主人顯赫的身份。
土坑大墓分為左右兩室,中間有一道天然黃土隔斷。左側是男性墓葬。這間墓室的頭箱及破損的棺槨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銀器、玉器。這些器物做工精製,包括金盞、金梅瓶、金勺、金劍鞘、銀制的執壺、碗、燭臺及玉石製作的杯子等,還有一個60多釐米寬的鎏金雙魚銀洗。
女性墓葬的是右墓室,也有碩大棺槨、頭箱。在頭箱中,發現雕有兩條螭吻的金盞、金盤,以及十多件銀制的梅瓶、燭臺、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還發現一個40釐米寬的圓形陶製器物,懷疑是陪葬的腰坑。
「更大的興奮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貴州省文物考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從現場推測,在棺材及棺槨的邊箱內肯定還有更豐富的發現。
2
一件銀燭臺 鎖定墓主身份
右側墓室中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銀燭臺上刻有清晰的文字——「乙卯田都統司公用」。這是在該墓內目前發現的惟一文字。據文字推測,右側墓室的田姓死者,死於南宋寶祐三年,即公元1255年。
「這是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據。」貴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周必素說,資料記載,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楊價的妻子,正是來自水西(今銅仁)的女子田氏。
省考古所副所長李飛則稱,文字中的「都統司」,進一步證明了墓主身份。他說,南宋末年為抗擊蒙軍,全國很多地方都設有都統司。都統制是這個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級別高於安撫使。
「在那個年代的播州,能成為都統制的只有楊價。」李飛說,史料也記載,楊價生前曾多次應朝廷徵召,率領播州軍隊抗擊蒙軍入侵,其軍隊因此獲封「雄威軍」。在他去世後,朝廷為他賜廟「忠顯」,還封他為「威靈英烈侯」。
另外,考古隊將該座奢華土坑墓葬與楊價聯繫的另一原因,基於去年7月楊鏗墓發掘的成果。楊鏗墓前的墓志銘中記載,他安葬在楊價墓的右側。考古隊也是因楊價墓志銘,才開始在洪江邊尋找楊價墓。
3
出土棺槨 將調運北京清理
記者現場看到,不僅年代久遠的棺槨、棺材腐蝕嚴重,就連與土壤接觸的精美銀器也變得十分脆弱。「吹口氣,都可能把外表的花紋吹跑。」考古隊員說,一些懷疑是皮製、木製、絹絲品,雖保持了形狀,小鑷子一碰上去就粉碎。
「這些物品,要經過特殊處理後,才能逐層剝離出來。」考古隊員說,這項工作,必須在實驗室內進行。
由於貴州省內目前沒有這樣的實驗室,兩個墓室的棺木,連同部分泥土,將被套箱整體提取後,送往位於北京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國內頂尖級的實驗室考古專家進行清理。這個過程,或將長達數月甚至更久。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李純信說,套箱整體提取是指將棺槨、棺床及下部的少量土層,作為一個整體套入特製的箱子中,然後吊裝、運裝車。據他測算,體量稍小的女墓室,包括套箱在內,重約7噸左右,而男墓室則可能有10噸。本報記者 黃黔華
◎
現場目擊
竹籤考古
相對航拍、衛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竹籤可謂是最原始的工具。但在楊價墓考古發掘現場,這種最原始的工具,使用頻率最高。
每有重要文物露頭,考古隊員先用毛刷輕刷浮土,接著手握竹籤,細心剔除與文物緊密相連的泥土。有時就連提取文物,也要使用竹籤。
記者看到,從專家到所長,再到普通考古隊員,每個人手裡除鋼質剔刀、鑷子外,都有一根竹籤。「竹籤相對較軟,對文物本體傷害較少。」周必素說,鋼剔刀等工具雖好用但過於尖銳,易對文物造成損傷。
專家木工
因為是套箱整體提取墓葬,考古發掘現場的後期,有很多的木工活需要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李純信,堅持擔任木工指導,手把手地教木工如何鑽孔、釘板。
「這種木工活跟普通木工活不一樣,要求鑽孔準確、釘板結實,還要考慮便於拆卸,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文物的震動。」他說,每個螺絲釘要精確定位,受力均勻。此外,李純信還負責所有木板、木塊數據的測量和定位。
精準取物
楊價墓在地下埋了700多年,很多器物都鏽蝕嚴重,有的輕觸便會變形,甚至損毀。提取器物的隊員跪在泥地上,一手輕輕扶著器物,一手用竹籤剔除泥土,待其與泥土分離後,再用雙手捧出。可絕大多數金屬器物,因摞在一起的時間太長,出現輕微粘連現象。
這時,取物者選擇好合適角度後屏住呼吸,保持手上平穩,再使力或藉助竹籤等工具,一點點地將粘連處剝離開來。很多時候為提取一件器物,需要好幾個小時。多數考古隊員雖希望能親手捧出寶貝,但又不願親手提取器物。「怕不小心損壞了文物。」一位考古隊員說。(本報記者 黃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