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執導的反映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影片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國際影壇關注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戀話題,也讓觀眾對於兩性關係有了更多的思考。這部拍攝於1993年的電影,可以說是李安開始備受國際影壇關注的轉折點,在國際影壇上收穫頗豐,是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著文化精神的家庭倫理情節劇。
01衝突的設置《喜宴》
採用了輕喜劇的敘事手法,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進行了解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李安將倫理道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對立面揭露出來,並將這種矛盾擴大,在大矛盾的主題中將諸多的社會敏感問題囊括其中,如電影中非法移民和同性戀的問題都是社會敏感話題。故事的展開,是通過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人邀請他的父母前來參加婚禮而進行的,中西之間的文化衝突和差異就在這個故事中被逐漸呈現出來,文化、家庭倫理、婚姻和飲食等等都折射出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心理。電影《喜宴》在放映期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無論是其中的同性戀形婚問題,還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都成為觀眾討論的焦點。
輕故事內容、重形式結構是臺灣電影慣常的特點,但是李安的這部電影則不同,通過鏡頭的準確把握和衝突的精心設置,導演將一個精彩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如在劇情的設計上,他注重人為的精心安排,很好地處理了劇情間的起承轉合,觀眾也可以在其中發現衝突和突轉等戲劇技巧的運用。
例如,在父母不斷的催促下,高偉同決定和急需美國綠卡的上海女生顧薇薇假結婚,與電話那頭激動不已的父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頭的高偉同在漆黑的房間中盡顯無奈和默默回來的賽門,一切都預示著衝突和對抗即將展開。當高偉同的父母來到時,畫面中的五個人第一次被安排到統一個鏡頭裡,除了薇薇被賽門擋在了身後,其他四人均出現在畫面的前排,鏡頭中的書法作品也是臨時為了迎接父母而掛上去的,在這個鏡頭裡各個人物的關係和矛盾被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最後的喜宴裡柔和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在內斂而平和的敘事鏡頭,將很多暗潮湧動的衝入深藏其中。在鏡頭中西方賓客臉上時不時地表現出差異的神情,中西結合的婚禮場面在其中被有張有弛地呈現於觀眾面前。電影在鏡頭方面對偉同和薇薇的接吻給了一個特寫,一旁無奈的賽門也同時被拉近了鏡頭之中,接吻之後是賽門為偉同抹去唇印的畫面,偉同靠近並朝向著賽門,薇薇也在其身體的另一旁尷尬地站著。在喜宴結束後,在醉意的驅使下沒想到薇薇懷孕了,賽門在得知此事後更是按捺不住,在一家人吃著早飯的餐桌上和偉同起了爭執,薇薇也加入了進來。這是電影中第一次衝突爆發的情景,雖然鏡頭並沒有運用快速的剪輯,但是觀眾依然可以看出矛盾的激烈程度。
02衝突的和解電影敘事的戲劇化特徵是李安電影的重要特點,因果式線性結構也是其電影語言的特色之一,這也就預示著電影的最後衝突的和解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是這種和解在電影《喜宴》中卻有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成分在其中,但寬容與諒解的精神在電影中仍被清晰地展現了出來。偉同在這部電影中是最引人可憐的,他在這種複雜的矛盾之間希望尋求一種平衡,最後也是以他的善良和堅持拯救了身陷矛盾的眾多人物。其實和偉同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薇薇也深能體會偉同的難處,認為在同性戀的世界裡也應該轉移,她之所以和偉同達成這個交易,其實是為了能夠在美國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她和偉同一樣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在美國的土地上打拼著。而其中的賽門在和偉同生活的過程中身上也漸漸有了東方的烙印,善良寬容的他一心為著偉同著想,並最終容忍了薇薇和孩子的存在而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由此故事的衝突得到了和解。
結語:電影《喜宴》通過對人物角色的塑造和視聽語言的運用將中西間文化的衝突很好地表現了出來,每個主要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特徵,並在文化心理的作用下驅動著故事情節的行進。最終也是在人物性格的內在驅動下實現了對衝突的和解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寬容和理解的力量正是其中最為閃光的部分,其在電影最後的溫情呈現也是電影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