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15:34:4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重慶八中宏帆初級中學初二44班學生王星予,這兩天成了藝術明星。在教學樓一樓圓弧展覽室成列著30多副王星予的繪畫作品,展臺上還擺放著不少的藝術品,都是她用樹枝、石頭、砂礫、魚皮手工打造的。
學校師生們尋覓著海報《念·觀》來到畫展現場,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衝擊力,讓人震撼,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構成作品真是太奇妙了!」
13歲女孩開構成作品展
構成作品對普通中學生來說是一種陌生的事物,很多人從未聽說過,更沒有看過,觸摸過。
教了十多年中學美術課的溫培老師說:「像王星予13歲這個年紀,畫漫畫的,畫水彩的,出寫實作品的小孩我見過一些,但搞構成,並有如此見解的初二學生我還是第一次碰到。」
驚嘆於王星予的作品,溫培老師和她一起策劃了這次校園畫展。
王星予熱情招呼著來觀展的同學,給大家講起了自己的創作故事。
《點線始終》系列由6幅作品構成。王星予說,創作這個系列前,她腦子裡先冒出了一個詞語「疊加」,於是用筆在紙上畫了一些點,再用直尺畫了一些線,線和線交接處又出現了一些點,點一點相連又增加了一些線,如此層層疊疊,出現了很多面,再把不同的面用顏色來分出層次,差不多三個小時就能畫一幅。
畫室裡的作品主題都很前衛,有用樂譜為基底畫的《音與形》,有像數學幾何題一樣的求解分布圖《不為求解》,還有的作品叫《立方體的幻想》、《神經元與疾病》、《丁酉2016》。
作品有個性也有自己的風格
很多同學一開始完全看不懂王星予的畫,但聽了她的創作經歷,發自肺腑地佩服她:「畫得很有個性,也有自己的風格。」
王星宇闡釋了她對構成的認識和《念·觀》系列的看法。所謂構成,便是點、線、面的組合,一切事物皆可以從一個「點」發展,擴散。我喜歡點、線、面單純的表達,或許這種表達並不直接,但正是這種純粹又理性的構成方式,既暗合了某一事物的特徵,又能引發觀者對自身的追問,對世界的求索。
觀,即畫畫的構成;念,即思考的融入。對色彩、圖形的配搭,對線條的處理以及對元素的提煉 ,是一個從生疏到成熟的成長過程,同時又加入了不同的風格。「我的每一個作品都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那些看似無常的構成下,蘊藏著不同觀念的思考。」王星宇說,在創造這些作品時,她喜歡在自然中提煉元素。行走造大大小小、縱橫錯雜的空間,從另一個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聯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其實,創造過程是無窮無盡的探索,我會繼續創作構成感的作品,創造出自己的風格,讓藝術融歸於生活,來影響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思考方法。
美院教授給她想像力打90分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郝大鵬今天(20日)也來到畫展現場,看了王星宇的作品,郝大鵬教授說,構成畫需要對物的認識水平很高,一般大學裡專業美術課才會涉及相關知識,現有的中學美術課很少會講授,「但這個13歲的初中生卻自己對構成造型進行了不錯的探索。看得出來這個孩子喜歡觀察物象,愛動腦子,空間想像力很豐富。如果她是我的學生,這些作品我給她想像力打90分。」
郝大鵬教授認為,這個孩子在藝術的道路上走下去大有前途。
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畫畫
班主任胡波老師說,王星予不僅在藝術上出類拔萃,學習也很優秀,是個全面發展的初中生。這學期,王星予獲得了學校的最高榮譽獎「宏帆之星」。剛入校時,全班民主徵集班徽設計,王星予的作品以最高票數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每次班級黑板報她也是老師最得力的助手。
在媽媽眼裡,女兒從小就喜歡帶著不一樣的眼光去發現身邊的美好,家裡吃魚,她會覺得魚皮是藝術品,看場電影,她會覺得電影票是藝術品,海邊漫步,她會撿來各種石頭、貝殼打磨成藝術品。
媽媽說,王星宇從幼兒園開始學畫畫,現在進入初中了,學習時間變得緊張很多興趣都中止了學習,但每周王星宇都要堅持畫畫,「能看到孩子做喜歡的事,我們做父母的很欣慰。儘管對文化學習會有一些影響,但我們會一直支持女兒的興趣發展。」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黃曄 攝影 楊新宇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