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的是非功過隨他去吧,《呂氏春秋》卻留下很多至理名言

2020-12-17 微雨憑瀾

自電視劇《大秦賦》熱播以來,關於呂不韋的是非功過之討論又趨於白熱化。不討論其作為秦國的相邦的功過,《呂氏春秋》中確實有很多給人啟迪的名句。

《呂氏春秋》對待事物的看法非常明確,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過分予取予求。《呂氏春秋·覽·孝行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對待人才,《呂氏春秋》達到了非常重視的程度。《呂氏春秋·論·不苟論》:「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裡,不若得一聖人。」

對於歷史人物,很多事實都埋在了塵埃之中。經年曆久在文字記載中和民間傳說中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只不過是事實真相的九牛一毛。我們都不是歷史學家,沒有必要錙銖必較。

結語:

呂不韋,從一個富甲天下的商賈,成為一個權傾朝野的相邦,一生可謂傳奇。尤其是他組織人編撰留下的《呂氏春秋》,更是包羅萬象,有著百科全書之稱。此人雖然飽受詬病,因為此書卻也稱得上歷史風雲人物。#呂氏春秋#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價值極高,但跟初衷大相逕庭!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段奕宏扮演的呂不韋,在秦國已經為相多年。正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他那部流傳千年的名作《呂氏春秋》也終於完成。首先,《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所作,而是出於他的門客之手。作為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這部《呂氏春秋》,自然有在文化上與六國一爭長短的目的。在《大秦賦》這部戲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完成之後,果然又引出了那個著名的典故:一字千金。歷史上呂不韋曾經放出豪言,有人能增一字,減一字或改一字,都將重賞千金。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大秦如實行斷不會滅……
    隨著中華大地統一的跡象十分明顯,呂不韋開始思考完成統一中國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以及統一後的國家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他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方法,來構建他的理論體系。他認為,只有善於吸取和利用別人之長補己短者,才能成功,才會得天下。所以他組織手下的賓客,發揮各人的所學之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一家,編寫出了先秦雜家的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
  • 《大秦賦》呂不韋不姓呂,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由於嬴政是《大秦賦》這部劇的主角,所以很多觀眾會下意識站在嬴政這一邊,認為呂不韋是利慾薰心的權臣。因此嬴政必須要扳倒呂不韋,但嬴政和呂不韋之間的矛盾並非只是權柄之爭。
  • 《呂氏春秋》中的10大經典名句,通天道,明人事
    出自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治世,指政治清明的社會。濁世,政治不清明的社會。在政治清明的社會盡忠比較容易,在政治黑暗的社會盡忠是很難的。這句話說明政治黑暗的社會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忠與奸已經不為人所辨了。2、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予不能從。
  • 呂不韋有恩於兩代秦王,為何後來被清算?看《呂氏春秋》就知道了
    大量的關東人才紛紛入秦, 此後,呂不韋門下十萬門客,而秦始皇也向天下展示了他不計前嫌(甘茂曾叛逃)、虛懷若谷、求賢若渴的明主姿態。第四點:呂不韋和秦王政有精誠合作的地方,也有敵對的地方,該如何去看他們倆的關係?呂不韋和秦王政的關係被一系列相關的傳奇故事所籠罩,使得後人云裡霧裡看不清楚。基本上有以下的那麼幾個觀點。其一,秦王政是呂不韋的兒子。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親政」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作者:張涅(浙江科技學院中文系教授)  司馬遷《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 跟著《呂氏春秋》學管理:效法天地、各司其職
    說起《呂氏春秋》,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它很「雜」;第二反應是,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出自它。《呂氏春秋》確實一言難盡。司馬遷曾說它囊括「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 呂不韋只是個投機商人嗎?他留下的書和孫子兵法、離騷、國語齊名
    呂不韋老家是河南濮陽的,和德雲社說相聲的「小嶽嶽」是老鄉。呂不韋不僅有經濟頭腦,而且極具口才,歷史上記述了他很有名的幾段對話,而且以他為核心留下了很多典故和成語。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號稱《呂氏春秋》。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布在鹹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但是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 大秦賦:《呂氏春秋》完成?相邦得意忘形?李斯冷眼旁觀突敲打?
    在細心謀劃之事終於大告完成之際,任誰都不能壓抑自己的喜悅,繼續維持以往的低調吧?可在自己所搞出之成果曝光之後,就會面臨很多來自各方面的窺視與各種出乎意外之外的事情發生,所導致的後續結果很多都是功虧一簣罷了。
  • 《呂氏春秋》中道儒法兼備的天下觀形成的原因及背景
    在呂不韋主政期間,正處於戰國末期,他為了完成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主張並致力於對六國發動戰爭。他還親自率領軍隊消滅了東周,這使得周天子徹底覆滅,這自然是對東方諸侯國的一次強有力的沉重打擊。呂不韋使秦國的疆域得到了大面積的延伸,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雄厚的積澱。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
  • 《呂氏春秋》十大經典名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中的八大名句,讀完受益無窮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盡數》。亦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螻」。意指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戶樞:門軸;蠹:這裡是蛀蝕的意思。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二、善學者,借人之長以補其短。善於學習的人,會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 ——《呂氏春秋》
    出自戰國時期呂不韋的《呂氏春秋》。這句話意思是說:事情是難是易,不是事大事小的問題,而在於是否正確地把握時機。賞析這句話講事情成功於否不在於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把握住了時機。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時機,乘時而動,許多難以想像的事也都可以變為現實,所以有道之士不必急,只需韜光養晦,勤以待時就可以了。
  • 《呂氏春秋》裡的十大智慧名句,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一、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假:借,用。【譯文】善於學習的人。出自《呂氏春秋·誠廉》。【譯文】石頭可以被打碎,但絕不能改變它固有的堅硬;硃砂可以被研磨,但絕不能改變它自身的紅色。五、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出自《呂氏春秋·蕩兵》。若:好像。【譯文】戰爭像水火一樣,使用得妥善,能給人帶來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則會帶來禍患。
  • 呂不韋如何成為最大撿漏王?雜家門派的呂不韋與諸子百家淵源
    為什麼稱雜家的代表人呂不韋是最大的撿漏王呢?他對於雜家起到了怎樣的推動作用?而雜家這個命名又是從何而來的?最終雜家作為諸子百家當中的一家是如何消亡的?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歷史,細細的窺探一下吧。諸子百家中的雜家,影響力頗高諸子百家當中有很多優秀的學派和傳承,這其中雜家最為特殊,什麼叫做雜家呢?雜家又代表著什麼?
  • 《呂氏春秋》中的領導之道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由秦相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編著而成。本文採擷梳理書中領導之道的相關論述,為現代領導者資以借鑑。表面上看,領導者的存在似乎是無所爭議的問題。但事實上,一個組織、一個群體為什麼必須要有領導者的存在,卻是一個深遠的哲學命題。
  • 呂不韋和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一來,異人的父親安國君雖然已經是太子,但是有太子悼的前車之鑑,呂不韋怎麼能保證安國君一定能登上王位呢?如果連安國君都不能上位,何談異人的價值?二來,安國君雖然沒有嫡子,但是他有二十多位庶子呀!而且很多庶子就在秦國,圍繞在安國君身邊。這些人繼承安國君位置的概率,怎麼看都比異人大吧?
  • 呂不韋的毀滅之路:不是秦始皇心眼小,而是他犯了做臣子的大忌
    要說呂不韋還好點,起碼是自殺的,比起商鞅那悲慘的車裂,他還算得上是個「幸運兒」了。那麼呂不韋的問題在哪呢?其一、成也《呂氏春秋》,敗也《呂氏春秋》人成名後都喜歡著書立傳,呂不韋也脫不開這一歷史規律。《呂氏春秋》官方說法是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為秦國日後的統一戰爭和國家治理提供指導思想。但是,該書卻和秦始皇的治國理念產生了衝突。這本《呂氏春秋》屬於雜家的範疇,什麼儒家、道家的理念都有,主張在暴力之外採取一些溫和的施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