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起「疏與堵」的問題,究竟是疏好,還是堵好呢?幾千年前,黃河泛濫, 大禹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率領民眾,改&34;為「疏」,歷經13年最終治水成功。大禹治水印證了:疏遠比堵來的更有效。
那麼,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會是疏比堵來的更有效嗎?
疫情期間,女兒一直是通過網課來學習。雖然不是在教室授課,但講課,練習,作業,答疑,樣樣不少。孩子也基本能跟上老師的進度,我和愛人工作忙,基本不怎麼管她,儘量是自己的事,自己完成。
期中測驗的時候,我想孩子的成績應該不會太差吧,但結果卻使我大吃一驚。成績與以前相比倒退了不少。問其原因,原來,女兒平時上完課的時候一直玩遊戲,手機下載的遊戲app竟然高達30款。
聽到這些,我和愛人都氣壞了。於是,手機沒收,電腦設定了使用時間。總之,能用的手段,我們都用上了。希望從源頭上杜絕玩遊戲!
然而,卻事與願違。女兒想方設法地打聽密碼,我們無心的說一句她都能記到心裡。最終,女兒通過各種嘗試,把電腦的密碼試出來了。接下來的時間,女兒依舊是玩遊戲。
我們換了幾次密碼都無濟於事。通過視頻看家助手,看到女兒那種著急的樣子,我忽然覺得,我們的措施真的對嗎?一心只想著嘗試密碼的女兒,哪裡還有心思學習呢?
我跟愛人交流了下,如果給女兒規定時間,玩遊戲和學習都有時間的情況下,女兒的表現會不會好點呢?
於是,我們把手機繼續留給了她,告誡她,做完作業可以玩10到15分鐘的遊戲。其他時間,如果要玩可以跟我們申請。我們根據她的表現,再決定是否可以玩。
有了明確的玩耍時間,女兒的表現改善了許多,學習的時候更專注了,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
事實上證明,教育孩子宜疏不宜堵。有時候,我們覺得做的天衣無縫,其實,卻危機四伏。作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窮寇勿追」。總得給對方留一席之地,逼得太緊只能適得其反。
春秋時期,燕國有個叫趙禮的人,在路邊有塊田。因為田邊的路比較低洼,下雨的時候,路人總是從他的田裡橫穿而過。趙禮很生氣,可無論是插上「禁止通行「的牌子,還是在道路和田地中間挖上深溝,都沒能堵住行人。
最後,趙禮填平了低洼地面,修了一條平坦的小路。從此,行人再也不踩他的田了。
遇事,我們總是容易走極端,想一棍子打過去,一勞永逸。但卻疏忽了人的思想是千變萬化的,事情本身也存在著瞬息萬變的可能。
所以,與其使出全力圍堵,莫如留出空間疏導。
教育孩子更應如此,孩子的思想單純,只要是他們認準的事情,總會想方設法的去實現,即使家長使出再」偉大「的方法也阻擋不了。
孩子的教育永遠與家長的期望有距離。因為家長有家長的思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不同思想的碰撞,在教育中在所難免。
比如,你讓孩子好好學習,他偏要去玩耍;你讓他集中精力應對考試,他卻想著鄰桌的同學會不會成為交往的對象;你不讓他與異性接觸,他非要談一場戀愛……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這樣的話:「教育本質上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入的變革,那就不能成其為教育」。
如果家長不能使孩子從內心深入感知教育,感知愛,那麼,所有圍堵都是徒勞。別對孩子步步緊逼,那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愛,孩子從未感知。還是給他們留些空間吧,因為疏導能使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圍堵卻會使孩子處於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