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圖片)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趙喆 本月,格力與小米五年前定下的10億天價賭約的謎底即將揭曉。雖最終勝負未知,但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日前召開的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宣布格力2018年營收增長超500億元,將達到2000億,系提前鎖定勝局。不過,年會上董明珠再次表示這場賭局「沒有什麼意義」,由於兩家分別屬於實體企業和網際網路輕資產企業,因而不具有可比性。
玩笑開大了:五年前的10億賭約
回望2013年,董明珠和雷軍分別憑藉格力電器和小米的出色成績,被央視財經評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在活動頒獎禮上,董明珠和雷軍圍繞兩家企業經營模式展開一番爭論,董明珠斥責小米依靠外界、沒有自己的工廠;雷軍則稱格力「攤子大」,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
在打了「嘴仗」之後,雷軍發起賭註:「『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要看未來五年。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輸我一塊錢就行。」而董明珠憑藉當時格力22年的基礎和科技創新研發的能力,霸氣回應道:「一塊錢不要在那說。第一,不可能;第二,要賭不是1個億,我跟你賭10個億」。當時,雷軍還請作為頒獎嘉賓的馬雲作為「擔保人」,以支付寶為此賭注擔保。
這場10億賭約,在許下之時就備受業界和媒體的關注。但回顧當時的場景,兩位當事人似乎都並未當真。彼時剛成立三年的小米「初生牛犢」,雷軍本意只是「1元」的玩笑,然而心直口快的董明珠則絲毫不把小米放在眼裡,故隨口一言,要玩就玩大的,把賭注推至10億的高價。不過,堂堂知名企業的CEO,豈能在公開場合下說話不算話,雷軍為表示對「小米模式」的信心,應下了這場天價賭約。自此,兩家本屬於不同賽道的企業不斷被「相提並論」。
正面較量還是盲目開戰?
5年來,兩家企業因一場玩笑式的賭約被綁在一起。兩位CEO在接受採訪時,也往往免不了談及對方的企業,不論是競爭還是合作。
小米生態圈十分龐大,在硬體方面,除手機之外還包括電視、路由器、空氣淨化器等智能產品。2014年,即賭註定下的第二年,小米以12.66億元入股美的,持有美的1.29%的股份,雙方將在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移動網際網路電商業務方面開展合作。2017年,小米委託長虹生產,將推出「米家全變頻空調」。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關於「未來有無可能與小米合作,接受小米委託生產空調」的問題,董明珠則回應:「格力是擁有自己品牌的,而且在國際上是個非常響亮的品牌,我們只會把這個名牌越做越大,如果雷軍這麼熱愛空調的話,希望他跟長虹的合作能長久。」小米在合作商的選擇,以及董明珠接受採訪時的態度,都暗示著兩家競爭的可能要多於合作。
2015年,格力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採訪時,關於「有沒有要向小米學習的地方」一問,董明珠表示:「我(格力)是創造型的,而不是模仿型的企業,不想採用所謂的飢餓營銷。」可見老牌實體經濟格力依舊看不上「小米模式」。不過,預計賣出億臺「色界手機」的格力,最終僅以數十萬的銷量「被打臉」。儘管後來格力手機又推出新品,但銷量依舊並不可觀。
不知兩家企業是有意開拓新的業務版圖,還是在10億賭約之下開展的競爭,總體看來,兩家都沒有嘗到什麼「甜頭」。就如馬雲在浙商總會年會上對雷軍所謂的「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的「風口論」進行反駁:「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選擇發展什麼樣的業務,自然是企業自身的戰略選擇,不過,這種選擇應該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
相互成就
在賭約之下,兩家企業的行為似乎矛頭互相指向對方,但不論怎麼說,也算是「無心插柳」,二者在一定意義上彼此成就。
這五年期間,小米的發展有目共睹。小米的營收額從2013年的265.83億元增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1304.94億元。小米實現了近乎五倍的增長。而格力由於基數大,則從2013年的1200.43億元增值2018年第三季度的1486.99億元。小米與格力的差距越來越小,從增速來看,小米堪稱贏家,成立8年於港股上市。小米可穿戴設備2018第三季度出貨量以690萬部超過蘋果的420萬部,位居第一。
至今成立27年的格力也穩步增長,且欲開啟更大事業版圖。不久前,董明珠定下格力到2023年實現6000億元的目標。董明珠稱未來的格力將會有幾個主業:第一是空調;其次是智能裝備;第三是鑄造。「格力會在維持主業高速發展不變的情況下,大力開展多元化經營,使得格力的營收不斷增長。」董明珠意在打造一個多元的格力。五年之賭約,如不出意外,格力獲得勝利;下個五年,格力能否實現6000億的目標,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