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農曆正月廿二是每年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俗語說「春雨貴如油」。雨水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雨水後,春回大地,春滿人間。雨露滋潤著大地,又到了春耕的日子。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溼科薛欒主任醫師提醒,雨水節氣,春風送暖,皮膚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要加強鍛鍊身體,注意「衣食住行、順應天時」。
澎湃新聞記者 汪錫卿 圖【候】好雨知時節雨水之後,氣溫回升較快,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白晝增長。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這一節氣現象在中國古代先民的著作中常常可以見到,如《曆書》中說:「鬥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這個時候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的生活充滿新希望的開始。
自古以來,不僅農民珍視雨水,文人墨客更歌頌雨水,杜甫有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韓愈有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還有陸遊的詩,「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居】春捂防過敏薛欒主任醫師提醒,雨水節氣,春風送暖,皮膚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感冒。因此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大家就要注意「衣食住行、順應天時」,正所謂「三因制宜」,三因具體是指:因時、因地、因人。這裡講的因時既是根據時間節點的不同而調整衣、食、住、行習慣,做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要旨總不離「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上體無妨略減,以養陽之生氣。此節氣之時,儘管天氣沒有深冬那種「刺骨嚴寒」,但乍暖還寒、忽冷忽熱更要格外注意,穿衣著裝要謹記「春捂」原則,以防氣溫變換引起風寒感冒。
生活起居方面要夜臥早起,提倡人與自然相對應。春天來了,白天漸漸延長,黑夜慢慢縮短,陽氣漸長,陽主動陰主靜,陽氣生長了人就要順應大自然的氣機,適當改變一下作息時間,增加活動的時間。
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早晚仍然較為寒冷,霧氣大,不宜於做過於激烈的運動,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過剩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症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鬆的運動,讓肝氣慢慢地上升。但如果雨水過多,晨練時霧氣較重,應適當推後,尤其是患者有骨關節炎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要注意。
另外,春天晴朗風大,紫外線增強,空氣中過敏原增多,花粉指數偏高,對於敏感性皮膚的姑娘來說,臉紅了、發癢了、刺痛了,各種敏感症狀就暴發了。因此建議大家,出門儘可能選在花粉指數最低時或者風小時。外出也要注意,過敏性皮膚最好戴個口罩,回家後換上乾淨衣服。在飲食上要少吃魚蝦、海鮮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過敏現象比較嚴重的人群,要立即到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與治療。
【食】健脾和祛溼雨水節氣,飲食調養應注意什麼?薛欒主任醫師認為,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貴如油的春雨通常會慢慢增多,但若雨水過多也會導致溼氣過盛,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溼阻筋脈和溼困脾胃,出現關節僵痛、皮膚溼疹、食欲不振、腹瀉等症狀。所以,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身體及脾胃的養護,注意健脾祛溼。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尤其對那些脾胃功能較差的人們來說,這一方面尤為重要。
春節期間人們飲食容易疏於節制,油膩飲食相對增多,針對這一時期特點,雨水節氣中我們更要注意修養我們的脾胃,中國傳統醫學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身體的營養物質需要飲食中得到,注意平時可多吃些諸如芋頭、蓮子、茯苓、鯽魚、胡蘿蔔、山藥、小米、薏米等食物,以達到健脾的目的。大家都知道粥能養胃,正如清代溫病大家王孟英在他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到:「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因此食療方面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薏苡黨參粥等。需要注意的是,從立春開始,就不能過食羊肉啦!
此外,由於肝氣順應春之生發故很容易出現口舌乾燥、口腔潰爛等情況,也就是俗稱的「上火」或稱之為「肝火上炎」。因此,此時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清淡飲食,以補充人體水分,豆苗、芥菜、菠菜、淮山、蓮子、柑橘、蜂蜜、甘蔗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情】養肝需止怒薛欒主任醫師尤其強調,春季養生要注意養肝。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東方為肝,肝屬木,肝在志為怒,所以中醫有「怒傷肝」之說。春季陽氣生發速度開始快於陰氣的速度,肝火也處在了上升的勢頭,需要適當地釋放。肝喜疏洩厭抑鬱,生氣發怒易讓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症狀,如納差、胸脅疼痛、頭痛、失眠、口苦、女性月經不調等。
因此,春天不應該鬱悶、生氣。這段時節,除了保持愉快心情,也可多稱讚別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保持好心情,也是護肝的一個竅門。
下面是為大家推薦一首清•馬齊《養生秘旨》: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
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
勿使悲歡極,常令飲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寢鳴雲鼓,晨興漱玉津。
妖神難犯己,精氣自全身。
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方】雨水養生湯最後,介紹幾款適合雨水節氣的食療方:
雨水養生湯
配料:銀耳15克,核桃仁15克,拘祀30克,小米適量。
做法:銀耳、核桃仁、小米、枸杞煮粥,並於每日上午10時服用200毫升即可。
功效:潤和脾胃,護陽氣。
眉豆莧菜田雞湯
材料:眉豆100克,莧菜500克,田雞2-3隻(約250克),蒜頭50克,生薑3片,食鹽適量。
做法:眉豆洗淨後,稍浸泡,莧菜洗淨,蒜頭去衣,田雞宰洗淨,去皮、內臟,切塊。覓菜和生薑、蒜頭放進瓦煲內,加入上泉水1750毫升(約7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半小時,去渣留湯:放進眉豆、田雞,再煲1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祛溼熱,健胃消食。
銀耳粥
配料:銀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適量。
做法:摘淨洗好銀耳,淘洗乾淨大米,放入鍋內一同煮粥。熟時加入適量冰糖或白糖。
功效: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遺精腰痛、婦女帶下等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