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民俗專家細說廈門版「節氣歌」

2020-12-17 廈門網

  鷺島的春天生機勃勃。

  鷺島的冬天奼紫嫣紅。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本報記者曾嫣豔

  談節氣 大雪小雪「名不副實」 「大寒回暖」並非如此

  你在北方的寒夜裡大雪紛飛,我在南方的豔陽裡四季如春。再過幾天就是「大雪」了,可在廈門,二十四節氣中最名不副實的,就是大雪與小雪。即便「大雪」將臨,廈門依然花紅草木綠。

  不僅是大雪、小雪,一些節氣上其實廈門有「滯後」的現象。「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但是在廈門,到了立春仍舊冷。

  市氣象服務中心的專家解釋,廈門四面環海,在海水作用下降溫比內陸慢些。有記錄顯示,廈門氣溫常年平均值,2月是全年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2.5℃左右,7月是全年最熱月,平均氣溫28℃左右。

  談諺語 節氣融入諺語 指導古人農作

  本報資深編輯、廈門民俗專家盧志明說,節氣是中國古人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細微觀察,是對氣候了解的特殊智慧。

  「每個地方會按照當地節氣的特徵,來形成自己對勞作規律的理解。」盧志明說,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帶著節氣的本土諺語。他說,在廈門有「夏不至不熱,冬不至不寒」一說——意思是,不到夏至不會持續酷熱,不到冬至不會持續嚴寒,「廈門現在雖已過了立冬,但氣溫還是一直回暖,並不是很冷。」

  正因為如此,有些地方會有根據當地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在廈門,「淡(溼)冬至。幹年兜。幹冬至,淡(溼)年兜。」他解釋說,冬至這天廈門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地理位置上與廈門相近的臺灣也有「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一說。

  談民俗 冬至吃湯圓 期望一年圓滿團圓

  盧志明說,在南方雖然不見雪,但有「小雪」「大雪」祭神農、修水利一說。農民不僅會祭拜神農,酬答神明,還會把田埂做好,爭取明年開春好播種。

  在小雪之前的霜降,民間有「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一說。他說,霜降正好處在秋天轉冬天的時間,是一年內進補的最關鍵契機。所以,廈門本地人會根據自身體質,買來雞、鴨、羊肉進補。

  在冬至這天,北方吃餃子,閩南吃湯圓。為何?「一陽出動雲天線。」盧志明說,根據節氣的理解,雖然氣候轉換還沒結束,但冬至實際上是一年的「盡頭」,因為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後,就開始往南走,「這是古人對天體的運行的理解,寓意年終,期望一年圓滿、團圓,所以廈門民間就有吃湯圓的習俗。」

  【花絮】

  在他筆下,24個節氣是24首詩

  二十四個節氣24種體會,廈門晚報要聞部記者朱亞聖把對節氣的感受注入筆尖,化作24篇詩歌,都收錄在自己的詩集《拉鏈》一書中。

  朱亞聖對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回憶。立夏吃麵,他憶起與弟弟小時候,從房前屋後摘下幾捧紅辣椒,就著熱氣騰騰的手擀麵下肚;冬至吃湯圓,家裡總要搓上湯圓,煮好後撒上香噴噴的碎花生。朱亞聖的老家在漳州平和縣九峰鎮,因為打小常聽父母念叨二十四節氣,而且每到節氣來臨,鄉下的老人就會提點,讓他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智慧。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解釋:申遺不是「搶註商標」
    很多人會背節氣順口溜,可是你真的知道究竟什麼是「二十四節氣」嗎?這個項目申遺成功,對於傳統文化保護將起到怎樣重要的作用?昨天,文化部對此召開新聞發布會,一一解答熱點問題。  聽到二十四節氣評審通過的消息,當時在現場的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激動地站起來與周圍人握手。
  • 「二十四節氣」申遺過程首度揭秘:歷經5年 曾組織12次專家評審會
    從中國「非遺」到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走過了10年。這期間,端午節等多項中國元素成為世界「非遺」。  「二十四節氣」世界申遺的主導者是中國農業博物館。昨日,該館陳列部設計主管陶妍潔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她說,二十四節氣的世界申遺工作從2011年就開始了,期間經過12次專家評審會,外國人對這一中國傳統曆法很好奇。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 張嘉玉】11月22日,小雪節氣到來,環球網文化頻道專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還原二十四節氣申遺的現場,「文化共享性是非遺申報的核心。
  • 值得銘記—四年前的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今天是2020年11月30日,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四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一刻,覺得自己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自豪。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
  • 二十四節氣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我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大家怎麼看待?
    二十四節氣二十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根據文獻記錄,商代在中國中部平原出現了春,夏,夏,秋,冬四個節氣,周代出現了八個節氣。 3000多年前,中原地區開始使用圖歸法(標準表)來測量膠片。
  • 二十四節氣英文翻譯不簡單
    過程:熬夜成為關鍵詞 與以往申遺不同,二十四節氣的內容顯然比單一項目申遺要複雜得多,外聯局國際處處長張玲概括起來是兩個字——熬夜!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優秀代表,影響力覆蓋全國,涉及多個學科,這在我國申報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你知道24節氣的英文說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你知道24節氣的英文說法?剛剛過去的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在國際氣象界,它更被外國人讚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節氣科普知識百科《細說二十四節氣.秋》
    細說二十四節氣關於秋天的故事繪本幼兒園寫給兒童的二十四節氣科普知識百科圖畫書少兒百科全書兒童6-12歲春夏秋冬科學書籍
  • 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被收錄於小學語文課本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二十四節氣的本質是一種時間制度。」
  • 24節氣申遺成功已經四周年,科技日益代替人力,24節氣你還需要嗎
    今天是24節氣申遺成功的整整第四年,農業生產逐漸的科技化,24節氣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影響逐漸縮小,24節氣你還知道是哪些嗎?你還需要24節氣嗎?肯定需要的,24節氣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農耕大國的證明,是我國天文氣象學的輝煌成就,更是擁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中華民族的驕傲。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陳彬 攝)「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四句、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本報記者 孟雨涵 攝二十四節氣歌,藏著哪些看點■本報記者 彭薇到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意味著離冬天越來越近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被收錄於小學語文課本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二十四節氣的本質是一種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同學,你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嗎?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民族在長期自然環境中不斷總結、推演、歸納出來的。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活、農耕都有著極為科學的指導意義。即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舊是如此。春季立春:鬥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