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把目光聚焦下面的時間、地點和事件。
時間:2016年11月30日下午;
地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
事件:第十一屆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鬥轉星移,季節變換,如今申遺成功已經24年了。在國際氣象界,24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與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媲美。
先談一點兒自己的感受,與您共勉。
我生活在農村,而且有大約30年的農村生活經歷,幾乎是跟著節氣來從事生產勞動的。離開老家雖然35年了,脫離了耕種收割這樣的生產勞動,但父母仍在農村,兄弟姐妹也都在農村,每次相聚都要談及農事,都會自然而然涉及到節氣變化,所以並沒有因為我離開家鄉就陌生。在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關於節氣的古代詩歌和歷史典籍文獻,倍感親切。遇到重要天氣變化的時候,總會利用節氣來幫助判斷天氣,做出妥善的安排。節氣與我生活密切相關,形影不離,因此受益匪淺。
我們再把目光聚焦24節氣的輝煌歷史。
據考,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勞動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並成為最重要的節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最後,我們一起品味品味這些關於24節氣的文化吧。
1.品味「二十四節氣歌」,像走進了連綿的畫卷。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種/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二,下半年/是/八廿三,最多相差一兩天。
2.品味諺語,像走進了智慧的殿堂。
(1)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越讀越有感覺。
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
穀雨前後,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適宜。
(2)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氣象,判斷收成,越品越有滋味。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
(3)根據二十四節氣,判斷天氣變化,越嚼越有味道。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未到驚蟄雷聲鳴,必有四十五天陰。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3.品味古詩,像端起一杯杯濃烈的美酒。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立秋向日葵花放, 處暑西樓聽晚蟬。
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二十四節氣」就這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歷經久遠的時光,依舊熠熠生輝。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八億多農民,24節氣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必將煥發出更加迷人的神採魅力。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奔騰不息,浩浩蕩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