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談論子書,不絕於耳者莫過於《老》、《莊》。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所謂「雜家」,集眾說諸論百家之言而成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雜家類《呂氏春秋》提要云:「是書裒合群言,大抵據儒書者十之八九,參以道家、墨家之近理者十之一二,較諸子為頗醇。」《淮南子》仿《呂氏春秋》,故亦別在「雜家」。提要者不知集大成,故以「雜家」名之;或以呂不韋不足道,故貶以「雜」,蓋世俗之見,腐儒之識。
《呂氏春秋》上法《周易》,故為《八覽》、《六論》,取諸八卦、六爻,包羅萬象,以備天地萬物;下效《春秋》,故為《十二紀》,取諸十二月,以備古今之事,天人之學於是在焉。《呂氏春秋》之所集,無出其右者,故曰「大出諸子之右」(高誘《序》),「較諸子為頗醇」(《四庫簡明目錄》提要)。
《呂氏春秋》自古以來不乏注釋校勘者,有高誘注奠基,讀《呂》往往事半功倍,然猶有不達,如《呂氏春秋》本名《呂覽》,後儒以《十二紀》,遂改為《呂氏春秋》,不知「春秋」冠以「呂氏」乃僭稱。《呂氏》編次,本以《覽》、《論》、《紀》為序,改稱「春秋」後,遂移《紀》為首,即今本所見,高注本已然矣。又,相傳六經亡樂,其實不然,《呂氏春秋·仲夏紀》、《季夏紀》輔篇之《大樂》、《侈樂》、《適音》、《古樂》、《音律》、《音初》、《制樂》、《明理》皆樂經,賴不韋得存。漢儒輕不韋,不識其所集,失之大矣,高注亦不例外。章句注釋,間有不當,凌雜米鹽,不再舉證。高注雖有瑕疵,然瑕不掩瑜,後人作注,鮮有過之者。
治《呂》有傳承,今人陳奇猷所著《呂氏春秋校釋》,群說之中,可謂出類拔萃。陳本注釋,無甚發明,不足稱之;但其校勘則獨領風騷,一家獨大。陳本廣搜元、明及日本諸刻本十餘種,引用前人校說一百二十餘家,廣徵博引,採摭豐厚,積四十年之功,就校《呂》而言,幾近登峰造極,遠超清儒及民國諸儒,一本在手,掌上百家,前人校說,開卷即得,後學尋檢,頗省時焉。愚早年幸及,鬥轉星移一十八載,撰成《呂氏春秋義疏》,凡二十七卷,專攻註解,探賾索隱,闡幽發微,自認為校勘有陳本,正解以拙著,惜哉,至今未獲出版。
今人扒子學,《老》、《莊》而已(《論語》、《孟子》屬經學),既不懂裝懂,又不及其他,若《呂氏》這般儒學巨擘竟無人問津,國學浩蕩,不亦悲乎!
參考書目:《呂氏春秋校釋》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