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窪蓄洪區77個莊臺被圍困 記者現場踏訪

2021-01-13 中國青年報

拍攝:王海涵 剪輯:趙麗梅 編導:王聰聰

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關閉了。

3.75億立方米洪水在此前的76.5個小時內過閘,奔湧向蒙窪蓄洪區。有人估算,這相當於近26個杭州西湖的年蓄水量。蓄洪區百姓們生活、勞作的房屋、良田、道路、魚塘、養殖廠房變為汪洋。

今年是王家壩閘自1953年建成以來第16次開閘蓄洪。淮河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五省流經40個地市,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全長1000公裡,總落差200米,尤其上、中遊落差差異大,中遊坡度平緩,下洩不暢,極易成澇,王家壩閘處於淮河上遊和中遊的交接點,「責任重大」。

7月20日8點24分,淮河王家壩段達到最高水位29.75米。8點32分,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指令,王家壩閘開閘。7月19日晚到20日凌晨,當地緊急轉移了蓄洪區內4個鄉鎮的2048人。

7月22日,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蒙窪蓄洪區,為抵禦洪水而壘高的莊臺如同孤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其中一部分人轉移至「莊臺」。莊臺是淮河抗洪過程中,蓄洪區形成的特殊民居,人工壘起臺基,挖泥土墊高,再建起村莊,中間高,四周低,外部輪廓就像一隻倒扣的碗。每到開閘洩洪時,莊臺既是人們躲避洪水侵襲的棲身家園,也是縈繞居民心中的鄉愁紐帶。

此次開閘蓄洪後,蓄洪區的131個莊臺,有77個被圍在水中央,需要坐物資運輸船或橡皮艇才能到達。

「洪水窩」的奉獻

7月24日上午,冒著中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蒙窪四鄉鎮之一的曹集鎮,隨物資船前往洪水中的西田坡莊臺。船行之處,渾濁水面上只能看見樹梢和屋頂。40分鐘後,「噠噠噠」的馬達聲停。

曹集鎮物資運送船給洪水中的西田坡莊臺運送生活必需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攝

「年輕人少,老人坐船不方便,閒著也是閒著,我為大家做點兒實事。」莊臺上的58歲貧困戶王今桂正挨家挨戶敲門,收集鄉親們的生活物資需求,再託人坐船去鎮上超市購買土豆、洋蔥、肉類、油鹽醬醋,當起了「配送員」。

王今桂種了10畝芝麻,因為洪水,芝麻地被淹了,他和老伴承包的魚塘也「不見了」。他清楚記得1968年洪水來時的情景:莊臺上的土房子還不足以承受洪水衝擊,一時間,房倒屋塌,大部分人連夜轉移,還有一小部分人留下來,捨不得離開。「他們在地裡埋下木架子,搭上木樑,栓緊了,人蹲坐在梁上,用小麥秸稈編織成的鍋蓋頂頭上防雨,守護著家園。」

他還經歷過1971年、1975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3年、2007年這幾次洪水,只要一漲水,小麥全部泡爛完了。「1971年,莊臺加固改造了,洪水衝不破房子了。每次洪水來,國家都有救濟,還有一回,有飛機來空投煤炭、糧食和紅薯呢。」

「分發吃的喝的了,每家每戶都有!」一陣吆喝聲打斷了王今桂的回憶。該鎮在外創業的青年曹豹帶回來100箱物資。

西田坡莊臺建於1953年,現居住24戶51人。曹豹打小在這個莊臺長大,2009年,他前往江蘇從事輪船運輸工作。7月20日,聽到阜南王家壩開閘蓄洪,就琢磨要做點兒什麼。

儘管很多事離不開自己,曹豹還是在7月21日簡單交接了工作,22日,他驅車7小時趕回阜南縣城。23日,他專程去超市採購了50箱方便麵、25箱牛奶和25箱八寶粥。

他小時候對洪水「沒什麼概念」,甚至覺得水漲上來了,「還挺好玩的」。隨著年齡增長,曹豹才明白,一場洪水,能衝掉父母那一輩人一年的勞動成果。他也下定決心走出去,掙錢來孝順父母長輩。

「水退得慢了,就啥也沒了,俺種的玉米倒伏了,根都被衝出來了,結不了穗。」站在圩堤旁的郭大娘說,「俺們都是住在『洪水窩』裡的人,一年年,看著水漲起又退下,已經見怪不怪了。」她感慨,年齡不饒人,節令也不饒人,過了立秋,「很多東西不管(「管」是當地方言,指「能」)種了,種豌豆、綠豆、蠶豆就不錯啦」。

轉移自救

這幾天,在蓄洪區,有的人魚塘被衝走,有的人養的鴨子走散了,還有人將羊群緊急趕到高處。

「一直在自救,還抽空做一些志願服務,期待洪水早日退去。」曹集鎮上的養殖大戶、32歲的郭利強一直盤算自救經營的方法。

2013年,郭利強大學畢業返鄉,承包了一片62畝的魚塘,2017年,他轉變思路,養了1300隻皖西白鵝,當年掙了13萬元。嘗到了甜頭的郭利強逐漸擴大養殖規模。「今年因為疫情,沒敢多養,飼料和鵝苗運輸都不方便,只養了2800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攝

郭利強的鵝舍和魚塘都建在曹集鎮南保莊圩堤腳南外側,7月19日晚6點,郭利強接到轉移通知。「飼料機、育雛設備、幾萬斤飼料、鵝場工作人員的生活用品都要帶走。關鍵是把鵝移到岸上,生存環境就沒這麼好了,這麼多鵝,也容易產生噪音。」郭利強急壞了。

他趕緊找來鄉親幫忙,7月20日凌晨5點,大家急忙把能帶的東西都打包好,每個人拿著長竹竿,綁上紅絲帶、橫幅條或塑膠袋,催趕著鵝群「轉移」。鄉親們站在鵝群兩旁,防止鵝亂跑亂躥。

早上8點,在堤壩上出現了壯觀的鵝大軍趕路的景象。9點,鄉親們七手八腳把鵝群趕到附近姜園莊臺上的一小塊空地,再圍上柵欄。

「這個莊臺與堤梗相連,受洪水影響小。還來不及清點鵝的數量,我們趕緊接上水管,將家裡自來水引出來,再流到盆裡,給鵝飲用。」隨後,郭利強帶著人,駕著小鐵船,下網去撈魚,3個小時才撈了不到100條魚。

「鵝到了岸上『新家』,活動空間小,密度大,糞便堆積,比較髒,也會有應激反應。」7月21日早上,郭利強跑去圩堤上看,水位漲起來了,他發現鵝舍的鋼構棚只剩頂了,他甚至只能通過幾塊漂浮著的夾心板來辨認自己的創業「基地」。

當下,郭利強決定先「捨棄」魚,照顧好鵝,在鵝飼料裡添加維生素,加強消毒,減少傷亡。「估計損失超過40萬元,但是不能灰心,要慢慢彌補回來。未來,還要轉移一次鵝,為它們找一個更合適的住處。」

希望與傳承

「以前的莊臺環境很不像樣,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洪水一來,停水斷電。」2018年,當地對莊臺環境進行集中整治,曹豹專門回來翻修了自己的兩層小樓。

雨中的阜南縣曹集鎮西田坡莊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攝

「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啥手藝,但也算個小老闆,家鄉受災,能幫一點就幫一點。」在他看來,遇到困難要克服、不妥協,是鄉親們面對洪水時表現出來的精神態度,也是自己打工、創業路上的遵循的信念。

郭利強認識很多蓄洪區內的創業青年,有做稻蝦共養的,有養殖肉鴿的,也有種植蓮藕的,大家或多或少都受了損失。這幾天,他們經常在線上交流、互相鼓勵,也達成一個共同的信念:也許洪水會「衝刷」掉一些創業成果,但摧毀不了幹事創業的信心,洪水退後,重振旗鼓再出發。

從小,王今桂耳濡目染,他知道,蒙窪蓄洪區的存在,是能夠保護些什麼。「除了保護江蘇、河南,還有兩淮能源產業等,好像還有鐵路,作用大得很哩!」

王今桂的兩個兒子都在蘇州打工,掙的錢夠補貼家用。水退以後,他打算補種一些蘿蔔、青菜。對於未來,他充滿信心。他覺得,這裡的人,都有一種苦難打不倒的品質。「很多年輕人沒經歷過洪水,不了解王家壩精神,希望他們可以多傳承這種精神,再回到家鄉幹事創業。」

連日來,在蒙窪蓄洪區莊臺、保莊圩和村裡大堤上,一群「紅馬甲」的身影也格外活躍。7月18日,團阜南縣委緊急招募400多名青年志願者,奮戰在巡查堤壩、物資搬運和學生接送等崗位。來活兒了,他們總是搶著幹,都想著多付出一些,能為隊友們爭取休息時間。

大二返鄉學生史一諾是志願隊伍的一員,每天除了巡堤、搬運並清點物資,她還負責割草。對她而言,揮舞鐮刀是個新鮮活,經過了一天半的練習和試錯掌握技巧。

2007年,王家壩開閘蓄洪時,史一諾才6歲,對洪水印象模糊,直到這次巡堤時,離水面只有幾米之隔,她才發現,家鄉離危險是那麼近。

「蓄洪後,水位的漲幅是肉眼可見的。堤外有兩棵樹,中間掛著一條橫幅,每天橫幅都會『消失』一點,直到被淹沒。」這位19歲的姑娘坦言,一開始,確實感覺到害怕,感覺洪水就像是潛伏在門外的野獸。但她同時觀察到,越來越多的鎮村幹部、武警、解放軍、志願者、百姓堅守在一線,其中不乏年輕的面孔,這讓她覺得有安全感。

經過了一周多的歷練,她也有了新感觸:00後已經長大,當家園遭遇洪水,大家都想著為保護家園盡一份力,心中更充滿想承擔、想奉獻的念頭,這可能就是父輩們提到的「王家壩精神」吧。

7月25日,王家壩閘口已經恢復平靜,在蓄洪區大大小小堤壩外,洪水退去的痕跡清晰可見,在洪水流過和淹沒過的地方,烙下奉獻和犧牲的印記。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圖說)蓄洪後的莊臺 平靜的生活
    2020年7月20日王家壩開閘蓄洪,第二天我跟著各媒體到湖心莊臺,看到莊臺上井然有序。王家壩時隔13年再一次蓄洪,這裡的群眾坦然面對,充分體現「王家壩精神」。1蓄洪二十四小時後航拍被水圍困的鄭臺子2各路人馬馳援莊臺3冒雨行舟無所畏懼4醫療小分隊進駐莊臺5向群眾宣傳國家有關蓄洪政策6武警戰士雨中攙扶著老人7駐鄭臺子醫療隊縣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李磊8駐郎樓醫療隊縣醫院重症監護室副主任劉德新到群眾家宣傳汛期衛生防疫知識9阜陽武警支隊到郎樓莊臺為群眾義診
  • 洪水圍莊臺
    7月19日晚到20日凌晨,當地緊急轉移了蓄洪區內4個鄉鎮的2048人。7月22日,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蒙窪蓄洪區,為抵禦洪水而壘高的莊臺如同孤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其中一部分人轉移至「莊臺」。
  • 洪水圍莊 「孤臺」可安——探訪淮河王家壩開閘後的水中莊臺
    新華社合肥7月21日電  題:洪水圍莊 「孤臺」可安——探訪淮河王家壩開閘後的水中莊臺  新華社記者劉菁、程士華、水金辰  皮划艇在汪澤之中行駛,小心翼翼地避開只冒出頂梢的樹木和障礙物。駛過幾小時前還是旱稻地、魚塘或道路的地方,眼前出現了一座「孤臺」。
  • 「浴水重生」後 蒙窪生產自救煥生機
    西田坡莊臺始建於1953年,1991年加高加固,形成臺高海拔30.6米的安全莊臺,現有居民24戶51人。9月22日,記者來到阜南縣,親身感受到淮河兒女們堅韌不屈的意志,感受到了蒙窪行蓄洪區「浴水重生」後所煥發的勃勃生機。「丟了芝麻,補了蘿蔔」,莊臺人家生產自救忙在阜南縣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的小廣場上,幾名村民正在一起聊天,歡笑聲遠遠就能聽到。在人群中,記者見到了55歲的村民劉之彬,他出生在莊臺上,在這裡生活了55年。
  • 中國「莊臺人」期待下一次搬家
    新華社記者白斌攝新華社合肥7月25日電(記者陳尚營、王立武)郎澤懷說,他希望自己是最後一代「莊臺人」。現在,他的願望正慢慢變成現實。7月中旬,正是中國東部安徽省阜南縣最熱的季節,57歲的郎澤懷上午在地裡幹完活,中午一般都會回到莊臺上的房子裡休息一會兒,躲避正午毒辣的陽光。
  • 十三孔全開,開閘蓄洪!安徽,安徽!防汛抗洪進入最關鍵時刻!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淮河幹支流水位全面上漲,位於安徽省阜陽市境內的淮河幹流王家壩段於20日凌晨超出保證水位,並仍保持上漲,淮河王家壩段到正陽關段已全線超警,這意味著淮河汛情進入到嚴峻態勢,今天上午淮河王家壩閘啟動開閘蓄洪。
  • 建設美麗莊臺 助力脫貧攻堅:莊臺古稀夫婦的日常與夢想【組圖】
    建設美麗莊臺 助力脫貧攻堅:莊臺古稀夫婦的日常與夢想【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1-27 01:13:0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劉玉才  編輯:付剛
  • ——二探「千裡淮河第一閘」開閘後的水中莊臺
    ——二探「千裡淮河第一閘」開閘後的水中莊臺新華社記者李亞彪、程士華22日,王家壩開閘已過去48小時,安徽阜南縣蓄洪區內的數十座莊臺上,百姓生活如何?家中是否有電?糧食夠不夠吃?有病找誰來看?記者乘坐橡皮艇,二探大水中的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