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山縣培石鎮82歲的毛宗梅老人面對她家老屋下滾滾東流的長江水唏噓不已。位於長江巫峽神女峰下的培石鎮古稱「入川第一鎮」,轉眼即至的三峽二期蓄水將使百年老鎮永沒江下。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
圖為奉節縣港口附近新城區(上方)和老城區(下方)。二期水位以下的奉節老城城區已經被清理一空。奉節新城和舊城在這裡形成強烈的反差。舊城面積僅為一點四三平方公裡,新城的面積擴大了一倍。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
6月1日,三峽工程即將開始二期蓄水。從宜昌三鬥坪到鬼城豐都,400公裡的長江水位將升到135米。高峽出平湖的千年夢想就要變成現實。與此同時,很多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景觀將沒入水中,百萬三峽人也將和自己世代居住的故鄉永遠告別。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故園和新城
轉自搜狐
譚家蘭是一艘名為青松號的旅遊客船船主,自小就生活在神女峰腳下,這次蓄水以後她所在的青石村將被淹沒。
轉自搜狐
談起原來的家,譚大嫂有著深深的眷戀。譚大嫂告訴記者,以前因為家地處位置較好,她在自己家裡開個小旅館,雖然簡單樸素,但每天都擠滿了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為她一家帶來了滾滾財源。但是三峽水庫蓄水後,整個青石村都要被淹沒。畢竟是自己生活過的地方,當然捨不得。不過還得舍小家顧大家。高峽出平湖以後這兒會有更多的景點,這也是新的旅遊資源。
轉自搜狐
想通了的譚大嫂在全村率先拆掉房子。她拿出全家所有的積蓄,投資買下這艘遊輪,專供遊人遊覽觀光神女峰等三峽名勝,也要把她和這裡的故事告訴大家。
轉自搜狐
不僅是譚美蘭,巫山每戶居民都有著自己的搬遷經歷。今年72歲的劉美智老人,生於巫山、長於巫山,曾在巫山縣當了12年的縣長,談及這裡的歷史老縣長如數家珍。此時老縣長有些不敢相信這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老城、自己生活了近一輩子的地方在一夜之間就真的消失了。
轉自搜狐
為了這幾代人的夢想,巫山人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自己的故土,不過這裡的人們也正在開始興建新的家園。
轉自搜狐
在離江面200多米的一條小路上,拐過一個彎後,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展現在眼前。按照老城的老傳統,這裡仍然是以巫峽12峰的名字命名新建的街道。在這些充滿現代氣息的街道和建築物旁邊,記者看到了很多老樹,據當地人介紹,這些就是此地最古老的老黃角樹。
轉自搜狐
當地老居民說:「看到這棵老黃角樹就好像看到了老縣城。子孫們看到這棵樹的時候,也會知道老縣城,不會忘記過去。」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消逝與新生
轉自搜狐
來過三峽的遊客幾乎都有同感,三峽並不只在於「兩山夾一水,天寬才一線」的山水之秀美,更在於它的狂濤怒吼,礁險渦兇。銀窩灘就是遊客們最喜歡衝灘的險灘之一,這裡的落差大約有4米左右,傳說有十船九翻的說法。之所以叫銀窩灘,就是因為過去出入長江的商人都要經過此地,稍不細心船便會翻,船上的金銀財寶就會掉落到水裡。三峽工程二期蓄水之後,這個險灘成為首先被淹沒的自然景觀。
轉自搜狐
重慶市旅遊局表示,蓄水總的來說對三峽景區影響不大,三峽的看點會因此而更多,風景也會更加別致。
轉自搜狐
三峽庫區蓄水後,水位會達到135米,三峽河段將出現高峽平湖的美景。而且在三峽河段,與神農溪同樣美麗的小溪流有10多條。但由於水淺,以前遊船無法進入溪流深處。水庫蓄水後,遊船可以開進溪流深處,欣賞更為神秘的風光。同時因為蓄水後長江的通航能力大大加強,遊船可以直達著名的旅遊景點大昌古鎮。
轉自搜狐
三峽移民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移民。100多萬三峽庫區人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或跨地區移民,或就地搬遷。
轉自搜狐
今年91歲的老漢譚幫武是湖北省巴東縣官度口村的村民。這位土家族老漢從8歲就開始學習駕船,一直靠駕船擺渡為生。
轉自搜狐
1996年的時候因為修建三峽水電站,譚老漢跟隨全體官度口村的村民一同搬遷到了地勢較高的地方,前段時間譚老漢聽說三峽就快蓄水了,這位91歲的老人又坐不住了。與以往不同的是,譚老漢這次打算造一艘能乘坐30多人的大船。在家人和鄉親的努力下最近大船建好了。如今,譚老漢就盼著6月1日三峽蓄水,揚帆起航的這一天。
轉自搜狐
在爆破的煙霧中,巫山人最後一次回首自己的家園,最後一次到江邊去洗一洗衣服最後一次摸一摸那古老的城門城牆、最後一次逛一逛那喧鬧的門面店鋪、最後一次踏一踏那青石板的古城街道、最後一次玩一玩那火樹銀花的神女夜市。
轉自搜狐
再見了,數代巫山人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所有的一切和腳下滾滾的江水都是自己的老城歷經滄桑的見證,也是巫山人永遠的最美麗的記憶。
轉自搜狐
白禹(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供本報專稿)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