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丨還是李安以前的電影好看吶(附最近熱點)

2021-02-08 第七印象

很多同學在看過《喜宴》和《飲食男女》後感慨,還是李安以前的電影好看啊,這次我們就繼續回顧經典,順帶聊幾個熱點。

希區柯克《迷魂記》

最近熱點

                                   

新增的專業可謂與時俱進,「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網絡新媒體」等,對於看過不少人工智慧反殺人類的電影的同學,可以腦補故事了。

高校專業優化,自然要關注一下和我們有關的,發現有這樣幾個院校新增了藝術類專業— —山東師範大學  藝術學  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四年)曲阜師範大學  藝術學  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四年)濰坊理工學院  藝術學  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四年)

《獨自等待》

                          

2月26日,國家教育部官方發展規劃司發布公告《關於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該份公告的主要內容涉及對包括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在內的六所獨立院校轉設為民辦本科學校的情況進行社會公示。其中,南廣學院轉設為「南京傳媒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以獨立法人新型民辦大學的辦學模式,於2004年在江蘇省南京市設立的一所獨立學院,也是江蘇省唯一一所傳媒藝術類應用型大學。由此,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轉設為南京傳媒學院的申請正式通過,南廣學院也會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柏林時間2月29日,為期10天的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頒獎典禮還是順利舉行。

其中,本屆金熊獎由穆罕默德·拉索羅夫執導的伊朗影片《無邪》斬獲,但該片的場刊評分僅為2.6分,專業影迷口碑也相當稀鬆。

本片導演穆罕默德·拉索羅夫在伊朗同樣屬于禁片導演,他本人因之前的作品已被監禁一年,他的護照也被沒收了,他和他的朋友賈法·帕納西一樣被困伊朗境內,成為第二個因為政治原因無法親赴柏林領獎的金熊獲獎者。

這種方式領取金熊獎,666


這是繼2011年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別離》,2015年賈法·帕納西的《計程車》之後,短短十年內第三部奪得柏林金熊的伊朗電影;

場刊評分最高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則斬獲評審團大獎,此前一直大熱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在主競賽單元只斬獲了相對邊緣的最佳藝術貢獻獎,韓國導演洪尚秀憑藉其作品《逃走的女人》獲得最佳導演獎。

遺憾的是,此前備受關注的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和演員李康生最新的劇情長片《日子》作為唯一一部入圍的華語片無緣此次柏林電影節。

總體來說,雖然影展換了帥,選片的確超出以往,但最終的結果還是比較保守的,只有「政治先行」一個標籤的柏林電影節,是不會擁有多麼蓬勃旺盛的藝術生命力的,看最終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穆罕默德·拉索羅夫《無邪》

評審團大獎:伊麗莎·希特曼《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最佳導演銀熊獎:洪尚秀《逃走的女人》

最佳編劇銀熊獎:達米亞諾·迪諾森佐 / 法比歐·迪諾森佐《爛故事》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喬治·迪裡蒂《我想藏起來》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葆拉·貝爾《溫蒂妮》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葉卡特琳娜·奧特爾 /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列夫·朗道:娜塔莎》

七十周年特別銀熊獎:伯努瓦·德雷平 / 古斯塔弗·科文《刪除歷史》

奇遇單元最佳影片獎:C.W. Winter / Anders Edström《工作與時日》

奇遇單元評審團特別獎:Sandra Wollner《出生的煩惱》

奇遇單元最佳導演獎:克利斯提·普優《馬爾姆克羅格莊園》

奇遇單元評審團特別提及獎:馬蒂亞斯·皮涅羅《伊莎貝拉》

最佳紀錄片:《輻射》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黑社會筆記》

最佳處女作:《管道》

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及:《裸體動物》

短片金熊獎:《T》

短片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菲律賓人》(Filipiñana)

奧迪短片獎:《地方守護神》(Genius Loci)

                                

同學們現在還是每天把更多地時間放在文化課學習上,目前來看,近期恢復校考的可能性不大,個別學校已經放出高考後校考的口風,具體安排待定。

所以,抓文化課重點是科學理性的。專業課沒有必要拿出一整天甚至半天的時間來學,高中網課累了,抽空看看專業資料,適當學習即可。

《喜宴》,安叔親手客串

之前影片賞析

首先,回顧一些經典影片賞析,想看哪個,直接點擊即可 — —

《可可西裡》丨關乎生命、道德、情感、信仰…

《拯救大兵瑞恩》丨人性之光,真實的感動

《紅高粱》丨生命的讚歌(附其它統考影片賞析)

《黃土地》丨陳凱歌,行者無疆(附其它經典影片賞析)

考點丨影片賞析《陽光燦爛的日子》

初學者影評參考(一):《花樣年華》

考點丨影片賞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考點丨國產動畫影片賞析《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高頻考點丨王家衛和他的《一代宗師》

《狗十三》丨一曲輓歌,關於青春、關於成長…

考點丨張藝謀巔峰之作《活著》

考點丨張藝謀最美愛情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考點丨華語巔峰《霸王別姬》

考點丨李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考點丨《英雄》,中國大片的起點

回顧丨《秋菊打官司》,山東2018統考影片之一

影史經典丨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

《肖申克的救贖》丨要麼忙著生,要麼忙著死

《阿甘正傳》丨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我懂得什麼是愛。

張藝謀丨《菊豆》

《臥虎藏龍》丨北美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

《讓子彈飛》丨站著,也把錢掙了

《百鳥朝鳳》丨泣血輓歌

《三峽好人》丨山河,故人

《大魚海棠》丨中國符號大雜燴

《我們誕生在中國》丨請開始你的表演

《小武》丨你好,舊時光

《那山男人那狗》丨流動的油畫

《梅蘭芳》丨梅蘭芬芳

考題丨《鐵達尼號》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心的形狀丨視聽賞析《這個殺手不太冷》

《路邊野餐》丨為你寫詩

《情書》丨你好嗎?我很好!

賞析丨《海上鋼琴師》,天才靈魂的獨舞

《小鞋子》丨天堂的孩子

賞析的目的是加深對重點影片的記憶和理解,並不是拿來模仿的,而是作為發散思維的起點。還是常說的,總結關鍵詞,思考影片表達,回味藝術手法,結合自己心得,歸納整合,提取分論點為己所用,根據老師要求,完成一篇有想法、結構完整嚴謹、層次分明、語言流暢的藝考XX影評。

影片賞析第三十四部,兩篇文章,一篇主題探析,一篇側重視聽語言,酌量吸收。

李安電影《喜宴》的文化解讀

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是一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通俗劇,其藉助一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人邀請父母參加婚禮的故事,從而揭示出影片中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通過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觀念、家庭倫理觀念、婚姻觀念以及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來探析文化對個體心理的影響。

同時影片還涉及社會敏感話題,例如同性戀等,作為導演,李安站在多個視角來解讀不同家庭的倫理觀念和民族的傳統文化。影片自上映後就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其中涉及傳統文化更是受到極大的關注,同時也引導人們應客觀對待兩性關係。

一、電影《喜宴》

李安導演在 1993 年的時候完成了電影《喜宴》的拍攝,這與他之前的電影作品《推手》傳達出來的憐憫之情不同,在這部影片中主要採用了輕喜劇的手法展開故事的敘述,影片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並進一步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進行解讀。

在敘事過程中,李安導演主要截取了一個更寬廣的視角,揭示出文本中的人文性。在影片的選材上,李安仍然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展現出傳統倫理道德的對立面,並由此延伸出來的情感矛盾,在這其中還囊括了許多較為敏感的社會性話題,例如非法移民等。

影片的主人公高偉同是一個臺灣人,但他定居在美國,並在紐約有了自己的生意,同時他也和同性戀塞門生活在一起。而在臺灣的父母則時常催促他結婚,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高偉同只能和顧薇薇一起通過假結婚的方式來瞞騙父母,而薇薇也在其中得到了好處,獲得了美國的綠卡,偉同的父母知曉了兒子的婚訊後就急忙趕到紐約。在婚宴後,新人沉醉在喜氣的氣氛中有了肌膚之親,並懷孕了。而塞門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就與偉同吵架,最後被父親知道了,最後父母也只能尊重孩子的選擇,離開了美國。

影片在放映期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中最為吸引人的無疑是影片中植入了諸多中西方文化,讓廣大觀眾津津樂道。

二、電影《喜宴》的文化解讀


(一)家庭倫理觀念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中,始終都把孝道放在首位,從古至今,孝道就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反映到一個大家庭中,孝道就表示要尊重老人,儘可能滿足他們的思想意志。事實上,孝道的首要含義就是要順從,意思是說子女要遵循父母的意見,其次孝道還包括子女有傳承香火的責任。而在中國人的眼中, 孝道被稱為是最根本的美德,我國的孝道文化經過了幾千年歷史的傳承,已經成為了每一代人紛紛繼承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得到了每一代人的認可和尊重。

在李安的電影《喜宴》中也具體刻畫了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念,偉同的父親陷入了病重的情況下仍然心系自己的兒子還沒有傳承香火,這是因為在中國亙古不變的意識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如果偉同的父親在臨死的時候還帶著無限的遺憾,那麼他就是一個不遵守孝道的兒子。為此,他也認同了同性戀愛人的看法, 與女租客顧薇薇合謀假結婚,這對於同性戀者來說也只能這樣做,我們可以從中得知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希望能夠滿足病危父親的意願,履行自己的義務。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與孝道是吻合的,導演為了突出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安排了中西方文化的對立來呈現。

除此之外,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還十分注重成員之間的長幼關係,人們希望家庭成員之間能夠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子女的孝道則是保證家庭幸福的一個首要因素。在中國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是沒有隱私的,因為家庭中的長者具有掌控的權利,能妥善安排家庭中的事宜,並及時掌握家庭成員的思想動態。作為家庭中的晚輩,應該遵從長輩的建議,如果違逆他們的意見就被認為是不孝。

電影《喜宴》中的主人公高偉同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家庭中,所以他接受了這種假結婚的方式來盡孝道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中還十分注重血緣關係,而且一般都是一個大家庭,所以中國人一般都是以祖孫三代為一個整體。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家庭規模正在不斷縮減,但仍然無法更改中國人深厚的家庭觀念和家庭責任心,所以影片中的高偉同雖然生活在一個講究自由和開放的西方國度,但是他血液中流淌著中國人的基因,促使他無法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醞釀,同時也註定了他無法擺脫父母的意見。這與影片中涉及的西方家庭觀念是不同的,例如塞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西方人更為重視的是自己的情感,他們完全依照自己的意識來生活,幾乎不受長輩的幹預和約束, 他們能充分享受到自由的權利,並且從小就培養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同樣是一個適齡青年,塞門就沒有遭受到父母的催婚,他仍然過著自由的生活。

(二)婚姻觀念


在對待婚姻問題上,中國的傳統文化較為保守,這一文化觀念也在電影《喜宴》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中國人的觀念中比較重視婚姻,一般到了適當的年齡就會為子女安排婚事,例如影片中高偉同的父母都極力催促兒子結婚就表明了中國的婚姻觀;而高偉同與塞門之間的同性戀也說明了西方的婚姻觀較為開放和自由。

在中國人的婚姻觀念中,老一輩的長者總是希望親眼看到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娶妻生子,並滿足自己抱孫子的願望,但是在電影《喜宴》中,導演李安並沒有滿足老人的希望,而是刻畫了他們的兒子是一個同性戀者,並且在美國已經有一個同性戀愛人,這一行為在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中是被排斥的,這一個文化衝突也是影片中的核心。但在美國的婚姻觀念中,同性戀是受到認同的,但是中 國人卻不能接受,所以當高偉同意識到同性戀的事情已經無法掩蓋的時候,他決 定把事情的真相告訴母親,母親聽後為此感到十分震驚,母親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母親要求向高偉同的父親隱瞞真相。母親的這一做法主要是因為她是 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女性,在與丈夫長期的生活中也了解到他也是一個傳統的人, 所以她心裡很清楚丈夫必然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在中國人的觀 念中,同性戀是違背道德的,是一種被人恥笑的行為。

在電影《喜宴》中還說明了另一個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即子女到了適婚的年齡都應該結婚生子,這一觀念其實與中國文化中講究的孝道相吻合。中國人認為無論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結婚生子保證家族的血脈才是中國人民的傳統文化,這一點與影片中刻畫的西方人的觀念則不同,西方人是為了自己的情感才結婚,而不是為了延續傳統,他們認為只有相愛的人才能走在一起,並且誕下愛的結晶,婚姻在他們眼中是自由的,是為了愛而形成的,所以西方人認為只要相愛,即使沒有登記也可以一起生活,所以在開放的西方國家中,只要兩人真正相愛,即使是同性戀也是受到支持和鼓勵的,所以影片中的主人公高偉同與塞門兩人在美國也過上十分幸福美滿的生活。

(三)飲食文化


在電影《喜宴》中必不可少涉及飲食方面的傳統文化,中國人在飲食上注重自己的感性認識,所以也偏重於事物的口感,與食物的味道相比較,中國人更少關注營養的搭配,所以中國就逐漸形成了「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中國人講究的就是食物的口味,所以「味」就是中國飲食的核心所在。對於美食的追求, 一開始中國人只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而隨著經濟水平的大幅提高,中國人逐漸對美味的食物具有更多的嚮往,並在品嘗美味的同時獲得身心的愉悅感。這與西方的飲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出入,西方人對待飲食方面注重的是科學的搭配,保證熱量的供給以及營養成分的吸收程度,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即使是口味一樣的食物,他們也會為了營養的補充而吃下去。

在李安導演的另一部電影作品《推手》中就細膩描寫了關於飲食文化的鏡頭,在影片中描寫到朱父和瑪莎在一起就餐, 朱父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吃的是米飯和葷素具備的炒菜,而瑪莎則只吃蔬菜沙拉,這一鏡頭投射出來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所以當朱父把菜夾給瑪莎的時候, 瑪莎當場就拒絕了,觀眾可以從她不以為然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她認為這是沒有營養價值的中餐,與之相對應的是,朱父也對瑪莎的飲食偏好持否認的態度,他認為美國女人只吃一些毫無口感的青菜是很難保證體力的,而朱父在飲食上則實現了口味和營養的結合。

在李安的電影《喜宴》中也著重表現出中西方在飲食方式上存在的差異性。中國人吃飯一般都是一群人圍繞著一張圓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較為流行敬酒和勸菜,以此來表達相互的尊重和關心,並營造了一個充滿和諧以及愉悅的氛圍, 這種方式與中國人的心理特徵是相一致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中國「以和為貴」的人文思想。

而在影片中描寫的美國社會中,在飲食上他們都是遵循分餐制, 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菜,而且西方的飲食文化中具有交際的意義,餐飲幾乎成為一種交際的方式。例如西方社會中流行自助餐,在宴會上會把所有的食物都擺放出來,人們可以隨意挑取自己喜愛的食物,並不要嚴格規定餐位,這種宴會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交流,讓人們在吃飯的同時還放鬆了心情,著重凸顯出美國社會對個體的尊重。甚至我們可以發現,西方人並不會把不同的菜都混在一起,他們會選擇吃完一道再吃第二道,所以在最後面前就只有一個盤子。就如同在電影《喜宴》中刻畫的一樣,高偉同的父母來到美國,與塞門一起進餐,從他們進餐的方式就足以可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除卻塞門之外,其他的都是中國人,他們一起進食,而塞門則用另一個盤子把自己的食物盛起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電影《喜宴》中的各個情節無不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包含了傳統家庭倫理觀念,還在細節處展現出中國人的婚姻觀念以及飲食文化。透過這部電影,觀眾不僅能享受到獨具一格的視覺盛宴,還進一步了解了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和風俗。同時影片還聚焦於現代社會廣為關注的同性戀、非法移民等話題,作為導演,李安並沒有極力避免這些敏感話題,而是站在更為寬廣的視角呈現出中西方深厚的歷史文化。

碰撞與融合

——影片《喜宴》中視聽元素對東方文化內涵的詮釋

電影《喜宴》是由李安執導的一部反映中國家庭倫理的同性戀題材電影,是李安早期「家庭三部曲」之一,影片曾獲柏林電影節金雄獎。故事的展開,是一位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年輕人邀請他的父母前來參加婚禮,一系列鬧劇之後,父母漸漸發現兒子是同性戀人,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產生碰撞下,父母最後接受了這一事實,讓觀者對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1、含蓄的鏡頭語言

在影片的開始,李安就運用了鏡頭語言進行敘事,開場鏡頭中先由 11 個不同景別的鏡頭展示偉同健身的畫面,特寫、中景、近景和全景流暢的組接起來, 在於表達一個健康、正常的年輕人,為後面的同性戀事實埋下伏筆。

《喜宴》的鏡頭以中、近景為多,以避免太多空間進入畫框中。例如,安東尼奧尼的很多作品也是使用中景鏡頭,他覺得人物和環境是不能割裂開來,如果用大量的特寫就看不到周邊的環境,如果看不到周邊環境就不能準確地表現人物的個性、色彩。小景別比大景別更有視覺表達的力度,美國好萊塢電影《飛越瘋人院》,貫穿影片始終的語言單元就是,在任何的對切場景中,那個護士長始終比瘋人們佔有更小一號的景別,儘管有時極差非常細微。

例如,特寫和大特寫;中景和近景,這個因素在整個影片中幾乎貫穿始終,以表現護士長代表的這種集權專治包裹著的這種人道和外表統治。在瘋人院中,儘管遭到了威脅,但是始終沒有被動搖。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電影有一種獨特的視聽風格,表現出東方美學特有的韻 味。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小津安二郎的標準機位低於常規鏡頭的標準機位,這 並不是小津安二郎故意要選擇一個低機位,而是他選擇了一個日本文化的視平線, 就是坐在榻榻米上的人。如果說是日本傳統文化家居的生活方式給了小津安二郎這種機位依據,那麼這種機位仍然使小津安二郎整個的畫面風格呈現出一種與常規電影不同的東西,當機位相對地低呈現出一種更大的穩定性。所以,對於藝術家來講,每一次使用都必須是創造性使用。

2、巧妙的場面調度


從鏡頭調度上,東方電影多運用長鏡頭、平緩運動鏡頭和景深鏡頭。這種鏡頭能夠營造出真實寫意的畫面,為觀眾提供東方禪意、詩性的審美感受。電影的魅力是在紀錄電影的美不是人工營造的結果,而是去捕捉和紀錄的結果,電影的美在於呈現生活。電影的魅力是追求無盡的接近現實,巴贊強調深焦鏡頭的使用, 趨近真實,像真實世界一樣將前景、中景、遠景中發生的故事呈現在畫面上。

在威威試穿高母送她旗袍的這場戲,威威從左邊出畫,賽門和偉同在右邊入畫,送高父、高母見面禮,景深處,威威穿著旗袍出來,前景中賽門的背影和景深處威威和偉同看他的眼神都一目了然,表現了人物的不同心情。在威威和高父、偉同站一起看高父寫的書法時,威威對王羲之的行書描述可謂經典地道,這時,攝影機橫搖向賽門,形成鮮明對比,這裡傳統文化的再現處理十分經典。

《喜宴》的運動很節制,並且較單一,經常是用於重新取景的需要。對於電 影的視覺語言而言,最簡單的畫面和影像都會有外延表意發生,任何一個畫面都 存在極端豐富的意義,都會有你始料不及的意義傳達。例如,漸隱畫面逐漸黑暗, 僅僅表現一段時間消逝了,但是當畫面真正沒入到一片黑暗當中,它同時傳達了 一種對某種陰暗前景的預示。影片中的節奏平靜、悠閒,感情豐富、恬淡,營造 出寧靜致遠的東方式意境,在總體藝術構思上也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特色。

3、簡約的聲音鋪陳


電影是視聽語言,那麼電影的聽覺語言應該算是電影的另外一條腿,或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在電影發展的百年中,視覺語言不斷地被豐富、發展;聽覺語言始終處在一個沒有變化、沒有充分長成的狀態。

《喜宴》中對語言的運用很講究,在影片開場,黑屏中先傳來畫外音,是器械鍛鍊的音效聲,緊接著,高母的聲音出現,先聲後畫,先聞其聲後見其人的手法,通過這段獨白交代了事情,引出下面的劇情發展。在賽門得知威威懷孕,在餐桌上和偉同吵架的一場戲,原本都不知道高父和高母能聽懂英文,高父安慰高母吃飯時,寓意高母確實聽不懂, 為後面埋下伏筆。高父中風後,一家都想隱瞞這個騙局,在高父和賽門的英語談話中得知高父知道事情真相,也揭開了中風的原因,語言在這裡作為一個戲劇性的符號起到重要的作用,語言能提供大量的重要信息,發人深省,使人回味。

為了配合影片中的戲劇性效果,影片中的音樂大多採用了具有東方特色的打擊樂,符合影片中人物的尷尬境地,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衝突。音樂對於記憶卻是幾乎永遠不會褪色,當一首熟悉的旋律響起,整個人的心情都會徹底沉迷於往事的回憶中。《喜宴》中,音樂的運用很少,追求聲音的簡單、空靈,節奏也比較舒緩,但很有表現內涵,不再是直接地營造氣氛,而是有更深層的文化思考, 帶上了別有韻味的東方特色。

4、詩化的意境營造

影片中,每一個色彩單元都是導演精心設計,都加入了表意之中。威威第一次與偉同父母見面時是穿著大紅色的連衣裙和鞋子,表面上是為了迎合老人的好感,內涵是為了體現中國人對紅色的喜愛,紅色的喜慶,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辦婚禮時,開始是在政務大廳做簡單的西方式結婚儀式,表現得寒磣、粗簡,到後來,在中國餐館舉行了中國傳統的結婚方式,打麻將、鬧洞房,與影片西方式的文化相碰撞,給觀眾一種對比的視覺效果,以及高父、高母來美國前後,偉同房間的布置和安排都體現了東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小細節的設計與處理,都是導演對東方文化內涵的獨特表達。

光是電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布光是電影創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從表達環境氛圍上,用光線來體現人物的內心狀態,對光線的拍攝非常講究。偉同和賽門的多個場景都在昏暗的空間裡,兩個人的臉部布光是一明一暗的效果,對比很強烈, 昏暗的光線下,暗喻了兩個人的同性戀關係不能夠被公開,增添了兩人的生活壓力。片尾在安檢時,偉同的父親舉起雙手,這一動作寓意深厚,運用象徵融合的太極動作表達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結尾行雲流水,含蓄深遠。

透過李安的電影,我們看到一種更加包容的文化心態。《喜宴》以其獨特的視聽風格展示了東方文化對傳統家庭的理解和眷戀,沉靜含蓄的影像表達了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文化風韻,詮釋著東方文化特有的內涵。

加油,再見!

< END >

往期精選

編導專業預習課丨電影視聽語言(三)

漫談丨電視欄目評論

收藏丨100種我愛你的表達方式

山東校考長啥樣?

專業做編導 踏實做教育

微信長按二維碼 

關注「第七印象傳媒教育」公眾號

【或直接添加小牛老師 溝通交流】

QQ 421294285

微信 dazhi0425

相關焦點

  • 新快報:李安電影讀解之《喜宴》
    新快報:李安電影讀解之《喜宴》 2008年05月23日 16:38 來源:新快報 在經歷了《推手》的成功之後,《喜宴》一片顯得更加輕車熟路,並且略微讓我感到,這是李安純粹的美國式電影。香港舞臺藝術家林奕華曾經煞有介事的狠批這部影片,但是,事實上影片的故事流線和節奏都很輕快明了,是不可多得的含文藝風情的商業片。《喜宴》雖然是一部涉及同性戀的影片,但是作品的主旨並非是同性戀那麼簡單。《喜宴》不像李安後來的《斷背山》一樣關注男性之間愛情的細微感受。
  • 喜宴是尋常的婚嫁習俗,李安的《喜宴》,卻是不尋常的電影裡程碑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是指他在1991年到1994年期間執導的三部電影:《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部電影圍繞中國傳統家庭關係與現代人生活觀念的衝突,講述了三個既接地氣又有內涵的故事,能讓觀眾在觀影時感同身受,觀影后感觸良多。
  • 《喜宴》李安導演大作,探究傳統婚姻!
    《喜宴》是由李安執導,趙文瑄、郎雄、金素梅主演的同性題材電影,於1993年8月4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定居在美國的同性戀者高偉同為了打發從臺北而來逼婚的父母,與因為拿不到美國綠卡發愁的非法移民女畫家顧葳葳假結婚而展開的一連串故事。
  • 李安欽點,堪比《喜宴》 《上氣》女主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李安推薦」的標籤,這部電影名字叫做《別告訴她》。 這是李安在美國《綜藝》雜誌特別企劃「Directors on Directors」給出的答案,除李安外,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吉爾莫德爾託羅等25位好萊塢導演都選出了自己2019年最喜歡的電影。 或許對於熟知李安作品的觀眾,對他選擇這部電影的原因,並不會感到意外。
  • 好友談李安:他曾想飾演《喜宴》中同性戀角色
    李安 (資料圖)  搜狐娛樂訊 導演李安成為本屆奧斯卡大贏家,他的好友、作家馮光遠說,這全是因為李安功課準備很充足;馮還爆料,李挑演員相當謹慎,當初拍《喜宴》找不到男主角,他一度想自己演高偉同這個同性戀角色。
  • 喜宴|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
    畢竟是李安大師的作品,在看的時候多多少少有些哆嗦,寫評的時候更是手抖,但還是掙扎著表達自己的愚見,如有不妥,多多指教。《喜宴》一個鏡頭的印象電影中間鬧婚禮的一段,李安導演俏皮地「鑽」出來客串,說了一句臺詞,
  • 《喜宴》:李安早期導演作品——對中國傳統婚姻觀的徹底諷刺
    《喜宴》上映於1993年,是李安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一經推出就獲得了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而且李安還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喜宴》可謂李安早期的「閃光時刻」。他用一場「三角戀」的假結婚,以及喜劇的情節推進方式,在整體上對中國傳統婚姻觀念進行了諷刺。
  • 《喜宴》幕後:李安一家四口齊上陣,趙文瑄演技被批「糟糕透了」
    大概很多人都覺得,會拍一部同性題材電影的人,可能自己也沒那麼「直」。實際上,《喜宴》的故事靈感來自於李安一位朋友的真實經歷。因為現實中的接觸,李安能夠理解一位同性戀者和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之間的衝突和碰撞。他們為了讓年邁的父母安心,不得不選擇「假結婚」,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而倍感自責。
  • 《喜宴》:李安導演帶你看中國人五千年的性壓抑?!
    《喜宴》是李安家庭/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拍攝於1993年,距今已經整整24年。24年前導演的手法與如今的李安相比當然會略顯稚嫩,但影片中的許多細節和伏筆還是體現了李安在運用電影手法講述故事的天賦。電影中很多細節可以看出,偉同雖然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十年,但在骨子裡仍然深受中國傳統的影響,這也是他最後為什麼還是屈服於傳統,導演一場假結婚的鬧劇。
  • 李安的《喜宴》,第一次公開放映,贏得好評不斷!
    《推手》根本沒想到在海外上演,直接拿回臺灣放映,拍《喜宴》時,還是照 樣。而且《喜宴》沒有毛片,底片衝出來直接做電腦剪接,我們大概是全世界第一 個用電腦做全部後制的片子,只因為省錢,做人家的實驗品。調光拷貝衝出來後,李安才 知道有些畫面選得不對,焦距有問題。有的表情,如半身的,都看不到了。沒看過 毛片,剪接師蒂姆只知道個劇情大概,也不曉得詳細的對白內容,又是個喜劇,就 這樣跟著我剪。
  • 淺談: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喜宴》與《推手》雖然同屬於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作品,但《推手》傳遞給觀眾的是一種含蓄的悲憫之情,而《喜宴》則是一部略帶喜劇意味的作品,影片用中國傳統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得東西方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衝撞,也引起社會對同性戀問題的關注和深入探討。
  • 老照片;九十年代電影《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喜宴》等
    但這是鞏俐與張藝謀合作電影中演技發揮得最為出色的一部,她不論從外形還是神態,都將秋菊這個農村婦女演繹得極為生動傳神。最終她憑藉該片成為第一位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華人演員 。張藝謀另外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第一隻採用四個專業演員,其他角色都由與角色身份相同的非職業演員扮演。
  • 一場辦在西方的東方婚宴,雖然是一場《喜宴》,但還是成了鬧劇
    李安這部《喜宴》的父親這個角色的演員還是用的老搭檔——郎雄,而裡面扮演母親的也是老熟人歸亞蕾。李安在這部電影的選角方面也是非常的上心,他深知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僅是要有一個跌宕起伏的劇情,還離不開有演技的演員來支撐。而李安在國內國際上的名氣,都讓很多演員都非常嚮往能在他的電影裡面飾演角色。
  • 捧紅章子怡、湯唯,獲三大世界性電影獎:李安和他的硬核人生
    李安的父親來臺後,曾在嘉義、屏東、臺東、花蓮出任教職,後來在臺南擔任校長。李父對於李安這個家中長子,充滿了無限期盼。但李安一做功課就精神萎靡,一看電影就來精神。李父是校長,而李安卻不成材,天天補習,還是落榜兩次,最後進了藝專影劇科,李父只好勉強接受,但李父心裡還是有悶氣。
  • 李安1993年《喜宴》劇照
    李安1993年《喜宴》劇照
  • 《喜宴》不愧是李安的成名電影,既現實又幽默!
    喜宴這部影片正是在反應一個與當時中國傳統相違背的的影片。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夫一妻的男女婚姻,關於同性戀的題材在中國是比較新穎的且不被中國傳統思想的人接受電影從名字就覺得非常喜慶。雖然有些喜劇成分但是影片中大量地體現了中外文化衝突。
  • 李安:電影的僕人
    李安的胞弟李崗說,謙謙君子是李安的稟性,他待人誠懇,待電影誠懇,待電影公司與同僚誠信,不亂用投資人的錢;他的鏡頭和敘述,不晦澀,不說教,有留白,有餘韻,平靜靈秀,對得起觀眾——好比打籃球,傳球總讓接球的人舒服。李崗說,同時存在一個他不太能把握的「西方的李安」,雖然上初中以前,兄弟二人是睡一張床長大的。
  • 喜宴:李安鏡頭下的文化衝突,一場喜慶婚宴其實是一出徹底的悲劇
    李安,行走在好萊塢的華裔導演,憑藉電影中細膩的感情表現和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用一部部經典佳作打動著我們。受中西兩種文化的影響,他的很多作品中總能從細微的角度來詮釋兩種文化的衝突,接下來就介紹他的一部電影《喜宴》,電影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 李安:《喜宴》只有悲劇才是詩和遠方
    第一次看《喜宴》,還僅僅停留在熟背了李安父親三部曲之後的文藝常識才開始下手的。對李安的樣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電影中說過一句「這是中國幾百年的性解放」的儒雅表情。還記得他說這是詮釋電影的一句臺詞,不過感覺鏡頭很傻,從此再也不出演自己的作品了。
  • 2018年同志電影最新排名,《喜宴》位列第二
    第一部 | 斷背山《斷背山》豆瓣8.7分,幾乎是一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電影,不管是同志,還是不是同志,影片中的愛都能讓人動容。你問,他們的愛究竟有多深?片尾中衣柜上掛的衣服,就是愛的深度。很難想像,這部鼎鼎有名的《斷背山》,竟是出自中國導演李安之手,在一個凡事講規矩,思想極度傳統的國家長大的導演,卻拍了這樣一部「不合理」的電影,電影註定是無法在國內上映的,這是阿蘭覺得最可惜的一件事,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人都自發的在網上找資源看,是一部不管有多麻煩,也要去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