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

2020-12-17 盛言竹語

我們先把目光聚焦下面的時間、地點和事件。

時間:2016年11月30日下午;

地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

事件:第十一屆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非遺文化

鬥轉星移,季節變換,如今申遺成功已經24年了。在國際氣象界,24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與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媲美。

發明成果

先談一點兒自己的感受,與您共勉。

我生活在農村,而且有大約30年的農村生活經歷,幾乎是跟著節氣來從事生產勞動的。離開老家雖然35年了,脫離了耕種收割這樣的生產勞動,但父母仍在農村,兄弟姐妹也都在農村,每次相聚都要談及農事,都會自然而然涉及到節氣變化,所以並沒有因為我離開家鄉就陌生。在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關於節氣的古代詩歌和歷史典籍文獻,倍感親切。遇到重要天氣變化的時候,總會利用節氣來幫助判斷天氣,做出妥善的安排。節氣與我生活密切相關,形影不離,因此受益匪淺。

春分

我們再把目光聚焦24節氣的輝煌歷史。

據考,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勞動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並成為最重要的節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大雪節氣

最後,我們一起品味品味這些關於24節氣的文化吧。

1.品味「二十四節氣歌」,像走進了連綿的畫卷。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種/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二,下半年/是/八廿三,最多相差一兩天。

節氣歌

2.品味諺語,像走進了智慧的殿堂。

(1)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越讀越有感覺。

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

穀雨前後,種瓜種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適宜。

白露

(2)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氣象,判斷收成,越品越有滋味。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

霜降

(3)根據二十四節氣,判斷天氣變化,越嚼越有味道。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未到驚蟄雷聲鳴,必有四十五天陰。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

3.品味古詩,像端起一杯杯濃烈的美酒。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立秋向日葵花放, 處暑西樓聽晚蟬。

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驚蟄

「二十四節氣」就這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歷經久遠的時光,依舊熠熠生輝。

立春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八億多農民,24節氣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必將煥發出更加迷人的神採魅力。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奔騰不息,浩浩蕩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萬世流芳!

黃河
長江
春天jiuzaiyanqian

相關焦點

  • 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永遠醒著的時鐘
    在二十四節氣的功課裡,有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等你擷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先民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的變化,總結出節氣的變化規律。201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民俗學會和10個代表性社區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作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其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人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等進行觀察、探索並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古代先民所獨創的一項優秀文化遺產。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節氣淵源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觀察植物、動物、天氣、星象、水體等物候現象變化,總結其特徵與先後順次,以物候特徵為主要時間基準來安排農業生產、開展相伴生的民俗和祭祀活動的「物候曆法」。大約成書於戰國秦漢間的《夏小正》可作為這種農時「物候曆法」的典型代表。
  • 二十四節氣從天象到詩意
    善觀天象的古人通過「看天」,發現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自然規律,比如——二十四節氣。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中國古人用農曆定下的24節氣,跟公曆對應的未免也有點太巧了……比如,每年的立春差不多都在公曆2月4號,清明是4月5號,夏至是6月21號……就算對應的日期有一定波動,也不會差超過2天。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在遙遠年代,愛看天的並非只有中國古人,全世界先民們都愛看天。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我的「節氣故事」】 編者按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傳承與保護,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    過去曾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以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進行劃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南,並為多民族所共享。國際氣象界將其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中的詩畫江南
    《大地的耳語   ——江南二十四節氣》在這樣的日子裡,坐在陽臺上,打開王寒新出版的《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一口氣讀下去,一天就經歷了二十四節氣、一年四季的輪迴。   王寒的作品,一直根植於江南大地。在她眼裡,江南的一花一果、一山一水,都值得書寫,所以有了《浙江有意思》《無鮮勿落飯》《江南草木記》和《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江南風雅頌」系列。
  • 中華二十四節氣故事 | 大雪
    今天為同學們帶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已經被收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偉大的中華先民在長期勞作實踐中總結出的偉大智慧。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一個詩意的節氣——大雪。
  • 周末書香|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配合蔣勳的感知,將全書按四季分別印刷四個顏色,二十四個節氣組成的目錄,都有核心詞的貼心提醒。書中的文字和照片,均出自蔣勳之手,圖文設計緊湊互文,讀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蔣勳一起漫步話談。清晰的顏色區分,讓讀者可以在冬天翻閱春天,也可以在夏天暢想秋爽。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一天就閱讀四季。
  • 值得銘記—四年前的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今天是2020年11月30日,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四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一刻,覺得自己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自豪。
  • 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但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二十四節氣制度源遠流長,鄉間農夫世世代代按照節氣的循環安排生產和生活,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與節氣制度相關的風俗文化。「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簡單易及、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婦孺皆知。鄉下人家司空見慣的農曆曆書上依然清楚地標明著每一個節氣到來的日子,節氣制度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標識,早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綜合新聞 我校資環學院參與發起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
    「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 品穀雨茶,聊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今天,咱們就喝著沁人的穀雨茶,就著眼前這繁花綠葉,聊聊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當然,如果你還能聽到窗外有布穀鳥的鳴叫,那就更應景了!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社會,為了準確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就根據太陽運行發明了二十四節氣。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幾千年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指南,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
  • 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出版發行
    由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編審的原創漫畫繪本《二十四節氣》正式出版發行。《二十四節氣》全套書共4冊,以春、夏、秋、冬各自獨立成冊。以輕鬆易懂的漫畫形式向讀者詳細介紹了二十四節氣,整本書以「天」、「地」、「人」為中心展開。「天」代表天體,太陽運行情況、氣候特點等。「地」代表物候特徵,包含動物活動與植物生長情況、農時農耕等。「人」代表中國各地不同地域節氣習俗民俗、以人為中心的飲食養生規律與文人體驗到節氣變化有感而發創作的相關詩詞等知識。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
  • 淄川區實驗小學二十四節氣課程之白露
    >begin--> 在第十五個節氣白露到來之際,淄川區實驗小學繼續開展節氣課程,引領孩子們觀察清風流雲、魚蟲鳥獸,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歷史和習俗,讓孩子們在實踐的鍛鍊、自然的潤澤、文化的薰陶中去迎接天高雲淡、氣爽風涼的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