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牆的新玩法:在與時間賽跑中探尋新聞價值

2020-12-13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要先給讀者多少免費內容,才能激發他們的訂閱意願?

選擇付費牆模式的媒體,難免都要思考如何設置免費與付費內容之間的邊界,以便在吸引讀者的同時,也不至於造成太多收入損失。面對這樣一道平衡難題,媒體給出了新答案:將時效性作為調整付費牆的依據,也就是「時間牆(time wall)」。

國際新聞媒體協會(INMA)近期一項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有39%的全國性媒體選擇了數字內容付費閱讀模式,其中,有47%設置了免費增值模式(freemium model)的付費牆,即大多數內容向全部讀者開放,一小部分專享內容僅向訂閱用戶開放。此外,還有數字版內容付費閱讀(paid access to e-replica)、會員制(membership/donations)、計量式付費牆(metered model)、硬付費牆(hard paywall)和分類式付費牆(hybrid model)等多種模式。

各類付費牆比例及代表性媒體,圖片來源:INMA。

不過,恐怕付費牆的模式有多少,部分用戶繞過付費牆的方式就有多少。在讀者不想付費只想薅羊毛的牴觸心理之下,隱身訪問、屏蔽插件等方式不斷出現。媒體在修復技術漏洞的同時,也在思考,該拿什麼吸引亟待轉化的非付費用戶和搭便車的「羊毛黨」?

「時間牆」作為逐漸興起的付費牆模式,成為歐美地區不少媒體的選擇。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將揭示時間牆的運作方式及其背後的吸引力秘訣,看看時間作為內容開放的軟門檻,如何營造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雙贏局面。

從限時免費到會員搶先看,「時間牆」的不同類型

對於國內用戶來說,視頻網站的限時免費和會員搶先看模式早已不陌生,類似思路與新聞時效性相結合,就構成了付費牆的新玩法:時間牆。

Madsack:激勵用戶頻繁訪問

2019年年中,德國媒體集團Madsack上線了時間牆模式,所有新內容將在發布後的首個小時內免費,一小時後再轉入付費牆內。效果也很明顯,計劃在18個月內實現25000份新訂閱增量的目標,只用了6個月就實現了一半。

德國媒體Madsack,圖片來源:Madsack。

「與內容付費的傳統模式相比,時間牆為讀者更快且更頻繁地選擇訂閱提供了新的激勵。」Madsack的首席數字官Bernhard Bahners這樣說道。內容發布後首小時免費,這意味著讀者會更頻繁地訪問新聞網站,來確保他們不會錯過限免中的文章。這使得用戶體驗遊戲化,並且提高了訪問頻率——這恰恰也是用戶留存的關鍵。

從流量分析來看,越來越多的讀者轉移至內容發布後的第一個小時內進行閱讀,哪怕是那些不會被付費牆限制的永久免費內容。為了促進訂閱,編輯部也重建了自身的工作流程:數據團隊不斷深入了解有哪些元素驅動訂閱(主題、發布時間等),和如何調整內容多元化程度才能實現訂閱最大化。

不過,鑑於Madsack的時間牆模式是從零開始建立的,相比其他付費牆模式,首小時限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訂閱,又有哪些具體數據可以佐證,還需要等待進一步明晰。

BoiseDev:訂閱搶先看

美國微新聞網站(micro-news site)BoiseDev可以算是時間牆這一術語在行業中的推廣者。BoiseDev經歷了從推特、新聞簡訊(newsletter),再到2016年成立新聞網站的歷程,如今已經是愛達荷州博伊西地區較為知名的地方商業媒體。在它的時間牆模式下,付費讀者可以通過郵件提前收到次日發布的本地新聞,第二天這些內容則會發布在網站上,供全部讀者免費閱讀。

BosieDev網站首頁,圖片來源:BosieDev。

在BoiseDev的發行人Don Day看來,既要為有閱讀需求的本地讀者提供新聞,又要確保自身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想實現這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時間牆模式是很重要的。

這一模式的效果也確實與Don Day的觀點一致,今年早些時候,BoiseDev實現了第一年的會員訂閱目標,這讓團隊很驕傲,因為他們在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將公眾拒之牆外」的前提下,還能產生數萬美元的收入。

Mittmedia:限免倒計時

與BosieDev先將內容置於時間牆限制內再開放的方式相比,瑞典媒體機構Mittmedia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的研究發現,在特定文章免費的首個小時內,轉化的新讀者訂閱量只佔其總數的20%,大多數讀者其實是在之後的時間內才進行訂閱的。

這一研究結果向團隊表明,內容付費生意符合長尾商業模型。也就是說,文章的平均頁面瀏覽量會在發布後一小時達到峰值,其間增長曲線也比較陡峭,但從總量來看,文章的多數流量還是會在峰值後的時間內實現。

頁面瀏覽量與購買量隨時間變化的長尾模式,圖片來源:INMA。

據此,他們決定採取的時間牆策略是,文章在發布後首小時免費,使其在讀者受付費牆限制之前達到點擊量的峰值,並且讀者會在頁面上看到文章剩餘免費時間的倒計時。首小時免費過後,文章被劃入付費才可閱讀的內容。倒計時的具體視覺設計是,文章標有「provläs till」,意為「測試閱讀」,同時附上綠色文本顯示的剩餘可訪問時間。 

據Mittmedia所稱,這一策略使其訂閱用戶轉化率提高了20%。技術層面,這種模式也很容易被其他媒體借鑑:畢竟時間牆從設計到上線,只用了團隊兩周的時間。

Mittmedia旗下本地媒體Nerikes Allehanda新聞頁面,圖中紅框部分為限免倒計時標識,圖片來源:Nerikes Allehanda。

當然,時間牆模式也並非外媒所獨有,財新在2017年全面收費公告中提到,「財新網主要新聞內容將收費或分時收費」,此處「分時收費」即為時間牆的類似思路:限時免費,再轉入收費。在財新App和網站中,皆可看到視覺設計為鐘錶形狀+時長數字的圖標,用以表示內容的限免屬性,報導免費時長有3小時/6小時/24小時/48小時不等。

財新網限時免費頁面,圖片來源:財新網。

從內容價值到訪問頻率,「時間牆」的生意經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限免或搶先看等形式的時間牆背後,有其設計者的種種考量。

應對付費疲勞

付費訂閱的推行也會伴隨讀者的付費疲勞。全媒派所編譯的路透社2019年報告中,有研究者這樣預測,付費牆的興起使更多人「無法訪問高質量新聞」,這加劇了消費者的不滿,會導致新聞迴避心理(news avoidance)或更多屏蔽付費牆的策略出現,比如使用不同瀏覽器、隱身訪問等簡單方法,也包括需要安裝軟體或瀏覽器插件的複雜方式。

BoiseDev的發行人Don Day注意到了讀者碰到計量式付費牆限制時的牴觸情緒,「如果你拒絕向一個月內已經閱讀5到10篇文章的讀者提供更多內容,就相當於在告訴你最忠實的讀者,你不想要他們的生意。」

於是,就有了上文提到的BoiseDev選擇向付費會員提前發送新聞簡訊郵件,而內容會在第二天向全部讀者免費開放的設計。「這讓我們消除了原本的鴻溝,既為會員提供了切實的內容價值,也不會向其他非付費讀者暗示他們已經不再重要。」好在結果表明,讀者十分重視本地新聞,並願意為時效層面的優先級付費。

BoiseDev及發行人Don Day所代表的視角,意味著給非付費用戶以尊重,以此作為可能的價值交換的前提。在尼曼新聞實驗室2020年預測中,Don Day提到了配合時間牆的新聞郵件形式,BoiseDev不會發送純粹的廣告郵件,而是將郵件中附有的新聞內容作為吸引點,非付費用戶每周會收到一封本周要聞摘錄的郵件(僅有標題),想要提前閱讀到全文,則需要購買會員,這一方面可以激勵讀者再次訪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新的訂閱轉化。相比轟炸式的廣告軟體,這也會讓用戶感覺到更受尊重。

BoiseDev 郵件,圖片來源:BoiseDev。 

養成用戶粘性

不僅是作為用戶付費疲勞背景下的軟門檻,時間牆背後的邏輯還有媒體開始重視培養讀者閱讀習慣,通過提升讀者的訪問頻率,來提升訂閱留存率。上文限免與分時付費的時間牆模式即是如此,內容首小時免費後,讀者會更頻繁地訪問網站,以免錯失。

西北大學梅迪爾本地新聞項目(The Medill Local News Initiative)的一項研究也表明許多媒體的視角在發生轉變。在研究了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印第安那波利斯星報(Indianapolis Star)和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總共超過13TB的訂閱用戶數據之後,研究者發現,定期閱讀習慣與付費留存率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甚至超出了讀者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數量。簡而言之,用戶留存層面,閱讀頻率比廣度和深度都更重要。

另外,相比來自社交平臺或搜尋引擎的讀者,媒體一致認為讀者的直接訪問量會更有價值。Mittmedia即降低了對於推薦流量的依賴,有86%的頁面訪問量是直接訪問,來自社交平臺或搜索的分別佔5%和7%。這和時間牆的運作邏輯,也是一致的。

總的來說,時間牆以內容搶先看或分時付費等策略構成了付費牆的創新形式,不再以內容本身或內容數量來作為吸引讀者的主導因素,而是將可變現的內容價值拓展到了更多維度,即新聞價值之一的時效性。其思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回應了付費疲勞心理,正視非付費用戶的價值,通過提升訪問頻率、培養定期閱讀習慣,來促進讀者轉化與留存。

此時,媒體策略不局限於僅僅深耕內容,而是以時間為要素、以尊重為前提來構建不同的用戶體驗,正如胡泳在《中外報業付費牆實踐對比及省思》中所提到的,付費牆不只是一種方法,更是一套媒體轉型的思路,「以精確數據了解受眾、以市場思維聚攏受眾、以優質內容俘獲受眾、以個性關懷留住受眾」。以時效性為範例,我們也期待未來的付費模式中還會有內容價值更加多樣化的拓展,和與之匹配的越加精細化的用戶體驗。

參考連結:

1.https://www.niemanlab.org/2020/01/respect-the-non-paying-audience/

2.https://digiday.com/media/swedens-mittmedia-increases-subscriber-conversions-20-time-wall/

3.https://www.inma.org/practice-detail.cfm?zyear=2020&id=905BB11A-8FDC-4930-8E23-F681BBFEE2AC 

4.https://whatsnewinpublishing.com/rise-of-the-timewall-how-publishers-are-playing-with-time-in-their-paywall-strategies/

5.https://whatsnewinpublishing.com/dealing-with-paywall-resistance-how-publishers-are-using-data-for-growing-subscriptions/ 

6.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why-us-local-business-news-site-boisedev-is-ditching-paywalls-in-favour-of-timewalls-/s2/a732942/

相關焦點

  • 媒體付費牆的存在是否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新聞鴻溝?
    在國外,自電子新聞付費牆制度興起以來,許多優質的新聞產品變成需要購買的商品,而新聞商品化的過程將受眾一分為二,由於負擔不起或參與意識薄弱,部分公眾被阻隔在了付費牆之外,無法獲取相關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新聞方面的「數字鴻溝」。
  • 這些新聞雜誌網站建起付費牆 讀者為啥願意買單
    在這篇文章裡,你將看到以下內容:  伴隨新技術的興起,網絡資訊的免費獲取令報業和雜誌業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重重,「付費牆」模式給歐美國家紙媒的生存帶來一線生機。所以,他專注做為會員提供付費內容這個項目。事實證明,很大一部分聽眾願意為此買單。  付費媒體資訊體驗的推出不只限於Slate,也有多家媒體建立了自己的「付費牆」。如《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  而不屑於搞電子收費那一套,堅持保留免費閱讀模式的《衛報》吃過虧。在2015財年中整體虧損了6900萬英鎊。
  • 中外報業付費牆實踐對比及省思(上)
    縱觀國外知名報刊的付費牆實踐,大多都是圍繞「5P」進行嘗試與探索。在「5P原則」中,高質量內容產品是付費牆持續運營的支撐,能否提供有獨特價值的在線內容,直接影響著受眾的付費意願。為了產出網絡時代的高質量新聞產品,媒體新聞編輯部發動了一場數位化革命。
  • 《煉獄》新地圖玩法多 新版龜兔賽跑登場
    《煉獄》2.6版本中的新地圖「神佑之源」已經正式推出,相信很多玩家已經在這個神獸天堂中逛了不少時間。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在這張新地圖上有著無數的新玩法、小遊戲,並且多數都是與神獸有關的。
  • 財新APP產品分析:新聞付費路漫漫
    如今,很多傳統媒體已經開始探索內容付費,從單純的信息傳播者轉向服務提供者。2017年11月,財新傳媒宣布正式啟動財經新聞全面付費,財新創始人胡舒立表示:「當新聞產品具有足夠高的水平,用戶會認可其作為創作作品的價值,從而有為之付費的意願。而中國當下正缺少高質量的深度財經報導。」
  • 百麗優購網5周年成長釋放新價值 o2o締造電商新玩法
    百麗優購網5周年成長釋放新價值 o2o締造電商新玩法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時代,5年時間足以見證一個行業的風起雲湧。
  • 海兔:如何繞過英文媒體付費牆,含紐約時報,經濟學人
    付費牆的類型付費牆/收費牆 (Paywall) 是個形象的比喻,是指內容發布者把內容放在牆的後面,需要付費才能獲取。實際操作中,為了兼顧流量和營收,內容發布者的絕大部分的文章都可以有條件的免費訪問。這裡先簡單介紹英文主流媒體常用的付費牆形式。
  • 財新賭局:專業新聞落實「全面付費大計」,需要過產品版權用戶三道...
    沒人懷疑財新的專業,可版權和產品是兩道障礙在藍鯨採訪的一系列行業人士都有一個共識: 財新傳媒應該是國內最有底氣對新聞實施收費的媒體,胡舒立則是最有可能推動這一模式的人。「我非常期待財新能夠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優質的內容,不論是知識還是資訊,都值得付費。坦白說,如果財新都不值得付費,我就想不出中國同類媒體還有哪家有這個價值了。」
  • 看Youtube的平臺付費玩法
    Youtube的試點計劃,有兩大亮點:第一,不是向Youtube付費,而是向內容合作夥伴付費,付費優惠政策制定權也在內容方如此,保證了Youtube平臺還是免費的,而打通內容方和用戶的做法,使得平臺價值實現了最大化。第二,用戶打包購買的內容可以跨平臺播放。這一點十分具有吸引力。鈦媒體分析認為,這一模式無異於是Youtube將自家頻道(內容位+廣告位)「承包」給了具有合作資質的內容合作方。
  • 拼多多省錢月卡:付費會員的新玩法
    作為社交新電商的最佳演繹者,拼多多在近期上線了一個【省錢月卡】的類付費會員的功能,玩法和其他電商平臺的會員完全不同,將分享助力滲透至每一個細節,同時作為平臺類電商,連接商戶和用戶,為B端商戶提供流量引流,給C端用戶購物優惠。先通過拼多多省錢月卡的功能框架圖來看下省錢月卡的大致情況。
  • 傳媒湃|財新、南周推出付費閱讀聯名卡,1年518元
    消息稱,目前,財新與南方周末是中國大陸不多的實行新聞內容付費模式的媒體。2017年11月,財新全面啟動財經新聞收費,「財新通」正式上線。「財新通」整合財新網、《財新周刊》雙端付費閱讀資訊,100+記者、80+國內外新聞獎、10000+篇財經專題報導,付費訂戶可在財新網PC端、WAP及財新APP多埠無障礙閱讀。
  • 珍品會紅包牆,廣告創業新玩法
    把握百姓心理,創新廣告玩法。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種廣告新玩法,那就是珍品會最新推出的紅包牆系統。下面我先上兩張圖。這是珍品會邯鄲合作便利店門口放置的紅包牆,而這個安德超市坐落於一個居民人口大約6000來人的一個中型社區內。
  • 名師·正能量讀書會|和時間賽跑(節選1)
    在第二季中,每天由省、市級名師優選、精讀一本書,學生可以邊聽、邊看、邊朗讀,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新搭建了「名師課堂教室」,實現全市名師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帶動全市各學段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和家長學科水平提高。開設了「家長成長課堂」,介紹家教知識,給予家長溫馨指導。 「名師·正能量」讀書會傾力打造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成長的學習空間。
  • 如何通過知識付費賺錢?知識付費賺錢案例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數據:知識付費市場數據從數據中我們看到,知識付費市場從2017年的49億到2019年的上百億,預計2020年接近235億的大市場,可以說知識付費領域是一片朝陽雖然很多人說知識付費是銷售焦慮,但這是帶有偏見和歧視了. 例如,如果你正在學習辦公軟體,但是你自己學習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你可以去搜尋引擎找一個很小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找不到答案。這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會給你幾分鐘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你會願意為此付出代價的。
  • 如何重建付費牆?TheInformation、新聞周刊、泰晤士報為中國同行們...
    從The Information、Newsweek(美國「新聞周刊」)和The Times (「泰晤士報」)這三家媒體的南轅北轍或許能夠給國內同行提供一些借鑑。1、The Information是如何做到收費的?The Information一直被視為是付費新聞的成功者。
  • Science: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新政,推倒「付費牆」的時候到了!
    >【新智元導讀】旨在全面推動學術論文開放獲取的「S計劃」推出新的合規方案,爭取在論文開放獲取的最終目標和期刊出版商的利益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新方案允許在不設置「付費牆」的情況下,讓期刊出版方收取一定費用。
  • 財新傳媒全平臺收費 國內新聞收費又邁出探索一步
    其線上除目前《財新周刊》、財新數據+、財新英文是收費產品外,按目前計劃,發稿量最大的以免費為主的財新網,也將對外全面收費,同時,財新網的主要新聞內容也將實行收費或分時收費。在我國免費新聞依然為主流的情況下,財新傳媒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媒體,對新聞實行全面收費,我們不得不敬佩財新網的勇氣和魄力,但是也不得不問——嚴肅新聞當前真的能收費嗎?如果能收費又該如何收費呢?
  • 與時間賽跑新浪新聞app新車資訊搶先看
    如今,汽車行業正面臨變革,在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新理念的驅動下,網民對汽車內容的需求逐漸增加,致使汽車資訊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從價格導向到需求導向及價值導向,從實用主義到個性化及定製化等,「新聞營養標籤」成為用戶選擇新聞資訊平臺和新聞內容的重要價值標準,「有意義的快資訊」和「有價值的慢新聞」成泛資訊行業新的挑戰。
  • 《戰雙帕彌什》收藏品​牆​玩法攻略
    戰雙帕彌什收藏品牆怎麼弄?《戰雙帕彌什》遊戲中收藏品牆優化了展示邏輯,能夠讓指揮官直觀查看過往成就。但是有些新手玩家都不清楚具體的玩法,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戰雙帕彌什收藏品牆的玩法攻略。《戰雙帕彌什》遊戲中收藏品牆優化了展示邏輯,能夠讓指揮官直觀查看過往成就。但是有些新手玩家都不清楚具體的玩法,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戰雙帕彌什收藏品牆的玩法攻略。
  • 長期訂閱很難做,媒體不如先試試單篇報導付費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內容付費遠沒有達到媒體的期望。據Digiday報導,大約只有5%的讀者會進行全額訂閱。隨著社交媒體入局,流媒體前來分羹,財務狀況並不樂觀的新聞媒體想要生存,就必須重新抓住名為「讀者」的繩索,找到失去的付費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