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2020-12-14 姜丹笑起來真好看

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探尋一下壎樂器的淵源,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鍾、磬、鼓、瑟、琴、笙、簫(排簫)、篪,9種共有125件之多。按《周禮·春官宗伯》「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種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八類樂器,曾侯乙墓發掘報告中,基本上定為6音,即6種樂器,其中缺木、土兩種樂器。木(柷敔),即鹿鼓;土,即壎。曾候乙是否存在這兩類樂器呢我們根收世之中的木極)音的有關記載,再結合考古發掘樂器鹿鼓的考證,認為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一件背部有榫眼的鹿就是鹿鼓,與楚墓所出鹿臀部榫眼斜插木鼓為木音之樂相同。

前有專論,故而略之。唯土音之樂壎仍無定論。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清理中未見土音壎樂,至今缺土這種樂器而造成「八音」不全的局面。文獻記載土即八音之一。壎這類樂器形狀像雁卵,以泥質燒制而成。這種壎像大雁卵,呈橢圓形,一般而言有5個音孔。在湖北麻城慄山崗新石器時代(相當於龍山文化)遺址就有陶壎出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也出有陶壎,應是吹奏樂器中壎樂的始祖。到了商代,陶壎的形制趨於規範化、標準化,其音樂性能有了較大進步,音孔有2個、3個、5個不等。

河南輝縣琉璃閣陶壎(3件),年代為商代中期;婦好墓陶壎時代為商代殷墟二期;河南安陽劉家莊北121號陶壎,時代為商代殷墟二期。壎的構造一般而言有如下特點:其一,壎頂端有1欥孔,腹部有5個音孔(前面3孔,後面2孔),底部平,上部呈卵形;其二,壎一般與樂器石磬、編鐃伴出並能通過口風的配合,可以吹奏各種音階的樂曲;其三,壎工藝水平較高,多為泥質灰陶。由此可知,中原地區土音壎樂產生的時代也較為久遠。曾侯乙墓雖無壎出現,但篪已在該墓中出土。既然兩種樂器在文獻記載中其奏共存,那麼,壎應與曾侯乙墓的篪同時存在,才能解釋周代八音之說。

可以想見,曾侯乙乃知音尚樂大家,健全八音十二律應是他畢生的追求,土音壎樂在中原墓中多有出土,南方遵從周禮的曾國不可能無「土音」之理。石磬清脆悅耳,壎聲深沉悽婉,盡現石、土之聲且有剛柔和諧的樂音之美。曾侯乙的樂隊應有吹壎者,並且壎、磬二樂形成的時代相近,隨葬時也應置之中室編磬附近。從複製的編鐘、編磬、瑟、琴鼓、簫和壎演奏效果看,壎這種樂器是「八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之一。我們認為,因土樂壎大致在曾侯乙墓中室與北室相接近處的磬架旁,正好是「盜洞」的位置。壎體積小,器壁薄,一旦被石頭和泥土壓碎,再經墓內積水浸泡2400年,泥質陶片變成泥土是可信無疑的。

一件完整的壎通高約在4釐米—6釐米,破碎陶片小若鱗片,經過泥土與積水浸泡和攪動,已無窺斑見豹的機會。曾侯乙為了遵循周禮,崇尚樂制,厚鑄巨鍾精製石磬,細作鼓弦,巧工笙,形成八音之全,缺土之音乃非禮樂之制,況且如此精妙的一鍾雙音十二律都能存在,而缺少陶壎這類樂器之雅樂更令人質疑。古人在大型祭祀活動的隆重場面,都要演奏八音之樂。從周代「八音」土音樂器之屬壎、缶等也有出土,缶可以代表壎,即代替「土」音。樂與禮相依相存,在這種樂舞場面中,所用的八音之樂尚未缺少吹奏之樂。在曾侯乙墓體現的整個音樂體系中,一鍾雙音十二律和樂音齊全的八音樂器應該俱有。

曾侯乙墓所出樂器中,我們已進行了考證,認為曾侯乙樂隊中應有「八音俱全的樂器,其木音為鹿鼓,土音應為陶(泥)壎,塌陷導致木槨、造成泥砂俱下,陶質壎會破碎毀損不見蹤跡,當在偶然和必然的情理之中,故此,曾國「七音」應與周制「八音」無異,曾國應稱為「八音」俱全的周制樂音。否則,缺音少樂,就很難把姬姓曾(隨)國的曾鍾曾律完美展現在世人眼前。

周制「八音」的產生與形成,有著淵遠而又悠久的歷史。先民們以大自然鳥叫或風鳴制音作律,形成早期的樂音、樂律,並製作出《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八闋」(《呂氏春秋·古樂篇》)像壎這樣的陶質樂器,從新石器時代的壎就有2個音孔的,商代有3個至5個音孔。早期壎吹單音到小三度,發展可吹奏五聲音階、七音音階,可發八個連續半音。隨著考古發現,眾多壎為研究古代音階發展進程和歷史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周禮》多載¨八音」,如金:鍾、鏞、鉦、鐃、鐸等;石:磬、鳴球、薷等;土之屬壎(或作壎)、缶等;革:鼓、建鼓、鞀、鼙、拊等;絲:琴、五弦琴、瑟、築等;木:柷、控、敔等;匏:簧、笙、巢(大笙)、竽笙;竹:簫(排簫)、篪、遂(笛)、管等。其實,周之「八音」在這個時期已很成熟了。八音有八方之音的說法,八風有八方之風說,並有「南音」、「西音」、「秦音」之地方音樂特色。楚為「南音」,秦為「西音」,盡現「八音」之說音樂文化的演變。

古人制音作樂定律的宗旨,用音律諧和及其樂舞次序,敬天祀神、治國教化百民的政治與方針。在重大祭祀和蠟舞活動時,「以清脆悅耳之聲、鏗鏘有力之聲、莊嚴肅穆之聲、宛轉悠揚之聲,適應熱鬧、紛亂、靜穆、喜慶等不同的場合,最終滿足古代人們對音樂的種種特殊要求」。曾侯乙編鐘(包括梁架、附件上銘文)銘文用3755字記載銘記、標音、樂律等方面關係,不僅有曾國自己的樂律,還有楚、齊、周、晉、申諸國(地)名和樂律關係。在曾侯乙墓就有8種共125件樂器出土,可視作禮樂之制、禮儀之邦的曾(隨)國,一舉成為「漢東之國隨為大」的創舉,這也是曾國尚樂崇禮與「八音」並存的充分體現。喜歡今天的內容就請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水落鍾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鍾掉到了泥中。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65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2.5噸。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
  • 本文帶你了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我國古人將樂器按其製作材料分為八類,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樂記》中曾記載為:「土日壎,竹曰管,革日鼓、匏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金:鍾「鍾」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八音之中稱之為「金」。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鐘」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曾侯乙墓中有著令人驚嘆的寶物,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等
    曾侯乙墓出土的15404件文物中,除了樂器組合、兵器和天文星象圖外,還有眾多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漆器、絲麻織品等寶物可圈可點,更為這個響徹千古的音樂國度格外增添幾許繁華。曾侯乙墓中有鑊鼎2件、開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鼎數,已近於天子之制。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時代,自商周以來的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禮器之中,有一套青銅尊、盤,尊和盤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引人注目。尊在古代是盛酒器,盤一般用作盛水器,二者合為一器,可用於祭祀,也可用於宴飲。該器物出土時,尊置於盤內,渾然一體。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四十年後的今天,每每讀到關於曾侯乙墓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新聞報導,我依舊能回憶起1978年發掘過程中的種種艱辛與感動。著名考古學家、曾侯乙墓發掘隊隊長譚維四先生在考古現場(左四)曾侯乙墓的發現經過,可謂曲折又傳奇。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空軍雷達修理所在駐地湖北省隨縣城郊公社團結大隊境內的東團坡擴建廠房。
  • 曾侯乙墓最神奇的一套隨葬品:2400年前的天籟之音震驚世界
    曾侯乙墓的搶救性發掘,給後人帶來了一個極具震撼的歷史藝術的見證:曾侯乙編鐘。現如今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研究音律之人必然是知其厲害。它的出現,甚至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中國歷史故事:楚國的音樂——樂器
    曾侯乙墓還出土了大批樂器,品類的齊全和保存的完好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發現,其中不少樂器是前所未見的,對研究先秦時期樂器的發展有極大的意義。該墓出土的樂器有編鐘、編磬、鼓、琴、瑟、笙、排簫,橫吹竹笛等共一百二十四件。
  • 隨州農民梁升法:是我發現了曾侯乙墓(圖)
    ,從而填補了曾侯乙墓研究的一項空白。22日,筆者採訪了梁升法,他向世人打開了這段塵封25年的歷史記憶———  3月22日,在隨州市曾都區南郊擂鼓墩7組梁升法的家裡,筆者見到了這位曾侯乙墓第一發現人。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確認下,1978年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廳的主持下正式對曾侯乙古墓進行發掘。  隨後,專家們在擂鼓墩周圍發現了200餘座古墓。古墓的發掘還創下了樂器、編鐘、漆木器、金器、墨竹書簡、青銅禮器、棺槨等7個之最。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鼓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 中國古典樂器有哪些
    中國古典樂器有哪些?對於中國古典樂器的了解,我們從一些古裝電視劇當中就可以了解個大概,在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那麼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去了解一下。3、壎紅油金漆龍壎 清中期壎在古代是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壎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作者:王金中  在曾侯乙墓中確認失傳千年的築,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一個驚世大發現(參見光明網11月20日《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件築上精心描繪著有關音樂的神話故事和類似五個手指頭的音律符號。
  • 曾一度絕跡的古老樂器,原來也這麼治癒|壎
    據記載,壎起源於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一開始,它並不是一種樂器,而是用於誘捕鳥類的工具,因為它可以模仿鳥類的聲音,後來逐漸演化成一種樂器。夏商時期,壎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陶製的壎逐漸取代石制和骨制,形狀多為平底卵形。壎的音孔,也由原來的無變為5-6個。由於古人「尚鬼神」,壎的聲音又恰好醇厚低回、古遠神秘,極其特殊,所以古人對壎非常崇拜,也賦予了它許多神聖、典雅和高貴的意義,常被用於祭祀和宮廷樂中。
  • 中華第一冰鑑——曾侯乙銅鑑缶 古人的冰箱(上)
    他沒想到自己的這點愛好,讓他發現了後來震驚全國,聞名世界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發掘現場事情是這樣的,他們的雷達修理所要在當地擴建營房,就在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實然出現了一大片褐色泥土。他看過許多文物發掘的故事,據此懷疑下面可能有古墓。於是他趕緊給隨縣文化館打了個電話,請求派人來查看。
  • 經典回顧:《曾侯乙編鐘》銘文書法
    鐘上有錯金銘文,銘文內容除「曾侯乙作持」外,其他都與音樂相關。《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共計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分別銘於鐘體、掛鍾構件和鍾架上。因銘文製作工藝不同,故有鑄銘和刻銘之別:鐘體俱為鑄銘,掛鍾構件及鍾架上均系刻銘。
  • 除了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還有多個鎮館之寶,抽時間去看看吧
    湖北省博物館坐落於武漢東湖風景區,始建於1953年,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館藏精品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早期東周時期文物曾侯乙編鐘,此外還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鄖縣人頭骨化石等。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4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
  • 省博17歲志願者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
    17歲少年中英文出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已在省博志願服務5年多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實習生彭文語、通訊員孫夏、張婧)17歲高三學生許鍾子,在繁重學業中擠出時間,以青少年獨特視角完成了中、英文版《神秘而瑰麗的曾侯乙墓》的創作,並自費正式出版。12月8日上午,在「我與曾侯乙編鐘——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暨2018年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者表彰活動」中,這部新作舉行了首發式。
  • 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
    對此,筆者重新檢視了曾侯乙墓中的各類出土文物,有了令人驚奇的發現:類似編鐘橫梁古樂譜上的「二維碼圖」,竟然存在於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多處! 其中,繪製於外棺上的最為集中、清晰、連貫、完整,堪與橫梁上的古樂譜媲美。這就更加證實了編鐘古樂譜的真實存在和廣泛影響,同時也說明作為一國之君的曾侯乙去世後寄希望於靈魂伴隨著編鐘樂曲而升天成仙。
  • 悠揚動聽,打擊樂器編鐘的簡介與欣賞
    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 節氣之音 | 立秋時節需聽壎
    那麼,壎(壎)是何種樂器?它為何是立秋之音呢?壎是我國特有的吹奏樂器,上銳下平,像秤錘的模樣,古人稱之為火之形。大者如鵝子,名嘂(音同叫),稱雅壎;小者如雞子,稱頌壎。壎上一般開六孔,古人認為六是水之數,因而,壎是由水火合而成器。從材質上看,壎多由土製,也有部分為石制與骨制。《樂書》中說壎由「包羲氏(伏羲)灼土為之。」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從很多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王國神秘的蹤跡。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