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認識「槳、樁」等3個生字,會寫「槳、榕」等10個字,會寫「陸續、白茫茫」等9個詞語.
2、朗讀課文,懂得為什麼說「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3、能說出「鳥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點,初步感受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能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朗讀相關段落。
二、學習建議。
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一次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藉以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細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探究「這裡為什麼會成為鳥的天堂」」小鳥在這裡是怎麼生活的」等問題,讓學生感受「鳥的天堂」的特點,再練習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一讀相關段落,感受大榕樹的靜態描寫和群鳥飛鳴的動態描寫。最後,引導學生說說作者為什麼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理解課文的主旨。
三、識字寫字。
1、學習本課生字時,可藉助熟字對比的方式識記,如「槳」和「獎」讀音相同,字形相似,「槳」是划船工具,多為木質,因此是「木」字底。
2、「樁」和「莊」讀音相同,「樁」指插在土中的木頭,因此是「木」字旁。
3、「暇」可藉助「霞」幫助識記字音,強調「暇」是「日」字旁,藉助「日」字旁理解「暇」和時間有關,並把它放在「應接不暇」中理解字義。
4、「槳」是上下結構,「眉」半包圍結構。
5、「榕、樁、梢」都是木字旁,要寫得左窄右寬。「榕」中的「木」的點與「容」的短撇、長撇形成避讓。
6、「漲、塔、暇、拋」是左窄右寬。「漲」的右邊「弓」窄「長」寬;「塔」的頂部左右持平,底部右邊要低;「暇」字是日字旁,不要寫成「目」。
7、「糾」要寫的左邊略寬,右邊略窄。
8、部分字書寫要點
四、理解運用。
初讀課文時,可以針對題目提出疑問,帶著「鳥的天堂」是怎樣的呢?「鳥的天堂」在哪裡等問題初讀課文。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作者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整體把握大意。
1、藉助關鍵詞句。初步體會鳥的天堂」的特點。
深入閱讀時,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問題:「為什麼這裡會成為鳥的天堂?」「鳥兒在這裡是怎麼生活的?」
針對「為什麼這裡會成為鳥的天堂?」,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具體語句來交流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如,第7自然段中,從對樹幹、樹根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榕樹之大,給鳥兒提供了廣闊的生活空間。第8自然段「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讓讀者感受到大榕樹枝葉茂盛,給鳥兒創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第9自然段介紹了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是這裡成為鳥的天堂的人為因素。同時,「鳥的天堂」裡並沒有見到鳥,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寫出了作者遺憾的心情。
第二個問題「鳥兒在這裡是怎麼生活的?」,可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句進行交流,讓學生體會到鳥兒的數量多、種類多,而且能想像出鳥兒自在飛翔、歡快鳴叫的動人情景。如,學習第12-13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住「起初、後來、接著」等詞語,感受「鳥的天堂」從「靜」到「動」,鳥兒由「少」到「多」的變化過程;通過「到處……到處……」感受鳥的熱鬧;「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感受鳥的多和自由;通過畫眉鳥的鳴叫,感受鳥的快樂。
課文最後,作者發出感嘆和讚美。引導學生回顧全文,理解加引號的「鳥的天堂」和不加引號的「鳥的天堂」的含義。學生討論後明白,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指大榕樹,表示特定的稱謂;不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是因為作者親身感受到鳥兒在這裡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中,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大榕樹能成為鳥的天堂,和當地農民的保護分不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2、明確第1-4自然段的作用,。
課文題目是「鳥的天堂」,開頭四個自然段,卻沒有從「鳥的天堂」寫起,前四個自然段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跟後文「鳥的天堂」有什麼關係?
我們通過學習發現,文章開篇從晚霞、河道、划船等寫起,描繪了一幅優美、輕鬆、自在的出遊畫面,寫出了作者平靜、愉快的心情,為遇到「鳥的天堂」作鋪墊。
3、比較兩次所描寫景物的特點,通過朗讀,進一次體會進一步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
對於兩次所見的情景進行比較,並想像畫面,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朗讀相關段落,體會榕樹枝葉繁茂的靜態場景,以及群鳥飛鳴的動態場景。
4、藉助閱讀連結,加深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閱讀連結中的片段節選自巴金先生的《築渝道上》(築是貴陽的簡稱,渝是重慶的簡稱),兩段文字描繪的是作者1942年乘坐汽車從貴陽到重慶的旅途中,看到的貴州山間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對生命發出的由衷讚美。
#厲害了大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