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2020-12-20 淵淵淵老淵
春季燈籠花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形成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曆法,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

牡丹花

一、幫助記憶的二十四節氣歌

多少年來,流傳最廣的二十四節氣歌,幾近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秋季菊花

共八句話,每句七個字。前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順序和名稱。每個節氣只用一個字代表,每句話是一個季節,三個月共六個節氣,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前四句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所在的時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不過,二十四節氣對應日曆月份是從2月開始的,2、3、4月是春季,立春、雨水在2月,驚蟄、春分在3月,清明、穀雨在4月;按照這種方法,哪個節氣在哪個月都能對應上。接下來,5、6、7月是夏季,立夏、小滿在5月,芒種、夏至在6月,小暑、大暑在7月;8、9、10月是秋季,立秋、處暑在8月,白露、秋分在9月,寒露、霜降在10月;11、12、1月是冬季,立冬、小雪在11月,大雪、冬至在12月;小寒、大寒在1月份。按照二十四節氣與月份的對應,每個月裡的兩個節氣,「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就是1-6月每個月第一個節氣交6日,第二個節氣交21日。「下半年是八廿三」,是說7-12月份前一個節氣交當月8日,第二個節氣交23日。「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一看就明白了。

這是一首比較簡練的二十四節氣歌,還有比較詳細一點的。比如:

秋末冬初的石竹花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並明如鏡的湖面

二、反映氣象、物候、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有一些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反映「雨水漸」、「小雪飄」等降水天氣,反映「蟲不眠」、「雁南飛」、「紅葉染」等物候現象,反映「採茶」、「開鐮」等農事活動,反映氣溫變化。比如漁者新編的五言詩,順口有意境的二十四節氣全歌: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流傳很廣,小學生都能背誦幾句的東北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對天氣、物候、農事等表述的更多一些,更契合當地情況。內容是: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這裡有一些東北方言,比如「大雪河叉上」,意思是大雪時節氣溫很低了,河水凍冰已經封住。在這裡叉是冰凍住、水不能流的意思。「打靛」,在松遼平原是指割甸子裡自然生長的草。在長白山區是指割山上一種類似葦子的「黃草」、「洋草」,這種草莖稈結實抗雨漚。早年東北到處都是草頂的土房,打靛割草主要為的是苫房防雨雪保過冬。

三、各具特色的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在各地口口相傳,不斷完善,反映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人們按照「節氣歌」的說法掌握氣候變化特點、安排農事和生活,這是二十四節氣歌遍地開花,久久流傳的內在原因。

比如以農事為主的節氣歌:

立春雨水暖洋洋,驚蟄春分家家忙。

清明穀雨浸谷種,立夏小滿插稻秧。

芒種夏至拔稗草,大暑小暑熱難當。

立秋處暑割早稻,白露秋分打稻忙。

寒露霜降種麥子,立冬小雪修魚塘。

大雪冬至天寒冷,小寒大寒過年忙。

再比如其他一些地方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飛片片;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還有一首比較風趣的反映過去農村佃戶情況的節氣百子歌: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

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

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

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

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

臘月去躲帳主子。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歌歌詞是什麼 這幾個版本臨沂人清不清楚
    我們從小的時候就學過二十四節氣歌,大家別看這首節氣歌內容很少,但卻是把二十四個節氣都包含了進去,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由於草木的榮華凋零、鳥獸的遷徙蟄藏、雨露霜雪的四時變化等氣象和物候最為直觀,也最直接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盛衰榮枯、季節輪迴。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如果以地球為參照物,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的運動,而陽曆(又稱公曆)是根據太陽的位置變化所制定的曆法,因此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說到這,便可向大伙兒公布節氣歌的後四句:「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 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二十四節氣源於物候歷,即根據自然現象的季節變化劃分時間,確定農時,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大都與物候和氣象有關,《詩經·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獻關於物候和農時的記載保存了節氣制度的原始形態,直到漢代,才演變為統一的太陽曆。節氣制度自始至終就是農事曆法,與農耕生活相始終,在此意義上,它無法保護,也無需保護。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據太陽周年回歸運動而來,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氣候的冷暖變化、降水多寡等情況,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為把握不同農事時間點的基本依據,正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而在長期的生產發展與歷史積累中,這些與節氣相關的農時知識又被總結為簡潔明了的農諺並被代代相傳,如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的小麥種植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事實上,在所有農諺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時農諺所佔的比重也最大。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民俗專家細說廈門版「節氣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科普|二十四節氣-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和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這個節氣吧!-節氣三候-【一候雁北鄉】小寒之日「雁北鄉」,這個「鄉」是趨向,北飛雁已經感知到陽氣,是為先導。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本報記者 孟雨涵 攝二十四節氣歌,藏著哪些看點■本報記者 彭薇到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意味著離冬天越來越近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解釋:申遺不是「搶註商標」
    古人將太陽的周年運動軌跡劃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中國文化產業研究會秘書長劉洋說,二十四節氣歷史悠久,其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早在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二十四節氣和農耕文化緊密相關,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主要根據季節變化來指導農事活動,是全球較早能夠紀錄春夏秋冬變化的立法。
  • 萬年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
    1月13日,萬年縣召開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研討會。副縣長李火秀出席並講話。縣文廣新旅局負責人、各鄉鎮分管領導和民俗專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會上,各民俗專家紛紛暢所欲言,緊緊圍繞我縣本土民俗文化,從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事活動、民俗、節慶、祭禮、小調等方面,展開激烈的交流和探討,並就如何進一步做好二十四節氣禮俗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從不同專業視角,提供了智力支持。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12月2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民俗學者張西昌做客鄭州輕工業學院的非遺大講堂,他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再認識和人文化,它不僅為農事生產提供標示,同時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異而不斷衍生豐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可以說,它是農業文明的線索與基石。」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時值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本報推出特別報導,講述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活化故事,以饗讀者。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立春 浙江遂昌:文旅融合激活節氣文化基因「班春勸農」是浙江省遂昌縣的傳統迎春形式。「班春」即頒布春令,「勸農」是勸農事,策勵春耕。
  • 二十四節氣那些事兒-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谷星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農業生產與太陽、氣象間的關系所創造的獨特曆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有關農事季節與氣候變化規律的寶貴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
  • 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
    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並成為最重要的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