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隨之謎」:長達五十年的考古證明曾國、隨國本是一國

2020-12-11 澎湃新聞
一波三折的曾國探索

對於曾國這個周代小國,我們並不陌生。中學歷史課本上的「曾侯乙編鐘」是春秋戰國音樂藝術的代表性文物,「曾侯乙銅鑑缶」也是國寶級文物,被認為是最早的「冰箱」「烤箱」,它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設計原型。曾侯乙編鐘與曾侯乙銅鑑缶,均出土於1978年湖北隨縣(今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雖然是最蔚為大觀的曾國考古發現,但卻並不是唯一的。曾國考古從上世紀至今都時有發現。2019年3月3日,國家文物局就收到舉報線索,得知日本東京在拍賣一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其中包括一件鼎、一件簋、一件甗、一件霝、兩件盨、兩件壺。在認定這批文物系近年被盜出土且非法出境後,國家文物局會同公安機關將這八件流失的國寶追回,後陳列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那麼,曾國考古還有哪些發現呢?

關於曾國的青銅器,早在宋人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就有著錄,其中有「曾師盤」和記載周王南徵經過曾國的「中甗」,不過當時「曾」字未被釋讀出;另外兩件楚惠王為曾侯乙之死所鑄的「楚王酓章鍾」,「曾侯乙」的身份也未被關注。直到晚清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中,收錄了「曾伯簠」和「曾仲盤」;同時阮元指出,這裡的「曾」就是春秋時期位於今天山東蘭陵一帶的姒姓鄫國。

就當時的考古發現看,阮元的觀點是合理的。文獻中主要記載了兩個「曾國」,一個是《史記·周本紀》中,西周末年,會同申國、犬戎攻殺周幽王的「繒國」,但這個「繒國」在文獻中驚鴻一瞥,再也不見。而另一個「鄫國」,雖然是個小國,但在記錄春秋歷史的《左傳》中頻繁出場,考慮到楚惠王又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人物,所以將青銅器中的「曾」定為《左傳》的鄫國,應該是個最優的選擇。不過其中問題也顯而易見:

春秋時期,鄫國最早臣服於魯國,國君鄫子娶了魯僖公女兒為妻,有次鄫子不肯朝見魯僖公,魯僖公還扣留了回娘家的女兒。後來鄫國被東方淮夷侵襲,齊桓公專門召集諸侯在淮地會見,並且發動諸侯為鄫國築城。之後宋襄公稱霸,殺死一個鄫國國君祭祀社神,用來威懾東夷。再往後邾國、莒國相繼對鄫國控制,邾國軍隊一度進入鄫國殺死又一個鄫國國君。最後在公元前567年,鄫國為莒國所滅。而楚惠王即位於公元前488年,彼時鄫國早已滅亡。

山東蒼山鄫國故城遺址

1933年,在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戰國楚墓出土了一件「曾姬無䘏壺」。這個作器者「曾姬無䘏」是戰國初年楚聲王的夫人,楚聲王是楚惠王的孫子,那麼這個「曾國」竟一直延續到戰國初年。更為關鍵的是,雖然她的父國也是「曾」,但她的父姓卻是「姬」,這表示她絕對不會來自姒姓鄫國,當時一定還存在另外一個姬姓曾國。受此啟發,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中,第一次提出「曾侯」器當為「楚之鄰國」曾國,但仍將「曾子」器定為山東鄫國。

至此,學者已經開始認識到,存在一個與楚國毗鄰的「曾國」,劉節《壽縣所出楚銅器考釋》指出《左傳》中鄭國有個「鄫」地,據杜預注在今天河南睢縣東南,故考古發現的姬姓曾國應該是從鄭國鄫地南遷到楚國一帶的,甚至可能就是滅西周的繒國。不過,當時關於曾國的青銅器都是零星出土的,還沒有一處科學發掘的曾國遺址與墓葬。所以,學者的推測也只是無源之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目不暇接的曾國考古時代終於來臨了。

最早是在1966年,湖北京山蘇家壠發現了97件青銅器,其中幾件銘文標著器主「曾侯仲子斿父」的身份,斷代大致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之間。當時在張政烺先生指導下,考古簡報指出,這個鄂北地區的姬姓曾國應該就是滅亡西周的繒國,區別於山東與鄭國的鄫。之後1970、1972年,湖北隨州熊家老灣又兩次發現曾國青銅器,其中有「曾伯文簋」。隨後,在湖北棗陽、河南新野也發現曾國青銅器,其中有「曾侯絴伯戈」,斷代大致在春秋早期。

早在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中,就指出《左傳》中的「繒關」即滅周之繒的遺址,因為「繒關」在今天河南方城(屬南陽),而與繒國合謀的申國正是在今天河南南陽市區。而這段時間的考古更加表明,至少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曾國」是橫跨鄂豫二省的一個強國。這樣看來,高士奇、張政烺的觀點似乎得到支持。(註:不過今天學者多根據《竹書紀年》的「西申」「申戎」的稱呼,認為申國應該在陝西一帶,那麼繒國也在西北地區。)

河南方城古繒關博物館

至此,對於「曾」的主流認識從山東鄫國,轉變到鄭國鄫地,再到鄂豫交界,似乎一步步接近正確答案。

真正讓「曾」為學界重視並廣為人知的,是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現。其中出土了一批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用品及竹簡等,共15404件,而樂器就佔有1851件,為中國音樂史上舉世矚目的空前大觀。尤其是「楚王酓章鍾」的出土,與宋人著錄的「楚王酓章鍾」內容完全一致。這表明曾國在此處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而且隨州不僅僅是曾國的勢力範圍,更重要的是,這裡就是曾國國都所在地。

不過,這片地區在傳世文獻中卻是隨國的國都。今天隨州市隨縣的名稱,最早來源於秦朝所置南陽郡隨縣。難以想像,在隨國國都附近又坐落著另外一個大國國都。雖然春秋時期不少小國彼此相鄰,但隨國與曾國卻不能說是小國:曾國勢力範圍達到河南南部,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隨國也被《左傳》稱為「漢東之國隨為大」,在與楚國的交往中頻頻露臉。這兩個國家如何共存的?楚國滅國無數,為何保存了曾國?

就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同年,李學勤先生即發表《曾國之謎》,破天荒提出:曾國就是隨國!那麼,歷史上的隨國,又是怎麼樣一個國家呢?

文獻中的隨國歷史

春秋戰國時有兩件齊名的寶物——隨侯珠與和氏璧,被稱為「隨珠和璧」。隨侯珠的典故見於《史記正義》引西漢劉向編著的《說苑》,說的是隨國國君隨侯出遊時,見到一條大蛇重傷斷為兩截。隨侯不忍心看到它死去,就叫手下為它敷上藥物治療。一年之後,突然有條大蛇銜著一顆明珠送給隨侯,是當年被隨侯救命的大蛇前來報恩了。這顆明珠通身雪白,徑直一寸,而光輝如同月光一般,於是被後世稱為「隨侯珠」。

《說苑》這段記載只能視為傳說,然而這裡提到的隨國,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個周代諸侯國,對於隨國歷史的記載,主要見於《左傳》中。

隨國在史書中出場已經是公元前706年,當時是春秋初年,南方大鱷楚國正在往中原擴張,但隨國長期是漢水以東第一大國,楚武王不敢掉以輕心。於是他先派薳章假意求和,隨侯則派少師來洽談。此時楚武王採取鬥伯比的建議,故意把軍容弄得懶散邋遢。少師見狀果然上當,要求隨侯襲擊楚軍。但楚武王的扮豬吃虎之計卻被隨國賢臣季梁一眼看穿,季梁勸阻了隨侯,並且勸諫隨侯修明政治,愛護百姓,結好鄰邦。於是隨國一度蒸蒸日上。

但好景不長,隨侯寵幸少師,國內政治昏暗。兩年之後,鬥伯比提議楚武王進攻隨國。於是楚武王在沈鹿會盟諸侯,隨侯沒有參與,楚武王以此為藉口攻打隨國。面對楚國大軍的施壓,季梁審時度勢,建議乾脆向楚國投降:如果楚國接受投降,那自然好辦;如果不接受,隨國大軍也能夠背水一戰。但少師卻不這樣認為,他要求速戰速決,隨侯果然又聽從了他。但季梁沒有失望,他還有破楚之計。公元前704年的楚隨速杞之戰揭開序幕。

季梁遙望楚國的軍隊,對隨侯說:「楚人以左為尊,國君一定在左軍,那麼左軍肯定更精銳,君上不要與他正面作戰。不如先全力攻擊他的右軍,等到楚國右軍失敗,他們左軍不就也跟著崩潰了嗎?」當時還比較講究堂堂正正的軍禮,而季梁決定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勝算。但少師又出來反對,他認為:「君上不與楚王正面作戰,難道我國與他國不對等嗎?」隨侯果然又聽信少師,與楚國在速杞硬碰硬交戰。

春秋楚隨地區地圖

結局自然在意料之中,隨軍大敗。隨侯連戰車都不要了,慌忙逃走,而少師運氣則沒這麼好了,他還留在戰車上,被楚國的鬥丹殺死。隨侯沒有了少師,只能聽從季梁,與楚國修和。楚武王本來還不同意,想擴大戰果繼續進攻隨國,但鬥伯比認為,奸臣少師已經被剷除了,此時隨國團結一心,賢臣季梁當政,所以難以戰勝。楚武王接受他的意見,於是接受了隨侯的盟約,相當於收了隨國這個附庸。

當然,此時楚國對江漢小國,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除了隨國之外,此時還有貳、軫、鄖、絞、州、蓼、江、黃等小國,所以隨侯對於楚武王並非真正歸附,鄖國就與隨國謀划過進攻楚國。雖然計劃沒有成功,但楚國終究覺得隨國不靠譜。於是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再次進攻隨國。但在位五十一年的楚武王終究老了,還沒與隨國交戰就去世在軍中。而令尹鬥祁、莫敖屈重等大臣秘不發喪,在隨國境外安營紮寨,隨侯不明狀況,只能再次求和。

之後,隨國又蠢蠢欲動。公元前640年,隨國再次背叛楚國,被楚國令尹鬥谷於菟擊敗。三敗三和的隨國,至此才完全淪為楚國附庸。但不知為何,楚國在江漢一帶滅國無數,卻始終留下了隨國的社稷,而這一決定卻最終救了楚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相國伍子胥攻破楚國郢都,楚昭王一路逃亡到隨國。吳軍緊跟其後,闔閭勒令隨侯交出楚昭王,說:「漢水以東的姬姓諸侯們都被楚國滅亡,你們為何還要袒護他們呢?」由此可見,隨國也是姬姓諸侯、周天子的親戚。但隨侯卻拒絕了闔閭,他說:「隨國偏僻狹小得以被楚國保存,並與楚國世世代代盟誓,今天怎麼能夠背約拋棄楚國呢?如果您對楚國加以安撫,我國怎麼不聽從貴國命令呢?」闔閭最終放棄索要楚昭王。

公元前494年,因為當時蔡昭侯依附吳國,所以楚昭王聯合隨侯、陳侯、許男等圍攻蔡國,並取得勝利。這也是隨國在史書中最後一次出場,至於隨國什麼時候滅亡,與其什麼時候分封一樣,在史書中都沒有記載。

除了《左傳》之外,其他文獻對於隨國也有零星記載,這些史料來源較晚,未必完全可靠,只能作為參考。

《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太史伯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那麼隨國至晚在西周末期也應該在南方立國。

《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進攻隨國,希望隨國能向天子為自己請求尊號;在遭到周天子拒絕後,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稱王,與隨國盟誓;公元前690年,周天子責怪隨侯尊楚國為王,楚武王以為隨國背叛自己,在伐隨途中去世;公元前672年,楚莊敖想殺弟熊惲,熊惲與隨國合謀殺死了莊敖篡位,就是楚成王。可見,楚國與隨國的關係確實非同一般,可以說楚成王后代能繼嗣王位,與隨國的幫助密不可分。

通過對文獻中隨國歷史的敘述,我們可以明確:隨國與曾國確實很大程度相似。尤其是為什麼楚國沒有滅亡曾國這一疑問,如果說曾國就是隨國,那麼將會迎刃而解。因為楚惠王正是楚昭王的兒子,而隨國對楚昭王有救命之恩,再加上之前還有擁立楚成王之功,所以楚惠王在曾侯乙去世時,還專門送青銅器鍾來憑弔,並且直到戰國時期,楚國還對曾國進行保護。當然,並沒有過硬的證據支持,所以仍然有不少學者並不認同隨國就是曾國。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

考古逐漸揭開「曾隨之謎」

1979年,隨州義地崗發現一處曾國墓葬,出土了春秋中期的「周王孫季怠戈」,這個季怠是曾穆侯之子,擔任曾國的「大攻尹」。「周王孫」代表曾與隨一樣都是天子旁支,印證了之前學者提出曾國姬姓的正確性。2003年,襄陽梁家老墳戰國墓地又出土一把春秋時期的「曾侯昃戈」,曾侯昃比曾穆侯可能稍晚。到2009年,隨州又在文峰塔發現了春秋晚期的曾侯與墓葬,其中一件「曾侯與鍾」的銘文長達169個字,所含信息非常豐富。

「曾侯與鍾」的銘文系曾侯與對曾國歷史的回溯,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曾國始封國君的功績,他就是「左右文武」的南公伯括,被分封至曾國抵禦淮夷;第二部分說的是周王室衰弱後,曾國盟誓並依附於楚國,楚國在吳楚戰爭中失利時,曾國明確站在楚國一方;第三部分則是曾侯與敘述自己作鐘的用途。第二部分的內容,明顯也與《左傳》中公元前506年吳楚之戰時隨國的表現一致,這更加印證了曾國與隨國本是一國。

史書中有沒有南公伯括這個人?有的。《詩經》裡就有記錄西周南氏的人物「南仲」,而《論語》裡的「周之八士」中又有個「伯適(括)」,伯括為南氏,這就很容易與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聯繫起來,此人就是《封神演義》裡的「大將軍南宮适」。南宮适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與閎夭、太顛、散宜生合稱「文王四友」,而復氏在書寫中往往簡化為單氏,所以一般認為,南公伯適就是《論語》的伯括,也就是歷史上的南宮适,全稱當為「南宮公伯適(括)」。

更加驚人的發現在2013年,隨州葉家山出土了西周曾國墓葬,其中有「曾侯諫」與「曾侯犺」等曾侯墓葬,曾侯犺稱其父親為「南公」,而曾侯諫又比曾侯犺略早,故兩人可能是兄弟關係。大概當時南宮适被封隨國,與周公封魯、召公封燕一樣,本人沒有就封,而命長子曾侯諫就封。葉家山曾國早期墓葬的發現意義非凡,這證明曾國在西周初年就分封在隨州一帶,並非是從中原等其他地區逐漸南遷過來的。

我們注意到,上文說的墓葬、青銅器都是曾國的,那麼隨國的遺址和文物是否有發現?直到2011年,曹錦炎先生公布了一件收藏家所有的「隨仲嬭加鼎」銘文,其中就提到楚王為女兒鑄造的「隨仲嬭加鼎」,「仲嬭加」即楚王的二女兒嬭(羋)加,她出嫁到隨國。曹先生認為此器應該是楚穆王、莊王、共王之際所作。2013年,文峰塔的「曾孫邵墓」出土了一件「隨大司馬戈」,這是隨國青銅器首次在曾國墓地被發現。

不過,對於隨國青銅器的發現,卻又引發了學者的爭議。主張曾隨一國的學者認為,隨國青銅器在曾國墓地被發現,這證明了曾隨就是同一個國家;但主張曾隨二國的學者認為,這恰恰證明曾隨就是兩個國家。不過到隨著棗樹林曾侯墓地的發掘,真相終於漸漸浮出水面了。棗樹林曾侯墓包括曾公求夫婦墓、曾侯寶墓夫婦墓與曾侯得墓等,其中最關鍵的發現在於2019年曾侯寶夫人墓,至此「曾隨之爭」應該終結了。

曾侯寶夫人墓出土了一組「嬭加編鐘」,銘文記載「文王之孫、穆之元子,之國於曾」,整理者認為說的是周文王的後代、曾穆侯的長子曾侯寶,不過這個觀點顯然有問題,南宮适既是「左右文武」的重臣,他的後代何來「文王之孫」一說?從另一件出土的文物「楚王媵隨仲羋加缶」來看,這段只能是羋加夫人的自述。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楚文王的後代、楚穆王的長女,從楚國出嫁到曾國,而同時她又被稱「隨仲」,那麼隨國即是曾國,至此可以論定。

這位墓主不是別人,正是2011年所公布「隨仲嬭加鼎」中的楚國公主羋加,與曹錦炎先生推測的年代也完全符合。其中唯一的疑問在於「嬭加編鐘」的羋加號稱「元子」,而「隨仲嬭加鼎」「隨仲羋加缶」的羋加卻被稱「仲」,長次應該有別。但應該注意到,「隨仲嬭加鼎」「隨仲羋加缶」均是媵器,也就是楚王為女兒鑄造的器具,那麼「仲」應該是羋加的真實排行,但羋加在自製的「嬭加編鐘」卻自稱「元子」,可能與其在曾國的崇高地位有關。

不過這仍不是曾國考古發現的全部。除了前文提到西周前期的曾侯諫、曾侯犺、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的曾侯(仲子)斿父、春秋早期的曾侯絴伯、春秋中前期的曾公求、曾侯寶、曾侯得、春秋中期的曾穆侯、春秋中後期的曾侯昃、春秋晚期的曾侯與、戰國前期的曾侯乙外,明確被稱為「曾侯(公)」的,還有春秋末期的曾侯戊(曾侯乙墓出土其器具)與戰國中期的曾侯丙(2012年文峰塔發現其墓葬),曾侯丙墓也是目前發現最晚的曾國國君墓葬。

至於2019年海外追回的「曾伯克父組器」,其實這個器主「曾伯克父甘婁」也是熟人。2016年,新出版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就著錄了兩件「曾伯克父甘婁簠」,並提及同坑出土同人所作之器數十件,並認為其為春秋早期的器具。器主應該也是曾國國君,字克父,名甘婁。學者早就發現,在金文中「五等爵無定稱」,那麼曾伯實際上也是曾侯。方勤先生認為,除了以上13個「曾侯」外,還有曾伯漆、曾伯陭等8個未稱為「侯」的曾侯。

從1966年湖北京山蘇家壠曾國考古發現開始,至今已經渡過五十多個春秋了。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的努力下,不但有曾侯乙墓這樣舉世矚目的周代古墓葬重見天日,更有一部《史記》沒有作傳的《隨(曾)世家》正在逐漸形成,堪稱是周代諸侯國考古研究的典範。當然,也留下不少未解之謎等待我們繼續發掘,比如曾國最後到底是如何滅亡的,是在曾侯丙後某一年最終被楚國吞掉,還是在公元前278年的白起破郢時順便收入囊中?

參考文獻

曹錦炎:《「曾」、「隨」二國的證據——論新發現的隨仲嬭加鼎》,《江漢考古》,2011年第4期。

郭長江、李曉楊、凡國棟、陳虎:《嬭加編鐘的初步試讀》,《江漢考古》,2019年第3期。

黃尚明:《曾侯世系考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1期。

譚維四:《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謝明文:《曾伯克父甘婁簠銘文小考》,《出土文獻》,2017年第2期。

張昌平:《從五十年到五年——曾國考古檢討》,《江漢考古》,2017年第1期。

方勤:《曾國歷史與文化: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羋月家族羋加墓,破解「曾隨之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前幾年電視劇《羋月傳》熱播,很多人對「羋」姓感到很新奇,而名列201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中,就有一座同為楚國公主「羋加」的墓,在這座墓中出土的銅缶上的銘文,破解了歷史上的「曾隨之謎」。
  • 破解曾隨之謎:陳北辰作客穀雨計劃專題講座
    陳北辰主要從事商周考古、藝術史、青銅器鑄造技術、跨區域物質文化交流、文物和文化遺產數位化展示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關注曾國考古研究工作。本次講座基於曾國考古發掘與研究歷程,圍繞「曾國之謎」進行回顧,討論半個世紀以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觀點,並對曾國考古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 曾侯寶夫人羋加墓考古發現歷史信息:「曾」「隨」的確是一家!
    人們困惑不已:同為春秋戰國時空,隨國出了曾侯墓,而且在隨國的中心區。這是怎麼回事兒呢?當時,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著文主張「曾隨合一,曾隨一家」,如梁、魏即為一國,一國二名並非孤例。李學勤先生當了「曾隨合一,曾隨一家」的代表,有贊成的、附議的,也有反對的,學術權威也難一言九鼎,畢竟「曾隨合一,曾隨一家」只是猜想。
  • 「曾世家」文物特展 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組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湖北日報訊 (記者王晶、海冰、通訊員鄂文旅、黃敏)楚國800年為人熟知,與楚國比鄰而居的曾國也有近800年歷史。「楚世家」源自《史記》記載「曾世家」則是由考古工作者「挖」出來的。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首次以展覽形式全面梳理曾國近八百年歷史。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10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21位。
  • 看曾世家文物特展,速來湖北省博物館!
    展覽匯集了周王朝重要諸侯國——曾國系列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精美文物,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曾世家文物特展展出了啥?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現後,曾國考古不斷取得新進展。近年來,2011年以來隨州葉家山、隨州文峰塔、棗陽郭家廟、京山蘇家壟、隨州棗樹林等曾國考古發現連續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等,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 夏代都城之謎解開,只待最終的考古確認
    夏朝存在於公元前2070年左右,從此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但當時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講了很多年,夏商周不是封建王朝,但人們知道這三個朝代。在西方歷史學家眼中,中國歷史上的夏朝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關於夏朝的文字記載。但問題是,這樣的質疑是否是真正的問題?換句話說,夏朝到底有沒有存在?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夏朝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從這時候開始,夏朝就建立了。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不過這時候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被人們說到很多年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個朝代,都不是封建王朝,但是人們是知道這三個朝代的。
  • 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專家介紹,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於《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曾國立國七百餘年,是我國考古發現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
  • 「大夏國」都城遺址的未解之謎
    原標題:統萬城的未解之謎 原本這些密集排列的柱洞,裡面曾插滿了削尖的木樁,有了它,敵人的步兵、騎兵就不能直接到達城牆,而守城的人站在最高可達12米的馬面之上,利用城垣和馬面,居高臨下從三面攻擊入侵之敵。」邢福來說,加之此前考古發掘的護城壕溝和天然形成的河流屏障,可以說,統萬城在當時已經是黃河「幾」字區域內最堅固的城池,代表了當時城市防禦的最高水準。
  • 主持曾侯乙墓發掘的譚維四先生走了:當年考古的「曲折傳奇」
    當年這一考古發現的主持者就是考古學家、曾侯乙墓主持發掘領隊、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他曾任曾侯乙墓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2020年9月7日7時38分,譚維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澎湃新聞特選刊譚維四先生的《發現曾侯乙墓》,以紀念一代考古學者。
  • 姓氏「曾」的由來,以及成語「珠聯璧合」的由來。說說三個曾國
    河南方城說,他們那裡就是古代繒國所在地,也就是姓氏曾的祖籍地,為此,方城縣不僅在境內建立了所謂「古繒國遺址」、「古繒國博物館」,命名了繒國大道,並且,2010年,南陽市和方城縣及曾氏宗親代表在方城舉行了「中華曾氏祖根地暨古繒國遺址授牌揭碑典禮」,據說得到了世界曾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曾憲梓先生的大力支持。事實到底如何呢?
  • 海龍囤出土明代石碑 證明囤上土地曾歸龍巖廟
    海龍囤出土明代石碑 證明囤上土地曾歸龍巖廟  1日,記者從海龍囤考古隊獲悉,在尋找古時登囤道路時,考古隊員發掘出一塊石碑。此碑為一告示碑,證明平播戰爭後,當時政府將海龍囤劃歸了囤上的龍巖廟所有。考古隊員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他們在尋找古時登囤道路時,在草叢中發現了這塊被泥土掩埋了一半,有殘缺文字的石碑。考古隊員掘開土層,發現石碑長約2米、寬約1米、高約0。3米,石碑損毀嚴重,已經裂成了幾大塊。石碑旁,則是一個完整的碑座。  經仔細辨認,碑上共有大小42個文字。
  • 澎湖考古正夯
    澎湖的考古熱正夯,這熱潮來自各派的傳說篇、遺址篇和化石篇!     傳說百年的虎井沉淵之謎,中華UFO科學學會理事長江晃堯博士、日本國立神戶大學地域空間創生博士邱明民等人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也曾以最先進的音鼓、逐地雷達、海底地貌等探測儀器,協助澎湖解開古老神秘傳說之謎。
  • 日本考古驚曝醜聞:藤村42處"遺址考古"全部造假
    故事從頭說  日本人究竟起源於何年、何地,這是日本考古學界一直孜孜尋求的重大研究課題,與此密切相關的考古挖掘也就成了解開這一歷史之謎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日本考古界一直以3萬年前為界,把日本遠古歷史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代。
  • 義大利原子彈之謎:理論曾領先美國,墨索裡尼計劃1943年炸掉紐約
    從1942年開始,義大利和德國的原子彈計劃實際上已合二為一,試圖集中軸心國全部資源搶先造出一個可爆炸的核裝置。 歷史之謎:1944年10月,德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 水泥成品化糞池價格表壽命可以長達五十年之久
    水泥成品化糞池價格表壽命可以長達五十年之久   合肥峰昊化糞池公司專業生產玻璃鋼化糞池、水泥化糞池、塑料檢查井、大口徑埋地排水管材等一大批新型建材產品,如有需要,歡迎隨時來電諮詢!
  • 解華陽國史謎談夏商都城在世界性東西回遷
    解華陽國史謎談夏商都在世性西回遷倪寄如 (退休工人)自西漢始文史人撰寫的《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蜀都賦》《太平御覽》,多載有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開國何茫然」,由於巴蜀古史也屬於中國世界史的重要篇章
  • 考古發現證明耶穌真實存在 聖經的記錄比世俗學者更準確
    上個世紀,因為達爾文進化論以及各種世俗主義理論的影響,不相信上帝、走出宗教成為西方文化的一種潮流,因此有不少無神論者和世俗學者稱沒有證據證明耶穌曾真實得存在過或證明他的為人處世就像新約中記載的那樣, 哈欽森列舉了可以證明耶穌真實性的許多考古證據,比如1990年大祭司該亞法的屍骨罐的發現,2002年義者雅各的屍骨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