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溫州1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歐陽貝璐)中國人過年,最重一個「年味兒」,貼春聯貼福字是年味兒,吃年夜飯放炮仗是年味兒,不同地方過年的方式或許各有不同,但是這個「年味兒」大抵是相通的。
每逢過年,在浙江東南的小縣城——溫州蒼南,人們以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活動歡度春節,不僅有「蒲城拔五更」、「太平龍迎新春」、「莒溪刀轎」等傳承百年的的傳統民俗活動,還有做炒米、搗年糕等民俗文化活動,可謂是民俗薈萃,年味滿滿。
兩個可愛「小人兒」抬祭祀香紙
祭桌上擺滿了祭品
燃香燭祭拜先祖
除夕祭祖:祈平安迎團圓
蒼南地處浙閩交界,當地居民多為明清時期閩地移民後裔,閩、越兩種文化的衝突和融合,形成了蒼南多元宗教信俗文化。
蒼南素有除夕祭祖的習俗,既是表達對祖輩和已逝家人的懷念,也是為家族和兒孫祈福。
在蒼南縣南宋鎮金山文化禮堂,記者見到了逗趣的一幕,在長輩們對著土地公、祖宗爐虔誠祭拜時,一旁的小女孩卻直勾勾地盯著祭桌上的食物,嘴裡嘟囔著:「媽媽,我好餓呀,我什麼時候可以吃桌上的水果啊?」小孩的媽媽露出會心的笑容道:「小饞貓,等祭拜完就有得吃咯。」
當地的老人向記者介紹,除夕祭祀的傳統由來已久,雖然隨著家族的遷移很多人已經不在當地生活,但是在祭祀這一天家族大大小小還是會聚集在一起,一同祭拜祖先。除了除夕之外,清明、七月半、冬至也會進行祭祀。
太平龍隊儀仗
太平龍猶如蛟龍入海盤旋飛躍
龍頭上書有「太平龍吉慶」
太平龍上的紙紮人
巡遊隊伍中的「七星八將」
村民祈願
太平龍迎新春:除舊祈福慶新年
楊府爺是我國東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間神祗之一,信眾遍布浙閩粵、港澳臺乃至東南亞地區,蒼南縣雲巖鯨頭楊府殿是其中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一座神廟。每逢正月,鯨頭楊府殿周圍的村鎮都會舉行「太平龍迎新春」的民俗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太平龍分「開門龍」、「淨龍」、「關門龍」、「小船龍」四種形式。正月初二,正是劃「開門龍」的日子。在靈溪鎮瀆浦村,記者見到了「開門龍」盛大的巡遊隊伍。「太平龍」和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龍並不一樣,是一種船型的「船龍」,龍身繪製了各式精美的圖案及祈福字畫,並帶有紙紮人物等。在喜慶的樂聲中,「太平龍」時而翻騰飛躍,時而盤旋起舞,像神龍一般翻江倒海,場面蔚為壯觀。
「從我記事起每年都會舉行太平龍巡遊,我爸以前參與過劃龍,我還是頭一回參加,我這條是小龍還不算重,大的龍有上百斤重呢。」一名參與劃龍的表演者向記者展示了他手上的「太平龍」。
當地村民邀請太平龍隊到自家大院中巡演
在另外一個村鎮,記者見到了另一支「太平龍」巡遊隊伍。據當地人介紹,許多信眾會邀請太平龍隊到自家大院進行巡演,祈求家族平安多福。
坐在童子轎中的「童子」
馬仙巡遊:信俗文化活動鬧新春
馬仙,又稱馬仙娘娘、馬天仙、馬夫人、馬七娘,娘娘媽等等,是浙南閩東很有名的地方神。馬仙的民間信仰比較普遍,但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廟會習俗的,如今也只有南宋鎮了。南宋垟馬仙信仰始於宋,成熟於元末,盛行於明末,並一直延續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正月初三,正逢南宋「接仙出巡」信俗文化活動。巡遊隊伍由大浦山馬仙宮出發,途徑南宋各村。巡遊隊伍由馬仙娘娘轎神佛方隊、童子轎方隊、彩旗方隊、古武器方隊、鼓樂方隊組成,除鼓樂方隊外,其餘巡遊隊伍都由當地村民自發組成,他們有的抬轎,有的舉華蓋,有的扛大刀、長矛等武器。
在巡遊隊伍中,童子轎裡的「童子」特別引人注目。只見他們戴著圓邊禮帽,戴著墨鏡,粉雕玉琢的模樣,頗有股民國小公子的範兒。據當地人介紹,每年巡遊都會選幾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擔任小書童,由他們為馬仙娘娘的轎子開道。但是成為「童子」卻不是件容易事,不僅要生得好看,還要擲出代表吉運的聖杯。當地人認為被選為書童是很好的彩頭,可以保佑子孫學業進步。
巡遊隊伍所到之處,沿途村民迎神擺供,祈求平安多福。
泰順百花越劇團表演《荊釵記》
大浦山馬仙宮內座無虛席,村民們聽戲入了迷
在正月期間,馬仙宮還會邀請外地的戲劇團來唱戲,不僅增添了節日氣氛,也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