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是尋常的婚嫁習俗,李安的《喜宴》,卻是不尋常的電影裡程碑

2020-12-20 一木支危樓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是指他在1991年到1994年期間執導的三部電影:《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

三部電影圍繞中國傳統家庭關係與現代人生活觀念的衝突,講述了三個既接地氣又有內涵的故事,能讓觀眾在觀影時感同身受,觀影后感觸良多。

又因為著名演員郎雄老師,電影中飾演的父親形象十分立體,所以這三部電影也被稱為「父親三部曲」。

「父親三部曲」,是近代華語片的裡程碑

「父親三部曲」是李安的代表作,同時也是近代華語片中的三塊裡程碑。

他們的出現,讓世界見識到華語片除了武俠和動作兩大類型外,還有文藝劇情片。

同時,通過把中國家庭置入到西方人文環境的劇情,既讓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又讓我們能對外國人的思維有一定的認知,對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除了都是講述中華傳統家庭的故事外,三部電影都融入了一定的傳統元素,並讓這些傳統元素與特定的外國文化產生碰撞,並且推進了劇情。

《推手》讓中華傳統武術在國外唐人街養老院大放光芒,又因為老父親功夫了得,甚至打傷了警察,才能讓父子兩能在看守所進行推心置腹的對話。

《飲食男女》讓中華傳統美食成為西式戀愛觀念中推波助瀾的因素。因為老父親廚藝了得,才能讓他有機會與二女兒的朋友因做菜結緣,並發展出忘年戀。

在上述兩部電影中,這些傳統文化的符號,都是正向推進劇情發展的,屬於比較尋常的套路。

《喜宴》是三塊裡程碑中的「異類」

而《喜宴》則是三部電影中,唯一不走尋常套路的。電影中的傳統元素是喜宴,這種我們最習以為常的婚禮習俗,在電影中卻是一種被「牴觸」的事物。

電影開始於趙文瑄飾演的美籍華人高偉同,被郎雄飾演的高爸爸及歸亞蕾飾演的高媽媽催婚。但由於偉同是同性戀者,與對象美國人賽門已經恩愛相處五年。父母的催婚無疑讓他陷入兩難中。

一方面,由於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他無法開口向父母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另一方面,出於對賽門的愛,又讓他難以接受父母不斷安排的相親和催婚。

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偉同的煩惱,賽門建議偉同與好友兼租客,高金素梅飾演的落魄藝術家顧葳葳「假婚」,一方面能應付高家父母,一方面也解決了顧威威的「綠卡」問題。

沒想到高家父母得知兒子要結婚,直接飛來美國見證婚禮,並且還要求舉辦一場喜宴,廣邀好友參加。

偉同的矛盾處境,註定了他會對喜宴這種尋常的婚嫁習俗產生反感。因為喜宴其實是父輩對子女成婚的一種祝福儀式,但偉同認為自己的同性戀情並不會得到父母的祝福,所以又怎會喜歡喜宴這種習俗?

電影中,喜宴更是被各種醜陋的「婚鬧」行為渲染成一出鬧劇,李安也直接下場客串,用「這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給喜宴下了一個看似「低俗」的定義。

在《推手》和《飲食男女》中,傳統元素表現得比較正面,而且在劇情中備受歡迎。而《喜宴》的傳統元素卻成為了「反面教材」,而且還稍有醜化。

這反映了李安在運用傳統元素構建故事時,並不會因為個人情感而落入俗套。

他先巧妙地把傳婚俗的意義,與主人公現實的遭遇構成了一組對立關係,然後看似在展示喜宴中讓人難堪的環節,實際上卻讓觀眾通過一系列「惡俗」的婚鬧,更加體會主人公此刻尷尬的心情。也為後續矛盾爆發,作一個合理的情感鋪墊。

這種對中國元素的別致處理,讓《喜宴》在「父親三部曲」中成為「異類」。

但「異類」的處理方式,並不代表李安否認這種中華傳統習俗的意義,畢竟「婚鬧」並不是喜宴的全部。

在電影的結尾,李安通過一家人看合照的方式,把喜宴中溫馨的部分展現了出來。

對應相互諒解的大團圓結局,我們可以理解為高家父母雖然在認知上無法認同偉同的愛情觀,但情感上已經接受並認可了偉同和賽門的關係。

喜宴作為貫穿全片的元素,最後「洗白」成功,變成提示一家人相互諒解的證明。

另外,雖然「婚鬧」的內容表現得比較俗氣,但不少都是真實存在於各種婚禮場合中的,李安還原了許多別致的「婚鬧」環節,讓不了解喜宴的人能更全面更真實地體會這種中華傳統。

所以說「異類」的處理方式,並不是李安否定喜宴的表現。反而通過這種方式,讓演員的表現空間更大,喜宴前后角色的心理變化,也能體現出這個傳統家庭在現代生活觀念的衝擊下,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一場喜宴,改變了五個人的狀態,穩住了兩個家庭

趙文瑄飾演的高偉同,在喜宴前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在孝義和愛情之間,他無法做出抉擇,也想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只能一天又一天地麻痺自己,希望可以通過拖延逃避問題。

當發現問題已經到了避無可避的狀態,他依然心存僥倖,希望能通過「騙婚」,既讓父母心滿意足,又讓自己能無所牽掛地享受與賽門的愛情。

但事情的發展逐漸失去了控制,因為父母的到來,他必須和賽門保持距離,兩人感情受到衝擊。再加上父母不滿足於見證一場西式婚禮,並且在美國友人的慫恿下,執意要舉辦一場中式喜宴。

偉同在這種狀況上已經處於情緒崩潰的邊緣,時刻準備爆發。

米切爾·利希藤斯坦飾演的賽門,在喜宴前並不明白為何偉同不敢向父母承認自己的愛情。但出於對偉同的愛,他選擇無條件支持偉同的做法,並向偉同支招,讓他用「騙婚」來瞞天過海。

「騙婚」的做法看似高明,但是卻充分體現了賽門對中國傳統婚俗的不了解。他以為中國父母對待子女婚姻的態度,和西方一樣只是需要見證,但沒想到高家兩老要前來舉辦一場能「給人交代」的喜宴。

這種講究「面子」的行為,賽門在喜宴前是無法理解的,例如在餐廳中,高爸爸的戰友指著他的臉說「丟臉也不能丟到美國來」時,他一臉的錯愕。

他只知道高家兩老在美國待得越久,他和偉同的關係就越容易出問題,所以內心也充滿焦慮。

高金素梅飾演的顧葳葳,在喜宴前一直以為自己能把偉同「掰直」。她答應偉同的「騙婚」行動,並不是單純為了得到「綠卡」,而是她本身就喜歡偉同。

她在向偉同傾訴時上下其手,她看見偉同「約會」毛妹時醋意十足,都是她喜歡偉同的表現。所以當得知有機會能與偉同「假成婚」,她二話不說就答應下來,並非常專注地通過賽門了解偉同的生活習性。

但隨著事情的發展,她發現偉同和賽門之間的感情是自己無法幹預的,高家父母對自己的好也讓她感到自己的欺騙行為相當錯誤,所以內心一直備受煎熬。

三名年輕的主角中,賽門和葳葳都有著明顯的現代生活觀念,行為較開放,思想較唯我。

偉同雖然受著傳統傳統家庭觀念的薰陶長大,思維模式離不開各種傳統思想的束縛,但在現代都市的長期生活已經讓他行為變得相對開放,屬於夾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中間人。

相較之下,高家父母就完全是中華傳統家庭觀念的兩個代表了。

歸亞蕾老師飾演的高媽媽,在喜宴前是中華傳統家庭觀念中的陰性代表。她雖然說話輕聲細語,為人隨和,但言語間處處透露出中國傳統家庭中慈母的思想。

她不會強迫偉同做事,但卻經常通過一些「關愛」行為去讓他「被動接受」。如主動幫他約相親對象,不經詢問就給偉同帶來「大包小包」的家鄉物品,自作主張收了鄉親的禮金為偉同舉辦喜宴等。

郎雄老師飾演的高爸爸,在喜宴前則是中華傳統家庭觀念的陽性代表。他舉手投足間盡顯父親的威嚴,一言不合拍桌子走人,二話不說就直奔美國催婚,三言兩語就震住婚禮現場,可見他魄力十足。

他的存在讓偉同感到無所適從,但又無法抗拒。電影中有一幕,高爸爸晨運回來後睡著了。偉同小心翼翼地試探父親是否還有呼吸,表情驚恐中透著一點希望,發現父親尚有呼吸後,送了一口氣之餘又略有失望。趙文瑄這段把偉同對父親的矛盾心理展現得惟妙惟肖。

喜宴過後,偉同和葳葳在「婚鬧」的半推半就之下,完全釋放了原始的欲望,結果卻誤打誤撞懷上了孩子。得知此事的賽門大為惱火,直接在高家兩老面前指責偉同和葳葳,並引起了一場三人的爭執。

這場爭執把電影推向了高潮,每個人都因為喜宴而改變了以往的狀態。

偉同終於立下決心向母親坦白,表示了他不願再逃避的決心。

葳葳也明白自己無法得到偉同的心,甚至想放棄腹中胎兒,離開美國。

賽門則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家的理念,希望成人之美,不再與偉同相處。

高媽媽則一反平常不善說理的常態,希望能對葳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她留下胎兒。

眼看著這個家即將分崩離析,偉同與葳葳已經在前往醫院的路上,高媽媽無能為力地癱坐著。高爸爸卻突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反轉。

他主動約賽門外出談心,交給他一個紅包,並用英文告訴他自己知曉一切,希望賽門能成為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紅包與高家父母剛來美國時,交給準兒媳的「過門紅包」同款,這意味著看似最不可能接受賽門的高爸爸,已經認可了兒子的另類愛人。

當然,高爸爸並不是完全理解兒子和賽門的愛情,他知道自己已無法幹預他們,只要高家香火能延續,他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妥協。

隨著高爸爸的反轉,整個劇情開始發生戲劇性變化。

葳葳在去醫院的路上突然回心轉意,希望能留下孩子,並把他撫養成人。

賽門被高爸爸的行為感動,更深刻地了解到中華傳統家庭中關於愛和妥協的內容,也接受了偉同與葳葳的孩子。

高媽媽也主動了解賽門的家庭背景,與剛到美國時問話葳葳的情景相呼應,證明她也接受了賽門。

偉同更是放下了心頭大石,左擁右抱之下展露出久違的笑容。

最後,一家人在機場離別前,共同觀看了喜宴時拍攝的照片。其樂融融的鏡頭展現了兩個家庭的關係暫時趨於穩定,老父親最後接受安檢高舉雙手的一幕,更讓人聯想到他所代表的中華傳統家庭觀念,在與現代生活觀念衝突時所作出的妥協,讓人唏噓。

三名年輕人所代表的現代生活觀念,在與傳統家庭思想衝突時,只會表現出隱忍,直到忍無可忍之下徹底爆發,容易讓事情發展成不可收拾的地步。相較之下,還是中華傳統家庭觀念的中庸之道比較理性。

電影通過喜宴,完成了一家五口的心理轉變,得出了大團圓結局。李安通過《喜宴》,用欲揚先抑的方式介紹了傳統婚禮習俗,引出了傳統思想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的深層思想。

看似尋常的劇情,通過不尋常的敘事手法揭露了豐富的內涵,說是華語文藝片的裡程碑一點也不為過。

一些「異類」的彩蛋

除了展示傳統元素的方式比較異類,《喜宴》的男女主演也是演員中的「異類」。

《喜宴》是男主趙文瑄的第一部影視作品,此前他是一名「空少」,完全沒有表演經驗。但李安導演看中了他的表演潛質,認為趙文瑄只要願意努力學習,肯定能成為不錯的演員。

結果趙文瑄不負眾望,成功把高偉同的角色形象樹立了起來。他也因此一戰成名,受到不少優秀作品的青睞。如最近因為《演員請就位》而被重新被觀眾熟知的《大明宮詞》。

趙文瑄在其中一人分飾兩角,把薛紹和張易之都飾演得栩栩如生。

《喜宴》對於女主高金素梅來說,則是演藝事業中最高光的作品。儘管她是歌手出身,與影藝圈淵源不少,但由於1998年時身患重疾,不得不退出影藝圈,讓人嘆息。

康復後,她逐漸遠離演藝事業,積極投身政壇。成為女演員中「棄影從政」的「異類」。

男主非科班出身,卻成為了廣受歡迎的演員。女主起點很高,最後卻在影藝圈中寂寂無聞,兩人「異類」的發展路線相較之下也讓人感慨。

但總得來說,他們在《喜宴》中的演出都相當精彩,為《喜宴》成為華語文藝片裡程碑作出了不少的貢獻,值得肯定。

我是一木支危樓,大家對這部豆瓣評分8.9分的華語文藝片《喜宴》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評論。

相關焦點

  • 新快報:李安電影讀解之《喜宴》
    新快報:李安電影讀解之《喜宴》 2008年05月23日 16:38 來源:新快報 在經歷了《推手》的成功之後,《喜宴》一片顯得更加輕車熟路,並且略微讓我感到,這是李安純粹的美國式電影。香港舞臺藝術家林奕華曾經煞有介事的狠批這部影片,但是,事實上影片的故事流線和節奏都很輕快明了,是不可多得的含文藝風情的商業片。《喜宴》雖然是一部涉及同性戀的影片,但是作品的主旨並非是同性戀那麼簡單。《喜宴》不像李安後來的《斷背山》一樣關注男性之間愛情的細微感受。
  • 《喜宴》幕後:李安一家四口齊上陣,趙文瑄演技被批「糟糕透了」
    90年代的社會風氣並不開放,因為同性題材敏感,公司還曾勸李安不要拍這部電影。李安一開始也覺得不太適應,「陰陽怪氣」的,身邊的同事看待他的目光似乎都帶著異樣。電影拍到一半,李安的太太帶著兒子來探班,同事居然驚訝地說:「哎呀,這個人怎麼還有太太?」同事的誤會雖然好笑,但也真實反映了很多人的看法。
  • 《喜宴》李安導演大作,探究傳統婚姻!
    《喜宴》是由李安執導,趙文瑄、郎雄、金素梅主演的同性題材電影,於1993年8月4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定居在美國的同性戀者高偉同為了打發從臺北而來逼婚的父母,與因為拿不到美國綠卡發愁的非法移民女畫家顧葳葳假結婚而展開的一連串故事。
  • 喜宴|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
    寫在開頭:《喜宴》是一部不敢輕易去評價的作品,第一反應選了它,自己也比較詫異。畢竟是李安大師的作品,在看的時候多多少少有些哆嗦,寫評的時候更是手抖,但還是掙扎著表達自己的愚見,如有不妥,多多指教。《喜宴》一個鏡頭的印象電影中間鬧婚禮的一段,李安導演俏皮地「鑽」出來客串,說了一句臺詞,
  • 淺談: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喜宴》與《推手》雖然同屬於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作品,但《推手》傳遞給觀眾的是一種含蓄的悲憫之情,而《喜宴》則是一部略帶喜劇意味的作品,影片用中國傳統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得東西方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衝撞,也引起社會對同性戀問題的關注和深入探討。
  • 《喜宴》丨還是李安以前的電影好看吶(附最近熱點)
    李安電影《喜宴》的文化解讀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是一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通俗劇,其藉助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人邀請父母參加婚禮的故事,從而揭示出影片中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一、電影《喜宴》李安導演在 1993 年的時候完成了電影《喜宴》的拍攝,這與他之前的電影作品《推手》傳達出來的憐憫之情不同,在這部影片中主要採用了輕喜劇的手法展開故事的敘述,影片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並進一步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進行解讀。在敘事過程中,李安導演主要截取了一個更寬廣的視角,揭示出文本中的人文性。
  • 李安欽點,堪比《喜宴》 《上氣》女主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李安推薦」的標籤,這部電影名字叫做《別告訴她》。 這是李安在美國《綜藝》雜誌特別企劃「Directors on Directors」給出的答案,除李安外,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吉爾莫德爾託羅等25位好萊塢導演都選出了自己2019年最喜歡的電影。 或許對於熟知李安作品的觀眾,對他選擇這部電影的原因,並不會感到意外。
  • 《喜宴》:李安早期導演作品——對中國傳統婚姻觀的徹底諷刺
    《喜宴》上映於1993年,是李安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一經推出就獲得了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而且李安還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喜宴》可謂李安早期的「閃光時刻」。他用一場「三角戀」的假結婚,以及喜劇的情節推進方式,在整體上對中國傳統婚姻觀念進行了諷刺。
  • 《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
    《喜宴》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比較成功的一部,這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通俗劇,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製作的中國電影。當年,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位標杆性的人物。
  • 《喜宴》裡的趙文瑄不服
    且不說其他同題材的電影,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著重於描述個體清新而唯美的愛情,那麼《喜宴》則以小見大,通過一中一西同性戀情侶應對中國傳統婚禮的過程,它折射的是中國傳統婚姻習俗及禮教觀念和西方乃至現代社會思想文化的衝突與磨合。
  • 好友談李安:他曾想飾演《喜宴》中同性戀角色
    李安 (資料圖)  搜狐娛樂訊 導演李安成為本屆奧斯卡大贏家,他的好友、作家馮光遠說,這全是因為李安功課準備很充足;馮還爆料,李挑演員相當謹慎,當初拍《喜宴》找不到男主角,他一度想自己演高偉同這個同性戀角色。
  • 李安1993年《喜宴》劇照
    李安1993年《喜宴》劇照
  • 李安的《喜宴》,第一次公開放映,贏得好評不斷!
    《推手》根本沒想到在海外上演,直接拿回臺灣放映,拍《喜宴》時,還是照 樣。而且《喜宴》沒有毛片,底片衝出來直接做電腦剪接,我們大概是全世界第一 個用電腦做全部後制的片子,只因為省錢,做人家的實驗品。調光拷貝衝出來後,李安才 知道有些畫面選得不對,焦距有問題。有的表情,如半身的,都看不到了。沒看過 毛片,剪接師蒂姆只知道個劇情大概,也不曉得詳細的對白內容,又是個喜劇,就 這樣跟著我剪。
  • 老照片;九十年代電影《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喜宴》等
    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蔣雯麗在電影中驚鴻一瞥,卻演技炸裂。)(葛優飾演的袁四爺。)《霸王別姬》是取得世界性成功的藝術電影;這部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也令張國榮揚名國際。
  • 一場辦在西方的東方婚宴,雖然是一場《喜宴》,但還是成了鬧劇
    李安這部《喜宴》的父親這個角色的演員還是用的老搭檔——郎雄,而裡面扮演母親的也是老熟人歸亞蕾。李安在這部電影的選角方面也是非常的上心,他深知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僅是要有一個跌宕起伏的劇情,還離不開有演技的演員來支撐。而李安在國內國際上的名氣,都讓很多演員都非常嚮往能在他的電影裡面飾演角色。
  • 《喜宴》: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之道!
    以同性戀為題材的電影《喜宴》註定只是小眾電影,雖然在豆瓣評分高達8.8,但它絕非只是單純片面為同性戀發聲,而是凸顯了中國家庭的倫理矛盾,是一部具有現代寫實以及發人深省的電影。在劇情方面,《喜宴》的故事主線簡明扼要,以同性戀主人公在父母的逼婚之下無法招架,於是與非法移民的女畫家逼迫假結婚,之後所發生的一連串故事。被譽為最懂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導演李安,在本片中再一次奉獻了自己的拿手好戲。他以移民美國的中國家庭為切入點,自然而然帶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國情與矛盾,讓所有倫理、文化衝突都變得理所當然。
  • 2018年同志電影最新排名,《喜宴》位列第二
    透過以下這三部電影,可以感受到常人無法感受到的心酸……追求幸福、追求愛與被愛,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愛沒有什么正確的方程式,只有「常規」與「特別」,你可以不接受,但也請尊重。很難想像,這部鼎鼎有名的《斷背山》,竟是出自中國導演李安之手,在一個凡事講規矩,思想極度傳統的國家長大的導演,卻拍了這樣一部「不合理」的電影,電影註定是無法在國內上映的,這是阿蘭覺得最可惜的一件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人都自發的在網上找資源看,是一部不管有多麻煩,也要去看的電影。
  • 《喜宴》——你看到的是中國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
    電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執導的反映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影片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國際影壇關注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戀話題,也讓觀眾對於兩性關係有了更多的思考。這部拍攝於1993年的電影,可以說是李安開始備受國際影壇關注的轉折點,在國際影壇上收穫頗豐,是一部平易近人而又流露著文化精神的家庭倫理情節劇。
  • 《喜宴》不愧是李安的成名電影,既現實又幽默!
    喜宴這部影片正是在反應一個與當時中國傳統相違背的的影片。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夫一妻的男女婚姻,關於同性戀的題材在中國是比較新穎的且不被中國傳統思想的人接受電影從名字就覺得非常喜慶。雖然有些喜劇成分但是影片中大量地體現了中外文化衝突。
  • 李安:《喜宴》只有悲劇才是詩和遠方
    第一次看《喜宴》,還僅僅停留在熟背了李安父親三部曲之後的文藝常識才開始下手的。對李安的樣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電影中說過一句「這是中國幾百年的性解放」的儒雅表情。還記得他說這是詮釋電影的一句臺詞,不過感覺鏡頭很傻,從此再也不出演自己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