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是著名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當中的經典情節之一,說的是一個叫範進的人五十多歲都沒能混得功名,後來突然考中舉人,結果高興到發瘋的故事。故事一開頭,範進的嶽父對無所事事的他態度十分惡劣,罵他道:"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從文中的這個片段,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民間的一種帶有些迷信色彩的說法,那便是凡顯露出文化方面才華者,便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因此才會擁有過人之處。
有文曲星,自然也有武曲星,而相比於文曲星下凡,武曲星下凡的描述通常要少見的多。那麼,我國古代有哪些被稱為"武曲星下凡"的人物,他們又展現出了怎樣的才能呢?
所謂武曲星,其實就是北鬥七星當中的第六顆星,即古代天文學上所稱的開陽星,而關於武曲星下凡的傳說,民間主要有著三個版本。
首先,被視為"初代"武曲星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姬發。姬發繼承父親姬昌的遺志,率領天下諸侯共討暴虐無道的商紂王,並在顛覆殷商統治後建立了存續八百年的周朝,以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賢臣共同輔政,實現了王朝的日益興盛。
因為在位期間國家實力強大,且曾經取得重要戰事的勝利,姬發的諡號被定為"武",而傳說當中,姬發正是憑藉治國方面的"武功"被太白金星安排駐守武曲星。古時的觀念認為,武曲星掌管著武力、勇氣和財富,確實是適合姬發這種級別的英雄人物來管理。
姬發成為第一任武曲星之後,還曾經兩度"下凡",第一次,它化為了東漢末年河東解良人士關羽。
在歷史上,關羽是從劉備創業早期就跟隨其左右的武將,後來屢立戰功,不但有過冷兵器時代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的精彩戰績,還甚至一度逼得曹操商議遷都以避鋒芒,只可惜後來悽慘身死。
出於對關羽的崇敬和對其遭遇的惋惜,我國民間一直將其尊為"武聖",而作為武道的聖人,關羽和武曲星聯繫在一起也是十分理所當然的。
在百姓心目中的關羽不但武藝超群,還德配天地、義薄雲天,既不貪財又不好色,是真正意義上的君子。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聲望,人們自然很容易就會想到天下武曲星的概念,並將之與其匹配,認為關羽就是武曲星下凡,所以才會如此完美無缺。
關羽的出現是武曲星為了拯救炎漢,而它的下一次降世,則被認為是為了拯救陷入危亡的狄青。傳說,北宋中後期天下大亂,玉帝特命下赤腳大仙下凡拯救世人,並派了武曲星在旁協助。赤腳大仙下凡後便是宋仁宗,他以仁治國,讓宋朝迎來了一段比較安定繁榮的時期,而武曲星則化為了狄青,他十六歲便投身行伍,並靠著作戰勇猛、智謀出眾而屢立戰功,成為了仁宗非常倚重的武將。
可惜的是,儘管憑藉戰功成為了樞密使,狄青卻因其武將身份遭到文官集團的排斥,最終接連被貶、鬱鬱而終。隨著狄青、仁宗的先後去世,赤腳大仙、武曲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宋朝仍然沒能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而是一步步走向了衰弱和滅亡。
在經典名著《水滸傳》當中,也曾經提到狄青是武曲星所化的說法,作者施耐庵在第一章第一節中就寫道:"玉帝差遣紫微宮中兩座星辰下來,輔佐這朝天子:文曲星乃是南衙開封府主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徵西夏國大元帥狄青。"
以此為基礎,由於流行的觀點認為包拯的形象是面容威嚴、皮膚黝黑,而狄青的形象則是看似文弱、膚色白皙,所以一種有趣的說法表示當初文曲星、武曲星下凡時搞混了各自的形象,所以變反了。據記載,狄青作戰時總是戴著銅面具,主流的觀點說這是因為他當年因犯罪臉上遭刺字,所以戴面具遮住。但也有人表示狄青和北齊的蘭陵王一樣是因為長相不夠兇悍嚇人,所以故意戴上面具好顯得有威嚴一些。
總的來說,古代被稱為文曲星下凡的人物有不少,像商朝開國元勳伊尹、剖心明志的比幹、宋朝包拯、範仲淹、文天祥,乃至神話傳說中的許仙、張亞子,《儒林外史》中那些"中老爺的"等等。
相比之下,武曲星下凡就比較少見了,比較被廣泛傳說的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姬發、關羽、狄青三人。
儘管人數較少,但能夠被稱為武曲星下凡者,無不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者,這一點相比人數眾多但其中"水分"頗多的文曲星誠然算得上一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