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一起學食育(民俗篇)|二十四節氣——雨水,告訴孩子們春來了

2020-12-20 中國兒童中心

食育微課堂

在家一起學食育|民俗篇

二十四節氣--雨水

諺語:春雨貴如油

圖片|央視新聞

雨水--節氣特點

雨水是緊隨立春之後的第二個節氣,它與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相似,都是反映降水情況的節氣。

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至20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

雨水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雨水--三候

雨水節氣的物候有三候,即: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候獺祭魚,雨水節氣的第一個五日,河水融化,魚兒浮出水面,水獺開始大肆捕捉魚類, 它們將捕捉到的魚陳列在水邊,像是祭天,感恩自然的饋贈,於是有「豺獺知報本」(豺祭獸、獺祭魚)的說法。

二候鴻雁來,五天過後,能看見從南方飛來的大雁。

三候草木萌動,又過五天,在春雨的潤澤下,草木抽出嫩芽,空氣裡蕩漾著沁人心脾的氣息,大地充滿生機,呈現「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美景。

食農教育

圖片|來源於網絡

農諺說得好:「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都想有個好的開端,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盼,有些地方的農民會在雨水日預卜一年的豐歉,雨水這天若下雨,預示農業將會獲得豐收,如民間諺語所云:「雨水有水,農家不缺米」;若是晴天,則主旱,影響農業生產,所謂「雨水無水多春旱」、「雨水不落,下秧無著」

節氣飲食與健康

唐代醫家--孫思邈:「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雨水節氣中,地溼之氣漸升,天氣變化不定,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溼,飲食上少油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總的原則是「少酸多甘」。

民間諺語:「春捂秋凍」、「衣著宜「下厚上薄」,提醒家長和孩子不要過早減少衣物。

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感冒。

目前還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期間,提醒家長和孩子們還需要繼續注意個人防護和保健,注意健康飲食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① https://mp.weixin.qq.com/s/zWcorf9T2mcIu_loTRgNmw

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B%A8%E6%B0%B4/266315?from=kg_qa

相關焦點

  • 在家一起學食育(民俗篇)|清明,是禮俗文化的傳承,是社會文化的時間...
    ,食育微課堂在家一起學食育|民俗篇清明--是傳承民族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是人們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時間。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間。節氣是「天時」 ,是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 ,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社會的重大春祭節日,清明真正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
  • 二十四節氣與食育研學套裝
    首套二十四節氣與食育融合教學研學實踐課程以二十四節氣和食育教育為綱貫穿勞動、美育、智育、,在教學中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教育的滲透,採用校內外融合教學的模式,將特色校內課程和研學實踐相結合,通過食育教育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雨水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是新華社CNC推出的大型紀錄片,歷時兩年,英國主持人江森海跨越中國二十四個省市,北至漠河,南至三亞,尋找二十四節氣對當代中國的影響,為全球觀眾講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1500小時拍攝素材,24集精美中國傳統動畫,國際首席愛樂樂團原創音樂的紀錄片良心之作。
  • 四方國學 二十四節氣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位於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位於黃經330°。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
  • 二十四節氣的兒童歌謠:與黃磊和多多一起慢慢品味生活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你小時候,有背誦過二十四節氣歌嗎?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個節氣裡都能衍生出很多諺語、歌謠、詩文:立春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雨水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系統地了解二十四節氣,對古詩詞就會有更感性、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孩子們的文學素養又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 閒賞二十四節氣,靜品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春上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個節氣,春天裡的第二個節氣。此節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天氣回暖,一般溫度可升至0 ℃以上,降雨開始,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表示雪漸少了,雨漸多了。起始時間在每年公曆2月18日~20日之間。不過,在很多北方地區,仍然還是寒冷天氣,很難看到降雨。
  • 24節氣,兒童食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
    蘋果兔兒童食育推出24節氣的課程,結合了節日食物的知識、營養、觀察、生長、從幼苗到成熟的過程,採摘-清洗-製作-分享,總結溝通,場景式的多元智能教學課程,將STEAM的教育模式融入其中,當然,食育教育的本身為基礎,讓孩子的興趣中,學習成長,把數學中的數字,加減,圖形,比例,時間,貨幣等融入了教學中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詩:雨水
    《雨水》  作者:邱承彬  地氣升雲化油雨 草木抽芽生新綠  水獺排魚祭河開 大雁北飛春梅鬱                       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九日   部分注釋    5.排魚:水獺把捕來的魚排在河岸。  6.祭河開:祭祀河面的結冰化開。  7.春梅:春天的梅花。  8.鬱:香氣濃厚。   白話譯文  地氣上升成雲,雲化為春雨。草木出芽生長出新的綠色。  水獺開始捕魚,並把捕來的魚排在河岸上,就像祭祀河開。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雨水節氣的含義與風俗(雙語)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水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the 24 traditional Chinese solar terms)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雨量漸增,像是嚴冬的冷風解凍後化為雨水降落下來。雨水的英文表達為Rain Water,也是非常直白啦。
  • 二十四節氣詩詞,冬去春來,詩意綿長
    ,天氣乍暖還寒,但,空氣中能感受到春的氣息。冬去春來,二十四節氣又走過了一年,不論是春分時節、雨水天氣,還是白露漸深,冬至大寒,每一個節氣都飽含詩意。這種詩意伴著詩詞流傳至今。「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農耕社會指導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其中飽含了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敬畏之心。今天,詩詞君就來總結下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再次感受下時間的流轉吧!
  • 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我們的理念培養孩子適應未來學習環境的能力2021年02月18日迎來雨水節氣。雨水節氣顧名思義,是雨水多的節氣。春回大地,氣溫回升,雨量漸增。古人對雨水節氣的感受是十分深刻的,留下了大篇幅耳熟能詳的詩詞……現在就讓我們品味鑑賞詩詞中的寓意,感受雨水節氣的生機勃勃吧!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立春 浙江遂昌:文旅融合激活節氣文化基因「班春勸農」是浙江省遂昌縣的傳統迎春形式。「班春」即頒布春令,「勸農」是勸農事,策勵春耕。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首詩詞:春去冬來,美極了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春去冬來,時間流轉,二十四節氣就快走完新的一年,今天,詩詞君就來總結下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次感受下時間的流轉吧雨水雨水時節,春風遍吹,冰雪融化,雨水增多。《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面對大自然季節轉換,河南人都會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精準:驚蟄,天上初雷驚起地下蟄蟲;芒種,小麥成熟;霜降,水汽凝而為霜……「二十四節氣」申遺在河南找到了兩個重要支撐點,一是登封觀星臺,一是內鄉縣衙「打春牛」。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誌著一年農耕開始。「打春牛」是內鄉縣知縣每年立春時進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內容新穎 展現傳統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