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島的春天生機勃勃。
鷺島的冬天奼紫嫣紅。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本報記者曾嫣豔
談節氣 大雪小雪「名不副實」 「大寒回暖」並非如此
你在北方的寒夜裡大雪紛飛,我在南方的豔陽裡四季如春。再過幾天就是「大雪」了,可在廈門,二十四節氣中最名不副實的,就是大雪與小雪。即便「大雪」將臨,廈門依然花紅草木綠。
不僅是大雪、小雪,一些節氣上其實廈門有「滯後」的現象。「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但是在廈門,到了立春仍舊冷。
市氣象服務中心的專家解釋,廈門四面環海,在海水作用下降溫比內陸慢些。有記錄顯示,廈門氣溫常年平均值,2月是全年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2.5℃左右,7月是全年最熱月,平均氣溫28℃左右。
談諺語 節氣融入諺語 指導古人農作
本報資深編輯、廈門民俗專家盧志明說,節氣是中國古人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細微觀察,是對氣候了解的特殊智慧。
「每個地方會按照當地節氣的特徵,來形成自己對勞作規律的理解。」盧志明說,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帶著節氣的本土諺語。他說,在廈門有「夏不至不熱,冬不至不寒」一說——意思是,不到夏至不會持續酷熱,不到冬至不會持續嚴寒,「廈門現在雖已過了立冬,但氣溫還是一直回暖,並不是很冷。」
正因為如此,有些地方會有根據當地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在廈門,「淡(溼)冬至。幹年兜。幹冬至,淡(溼)年兜。」他解釋說,冬至這天廈門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地理位置上與廈門相近的臺灣也有「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一說。
談民俗 冬至吃湯圓 期望一年圓滿團圓
盧志明說,在南方雖然不見雪,但有「小雪」「大雪」祭神農、修水利一說。農民不僅會祭拜神農,酬答神明,還會把田埂做好,爭取明年開春好播種。
在小雪之前的霜降,民間有「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一說。他說,霜降正好處在秋天轉冬天的時間,是一年內進補的最關鍵契機。所以,廈門本地人會根據自身體質,買來雞、鴨、羊肉進補。
在冬至這天,北方吃餃子,閩南吃湯圓。為何?「一陽出動雲天線。」盧志明說,根據節氣的理解,雖然氣候轉換還沒結束,但冬至實際上是一年的「盡頭」,因為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後,就開始往南走,「這是古人對天體的運行的理解,寓意年終,期望一年圓滿、團圓,所以廈門民間就有吃湯圓的習俗。」
【花絮】
在他筆下,24個節氣是24首詩
二十四個節氣24種體會,廈門晚報要聞部記者朱亞聖把對節氣的感受注入筆尖,化作24篇詩歌,都收錄在自己的詩集《拉鏈》一書中。
朱亞聖對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回憶。立夏吃麵,他憶起與弟弟小時候,從房前屋後摘下幾捧紅辣椒,就著熱氣騰騰的手擀麵下肚;冬至吃湯圓,家裡總要搓上湯圓,煮好後撒上香噴噴的碎花生。朱亞聖的老家在漳州平和縣九峰鎮,因為打小常聽父母念叨二十四節氣,而且每到節氣來臨,鄉下的老人就會提點,讓他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智慧。
展開閱讀全文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