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期間,格力電器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董明珠說,其實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網際網路的,屬於輕資產。
誠如董明珠所說的,格力與小米在賭約上誰輸誰贏意義不大,因為兩者是不同的領域的領導者,單純的數字比較並不能真實的反應一個企業自身的強或者弱,比如每一年評比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就是單純的以營業收入作為主要評比依據,在這裡面有一些企業自身盈利實力並不能讓人信服。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五年的經濟變化在這兩個企業的發展中到底留下什麼痕跡,相互之間能夠學習到一些什麼東西可能更有意義。
格力和小米目前都有著多元化發展的計劃,比如格力進軍汽車,電飯煲,甚至進入小米的主業——手機行業。小米則選擇在汽車,家裝,同時也進入到格力的主業——空調行業。兩家企業涉及的行業有著逐步合攏的態勢。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是目前中國許多企業十分追求的目標,雖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但似乎失敗的例子也不少。格力和小米的多元化在各自整體的經營規模中還只是牛刀小試,不能成規模,今後能不能成功也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我們還是可以把格力視為一個單純的家電企業,小米視為一個單純的通訊器材公司。
在這五年中,中國年均整體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通貨膨脹率現在在2%,大城市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居民消費價格年上漲2%,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從5900美元提高到現在超過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水平。總而言之,這五年間中國經濟向好,而且以消費帶動GDP增長的模式已經逐步形成,在這個背景下,格力和小米也取得巨大的發展進步,它們是中國企業在這五年間發展壯大的典型。但是畢竟行業的不同,兩者在市場的增長還是有所差異的。
格力以家電為主要的經營範圍。家電行業在中國的發展起步較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居民家電消費就逐步普及,中國早已經成為世界家電生產最大的國家。在這一段時期內家電企業的競爭也是無比慘烈的,在最高峰時期,我國光大大小小的空調企業大約就有數百家。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目前家電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有序的壟斷競爭格局,也就是在某一個家電行業中留下數家實力相當的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由於市場趨於飽和,企業之間也無法通過價格競爭來顯著擴大市場份額,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是通過服務和產品差異化來競爭。反應到企業主業的營收上來說是基數較大,穩定增長,但比例趨緩。
小米是以通訊器材起步的企業,它一開始就表現出一家創新企業的姿態進入到大眾視野,以優良的品質和不尋常的銷售通路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在這五年間,也是中國智能化手機快速發展的時期,藉助這股東風,小米營收表現優異,但也同時遇到過度競爭的局面。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的競爭空前激烈,但各品牌之間性能的差異並不大,競爭的主要模式還是以價格為主要的媒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某個品牌發布新機型,在市場上引起轟動,就會給這個品牌帶來足夠多的關注度,隨之而來的就是營收的大幅上升。在這五年間,小米營收雖然上升速度很快,但也同時遇到其他品牌的競爭,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價格競爭也必不可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五年間,雖然小米的營收從2013年佔格力的25%上升到今天佔格力的87%,但它的淨利潤比例並沒有水漲船高。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的淨利潤 是211.18 億元,小米經調整利潤則僅有 67.01 億元。這種格局與五年前相比較並沒有改變什麼。
五年的時間對於一個自然人來說過去的很快,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卻又是一個漫長的時間,因為不同的發展時期遇到的問題也是不相同的。正當年的格力與年輕的小米在這五年間的發展恰恰都要經歷自己的發展瓶頸,它們遇到的問題也是中國家電行業和通訊器材行業遇到的問題,如何更好的維持行業的繁榮相互之間更有借鑑的作用。
家電行業從無序競爭過渡到壟斷競爭的過程也將是通訊器材必將走過的路,而通訊器材在銷售通路上的創新思路又將給家電行業提供各種不同的選擇。我想這也許就是這場五年賭約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