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先生(網絡圖)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於當天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祖籍廣東梅州的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博士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款達十數億,共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以及新加坡、美國等部分高等院校,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為表彰其作出的卓越貢獻,他與另一客家籍著名慈善家曾憲梓博士都被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其發現的宇宙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和「曾憲梓星」。因此,他們倆也被一直稱之為「客家雙星」。
2010年,廣東省客聯副會長田詒承(左)在香港贈送水晶紀念品給田家炳博士(右)。
與此同時,田家炳還是廣東省客屬海外聯誼會(簡稱:廣東省客聯)永遠榮譽會長,多年以來,他一直以各種形式關心、支持廣東省客聯。其中,廣東省客聯調研編寫《廣東客家史》一書時,其還捐款10萬元作為出版經費。
廣東省客聯副會長田詒承是田家炳的侄孫,在獲悉田家炳叔公離世的消息之後,他回憶了自2001年之後自己和叔公四次相見的細節,不斷感慨:「小時候只知道叔公是村中的楷模,後來才知道他也是國人的楷模、世人的楷模、華僑同胞的楷模。」他在《心中的彩虹》一書中這樣描述心目中的田家炳叔公的:
大禮包與小禮物
我第一次見到家炳叔公是1992年,這也是我第一次到香港。我首次見叔公,有神秘感和緊張感,原認為他會有大實業家董事長的架勢和威嚴。見面時,叔公熱情和藹的笑語卻使我感到家人般的親切。落坐在叔公寬敞的大客廳,叔婆首先就問到:「秋蘭嫂(我奶奶)人都好吧!」我回答:「都好」。叔婆與我奶奶同是姓房,又都是銀江人,倍感親切,講起了一些老事情。叔公與我們坐在一起,談鄉情拉家常,這時叔婆送了個大紅包給我(內裝千元港幣),我婉拒未果,收下了,這在當時可是個大紅包啊!後來聽說,凡家鄉人第一次到叔公家裡,都會收到這樣的大禮包。
臨別時,叔公送我一個小禮物——一張地鐵卡。叔公說:「這張地鐵卡我用過,也不知道還剩多少錢,你可以用它坐車回去。」我拿著叔公送的地鐵卡,進站一刷,哦,顯示有3.5元。到站又一刷,卡沒了。原來,香港地鐵規定,地鐵卡剩下的錢再少都可以坐一程你要到達的地方。叔公為人想得周到,微小到坐車的事都關心到了。我很遺憾,當時為啥要用完此卡呢?卡被機器吞收了,使我失去了珍貴的小禮物,要不然叔公給的這張香港地鐵卡,現在留下來,該是一個多麼有意義,多麼難得的珍藏品啊!用它可以教育我和後人,這就是叔公這位大實業家、大慈善家簡樸生活和對人關懷備至精神的體現。
大別墅和小洋房
第二次見叔公是2001年。我與太太到馬爾地夫旅遊,回到香港,我們約了香港的族妹田寶珍一同去拜訪叔公,其先生王湛華親自駕車送我們。叔公家的電話沒有變,但住的地方變了,由大別墅搬到了一套小洋房去了,我們心存疑團,不好理解。
我們和湛華、寶珍一起來到叔公新搬的公寓樓。叔公對我們說:「你們來得正好,下星期九龍塘的別墅要賣出去了,等下我們再去那兒看看。」隨後,叔公、叔婆親自帶我們來到九龍塘16號的別墅。這棟別墅是叔公六十年代代購買入住的,八十年代重建,近60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400多平方米的花園,70多平方米、高4.5米的大客廳。中西合璧的裝修設計,中國式傳統的梨木家俬和擺設,顯示出清雅脫俗、書香詩禮的氣氛。來到麒麟獻瑞的假山魚池旁,叔公對我們說:「這是一位名家創作的,我很中意,不少省市領導、大學校長和教授到此,都對它稱讚有加。」看來叔公對此景觀留念依依。叔公叔婆與我們和湛華夫婦在別墅前及假山魚池旁留影紀念。
叔公將700多平米的花園別墅賣出,轉租130平米的公寓小洋房,這是為什麼呢?叔公給我們解開了謎團:賣大別墅能獲5600萬元,有可資助20多所中學,一幢幢教學大樓的建成,其價值比自己居住要大幾十倍,聽到萬千學子朗朗悅耳的讀書聲,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這就是炳叔公心繫國民教育的情結,這就是最崇高無比的精神世界!我突然想起諾貝爾的一句話:「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榮。」這下我們也就更加理解炳叔公賣大別墅而租住小洋房公寓的原因了。
2017年3月,廣東省客聯執行會長鍾聞東(右)、常務副秘書長田燕妮(左)代表廣東省客聯拜訪香港田家炳基金會,並將《廣東客家史》、《客聯逐夢》畫冊、《知情人眼中的葉帥》贈送給田家炳博士,田家炳博士之子、田家炳基金會會長田慶先(中)代領贈書。
大事情與小事情
第三次見炳叔公是2010年。當時我隨廣州市總工會赴歐洲考察波蘭、捷克工會工作回來,在香港停留一天。
我約了鄉賢詒忠哥和榮昌弟一起去看望尊敬的老叔公。預約時,叔公說到公司見面。
我上了的士,司機問:「請問到哪裡?」
「到屯門。這裡去遠嗎?」
「不遠,到屯門哪裡?」
「到荔枝角道777號......」我話還未說完,司機即說:「哦,田氏中心大廈。」
「司機大佬犀利,一說幾號就知道什麼大廈。」我誇獎說。
「在屯門,田氏大廈很出門,當年它就是標誌性大建築了。」司機用讚嘆的口氣說。
車到站,田氏大廈果然氣度不凡,我頓感是田氏人的驕傲。來到22樓田氏實業董事長的辦公室,叔公已在那裡等候我們這三位晚輩了。寬敞的樓層,大約三分之一是工作人員辦公區,約三分之二(超200平米的大廳)是陳列田氏公司的圖片、資料的展覽室。最吸引我的是叔公捐建的遍布全國34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家教育部屬下的大、中、小學的分布圖(我記得捐助大學91所,中學166所及其它學校60餘所),以及田氏工業發展歷史。從這些圖片資料看出,眼前的叔公是一個幹大事業的實業家,關心教育大計的大慈善家,也是香港很有影響的風雲人物。幹大事業的叔公,在我們的面前卻展現了另一面性情:村人見面,十分親切,說不完的家鄉話,忘不了的銀灘情。
叔公指著他身上穿的西裝對我們說:「這是1964年買的,年年穿,見客人也穿,破了一小點,補好照樣用。」我們屈指一算,啊,穿了四十七年了,真是節約勤儉、愛惜財物啊。
談興更濃,叔公又給我們講了他學習朱伯蘆家訓的體會,並以九十三歲高齡的驚人記憶背誦好一大段,他說全文背誦下來也沒問題。我隨口說想把這個「家訓」複印下來留作紀念和學習。叔公說:「做得。」(客家話「可以」的意思)說完起身,手持資料來到外邊的文員辦公區複印,拿著複印好的資料,叔公回來給我們每人一份。
九十多歲的叔公幫我們複印資料,不傳話讓別人去幹,而是親自去辦,就這麼隨意、親和、平常。我很有感觸了:一個幹大事業的董事長,連複印這件小事情也親力親為,顯得很習慣,很自然。成大事業者,無不從小事幹起,從事實做起,從平凡事做起,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這是我此次拜訪田氏長輩得到的最大收穫。
我這次出訪捷克時,知道捷克的水晶工藝品很有名,就買了一件小水晶紀念品給叔公,寓意叔公的高潔人格。當然我也聽說過,家鄉人見他,如帶物品,他老人家會不悅,有人就被批評過,叔公認為這是浪費,沒必要,「有心見面就最好」。但我想,還是「冒犯」一次吧。我對慶先叔(叔公的大公子)說:「我從捷克帶回個小水晶製品,送作留念,不成敬意。」平常的包裝,不經意地放在桌子的一角。
與叔公道別時,慶先叔說:「爸,詒承送了個禮物。」叔公平靜地親自打開,似乎看過後既要遞迴給我一般。我心想,叔公可不要拒收啊。叔公一看是一件平常的水晶物件,對我說:「好客氣。那我們一起來照個相做留念吧!」叔公接受了我的禮品,我心裡很高興,更高興的是叔公還要與我單獨合照留念。此前我是沒有想過,送一個小禮品給叔公,要勞駕九十多歲的叔公與我合照。又是一件小事情,再一次打動著我的心靈。
大實業家與小企業家
第四次見炳叔公是2012年4月。因為又有一段時間未見,我們銀灘村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工作生活的同鄉們詒忠兄、榮昌弟又相約一起去探望老叔公。這次炳叔公是在香港簡樸的寓所接見我們。一按叔公家門鈴,叔公親自到門口迎接我們。
這次會面,我們原是想看望叔公,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影響叔公休息。我們向叔公表達了衷心的祝願和問候。榮昌在深圳做皮具企業,企業起步之初,就得到叔公扶持發展基金10萬元,當年這可是一筆很大的啟動資金。榮昌盡心經營,掘得第一桶金後,就還了這筆扶持資金。可能是榮昌守信用,懂道理,善經營,也可能同是皮革塑料行業,叔公對榮昌關心重視有加,曾親自到榮昌的公司工廠去指導,並交代田氏公司提供原材料的優惠支持,使榮昌的企業如虎添翼,最近正生產一款名牌皮具打入歐洲市場。榮昌見了叔公,自然有新的藍皮設想向叔公匯報,並求指點,便滔滔不絕地講述匯報起來。叔公很認真地在傾聽,像一個慈祥的祖父在傾聽著孫輩講述新鮮事那樣,時而微笑,時而稍稍點頭。榮昌也實在講得太興奮了,大大超出我們原先約定的時間。這時叔公還是那樣認真傾聽,而且還側著一遍耳朵來聽。只有叔婆知道,叔公其實是在堅持著,是在困難地聽著。看到榮昌講得還沒有收閘的意思,叔婆只好向我們細聲地揭開秘密了:「時間一長,其實叔公的耳朵現在已經聽不太清楚了。」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位大實業家的叔公是多麼地尊重小企業家的晚輩啊。當他聽得到榮昌的話時,就點頭,聽不太清楚時就微笑,那麼和善可親,平易近人,尊重講話的人。而且對孫輩級的晚輩仍是以禮相待,如此紳士和涵養是叔公經久修煉而成的,值得我輩領悟學習。我想:叔公是大實業家,對榮昌的這個小企業家的尊重,體現的是長輩對晚輩的尊重,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平等真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叔公把一個無比珍貴美好的東西展示給了我們。
以上幾次拜會叔公的親身經歷,使我形成了四個「大」與「小」的聯想,如一幕幕影像,時時感動著我的心靈。叔公高貴的品質和人格魅力,寬廣的胸懷和慈愛涵養,確實是我們村中的楷模,是我們後背學習的榜樣。但確切地說,叔公豈止是村中的楷模,他也是國人的楷模、世人的楷模、華僑同胞的楷模。「村中楷模」之稱,完全是我被那濃濃的鄉情所局限了。
由廣東省客聯主編,田家炳博士捐贈10萬元共同參與編寫的《廣東客家史》
田詒承,廣東大埔人,曾任廣州市越秀區第十二、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廣州市南沙區第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併兼任南沙區總工會主席和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會主席,國家級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廣州南沙保稅港區管委會巡視員。現任廣東省客屬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廣東省客聯百師公益服務團(客家百師智庫)顧問。
來源:廣東省客屬海外聯誼會(部分內容來源於公開報導,其餘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