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發布最新通識教育教材 為本科生必修課教材,注重多學科...

2020-12-12 騰訊網

10月22日上午,深圳大學舉行通識教材新書發布會,正式發布由該校知名教授團隊編寫出版的通識教育教材《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依託該套教材,深圳大學精心打造本科生 「領航講座」,作為本科生「創新創業類課程」必修課。

該套教材精心選編適合本科大一新生選讀的科學文獻。《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由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人文學院院長、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高建平主編,文選覆蓋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等領域;《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謝和平主編,文選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計算機、電子信息、醫學及建築學等研究領域。兩本導讀致力於讓大學新生對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經典有概略性了解,有利於培養興趣和激發創造力,促進自由而全面的潛能發展,為大學生進一步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提供入門級嚮導,可供普通高等院校文、理、工、醫等各專業本科一年級大學生閱讀學習,也可作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通識課程的教材。

深圳大學副校長徐晨介紹,立德樹人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通識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深圳大學非常重視通識教育建設,於2019年12月頒布實施了《深圳大學一流本科教育行動方案(2020-2025)》,明確了學校的建設目標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確立學校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構建世界領先、國內一流、深大特色的本科教育體系,形成「品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掌握」的育人新格局,打造「通識教育、專業培養、特色發展」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這套通識教育經典導讀教材的出版恰逢其時。」徐晨說。

據深圳大學教務部主任袁磊介紹,深圳大學注重把多學科知識素養的教育體現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因此編寫出版了這套通識教育教材。 《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主編謝和平說:「深大全面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促進本科生的基礎知識和多學科知識面,使學生具有迎接未來挑戰的知識和能力,成為更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這是學校編寫這套『經典導讀』的初衷。」《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主編高建平說:「這本書的編輯出版,也是一個嶄新的和有益的嘗試。書出來了,不是一項工程的結束,而是新的工作的開始。」

作為送給新生的「開學禮物」,深圳大學將經典教材轉化為課程資源,依託該套教材精心打造本科生「領航講座」,以系列講座形式為新生提供與知名教授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提供實體課堂和線上學習。據介紹,「領航講座」已納入深圳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自2020級本科生開始開設,為本科課程體系中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必修課。「領航講座」於發布會當天下午首次開講,由《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主編高建平主講。

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版社向深圳大學圖書館贈書。清華大學出版社社長宗俊峰表示,今年是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是深圳大學高水平大學第二期建設第一年,也是清華大學出版社成立40周年,「我們出版新書為之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清華社願以深圳改革開放40年為契機,深入參與深大的教學改革計劃,提供優質出版服務,為深圳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貢獻力量。」

(通訊員 王若琳 紀盈 梁柏詩)

相關焦點

  • 深圳大學發布最新通識教育教材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王若琳 紀盈 梁柏詩 10月22日,深圳大學舉行通識教材新書發布會,正式發布由該校知名教授團隊編寫出版的通識教育教材《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
  • 武漢大學開設全校通識教育必修課 對新生啟蒙教育
    ­  7226位武漢大學新生的大學生活將以「經典悅讀」的方式提前開始。7月31日,武漢大學對外發布稱,與校長竇賢康院士籤發的「高顏值」錄取通知書同時寄出的,還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與《自然科學經典導引》(以下簡稱「導引」)兩本通識教育必修課教材。
  • 武漢大學:通識教材和錄取通知書同時發出
    7226位武漢大學新生的大學生活將以「經典悅讀」的方式提前開始。7月31日,武漢大學對外發布稱,與校長竇賢康院士籤發的「高顏值」錄取通知書同時寄出的,還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與《自然科學經典導引》(以下簡稱「導引」)兩本通識教育必修課教材。
  • 香港通識教材作出修訂,刪除「煽暴」等表述
    近日,多家接受香港教育局專業諮詢服務的出版社陸續發布修訂後的通識教材。其中「今日香港」單元的修訂最為明顯,包括刪除、修改「煽暴」表述、修訂多幅諷刺漫畫等,並指出違法行為須承擔法律刑責。這次修改可讓煽動「港獨」、暴力的言論在校園絕跡,並增加學生對於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
  • 香港通識教材作出修訂,刪除「煽暴」等表述
    近日,多家接受香港教育局專業諮詢服務的出版社陸續發布修訂後的通識教材。  《大公報》評論認為,對通識科教材的專業評審要看教材有沒有包含價值教育內容,第一就是是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明文規定,重視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注重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各項核心價值,包括具有國民身份認同和愛國心。
  • 山東大學將四書五經納入新生必修課 實施通識教育
    山東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王憲華給記者解開了謎底——山大想把興隆山校區建成通識教育基地。王憲華說,為更好地實施通識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山大決定在原有全校文化素質教育通選課的基礎上,規劃和設置本科生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劃分為國學修養、創新創業、藝術審美、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等7個模塊。
  • 武大向全校開通識必修課 教材和通知書同時發出
    (原標題:武大首次向全校開通識教育必修課,教材和錄取通知書同時發出)
  • 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大學英語改革
    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結合,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方面的課程,培養出的學生既有廣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個學科的底蘊,又有深厚的本學科、本專業知識。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等著名學府,本科階段前兩年課程幾乎都是所謂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後兩年和研究生階段學的才是專業知識。在我國內地,通識教育近年來也因其獨到的優勢開始為人們所重視。
  • 哈佛再推通識教育改革:越是頂尖大學,越重視本科教育
    第一種模式是以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為代表,強調通識課程的內容應該遵循「通」、而非「精」的原則,以激發同學們自由探索和鑽研的興趣,並不需要教授專業性特別強的知識,淺嘗輒止即可;第二種模式則是分布式課程模式,以耶魯大學為代表,需要學生從不同的院系中選擇課程,探索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和內容。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近年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問題突出,統領性原則和理念被肢解、學科結構不平衡。今年秋季,哈佛大學啟動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在當今世界智慧地生活,使他們成長為深思熟慮、富有貢獻的社會成員。
  • ​陳綺:美國當代大學經典教育初探——以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下的經典教育為例
    哈佛大學最早的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是在19世紀末美國內戰後,正值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重大變革階段。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艾略特(Charles Eliot)取消所有必修課,建立「自由選修制度」(free electives)。他對學生的尊重和對自由教育的倡導,為後來通識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因此,一般認為,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應當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通識」,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二是「博雅」,在專業培養之外更要注重培育人的性情、興趣和趣味;三是「全人」,實現人格的健康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理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共識,在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方面也取得了諸多重要的進展。
  • 我們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
    近二十年來,通識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發展勢頭可謂突飛猛進。《「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借鑑國外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經驗,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為代表的一批國內高校先後成立了通識教育機構,競相開展通識課程體系建設。
  • 科學網—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更高標準
    曾有一名理科生因為無法通過文科通識課,寫了一封感人的信向老師求饒;也有修讀心理學的外專業學生啃不動厚厚的四冊英文專業教材,集體向教務部門要求降低難度。 這些都發生在中大的通識教育課堂上,如此之嚴格,在一些大學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陳春聲和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甘陽看來,「本質上,通識教育就意味著更高標準」。
  • 用社交媒體湊教材,香港通識教育非改不可
    香港通識科教育一向備受詬病,近日「團結香港基金」發布研究報告,直陳教材欠監管、課程重論述輕內容等弊端。有識之士疾呼,這樣的「通識科」必須改變,呼籲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改革考評模式和高校招生辦法。把這麼多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信息編進教材,在課堂上講授給未成年學生,實在不知道編寫者居心何在。難道真是缺少理性、科學、準確的素材麼?當然不是。閱讀過這些教材的人都知道,大量引用未核實、無定論的信息,在取材製作上不是依靠知識,而是預設立場、觀點先行,這恐怕是香港通識教材獨有的奇觀,堪稱世所罕見。
  • 用社交媒體湊教材,香港通識教育非改不可
    香港通識科教育一向備受詬病,近日「團結香港基金」發布研究報告,直陳教材欠監管、課程重論述輕內容等弊端。有識之士疾呼,這樣的「通識科」必須改變,呼籲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改革考評模式和高校招生辦法。2019年英國路透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一項對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只有23%的人信任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把這麼多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信息編進教材,在課堂上講授給未成年學生,實在不知道編寫者居心何在。難道真是缺少理性、科學、準確的素材麼?當然不是。
  • 通識教育改革 漢語必修課重進中國人民大學課堂
    通識教育改革 漢語必修課重進中國人民大學課堂 2008年09月18日 10:18 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發表評論   從這學期開始,大學漢語課程將作為通識教育必修課進入中國人民大學
  • 香港「通識教材」裡,夾了這些私貨!
    更有專家認為,反對派綁架「通識教育」是製造「廢青」的罪魁禍首。港媒舉例指出,學校「通識教育」存在漏洞,教材渲染「毒素」,涉嫌灌輸仇警、鼓吹「佔中」、歪曲事實、立論主觀、美化違法等問題,恐成「政治宣傳品」。據香港《文匯報》8月21日報導,特區推行10年的高中通識科持續引發爭議。
  • 浙江大學發布通識教育白皮書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 黃錚澤攝影 朱原之6月3日,浙江大學首次發布本校通識教育白皮書。面對未來教育教學變革和時代新人培養要求,浙江大學在白皮書中提出,將進一步發揮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的優勢,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為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對學生全球視野、卓越能力素質的培養,加快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核心要求是「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在文明的傳承和傳統的延續方面,「強調廣博的知識教育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是中西方文化演進的共通之處。[1]我國傳統儒家學派以「六經」為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在西方,通識教育傳統源自於古希臘文化,算術、幾何、天文學、音樂「四藝」,以及文法、修辭、辯證法「三藝」,經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以「七藝」為基本科目的自由教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