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你看到的是中國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

2020-12-20 小奕映畫

電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執導的反映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影片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國際影壇關注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戀話題,也讓觀眾對於兩性關係有了更多的思考。這部拍攝於1993年的電影,可以說是李安開始備受國際影壇關注的轉折點,在國際影壇上收穫頗豐,是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著文化精神的家庭倫理情節劇。

01衝突的設置《喜宴》

採用了輕喜劇的敘事手法,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進行了解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李安將倫理道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對立面揭露出來,並將這種矛盾擴大,在大矛盾的主題中將諸多的社會敏感問題囊括其中,如電影中非法移民和同性戀的問題都是社會敏感話題。故事的展開,是通過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人邀請他的父母前來參加婚禮而進行的,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和差異就在這個故事中被逐漸呈現出來,文化、家庭倫理、婚姻和飲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電影《喜宴》在放映期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無論是其中的同性戀形婚問題,還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都成為觀眾討論的焦點。

輕故事內容、重形式結構是臺灣電影慣常的特點,但是李安的這部電影則不同,通過鏡頭的準確把握和衝突的精心設置,導演將一個精彩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如在劇情的設計上,他注重人為的精心安排,很好地處理了劇情間的起承轉合,觀眾也可以在其中發現衝突和突轉等戲劇技巧的運用。

例如,在父母不斷的催促下,高偉同決定和急需美國綠卡的上海女生顧薇薇假結婚,與電話那頭激動不已的父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頭的高偉同在漆黑的房間中盡顯無奈和默默回來的賽門,一切都預示著衝突和對抗即將展開。當高偉同的父母來到時,畫面中的五個人第一次被安排到統一個鏡頭裡,除了薇薇被賽門擋在了身後,其他四人均出現在畫面的前排,鏡頭中的書法作品也是臨時為了迎接父母而掛上去的,在這個鏡頭裡各個人物的關係和矛盾被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最後的喜宴裡柔和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在內斂而平和的敘事鏡頭,將很多暗潮湧動的衝入深藏其中。在鏡頭中西方賓客臉上時不時地表現出差異的神情,中西結合的婚禮場面在其中被有張有弛地呈現於觀眾面前。電影在鏡頭方面對偉同和薇薇的接吻給了一個特寫,一旁無奈的賽門也同時被拉近了鏡頭之中,接吻之後是賽門為偉同抹去唇印的畫面,偉同靠近並朝向著賽門,薇薇也在其身體的另一旁尷尬地站著。在喜宴結束後,在醉意的驅使下沒想到薇薇懷孕了,賽門在得知此事後更是按捺不住,在一家人吃著早飯的餐桌上和偉同起了爭執,薇薇也加入了進來。這是電影中第一次衝突爆發的情景,雖然鏡頭並沒有運用快速的剪輯,但是觀眾依然可以看出矛盾的激烈程度。

02衝突的和解電影敘事的戲劇化特徵是李安電影的重要特點,因果式線性結構也是其電影語言的特色之一,這也就預示著電影的最後衝突的和解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是這種和解在電影《喜宴》中卻有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成分在其中,但寬容與諒解的精神在電影中仍被清晰地展現了出來。偉同在這部電影中是最引人可憐的,他在這種複雜的矛盾之間希望尋求一種平衡,最後也是以他的善良和堅持拯救了身陷矛盾的眾多人物。其實和偉同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薇薇也深能體會偉同的難處,認為在同性戀的世界裡也應該轉移,她之所以和偉同達成這個交易,其實是為了能夠在美國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她和偉同一樣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在美國的土地上打拼著。而其中的賽門在和偉同生活的過程中身上也漸漸有了東方的烙印,善良寬容的他一心為著偉同著想,並最終容忍了薇薇和孩子的存在而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由此故事的衝突得到了和解。

結語:電影《喜宴》通過對人物角色的塑造和視聽語言的運用將中西間文化的衝突很好地表現了出來,每個主要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特徵,並在文化心理的作用下驅動著故事情節的行進。最終也是在人物性格的內在驅動下實現了對衝突的和解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寬容和理解的力量正是其中最為閃光的部分,其在電影最後的溫情呈現也是電影的點睛之筆。

相關焦點

  • 新快報:李安電影讀解之《喜宴》
    對於細節的精心刻畫是好萊塢編劇模式,顯然,接受美國電影教育的李安在《喜宴》裡將這一本領運用得遊刃有餘。  角色的刻畫在影片中顯得倉促,看似缺乏了基本的排練,不過正是這樣的倉促,才展現出了喜劇效果。角色的用處是要表現故事,表現人在故事裡的掙扎。《喜宴》真正要講述的,正如宴會裡李安客串的角色所說,那是中國五千年來的性壓抑。影片不遺餘力地創造情節、刻畫人物,都是在講述這樣的一個事實。
  • 《喜宴》:五千年的性壓抑,用謊言成全圓滿
    聽著娘親壓抑又傷心的語氣,想到又有一個人委曲求全地選擇了形婚,我心裡也不是很舒適。於是打著哈哈結束了電話,然後默默打開了李安這部經典之作《喜宴》。結果看得人滿心悲哀。1.妥協與形婚傳統中國文化裡燻養長大的李安,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將東西方文化彼此連接融合打通的一線導演。電影《喜宴》裡,為了平衡自己的感情和父母家人的期待,旅居曼哈頓的同性戀者高偉同(趙文瑄飾)決定做出妥協,與非法移民女畫家顧葳葳(金素梅飾)形婚。
  • 《喜宴》:李安導演帶你看中國人五千年的性壓抑?!
    《喜宴》是李安家庭/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拍攝於1993年,距今已經整整24年。24年前導演的手法與如今的李安相比當然會略顯稚嫩,但影片中的許多細節和伏筆還是體現了李安在運用電影手法講述故事的天賦。電影中很多細節可以看出,偉同雖然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十年,但在骨子裡仍然深受中國傳統的影響,這也是他最後為什麼還是屈服於傳統,導演一場假結婚的鬧劇。
  • 喜宴|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
    「你正在經歷中國5000年性壓抑的結果。那個緩緩舉起雙手的動作,所折射出來的每一個人物的委曲求全和一場喜宴的皆大歡喜。吃了多少苦,也還是沒能看到自己成為人上人。壓抑,一種悄無聲息地壓抑一直包裹著他。《喜宴》劇照最後《喜宴》故事之精巧、敘述之含蓄、結局之深遠、觸點之多蕪,元素雜而不亂,每一個意象都完美融合,從而有了一部好電影。
  • 《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
    《喜宴》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比較成功的一部,這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通俗劇,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製作的中國電影。當年,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位標杆性的人物。
  • 喜宴之後,委曲求全——《喜宴》影評
    《喜宴》,一個熱熱鬧鬧的名字,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其中夾雜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對傳統倫理的突破,我們究竟應該衝破既有的枷鎖,還是墨守成規?那麼既已成宴,雲胡不喜?可與這場鬧劇休戚相關的人,又有誰真正歡喜?
  • 淺談: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偉同父母在紐約的出現帶來了濃烈的中國文化意味,無論是書法、旗袍還是喜宴都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特別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題———喜宴。偉同與崴崴的假結婚是為了逃避父母給他傳宗接代的壓力而做出的掩飾,所以他選擇了低調簡單的宣誓結婚方式,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偉同的思想已經被西方觀念所同化,若這是一場真正的婚宴也許他還是會按照西方人的習俗去辦。
  • 喜宴是尋常的婚嫁習俗,李安的《喜宴》,卻是不尋常的電影裡程碑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是指他在1991年到1994年期間執導的三部電影:《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部電影圍繞中國傳統家庭關係與現代人生活觀念的衝突,講述了三個既接地氣又有內涵的故事,能讓觀眾在觀影時感同身受,觀影后感觸良多。
  • 《喜宴》:李安早期導演作品——對中國傳統婚姻觀的徹底諷刺
    《喜宴》上映於1993年,是李安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一經推出就獲得了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而且李安還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喜宴》可謂李安早期的「閃光時刻」。他用一場「三角戀」的假結婚,以及喜劇的情節推進方式,在整體上對中國傳統婚姻觀念進行了諷刺。
  • 《喜宴》幕後:李安一家四口齊上陣,趙文瑄演技被批「糟糕透了」
    結果,李安只說了一個英文單詞:「Awful!」(非常糟糕!)還沒等趙文瑄回過神來,李安就開始一步步地指導他:「現在,你開始回想一件讓你受到很大壓力,而且令你非常困擾的事情。」趙文瑄並不理解,但又不由自主地按照指示,閉上眼睛思索,回想起讀書時一次「恐怖」的經歷:有一回考工程數學時,他完全沒有準備!
  • 《喜宴》裡的趙文瑄不服
    且不說其他同題材的電影,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著重於描述個體清新而唯美的愛情,那麼《喜宴》則以小見大,通過一中一西同性戀情侶應對中國傳統婚禮的過程,它折射的是中國傳統婚姻習俗及禮教觀念和西方乃至現代社會思想文化的衝突與磨合。
  • 喜宴:李安鏡頭下的文化衝突,一場喜慶婚宴其實是一出徹底的悲劇
    當時的同性戀,不管從傳宗接代的家庭責任上講,還是從這種感情觀本身來講,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顛覆。偉同雖然長期生活在美國,但潛意識裡早就種下了中國傳統觀念的種子。來自家庭的施壓以及責任感的驅使,還有對已經年邁的父母那份濃濃的深情,都成為了他的羈絆。他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忽視這種家庭的責任和父母親情。
  • 《喜宴》李安導演大作,探究傳統婚姻!
    喜宴是九三年拍成的,那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可是劇中的中國人的好面子和美國人的「直接」卻是那麼的真實。好的電影就是給人一種「這算是我所經歷的卻是我沒有去深思和說的」的感覺。劇中中國老同學特別注重面子,一直強調我和男主怎麼怎麼同學了多久,怎麼關係好。
  • 一個人盡皆知卻粉飾太平的秘密——《喜宴》影評
    一場轟轟烈烈的喜宴為何眾人卻愁容滿面?這一看似荒誕不經的海報,出自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喜宴》上映於1993年,是李安導演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等諸多重量級獎項。《喜宴》有著嚴格的順時、線性敘事結構,緊緊圍繞敘事動機和線索,探究影片的衝突構建與和解問題,向觀眾介紹了這一個人盡皆知卻粉飾太平的秘密。
  • 《喜宴》影評,李安化春風為細雨潤物無聲的能力令人折服
    《喜宴》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無論是現在還是它產生時的過去,對大多數人而言,特別是對國人而言,它都是驚世駭俗的,而其驚世駭俗性正源於給傳統形成猛烈衝擊的東西方倫理的碰撞。《喜宴》裡面,高偉同出生在中國臺灣,後在美國定居,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像李安本人一樣,但顯然《喜宴》不僅如此。
  • 如果要選出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劇本,《喜宴》應該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選出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劇本,《喜宴》應該是其中之一。我不認為一部家庭電影可以玩大反轉。這一轉變不僅是為了給觀眾帶來快樂,也是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謊言才是《婚宴》最大的關鍵詞。李安看到招募演員的廣告後,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加了該活動,結果《喜宴》成為他的處女作。2019年春節的《疾走人生》中,張弛有度的競爭對手萬和平將出演本劇。「喜宴」的故事很簡單。他為了隱瞞同性戀者的謊言,不得不再次說謊。然後,為了孩子的謊言,他和父母各自製定新的謊言,扮演假結婚的劇,最後是一個悲喜劇的結局。
  • 《喜宴》不愧是李安的成名電影,既現實又幽默!
    喜宴這部影片正是在反應一個與當時中國傳統相違背的的影片。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夫一妻的男女婚姻,關於同性戀的題材在中國是比較新穎的且不被中國傳統思想的人接受電影從名字就覺得非常喜慶。雖然有些喜劇成分但是影片中大量地體現了中外文化衝突。
  • 《喜宴》:為了保守秘密,我們必須要用謊言來包覆這個世界
    原本以為這只是簡單公證、為了結婚證書而辦的結婚,卻被親自殺到美國來的偉同父母打亂了這一切,原本的假結婚被弄得越來越複雜,甚至在美國當地都舉辦了一場「原汁原味的」中國式囍宴,當晚被灌多了酒的偉同不慎與威威發生了關係,還不小心讓她懷孕了。
  • 《喜宴》的難言之隱,用異性婚姻掩蓋有名無實的同性之愛
    將民族的變成世界的,李安做到了,他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親情問題的解讀,揭示了五千年華夏文化的家庭根基:無論社會文明到何種程度,「傳宗接代」永遠是傳承不滅的堅定信仰。《喜宴》無疑是《家庭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緣於它在一個尚處於閉塞的時代,大膽地揭露了家庭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