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網絡金義物流園區
參考消息網3月21日報導在很多海外媒體看來,快遞員、大倉庫與中國6000億美元電子商務市場的關係,就是鐵鏟與淘金熱的關係。快遞已經成為迅速發展的物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名物流業諮詢機構阿姆斯特朗同仁諮詢公司的統計,全球物流市場價值9萬億美元,中國大陸市場佔據其中的2.2萬億美元。在這2.2萬億美元裡,快遞業去年分得約435億美元,成為增速最快的部門,複合增長率超過30%。
相比抽象的數字,我們更加熟悉的場景可能是走街串巷的快遞員把馬路牙子當成分揀包裹的場地。在外國人看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北京BDA諮詢公司董事長鄧肯·克拉克說,中國的平均快遞費用為13元人民幣(1.9美元),而這一數字在美國高達5至10美元,所以中國消費者絲毫不用擔心買了六件針織衫再退掉五件的後果。
除了便宜,越來越快的配送速度也讓外媒對中國的物流業的發展感嘆。德勤中國負責物流和運輸業務的約翰·宋對《金融時報》說:「變化非常快。至少有一部分快遞公司自稱是高科技企業,將大筆資金用於IT系統、大數據、自動化和『最後一英裡』配送服務,比如使用無人機和無人駕駛汽車。」文章點名的企業就是阿里巴巴持股47%的「菜鳥」高科技物流網絡。
菜鳥網絡廣州城物流園區倉庫
菜鳥不是笨鳥
說起「菜鳥網絡」,很多人可能會有點耳熟,第一反應是它與我們熟悉的菜鳥驛站有什麼關係?簡單說,菜鳥驛站是菜鳥網絡搭建的用來解決送件最後一公裡難題的重要環節。
菜鳥第一次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在2013年。那一年的5月23日,剛剛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18天的馬雲以「菜鳥網絡」董事長的身份重新出山。這個由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三通一達等民營企業共同組建的項目,想合多方之力打造中國最大的物流聚合平臺,計劃在5-8年內建立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元網絡零售額的智能物流骨幹網絡。
「公司定名為菜鳥網絡,是提醒我們在網際網路時代,要保持菜鳥心態進行持續創新和學習。」馬雲說,「我剛做網際網路的時候,別人也叫我菜鳥。但菜鳥不是笨鳥,菜鳥有機會成為好鳥。」
馬雲想打造的中國智能骨幹網不僅是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更是中國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他希望這一網絡能夠和網上信用體系、網上支付體系一道成為中國未來商業的三大基礎設施。
菜鳥網絡並非從事實際的物流。所謂「智能骨幹網」主要想通過兩方面改變物流現狀。一是通過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種模式,在全國各大區域廣布物流設施平臺和節點,建立基礎的倉儲平臺;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為各類B2B、B2C和C2C企業提供開放的服務平臺,提升現有物流企業的倉庫利用率與運作效率。根據大數據的社會化物流平臺對商家和物流公司進行物流協調。馬雲希望通過3000億的投資能撬動中國現有的物流基礎設施,讓高速公路、機場、碼頭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馬雲曾表示,中國不缺乏好的物流,但是缺乏一個系統可以幫它們的效率更高。電子商務很有可能成為整個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主流的一種消費形式,所以中國會誕生全世界難以想像的快遞第三方服務體系。
很快,剛剛誕生不到半年的菜鳥網絡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次大考。據阿里集團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11日24時,天貓「11·11」購物狂歡節支付寶成交額達350.19億元,刷新去年「雙十一」創下的191億元的紀錄。吸取2012年物流爆倉快遞變慢遞的教訓,這年各大電商都在物流配送上發力。菜鳥網絡平臺上的各大快遞公司開足馬力派送包裹。截至11日17時,處理的包裹數已經過億。
據了解,菜鳥網絡採用專門的數據挖掘團隊,推出物流數據雷達服務進行網店預測和監控。優化升級的IT信息系統、自動化分揀、安全檢查、「空戰」和「高鐵戰」將物流聯動到了交通、通信、網際網路等上下遊多個產業。
2016年11月19日,菜鳥網絡在俄羅斯莫斯科東南部的海外倉,工作人員正運送貨物。(新華社)
來自萬國郵聯的「小夥伴」們
按照「菜鳥」當初的規劃,希望搭建覆蓋8個重要區域的主幹網絡。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除了最初的那些民營企業「夥伴」們之外,2014年6月12日,菜鳥網絡又引入中國郵政這位國有「夥伴」。作為物流行業的國家隊,中國郵政在全國有10多萬實體服務網點。
菜鳥網絡不僅僅是要改善國內快遞業效率低下的問題,馬雲的目標還包括跨境物流。
菜鳥網絡的全球化布局從新加坡開始。2014年5月28日電,阿里巴巴集團與新加坡郵政有限公司聯合宣布達成投資協議。阿里巴巴集團投資3.13億新元(約合2.49億美元),認購新加坡郵政10.35%的股份。在緊接著的2015年阿里又拋出1.38億美元以增持約5%新加坡郵政股權。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集團在新加坡郵政的股權增至14.51%。同時,阿里巴巴還增資新加坡郵政旗下冠庭國際物流不超過9200萬新元(約6785萬美元),持股34%。
新加坡郵政主要從事郵政、物流和零售服務,是市場化運行機制最好的郵政公司,也是為數不多的郵政上市公司之一。在萬國郵政聯盟中,新加坡郵政屬於最有影響力的成員,通過與全球220多家郵政公司建立的良好合作關係,具備強大的全球郵政清關資質和能力。而冠庭國際物流在亞太地區提供行業領先的全鏈路的電商物流服務,其物流網絡覆蓋10餘個國家,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電商物流方案及倉儲服務。
依託新加坡郵政,菜鳥網絡不僅可以共享萬國郵聯網絡,更可以便捷地與各國郵政展開深度接觸和合作。另外,由於新加坡郵政對萬國郵聯成員國付出的終端費用更高,有利於獲得的優先和優質的服務。
入股新郵政之後,為菜鳥帶來眾多國際運輸的福利:首先,阿里巴巴擁有了新加坡郵政的物流配送資源使用的優先權,使新加坡成為對海外地區的物流中轉站,藉助新加坡在全球範圍內的倉儲配送資源,完成淘寶和天貓的商品在全球範圍內的周轉。其次,賦予了阿里巴巴快速清關的能力,由於新加坡郵政是萬國郵聯的頂級成員國,它支持電池等特種物品的配送和退貨,這提高3C商品向海外出口的效率,同時降低遞送成本。此外,對阿里巴巴全球轉運以及最後一公裡的能力進行支援及增強。據官網介紹,新加坡郵政物流業務最快能在1-5天內將商品遞送到目的地。在全球範圍內,新加坡郵政在東南亞、美國、英國、澳洲等地區,共設有12個大的倉儲中心,能通過這12個倉儲節點把商品遞送到全球。最後一點,通過保稅區減少海淘成本。而新加坡郵政也支持從樟宜機場保稅區將商品運送到世界各地,與多家航空公司存在密切合作,這將降低諸如阿里「全球購」等海外代購業務的成本。
菜鳥網絡的出口物流示意圖。(以無憂物流為例)
海外倉完善全球布網
同新加坡郵政合作只是菜鳥網絡搭建全球網絡中的一環,目前菜鳥網絡在跨境物流方面主要服務於三大平臺,分別是全球速賣通、淘寶海外和天貓國際。近年來,阿里巴巴與菜鳥網絡與多個國家郵政相繼開展戰略合作。2014年5月份,阿里巴巴完成對新郵的戰略投資,同時與澳洲郵政達成合作;2014年7月,阿里巴巴集團與巴西郵政達成戰略合作,2014年10月跟俄羅斯郵政進行數據交換對接。通過郵政合作夥伴,菜鳥網絡已經實現貨通224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郵政,在幫助速賣通和淘寶海外出口方面,菜鳥網絡也在逐漸與各國本土落地配送企業合作,在日本、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均有本土合作夥伴;在一些重點區域和國家,菜鳥網絡也在積極籌建中轉倉和保稅倉,打通重要專線線路,以節省成本和提高實效服務。
同時,菜鳥網絡還在拓展多元化的商業化物流服務,籌劃推出跨境的時效產品。針對阿里電商交易平臺的商家,2015年底,菜鳥聯合合作夥伴向跨境進出口商家推出了「環球無憂」系列產品,包括針對進口商家的無憂保稅、無憂直郵,以及出口業務的無憂物流、線上發貨。在2016年「雙11」之前,無憂物流已經針對俄羅斯、歐洲、南美、北美及澳洲等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多條跨境物流專線,菜鳥在西班牙馬德裡開設的海外倉也首次投入使用。
如今已經是速賣通第一出口大國的俄羅斯,排名前20位的城市通過菜鳥無憂物流服務的優化,包裹15天妥投率已經從原來不到2%迅速攀升到了80%以上;出口智利的商家以前走普通掛號小包需要37天,而使用無憂物流只需要13天;國內包裹在西班牙的妥投時效也從26天提高到了目前的平均14天,而2016年菜鳥海外倉的開設,更將使西班牙全境實現72小時內送達。
資料圖片。
菜鳥的長板就是數據
生活在北極的人們在淘寶速賣通上購買燈籠,非洲人網購了捕魚器,南太平洋小島的島民買了手機殼……對於這個平臺上每分鐘發生的巨量交易而言,支付和物流是最終完成交易的關鍵。而物流速度是各大電商第一時間爭相炫耀的一大亮點。
菜鳥網絡的相關人士曾這樣向參考消息網-出海記記者介紹,菜鳥網絡全球化的實現有賴於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數據產品和技術的開發,二是協調各種物流服務資源,三是與海關方面的溝通。
以海關溝通為例,以往通關總是耗時很長,尤其是遇到大促的時候很可能造成貨品積壓。目前,天貓國際或速賣通的銷售訂單、支付寶訂單與菜鳥物流訂單已經實現了「三單合一」,並同步到海關系統,菜鳥可以根據數據挑選相對通暢的關口,做到快速清關。
而真正使物流速度的加速依靠的還是大數據。菜鳥網絡董事長童文紅曾公開表示,智慧物流是整個商業鏈、供應鏈協同平臺的基礎設施,具備共享和協同理念的物流,將是下一個網際網路的藍海。「『雙十一』中驚人的物流量,背後是一場數據的戰爭,數據是指揮樞紐。」她說。要把全球貨物儘快送達消費者手中,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與全球各地的物流企業合作,搭建了一張貨通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網絡,而通過菜鳥網絡與其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已經完成了物流行業的數據化基礎設施建設,菜鳥網絡可以為快遞公司提供快遞單量的全程實時預報。「前幾年每逢「雙十一」就暴露出許多問題,主要是不知道快遞量有多少,怎麼準備。現在菜鳥網絡的數據預測準確率接近了90%,給了快遞企業很大支撐。」中通快遞營運副總裁倪根炎說。
菜鳥網絡利用訂單和交易大數據為物流企業搭起了一張數據網,提供給接入這個網絡的物流企業。過去,有經驗的郵局工作人員用水筆在包裹上寫字分發路由,而現在藉助大數據讓機器來做,嘗試提高效率、降低差錯率。100多家物流企業的系統接入,菜鳥的實時物流圖上,各條線路的運行狀況、是否飽和,一目了然,可以對物流優化和預警。
「菜鳥網絡作為平臺,不會買一輛貨車,也不會僱傭一個快遞員,我們只做平臺。」童文紅表示,「今天的物流不是資源問題,而是沒有聚合的訂單。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訂單聚合起來,讓社會化的服務來支持這些訂單。」童文紅說,比如中國貨運航空虧損,很多腹倉都沒裝滿。
「物流就是聚合,規模發生效應。這是行業特性,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一車貨的運費一定比一件貨的運費平均價格低廉。」童文紅說,菜鳥搭建的是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絡,這個網絡給商家使用、倉配的服務商使用,如果快遞公司需要也完全開放。
「過去一說到快遞業,就是粗放、笨重的形象。現在,這個行業正在藉助大數據、信息化發生改變。」童文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