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射頻電路電源和接地的設計方法解析

2020-12-11 電子發燒友

射頻(RF)電路的電路板布局應在理解電路板結構、電源布線和接地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本文探討了相關的基本原則,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經過驗證的電源布線、電源旁路和接地技術,可有效提高RF設計的性能指標。考慮到實際設計中PLL雜散信號對於電源耦合、接地和濾波器元件的位置非常敏感,本文著重討論了有關PLL雜散信號抑制的方法。為便於說明問題,本文以MAX2827 802.11a/g收發器的PCB布局作為參考設計。

圖1:星型拓撲的Vcc布線

設計RF電路時,電源電路的設計和電路板布局常常被留到了高頻信號通路的設計完成之後。對於沒有經過認真考慮的設計,電路周圍的電源電壓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輸出和噪聲,這會進一步影響到RF電路的性能。合理分配PCB的板層、採用星型拓撲的Vcc引線,並在Vcc引腳加上適當的去耦電容,將有助於改善系統的性能,獲得最佳指標。

電源布線和旁路的基本原則

明智的PCB板層分配便於簡化後續的布線處理,對於一個四層PCB板(WLAN中常用的電路板),在大多數應用中用電路板的頂層放置元器件和RF引線,第二層作為系統地,電源部分放置在第三層,任何信號線都可以分布在第四層。第二層採用連續的地平面布局對於建立阻抗受控的RF信號通路非常必要,它還便於獲得儘可能短的地環路,為第一層和第三層提供高度的電氣隔離,使得兩層之間的耦合最小。當然,也可以採用其它板層定義的方式(特別是在電路板具有不同的層數時),但上述結構是經過驗證的一個成功範例。

圖2:不同頻率下的電容阻抗變化

大面積的電源層能夠使Vcc布線變得輕鬆,但是,這種結構常常是引發系統性能惡化的導火索,在一個較大平面上把所有電源引線接在一起將無法避免引腳之間的噪聲傳輸。反之,如果使用星型拓撲則會減輕不同電源引腳之間的耦合。圖1給出了星型連接的Vcc布線方案,該圖取自MAX2826 IEEE 802.11a/g收發器的評估板。圖中建立了一個主Vcc節點,從該點引出不同分支的電源線,為RF IC的電源引腳供電。每個電源引腳使用獨立的引線在引腳之間提供了空間上的隔離,有利於減小它們之間的耦合。另外,每條引線還具有一定的寄生電感,這恰好是我們所希望的,它有助於濾除電源線上的高頻噪聲。

使用星型拓撲Vcc引線時,還有必要採取適當的電源去耦,而去耦電容存在一定的寄生電感。事實上,電容等效為一個串聯的RLC電路,電容在低頻段起主導作用,但在自激振蕩頻率(SRF):

之後,電容的阻抗將呈現出電感性。由此可見,電容器只是在頻率接近或低於其SRF時才具有去耦作用,在這些頻點電容表現為低阻。圖2給出了不同容值下的典型S11參數,從這些曲線可以清楚地看到SRF,還可以看出電容越大,在較低頻率處所提供的去耦性能越好(所呈現的阻抗越低)。

在Vcc星型拓撲的主節點處最好放置一個大容量的電容器,如2.2μF。該電容具有較低的SRF,對於消除低頻噪聲、建立穩定的直流電壓很有效。IC的每個電源引腳需要一個低容量的電容器(如10nF),用來濾除可能耦合到電源線上的高頻噪聲。對於那些為噪聲敏感電路供電的電源引腳,可能需要外接兩個旁路電容。例如:用一個10pF電容與一個10nF電容並聯提供旁路,可以提供更寬頻率範圍的去耦,儘量消除噪聲對電源電壓的影響。每個電源引腳都需要認真檢驗,以確定需要多大的去耦電容以及實際電路在哪些頻點容易受到噪聲的幹擾。

良好的電源去耦技術與嚴謹的PCB布局、Vcc引線(星型拓撲)相結合,能夠為任何RF系統設計奠定穩固的基礎。儘管實際設計中還會存在降低系統性能指標的其它因素,但是,擁有一個「無噪聲」的電源是優化系統性能的基本要素.

接地和過孔設計

地層的布局和引線同樣是WLAN電路板設計的關鍵,它們會直接影響到電路板的寄生參數,存在降低系統性能的隱患。RF電路設計中沒有唯一的接地方案,設計中可以通過幾個途徑達到滿意的性能指標。可以將地平面或引線分為模擬信號地和數位訊號地,還可以隔離大電流或功耗較大的電路。根據以往WLAN評估板的設計經驗,在四層板中使用單獨的接地層可以獲得較好的結果。憑藉這些經驗性的方法,用地層將RF部分與其它電路隔離開,可以避免信號間的交叉幹擾。如上所述,電路板的第二層通常作為地平面,第一層用於放置元件和RF引線。

圖3:過孔的電特性模型。

接地層確定後,將所有的信號地以最短的路徑連接到地層非常關鍵,通常用過孔將頂層的地線連接到地層,需要注意的是,過孔呈現為感性。圖3所示為過孔精確的電氣特性模型,其中Lvia為過孔電感,Cvia為過孔PCB焊盤的寄生電容。如果採用這裡所討論的地線布局技術,可以忽略寄生電容。一個1.6mm深、孔徑為0.2mm的過孔具有大約0.75nH的電感,在2.5GHz/5.0GHz WLAN波段的等效電抗大約為12Ω/24Ω。因此,一個接地過孔並不能夠為RF信號提供真正的接地,對於高品質的電路板設計,應該在RF電路部分提供儘可能多的接地過孔,特別是對於通用的IC封裝中的裸露接地焊盤。不良的接地還會在接收前端或功率放大器部分產生有害的輻射,降低增益和噪聲係數指標。還需注意的是,接地焊盤的不良焊接會引發同樣的問題。除此之外,功率放大器的功耗也需要多個連接地層的過孔。

圖4. 以MAX2827參考設計板為例的PLL濾波器元件布局。

濾除其它級電路的噪聲、抑制本地產生的噪聲,從而消除級與級之間通過電源線的交叉幹擾,這是Vcc去耦帶來的好處。如果去耦電容使用了同一接地過孔,由於過孔與地之間的電感效應,這些連接點的過孔將會承載來自兩個電源的全部RF幹擾,不僅喪失了去耦電容的功能,而且還為系統中的級間噪聲耦合提供了另外一條通路。

在本文的後面部分將會看到,PLL的實現在系統設計中總是面臨巨大挑戰,要想獲得滿意的雜散特性必須有良好的地線布局。目前,IC設計中將所有的PLL和VCO都集成到了晶片內部,大多數PLL都利用數字電流電荷泵輸出通過一個環路濾波器控制VCO。通常,需要用二階或三階的RC環路濾波器濾除電荷泵的數字脈衝電流,得到模擬控制電壓。靠近電荷泵輸出的兩個電容必須直接與電荷泵電路的地連接。這樣,可以隔離地迴路的脈衝電流通路,儘量減小LO中相應的雜散頻率。第三個電容(對於三階濾波器)應該直接與VCO的地層連接,以避免控制電壓隨數字電流浮動。如果違背這些原則,將會導致相當大的雜散成分。

圖4所示為PCB布線的一個範例,在接地焊盤上有許多接地過孔,允許每個Vcc去耦電容有其獨立的接地過孔。方框內的電路是PLL環路濾波器,第一個電容直接與GND_CP相連,第二個電容(與一個R串聯)旋轉180度,返回到相同的GND_CP,第三個電容則與GND_VCO相連。這種接地方案可以獲得較高的系統性能。

通過適當的電源和接地抑制PLL雜散信號

滿足802.11a/b/g系統發送頻譜模板的要求是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必須對線性指標和功耗進行平衡,並留出一定裕量,確保在維持足夠的發射功率的前提下符合IEEE和FCC規範。IEEE 802.11g系統在天線端所要求的典型輸出功率為+15dBm,頻率偏差20MHz時為-28dBr。頻帶內相鄰信道的功率抑制比(ACPR)是器件線性特性的函數,這在一定前提下、對於特定的應用是正確的。在發送通道優化ACPR特性的大量工作是靠憑藉經驗對Tx IC和PA的偏置進行調節,並對PA的輸入級、輸出級和中間級的匹配網絡進行調諧實現的。

圖5:採用環路濾波器的效果。

然而,並非所有引發ACPR的問題都歸咎於器件的線性特性,一個很好的例證是:在經過一系列的調節、對功率放大器和PA驅動器(對ACPR起主要作用的兩個因素)進行優化後,WLAN發送器的鄰道特性還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指標。這時,需要注意來自發送器鎖相環中本振(LO)的雜散信號同樣會使ACPR性能變差。LO的雜散信號會與被調製的基帶信號混頻,混頻後的成分將沿著預期的信號通道進行放大。這一混頻效應只有在PLL雜散成分高於一定門限時才會產生問題,低於一定門限時,ACPR將主要受PA非線性的制約。當Tx輸出功率和頻譜模板特性是「線性受限」時,我們需要對線性指標和輸出功率進行平衡;如果LO雜散特性成為制約ACPR性能的主要因素時,我們所面臨的將是「雜散受限」,需要在指定的POUT下將PA偏置在更高的工作點,減弱它對ACPR的影響,這將消耗更大的電流,限制設計的靈活性。

上述討論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如何有效地將PLL雜散成分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使其不對發射頻譜產生影響。一旦發現了雜散成分,首先想到的方案就是將PLL環路濾波器的帶寬變窄,以便衰減雜散信號的幅度。這種方法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是有效的,但它存在一些潛在問題。

圖5給出了一種假設的情況,假設設計中採用了一個具有20MHz相對頻率的N分頻合成器,如果環路濾波器是二階的,截止頻率為200kHz,滾降速率通常為40dB/decade,在20MHz頻點可以獲得80dB的衰減。如果參考雜散成分為-40dBc(假設可以導致有害的調製分量的電平),產生雜散的機制可能超出環路濾波器的作用範圍(如果它是在濾波器之前產生的,其幅度可能非常大)。壓縮環路濾波器的帶寬將不會改善雜散特性,反而提高了PLL鎖相時間,對系統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經驗證明,抑制PLL雜散最有效的途徑應該是合理的接地、電源布局和去耦技術,本文討論的布線原則是減小PLL雜散分量的良好設計開端。考慮到電荷泵中存在較大的電流變化,採用星型拓撲非常必要。如果沒有足夠的隔離,電流脈衝產生的噪聲會耦合到VCO的電源,對VCO頻率進行調製,通常稱為「VCO牽引」。通過電源線間的物理間隔和每個Vcc引腳的去耦電容、合理放置接地過孔、引入一個串聯的鐵氧體元件(作為最後一個手段)等措施可以提高隔離度。上述措施並不需要全部用在每個設計中,適當採用每種方式都會有效降低雜散幅度。

圖6提供了一個由於不合理的VCO電源去耦方案所產生的結果,電源紋波表明正是電荷泵的開關效應導致電源線上的強幹擾。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強幹擾可以通過增加旁路電容得到有效抑制。另外,如果電源布線不合理,例如VCO的電源引線恰好位於電荷泵電源的下面,可以在VCO電源上觀察到同樣的噪聲,所產生的雜散信號足以影響到ACPR特性,即使加強去耦,測試結果也不會得到改善。這種情況下,需要考察一下PCB布線,重新布置VCO的電源引線,將有效改善雜散特性,達到規範所要求的指標。

圖6:不合理的VCC_VCO去耦測試結果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pcb layout電路設計的方法及主要事項解析
    打開APP pcb layout電路設計的方法及主要事項解析 發表於 2019-05-27 14:11:46 當今的社會對電子工程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 射頻開關模塊功能電路PCB板的設計
    1.2 尋址和解碼電路  尋址線包括地址線A01~A31、數據選通線DS0*和DS1*、長字線LWORD*。控制線包括地址選通線AS*和讀/寫信號線WRITE*。  本電路的設計採用MAX+PLUSⅡ的原理圖設計方式。利用元件庫裡的現有元件進行設計,採用了兩片74688和一片74138。
  • 射頻PCB的設計要點你知道多少
    射頻PCB的設計要點你知道多少 21IC 發表於 2020-12-12 11:04:37 在電子產品和設備中,電路板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部件,它起著電路系統的電氣和機械等的連接作用
  • 【乾貨總結】射頻電路PCB設計處理技巧
    如何在PCB的設計過程中,權衡利弊尋求一個合適的折中點,儘可能地減少這些幹擾,甚至能夠避免部分電路的幹涉,是射頻電路PCB設計成敗的關鍵。本文從PCB的LAYOUT角度,提供了一些處理的技巧,對提高射頻電路的抗幹擾能力有較大的用處。
  • 談談射頻電路設計及經驗
    RF電路設計的常見問題  1、數字電路模塊和模擬電路模塊之間的幹擾  如果模擬電路(射頻)和數字電路單獨工作,可能各自工作良好。但是,一旦將二者放在同一塊電路板上,使用同一個電源一起工作,整個系統很可能就不穩定。這主要是因為數位訊號頻繁地在地和正電源(>3 V)之間擺動,而且周期特別短,常常是納秒級的。
  • 射頻電路設計的常見問題及五大經驗總結
    RF電路設計的常見問題1、數字電路模塊和模擬電路模塊之間的幹擾如果模擬電路(射頻)和數字電路單獨工作,可能各自工作良好。但是,一旦將二者放在同一塊電路板上,使用同一個電源一起工作,整個系統很可能就不穩定。這主要是因為數位訊號頻繁地在地和正電源(>3 V)之間擺動,而且周期特別短,常常是納秒級的。
  • 射頻電路設計要點最全匯總
    而這種細緻的設計技巧正是國內大多數電子企業文化所欠缺的。  近幾年來,由於藍牙設備、無線區域網路(WLAN)設備,和行動電話的需求與成長,促使業者越來越關注RF電路設計的技巧。從過去到現在,RF電路板設計如同電磁幹擾(EMI)問題一樣,一直是工程師們最難掌控的部份,甚至是夢魘。若想要一次就設計成功,必須事先仔細規劃和注重細節才能奏效。
  • 如何理解電路圖中電源和接地
    那麼以上兩大類電路如果要正常工作必須要形成各自的迴路,也就是說要有各自的VCC(電源)部分和GND(接地)部分。下面我就針對以上兩大類電路來簡單說說電源和接地的問題。      先說強電電路上的電源和接地問題,在強電電路中其電源一般用火線L(相線)表示,而地線相對比較複雜些,它可分為工作接地和保護接地兩種,工作接地是為了使電路能正常工作,利用大地作為電流迴路,一般用N表示;保護接地主要是為了預防人身觸電的發生或者設備的安全而設置的
  • 超實用70個問答的高頻PCB電路設計(一)
    為了減少接地引線(ground lead)的電感值, TDR 探棒(probe)接地的地方通常非常接近量信號的地方(probe tip), 所以, test coupon 上量測信號的點跟接地點的距離和方式要符合所用的探棒。  11、在高速 PCB 設計中,信號層的空白區域可以敷銅,而多個信號層的敷銅在接地和接電源上應如何分配?
  • 奉上五條射頻電路設計實戰經驗
    可以分解為物理分區和電氣分區。物理分區主要涉及元器件布局、朝向和屏蔽等問題;電氣分區可以繼續分解為電源分配、RF走線、敏感電路和信號以及接地等的分區。1、我們討論物理分區問題元器件布局是實現一個優秀RF設計的關鍵,最有效的技術是首先固定位於RF路徑上的元器件,並調整其朝向以將RF路徑的長度減到最小,使輸入遠離輸出,並儘可能遠地分離高功率電路和低功率電路。最有效的電路板堆疊方法是將主接地面(主地)安排在表層下的第二層,並儘可能將RF線走在表層上。
  • RF電路和數字電路如何在同塊PCB上和諧相處
    1、數字電路與模擬電路的潛在矛盾 如果模擬電路(射頻) 和數字電路(微控制器) 單獨工作可能各自工作良好,但是一旦將兩者放在同一塊電路板上,使用同一個電源供電一起工作,整個系統很可能就會不穩定。這主要是因為數位訊號頻繁的在地和正電源(大小3 V) 之間擺動,而且周期特別短,常常是ns 級的。
  • EDA365:射頻RF電路的PCB設計要點,年底溫故而知新
    射頻電路的PCB設計對於一般人來說總是那麼的神密,有很多方面需要考慮。一般人因為知識,經驗的不足,一些方面的知識沒學過或沒經歷過,只有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沒碰到過,讓他無從下手。亦或就是亂畫一通,只要連通就算完成。
  • 談談射頻電路設計,奉上五條實戰經驗
    可以分解為物理分區和電氣分區。物理分區主要涉及元器件布局、朝向和屏蔽等問題;電氣分區可以繼續分解為電源分配、RF走線、敏感電路和信號以及接地等的分區。1、我們討論物理分區問題元器件布局是實現一個優秀RF設計的關鍵,最有效的技術是首先固定位於RF路徑上的元器件,並調整其朝向以將RF路徑的長度減到最小,使輸入遠離輸出,並儘可能遠地分離高功率電路和低功率電路。最有效的電路板堆疊方法是將主接地面(主地)安排在表層下的第二層,並儘可能將RF線走在表層上。
  • 從EMC角度考慮常用電路設計及PCB設計
    一.常用電路的EMC設計 A.電源電路 電源電路設計中,功能性設計主要考慮溫升和紋波大小。溫升大小由結構散熱和效率決定;輸出紋波除了採用輸出濾波外,輸出濾波電容的選取也很關鍵:大電容一般採用低ESR電容,小電容採用0.1UF和1000pF共用。電源電路設計中,電磁兼容設計是關鍵設計。主要涉及的電磁兼容設計有:傳導發射和浪湧。 傳導發射設計一般採用輸入濾波器方式。外部採購的濾波器內部電路一般採用下列電路:
  • 反激式開關電源PCB設計要點
    光耦反饋迴路的初級GND最好不要和大電流路徑的初級GND共用,以免受到幹擾影響導致輸出電壓波動,因此採用單獨拉一根GND地線到EC1的公共地,形成單點接地,如圖5所示。電源完整性——理解與設計Buck與Boost電路原理,動畫講解Boost電源原理及工作過程詳解BUCK-BOOST 電源原理及工作過程解析Buck電源原理及工作過程解析Boost電源原理及工作過程詳解BUCK-BOOST 電源原理及工作過程解析
  • 手機射頻PCB板布局布線經驗總結
    伴隨著一輪藍牙設備、蜂窩電話和3G、4G時代來臨,使得工程師越來越關注RF電路的設計技巧。射頻(RF)電路板設計由於在理論上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常被形容為一種「黑色藝術」,但這個觀點只有部分正確,RF電路板設計也有許多可以遵循的準則和不應該被忽視的法則。
  • 開關電源接地經典之作——民熔電氣顧問的寶藏文章怎能不看看?
    在實際布線中,PCB板上的地線本身會有阻抗分量,也會有分布電容和電感組成的電抗分量;根據歐姆定律,電流通過時會有電壓降。地線與電源(電源和信號源)形成迴路。迴路中的電場會感應外部電磁場的射頻電流,這通常被稱為「噪聲」,從而引起電磁幹擾問題。下面小課堂主要分享一下開關電源接地的內容。品質的開關電源接地可以方便很多,就好比下圖的開關電源。
  • 電子電路設計的基礎知識全面解析
    3、 根據設計框架進行電路單元設計、參數計算和器件選擇:  具體設計時可以模仿成熟的電路進行改進和創新,注意信號之間的關係和限制;接著根據電路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進行參數的估計與計算;器件選擇時,元器件的工作、電壓、頻率和功耗等參數應滿足電路指標要求,元器件的極限參數必須留有足夠的裕量,一般應大於額定值的1.5倍,電阻和電容的參數應選擇計算值附近的標稱值。
  • 什麼是單點接地、多點接地、浮地和混合接地?
    有單點接地,多點接地,浮地和混合接地。單點接地:是指整個電路系統中只有一個物理點被定義為接地參考點,其他各個需要接地的點都直接接到這一點上。在低頻電路中,布線和元件之間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通常頻率小於1MHz的電路,採用一點接地。
  • 如何使用protel電路設計軟體設計高速PCB
    一、問題的提出   在高速電路設計中, 電路板線路上的電感與電容會使導線等效成為一條傳輸線。端接元件的布局不正確或高速信號的錯誤布線都會引起傳輸線效應問題, 從而使系統輸出不正確的數據、電路工作不正常甚至完全不工作。基於傳輸線模型,歸納起來,傳輸線會對電路設計帶來信號反射、串擾、電磁幹擾、電源與接地噪聲等不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