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榮,1961年5月出生,1981年6月入黨,畢業於杭州大學企管系,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浙江大學MBA研究生待聘導師,浙江佑康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他創辦的祐康是一家以食品為核心主業,以地產、投資為新興事業,多元並進、專業化發展的集團企業。在食品領域,祐康涉及食品製造、食品物流和食品商貿等。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祐康集團已躋身全國冷食行業五強,連續四年入選「全國民營企業500強」。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經說過,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主流思想。這對企業很重要,對員工個體也一樣。在虛擬化、複雜化的環境中,大家很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所以,公司的管理者必須知道自己天天都在拔河,勁一分散就會輸掉。
杭州祐康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戴天榮先生因病於昨天上午辭世。戴天榮是全國人大代表,2016年3月的全國兩會,他因病缺席。
他白手起家創業 垃圾箱裡找尋市場信息
說起祐康的紫雪糕,老底子的杭州人都知道,那是一種美好的味道。
1992年,祐康初創時,還只是偏安於杭州機場路上的一家小食品廠,為了掌握競爭對手的情況,戴天榮帶著他的員工,定期在城裡的大街小巷翻找棒冰袋回收箱,然後把裡面的雪糕和冰淇淋包裝收集起來,看看競爭對手有幾張,自己又有幾張。甚至,還要翻看內層的包裝紙,了解哪種口味最暢銷。
戴天榮後來曾向媒體解釋,冰棍賣掉後,包裝袋通常會放進紙簍裡,翻看一下,就會發現在某個區域內祐康的產品跟市場競爭對手產品的佔比,再去分析該品種的結構等。
用最低的成本,了解市場上最直接的信息,以紫雪糕起家的祐康,銷售額平均每年保持30%的增長速度,一躍成為全省冷飲食品行業龍頭企業。
當年,30歲出頭的戴天榮,每天都會很早去工廠。先穿著白大褂在車間冷庫裡轉一圈,然後跟工廠裡的大學生打一會桌球,一天都精神十足。
戴天榮曾說,「我們是做食品的,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生產出健康的產品?」所以,只要有時間,他會先在健身房裡跑40多分鐘的步,然後花一個多小時練器械。
他是全國人大代表 年年「死磕」食品安全
可能是因為所處行業的關係,戴天榮特別關注食品安全。身為杭州市人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他每年都有與此相關的議案。戴天榮曾說,安全問題轉瞬之間就能毀掉一個食品品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2013年參加全國兩會時,戴天榮一共帶來了7個議案和建議,關係到食品的監測、標準等。他曾經發問:企業是追求盈利的經濟組織,有的企業會說我們要市場第一、成本第一、質量第一,到底是哪個第一?
戴天榮認為,安全才是第一,第二是品質優秀,第三成本優勢。這個序列是非常重要的。祐康在實驗室的投入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
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戴天榮建議,儘快將農獸藥殘留標準管理制度從「法不禁止即允許」的「列舉制」轉變為「法不允許即禁止」的「準許制」。
標準是評判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準繩。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最嚴謹的「標準」是前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健全的農獸藥殘留標準體系是基礎。戴天榮認為,目前國家農獸藥殘留標準仍然存在問題,突出表現為「缺」。
戴天榮直言,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政府應該做到「三規一透明」。「要有規、合規、守規,加快標準的出臺,監管部門也要按規進行監管。此外透明度要做好,要打造透明農業,利用網際網路公布相關數據,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他朝思暮想的 是把祐康變成「百年祐康」
跟許多浙商謹小慎微的風格略有不同,這位以冷飲起家的杭州本地人,身形高大,聲音洪亮,講到得意處,他還會哈哈大笑。
祐康不是沒有風光過。2006年,祐康提出轉型並付諸實施:即由製造業一輪驅動到帶動幾個輪子的多輪驅動,成功地從食品製造向冷鮮食品製造轉身,由此嘗到產業協同的甜頭。
到了2010年,祐康集團已擁有28家企業、八大業務板塊。很多看似不相關的業務紛紛被祐康收入囊中。海寧粵海包裝、山東盈泰食品集團、小額貸款公司……這些都是集團的新成員。當時,戴天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把祐康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戴天榮說,他朝思暮想的是「百年祐康」,所以這麼多年來,食品這個主業一直沒變過,也不會變。
戴天榮還關注過食品電子商務領域。在2014年3月,全國兩會現場,戴天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電子商務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引起關注。構建電子商務產品質量促進體系,其實比我們想像得更迫切,不能等它損害到一個行業發展的時候再來考慮。
2014年7月,戴天榮透露,一項祐康「螢火蟲計劃」即將推出。它是智慧社區電子商務模式,通過祐惠網O2O智慧社區電子商務平臺,把身邊的社區小店整合起來,打造成螢火蟲一樣溫暖的智慧便利店。據他介紹,計劃在當年年底接入1萬家門店,2015年在浙江50個縣市複製出5萬家。戴天榮當時的設想是,以用戶為中心,聚焦一個「鮮」字,通過線上線下O2O運作,構建出一個智慧社區生態圈。
他不畏流言 打造首個食品業「透明工廠」
戴天榮是一個有魅力的企業家。不少在祐康工作過的老員工,談及戴天榮言辭之間充滿敬意。
在祐康內部,有一道著名的算術題:100-1=0。戴天榮常跟員工講,這是一道關於質量的算術題,它傳達的是一種換位思考,只有生產者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該題目才能成立。
通俗地講,假如有100個人吃祐康的產品,而這100個產品中有1個不合格,對吃到不合格產品的消費者來說,就是100%不合格。
「再把這個產品的機率放大去看,中國有13億人口,每人吃一支冰棍,這個百分之一的量就很大了。甚至,大到足以摧毀一個企業的數量。」2013年,站在浙江經濟年度人物頒獎臺上,戴天榮坦言,做食品企業自己一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早在2009年,祐康集團斥資5億元建設打造的全國首個食品「透明工廠」正式投入使用:從來料檢測到產品輸送,全程向消費者開放。當時,有人說「透明工廠」是作秀,也有人認為戴天榮在自找麻煩,甚至連祐康自己的股東都持反對態度,但戴天榮還是堅持住了。
戴天榮說,產品有一次合格和二次合格的問題。一次合格是指生產過程,二次合格則是出廠後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如果到消費者吃到不合格產品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還不如在生產時,就讓其提意見,看看哪道工序不對。
他跨界投資房地產業務 受挫陷入困局
從1992年杭州機場路上的一個小食品廠,到2008年進軍房地產業,再到成長為年營收入超百億元的多元化集團,祐康一路艱難又風光地走來。
2015年,一則祐康破產的消息傳出。誰都沒有想到,此事成了轉折點,祐康就此從巔峰跌落。
《時代周報》的一則報導稱,對於地產的殘局,祐康已經力不從心。直至現在,很難判定是主業拖累了地產,還是地產拖累了主業。但以這個項目為原點,可以窺見到一個新手跨界地產的莽撞和稚嫩。當步子邁得太大時,引發的是對一個企業戰略性發展的終極拷問。
「浙江物產集團」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受祐康集團資金鍊危機連累,2015年8月份起祐康食品公司不得不以設備檢修名義於2015年11月16日進入停產狀態。
據了解,在企業危急時刻,江幹區委、區政府出面邀請省內最大的國企浙江物產集團,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幫助制定幫扶對策和實施計劃,依託物產集團實力在資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對祐康實施經營幫扶,助力祐康恢復生產和市場供應。2015年12月14日,停產28天的祐康在春節備貨高潮之前重新恢復生產,緩解了企業危機。
戴天榮曾一手將祐康推至鼎盛,當一家在食品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公司,涉足房地產後,劇情開始變味,甚至透著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