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探尋一下壎樂器的淵源,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鍾、磬、鼓、瑟、琴、笙、簫(排簫)、篪,9種共有125件之多。按《周禮·春官宗伯》「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種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八類樂器,曾侯乙墓發掘報告中,基本上定為6音,即6種樂器,其中缺木、土兩種樂器。木(柷敔),即鹿鼓;土,即壎。曾候乙是否存在這兩類樂器呢我們根收世之中的木極)音的有關記載,再結合考古發掘樂器鹿鼓的考證,認為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一件背部有榫眼的鹿就是鹿鼓,與楚墓所出鹿臀部榫眼斜插木鼓為木音之樂相同。
前有專論,故而略之。唯土音之樂壎仍無定論。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清理中未見土音壎樂,至今缺土這種樂器而造成「八音」不全的局面。文獻記載土即八音之一。壎這類樂器形狀像雁卵,以泥質燒制而成。這種壎像大雁卵,呈橢圓形,一般而言有5個音孔。在湖北麻城慄山崗新石器時代(相當於龍山文化)遺址就有陶壎出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也出有陶壎,應是吹奏樂器中壎樂的始祖。到了商代,陶壎的形制趨於規範化、標準化,其音樂性能有了較大進步,音孔有2個、3個、5個不等。
河南輝縣琉璃閣陶壎(3件),年代為商代中期;婦好墓陶壎時代為商代殷墟二期;河南安陽劉家莊北121號陶壎,時代為商代殷墟二期。壎的構造一般而言有如下特點:其一,壎頂端有1欥孔,腹部有5個音孔(前面3孔,後面2孔),底部平,上部呈卵形;其二,壎一般與樂器石磬、編鐃伴出並能通過口風的配合,可以吹奏各種音階的樂曲;其三,壎工藝水平較高,多為泥質灰陶。由此可知,中原地區土音壎樂產生的時代也較為久遠。曾侯乙墓雖無壎出現,但篪已在該墓中出土。既然兩種樂器在文獻記載中其奏共存,那麼,壎應與曾侯乙墓的篪同時存在,才能解釋周代八音之說。
可以想見,曾侯乙乃知音尚樂大家,健全八音十二律應是他畢生的追求,土音壎樂在中原墓中多有出土,南方遵從周禮的曾國不可能無「土音」之理。石磬清脆悅耳,壎聲深沉悽婉,盡現石、土之聲且有剛柔和諧的樂音之美。曾侯乙的樂隊應有吹壎者,並且壎、磬二樂形成的時代相近,隨葬時也應置之中室編磬附近。從複製的編鐘、編磬、瑟、琴鼓、簫和壎演奏效果看,壎這種樂器是「八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之一。我們認為,因土樂壎大致在曾侯乙墓中室與北室相接近處的磬架旁,正好是「盜洞」的位置。壎體積小,器壁薄,一旦被石頭和泥土壓碎,再經墓內積水浸泡2400年,泥質陶片變成泥土是可信無疑的。
一件完整的壎通高約在4釐米—6釐米,破碎陶片小若鱗片,經過泥土與積水浸泡和攪動,已無窺斑見豹的機會。曾侯乙為了遵循周禮,崇尚樂制,厚鑄巨鍾精製石磬,細作鼓弦,巧工笙,形成八音之全,缺土之音乃非禮樂之制,況且如此精妙的一鍾雙音十二律都能存在,而缺少陶壎這類樂器之雅樂更令人質疑。古人在大型祭祀活動的隆重場面,都要演奏八音之樂。從周代「八音」土音樂器之屬壎、缶等也有出土,缶可以代表壎,即代替「土」音。樂與禮相依相存,在這種樂舞場面中,所用的八音之樂尚未缺少吹奏之樂。在曾侯乙墓體現的整個音樂體系中,一鍾雙音十二律和樂音齊全的八音樂器應該俱有。
曾侯乙墓所出樂器中,我們已進行了考證,認為曾侯乙樂隊中應有「八音俱全的樂器,其木音為鹿鼓,土音應為陶(泥)壎,塌陷導致木槨、造成泥砂俱下,陶質壎會破碎毀損不見蹤跡,當在偶然和必然的情理之中,故此,曾國「七音」應與周制「八音」無異,曾國應稱為「八音」俱全的周制樂音。否則,缺音少樂,就很難把姬姓曾(隨)國的曾鍾曾律完美展現在世人眼前。
周制「八音」的產生與形成,有著淵遠而又悠久的歷史。先民們以大自然鳥叫或風鳴制音作律,形成早期的樂音、樂律,並製作出《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八闋」(《呂氏春秋·古樂篇》)像壎這樣的陶質樂器,從新石器時代的壎就有2個音孔的,商代有3個至5個音孔。早期壎吹單音到小三度,發展可吹奏五聲音階、七音音階,可發八個連續半音。隨著考古發現,眾多壎為研究古代音階發展進程和歷史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周禮》多載¨八音」,如金:鍾、鏞、鉦、鐃、鐸等;石:磬、鳴球、薷等;土之屬壎(或作壎)、缶等;革:鼓、建鼓、鞀、鼙、拊等;絲:琴、五弦琴、瑟、築等;木:柷、控、敔等;匏:簧、笙、巢(大笙)、竽笙;竹:簫(排簫)、篪、遂(笛)、管等。其實,周之「八音」在這個時期已很成熟了。八音有八方之音的說法,八風有八方之風說,並有「南音」、「西音」、「秦音」之地方音樂特色。楚為「南音」,秦為「西音」,盡現「八音」之說音樂文化的演變。
古人制音作樂定律的宗旨,用音律諧和及其樂舞次序,敬天祀神、治國教化百民的政治與方針。在重大祭祀和蠟舞活動時,「以清脆悅耳之聲、鏗鏘有力之聲、莊嚴肅穆之聲、宛轉悠揚之聲,適應熱鬧、紛亂、靜穆、喜慶等不同的場合,最終滿足古代人們對音樂的種種特殊要求」。曾侯乙編鐘(包括梁架、附件上銘文)銘文用3755字記載銘記、標音、樂律等方面關係,不僅有曾國自己的樂律,還有楚、齊、周、晉、申諸國(地)名和樂律關係。在曾侯乙墓就有8種共125件樂器出土,可視作禮樂之制、禮儀之邦的曾(隨)國,一舉成為「漢東之國隨為大」的創舉,這也是曾國尚樂崇禮與「八音」並存的充分體現。喜歡今天的內容就請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