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過,都是一個人

2020-12-13 談說自己

說足球我不懂,不過看新聞還是會的,竟然有人拉著橫幅去球場表示不滿意,這事情可就有些說法了。老佛爺,有人喊他這名字大概他就該反思了,畢竟慈禧在前,就已經背了罵名了。其實這樣的人很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這樣有功有過的人。至於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其實都是後人的說法。當時的人大概不會有這麼多的討論。畢竟當時討論這事情是討不了好的。皇馬或許面臨的就是這樣的處境,決策者過去做出了太多正確的決策,就算有些錯誤的決策,也被那些成功掩蓋了,自然在這一賽季遇見了一些問題。

不過現在這社會已經變得開明了很多,很多事情都可以在當時就做出結論了,不過這種結論往往有時候是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的。英國脫歐就是一個實例,過了快三年了還是討論不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這讓很多事情都變得複雜,原本以為是說一句拜拜就分手的事情,後來才發現分手根本就沒有那麼容易。現在搞得非常被動。或許這本就是一些政治家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做的一個倡議,誰成想,大家竟然就想法同意了這事情,後期操作過程中發現這竟然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爭吵。

我們總是用過去做得對,來獲得現在決策的優先權,這事情有錯麼,其實也沒錯,畢竟以前每一次的決定都是對的,但是這事情會永遠對下去麼,卻未必。畢竟歷史上很多事情都證明了,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出正確的決策。唐玄宗就是很好的例子,開始的英明神武,後來差點亡國,他一生中不知道做了多少決策,也不知道有多少對的決策,卻在關鍵時候的決策上錯了,這一錯,大唐的盛世就此結束。所以,過去的經驗是有用,卻不見得一定是好的用處。如果一直都不能適應現實的變化,大概也只能被人貼上標籤,成為一個被後人感嘆的人。

是非功過的問題,只有留給時間去解答。時間是永恆的,畢竟流逝的是我們。我們在算著時間,每一分鐘都在算著,卻不知道,真正被算著的是我們自己,時間雖不知是不是永恆,卻知道他應該比我們要長得多。那麼每一個事件在這時間長河裡,也算不了什麼,一場球賽,大概也不要這麼計較。畢竟誰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是冠軍,永遠都不犯錯誤。

相關焦點

  • 78歲趙忠祥去世,網友評論褒貶不一,往日是非功過終成空?
    78歲趙忠祥去世,網友評論褒貶不一,往日是非功過終成空? 所謂人無完人,一個人的一生總是充斥著是非功過,那麼去世是否就意味著過往終成空呢?其實對逝者來說,往日的是非功過不過是浮雲,但是對於在世的其他人來說,是非功過卻終有定論!
  • 功過造句和解釋_功過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功過(gōng guò)。功績與過錯。[巴金《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我回顧了自己六、七十年間走過的道路,個人的功過是非看得清楚。」]功過參考例句:1、功過是非賞罰分明,才能服眾。2、行政獎罰功過相抵規定。3、民間傳說灶神會在每年年終時上天,向天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功過。
  • 感悟長城--是非成敗,功過榮辱
    悠悠歷史,滔滔長河,終會逝去.然而長城蜿蜒萬裡,一站就是幾千年.它佇立著,凝思著,像一位滄桑的老者;它無語,它無聲,卻撰寫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是非成敗,功過榮辱.長城啊,你的是非成敗,功過榮辱該如何裁決?你佇立著,凝思著,憑藉獵獵西風吹過.你不語,我也不語,並蒼天大地也不語.
  • 你腦子裡的中國話對你學英語的功過是非
    你腦子裡的中國話對你學英語的功過是非。我曾經學過一本書叫「語言學概論」,這本書讓我死掉了很多很多腦細胞。因為書中大部分的知識是一片散沙,可循的規律性、邏輯性很少;已讀性很難。大部分知識是碎片,其中有一個碎片知識就是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 呂不韋的是非功過隨他去吧,《呂氏春秋》卻留下很多至理名言
    自電視劇《大秦賦》熱播以來,關於呂不韋的是非功過之討論又趨於白熱化。不討論其作為秦國的相邦的功過,《呂氏春秋》中確實有很多給人啟迪的名句。《呂氏春秋》對待事物的看法非常明確,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過分予取予求。
  • 黨員幹部如何對待功過得失
    面對功過得失,究竟應該表現出什麼樣的姿態,考驗一個人的格局與擔當。榮譽面前不爭功、利益面前不計較、困難面前不躲閃、責任面前不推卸……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推功攬過是一種可貴的修養境界。評判功過是非,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追求工作實績、淡化個人名利,不爭功、敢擔責,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做一名合格的黨員幹部,才能真正贏得認可、贏得民心。當前,從整體來看,黨員、幹部隊伍的精神狀態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黨員、幹部還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甚至是假作為的問題。工作中,極少數幹部沾染了爭功諉過的不良風氣。
  • 關於他的是非功過如何評價,誰又有資格評價千古一帝呢?
    秦始皇說起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皇朝的開創者,就算是沒有了解過秦始皇的朋友們,也應該在教科書上看見過秦始皇的身影,秦始皇既然能作為教科書常客在書本上留下來,自有其獨到的地方,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我們也不能裝作看不見,不過秦始皇雖然是為我們貢獻了不俗的功績
  • 從是非功過,為人,等方面來看,該如何評價孫權
    從是非功過,為人,等方面來看,該如何評價孫權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歷史上孫權打贏了三國時代三大戰役中的兩次。一戰使曹操狼狽逃竄,再戰使劉備一命嗚呼。東吳內部是三大集團中最和諧的。其實都是派系林立,但是早期的東吳還是比較和諧的。尤其是換了三代主子,那些老臣還都跟著。當然我也只是憑印象。比如甘寧和凌統化解矛盾,程普周瑜化解矛盾。面對外來入侵,他們總是能抱團,從上到下,從文到武地抱團,就給人一種和諧的印象。而魏國吧,只是張遼幾個人在對付東吳上下。魏國不需要舉國前來。而且張遼等人還有矛盾。
  • 是非功過自任後人評說
    斯人已逝,是非自任後人評說。幾千年過去了,西施留給我們的已經不是功過是非,而是優美的傳說和美好的想像,是歷史大河中的一粒明珠,是我們願意回眸的歷史一瞬。對於西施的美麗,這一點無可非議,詩人們的觀點達到了高度的一致。詠薴蘿山唐 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 是非功過任評說
    老鼠嫁女貓為婿,是非功過任人評。鼠咬天開立奇功在十二生肖中,鼠佔有一席之地。鼠既非體大,也不是最強,但它和人的關係最密切——哪裡有人,哪裡就會有鼠。人對鼠是既厭惡又離不開——想滅滅不完,想甩甩不掉。洪荒時代中,面對「一」字形的天和地,能連接天地的就是鼠;很多出土文物都證明了田鼠是古人最易獲得的食物來源之一,也是清理草原各種腐物的主要動物之一。二是鼠具有超強的生殖能力。一隻母鼠在自然狀態下每胎可產出五到十隻幼鼠,妊娠期只有二十一天,而且在分娩後能很快受孕。
  •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他人論是非,你卻未聽聞
    你的人生,對他人來說,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關於你好的,壞的,悲傷的,快樂的,在他人眼裡,都是茶餘飯後最佳飲品,故事多了,是非也就多了。在明一收到的來信裡,很多朋友傾訴過這樣的煩惱:「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非功過皆藏無字碑,留後世評說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和武則天之間出現裂痕,甚至差點廢后,至於為何,後世評說不詳有人說是因為武則天害了李治喜愛的武則天親侄女賀蘭敏之,也有人說是武則天把持朝政過甚引起李治不快,眾說紛紜,各有說法,我們可能更傾向於前一種,畢竟皇室八卦自古以來都是茶餘飯後 的論談。
  • 毀譽參半:一代名臣的功過是非,偉人的評價一針見血
    前言:一個人的好與壞是否那麼絕對?就像天使和魔鬼。判斷一個人的功與過,首先必須建立在了解他的基礎上,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評價其人。在了解他的基礎上,還要了解他身處的環境和做事的初衷。坊間流傳一句話: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 重溫《陳情令》,是非在己,毀譽由人,得失不論
    父母走了,只留下他一個人在這人世間,他到處流浪,直到遇見江家家主。江家與魏家頗有姻緣,說到底還是江家家主對初戀情人念念不忘,才有了後來的關照。寄養在江家的魏無羨,剛開始小心翼翼,好在有一個超級無敵好的師姐對他頗為關照,慢慢地暖了他的心。
  • 判斷一個人內心是否強大,就看這四點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總能夠戰勝它面對的一切,到底如何判斷一個人內心是不是強大呢?其實標準也很簡單,從下面這四個維度,就能看得出一個人內心是不是足夠強大,大家也可以自我對照,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 南懷瑾老師講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每個人的心理,具有先天性的缺點,最喜歡聽信讒言和小話。尤其作一個高居上位的人,大道理、大話聽多了,厭煩了。讒言小語乘虛而入,往往非中不可,此所以歷史上都讚嘆明智之君的難得。其實,何止為君,凡作領導人的都要注意。乃至當一個平民的家長,處理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注意。古人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是不易的名言。
  • 由李嶠的《風》說起,談人生的是非功過
    宋朝的朱敦儒,在靖康年間寫了著名的《鷓鴣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看了這首詩,我們就能知道朱敦儒是多麼清高,多麼不羈的一個人,而且我們也知道他一直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但就是這麼一個清高了一輩子的朱敦儒,到頭來卻不得不依附於秦檜,當然也免不了被自宋以後的史家狠狠地記下一個晚年折節的罪名。餘秋雨在《山居筆記》中專門用了一章來寫清代「寧古塔」的數百年流放史。
  • 不說是非事,不做是非人,便是無事人!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是非!有的人天生就喜歡搬弄是非,因為他本就是是非之人;有的人一直都想遠離是非,因為他討厭是非;還有的人身處是非之地,能依然保持本心,不說是非,因為他已經看淡是非!做人就應該這樣,不說是非事,不做是非人,便是無事人!
  • 《齊物論》: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在《齊物論》中有一句話受到反覆批判。那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般論著都把它理解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似乎沒有是非。從此又引出不可知論,相對論,詭辯論。     我們如果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卻可能發現其中合理的因素,那就會有另一種評價。     本期我們就聽一聽周老師關於「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新解。
  • 雜論 ▎一個人沒有思想很可怕,可滿腦子都是標準答案更可怕
    摘要:在歷史的舞臺上,每個人都在扮演一個角色,你也曾經或者正在扮演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的性質,將由後人來定義,其功過是非,將由歷史來評判! ▌標準答案其實就是沒有自己思考 怕就怕遇到這樣一種人:年齡不小、書讀的不少、也有一定的閱歷,卻滿腦子都是標準答案。無論你跟他講道理、講理論,還是談常識、談邏輯、分析具體事例,他都是能調出腦子裡的標準答案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