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浙江大學發布通識教育白皮書

2020-12-12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 黃錚澤

攝影 朱原之

6月3日,浙江大學首次發布本校通識教育白皮書。白皮書從歷史與實踐、展望與變革、戰略與舉措,全面介紹了富有浙大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系統梳理了浙大在通識教育領域的培養模式、培養路徑、管理機制、課程體系。白皮書披露了浙江大學未來通識教育的具體路徑和一攬子舉措。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黨委副書記鄔小撐出席發布會。為更好解讀《浙江大學通識教育白皮書》,羅建紅、鄔小撐及本科生院院長張光新、教務處處長胡吉明、人文學院教授陶然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浙江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實踐

基於對家國情懷與全球擔當的深刻認識,浙江大學持續開展了通識教育改革,這段歷史可以追溯到浙大辦學伊始。從求是書院的「博通格致」到抗戰時期的「各具專長、俾成全才」,從建國之後的「理工結合、專中求通」到四校融合後的「知識、能力、素質(KAQ)」並重,為完善19世紀、20世紀的通識教育貢獻了浙大的成功經驗。

進入21世紀,學校開展了三次教育教學大討論,形成了「知識、能力、素質、人格」並重的KAQ2.0全人教育共識。浙江大學的通識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帶領學生感悟綜合交叉的知識、鍛鍊全球發展的能力、涵育人文科學的素質、培養奉獻家國的人格,推動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交叉培養的深度融合。

浙江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堅持以教育思想引領教育改革,在通識教育目標和理念上始終一脈相承並且與時俱進,通識教育創新實踐不斷立體展開並向縱深推進。白皮書顯示,浙大特色的通識教育改革實踐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培養模式、培養路徑、管理機制、課程體系等四方面,並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造了兩個「第一」:浙江大學於2006年首先在國內實施全校性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浙江大學於2008年在全國率先成立本科生院,統籌全校本科教學資源。

具體而言,在培養模式的創新上,經過十餘年的實踐,大類培養模式進一步優化。在培養路徑上,浙江大學實施四課堂實質性融通。第一課堂以課程教學為載體,第二、三、四課堂以系列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載體,並通過四課堂銜接融通,深入探索協同管理、課程教育、實踐訓練、孵化落地「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助力學生未來發展。

在管理機制創新方面,宏觀層面看,本科生院統籌全校本科教學資源,並在本科生院下設求是學院,負責通專跨培養模式下的低年級學生管理,形成了「一橫多縱」的學生管理機制。中觀層面看,2016年學校成立通識教育中心,並於2018年成立通識教育專家委員會、通識教育推進工作組和通識課程建設小組,具體推進通識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在創新課程體系上,浙江大學構建了涵蓋「通」「專」「跨」的本科課程體系,推進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目前,學校的通識課程體系由通識必修課程和通識選修課程組成,前者包含了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計算機類、創新創業類、自然科學類等6類,後者則包含了中華傳統、世界文明、當代社會、科技創新、文藝審美、生命探索和博雅技藝等「6+1」類。通識選修課程體系聚焦當代中國問題研究,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

●浙江大學積極迎接學習2.0時代

《浙江大學通識教育白皮書》對未來教育教學變革作出了新判斷。白皮書指出,在全人教育理念、信息科學技術、資源共享需求的聯合驅動下,高等教育從教育供給和學習需求兩側都進階到了學習2.0時代,人機將共生共存,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協同的模式促使我們不斷向學習領域延伸,構建教與學增強的新空間。

面對未來教育教學變革和時代新人培養要求,浙江大學在白皮書中提出,將進一步發揮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的優勢,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為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對學生全球視野、卓越能力素質的培養,加快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核心要求是「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就通識教育而言,面向學習2.0的浙江大學通識教育著眼全人教育,培養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兼備的全面發展的人,旨在倡導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實現德智體美勞相互促進與協調發展。白皮書從致力於傳授寬厚的知識、鍛鍊卓越的能力、培育全面的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深刻思考教育新範式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

●浙江大學提出通識教育的一攬子舉措

如何將21世紀的通識教育推向更高水平,浙江大學發布的通識教育白皮書作了清晰的規劃。具體從「紮根鑄魂、強身塑心」「開環辦學、整合培養」「通專融合、交叉融通」「全員覆蓋、全球學成」四個維度,提出「一攬子」舉措。

○從紮根鑄魂、強身塑心方面看,浙江大學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文體教育的深度融合,強化四個課堂的銜接融通。

改革思政課程,進一步推動「專家大報告+教師重點專題講授+學生研究性學習+現場教學」的教學模式,加強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功能;推動公共體育教育改革,增加體育課程學時,新增高年級體育必修課,實現課堂專項教學、專項輔導、體質測試和體育競賽相結合的體育課程改革;加強「文藝審美」與「博雅技藝」課程模塊建設,豐富傳統文化藝術節活動,加強文藝社團建設,加強設施條件建設,新建藝術文化空間。

○從開環辦學、整合培養方面看,浙江大學將秉持開放、開環、開源的「三開」原則,構建開環整合的人才培養新路徑,推進通識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具體而言就是打通學科,打通課堂,打通教學和科研。白皮書還披露了浙江大學做好開環整合的關鍵法寶是,繼續優化本科生院建制,進一步完善「一橫多縱」的學生管理模式,強化「部門協同」與「院系主體」的管理體系,不斷優化求是學院與專業院系的協同關係,提升竺可楨學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力。

針對開環整合,未來浙江大學還將加強緊缺類課程、核心課程等教學資源建設,在現有「6+1」類通識選修課程體系基礎上,點面結合推進緊缺通識課程建設,基於大人文、大科學等概念設計一批課程,進一步推動本校高水平師資或引進國內外名師開設高質量通識課程;聚焦於通識核心課程等優質通識課程,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據統計,自2018年啟動新一輪通識教育改革以來,學校新開設或更新通識教育課程286門,約佔全校通識選修課程的三分之二。

針對「6+1」的「1」,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設計「博雅技藝」課程類別,加強浙江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環節,目前共有課程39門,以培養學生表達溝通、社會調查、工程實踐與藝術實踐的能力,為知識向能力、素質轉化搭建學習橋梁,踐行「知行合一」。如《打開藝術之門》系列藝術實踐類課程,通過對藝術的觀察、實踐與體悟,提高學生的心意境界,激發情懷與創意。

浙江大學將加強優質在線資源的建設、引進和利用,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共建共享優質資源。持續發揮學科建設對本科專業教學的資源集聚優勢,加快打造「學在浙大」教學平臺,全力支撐課堂教學過程管理,助推基於學習2.0的教育教學改革。

針對開環整合的政策保障,白皮書披露了浙江大學將建立健全通識教育教學顯性化的保障激勵政策,從教學工作量、教學津貼、助教配備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

○從通專融合、交叉融通方面看,浙江大學將以優勢學科為依託,打造符合通識教育要求的寬口徑、複合型一流專業集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學在2019級培養方案中專門增設「跨專業模塊」;另外,學校還推出「微輔修」課程項目,引導學生進行跨專業學習,通過修讀10-15學分的相應課程,幫助學生構建多學科交叉複合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目前新推出的微輔修專業已有62個。

○從全員覆蓋、全球學成方面看,浙江大學聚焦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國際化能力培養及學生全球競爭力提升,大力推進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浙江大學充分發揮國際校區的引領輻射作用,進一步優化國際校區東西方融合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養成教育並重的全人教育體系。

白皮書披露,到2021年左右實現為每位學生提供參加境外交流學習的機會。努力打造深度國際化教育培養新格局,在「第四課堂」的基礎上,增設「國際化模塊」,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化教育培養體系,到2022年左右每個專業至少開拓1個國際聯培項目。

相關焦點

  • 浙江財經大學「三三制」人文通識教育探索與實踐
    專業鑄才通識育人 「全才」之思行「全人」之道  ——浙江財經大學「三三制」人文通識教育探索與實踐  2019年3至5月,浙江財經大學的人文通識課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經典》開啟了學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寫作計劃——「現代文學名家傳」項目,吸引了來自全校各專業
  • 大學通識教育方興未艾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道路,既借鑑國外大學通識教育積累的豐富經驗,又立足中國文化大地自主進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摸索出了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和推進舉措。通識教育改革具有強大的「溢出」效應,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使學生開闊了學術視野,增加了對於學習全過程的反思意識,同時加強了對學生可遷移能力的訓練,這些學習與訓練能夠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深入專業教育的學習。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2008-06-18   在五月份舉行的「面對時代挑戰的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大學通識教育論壇」上,來自53所高校的130名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研討。
  • 【熱點發布】關於通識 | 伴你大學四年的「必修」通識教育中心
    在張家界學院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一定會遇上通識!你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麼是通識教育?為什麼要接受通識教育?學院為了適應社會新的發展趨勢,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總體要求下,於2010年7月成立通識教育部(2018年5月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在「大通識」理論場域中,通識教育泛指專業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它以廣博、高雅、因材施教為目標。
  • 深圳大學發布最新通識教育教材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王若琳 紀盈 梁柏詩 10月22日,深圳大學舉行通識教材新書發布會,正式發布由該校知名教授團隊編寫出版的通識教育教材《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290餘所高校的相關校領導、通識教育管理者、通識課程教師、研究學者等近千人參會。
  • 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實驗失敗了嗎?
    近年來國內一批知名高校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通識教育計劃,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復旦大學的住宿書院、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等。那麼什麼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也常作「博雅教育」,對應的英文表述都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 , 在中文裡卻常被誤解為文科教育。
  • 浙商銀行聯合浙江大學 發布銀行業首份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白皮書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2月23日,浙商銀行、易企銀科技聯合浙江大學、趣鏈科技、之江實驗室共同發布《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白皮書(2020)》(下稱《白皮書》)。浙商銀行行長徐仁豔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信息學部主任陳純,共同為「浙江大學-浙商銀行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據悉,這是銀行業內首份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白皮書,聚焦於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創新應用,梳理銀行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應用場景中的創新實踐案例,並進一步提出了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業務標準以及應用標準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近年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問題突出,統領性原則和理念被肢解、學科結構不平衡。今年秋季,哈佛大學啟動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在當今世界智慧地生活,使他們成長為深思熟慮、富有貢獻的社會成員。
  • 脫大脫水,通識教育進入新階段
    不久前,武漢大學宣布,新學期將開設兩門基礎通識必修課程——「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旨在對新生進行啟蒙性質的通識教育,養成君子人格。據媒體報導,這是武漢大學建校以來首次開設全校通識教育必修課,在國內屬首創。  無獨有偶。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目前,應中山大學甘陽教授邀請,我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上做了一個主題報告。結合最近對國內部分一流大學校長以及學院院長的訪談和自身經歷,我談一些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思考。   通識教育的定位  1.
  • 深圳大學發布最新通識教育教材 為本科生必修課教材,注重多學科...
    10月22日上午,深圳大學舉行通識教材新書發布會,正式發布由該校知名教授團隊編寫出版的通識教育教材《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依託該套教材,深圳大學精心打造本科生 「領航講座」,作為本科生「創新創業類課程」必修課。
  • 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在武漢成立
    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在武漢成立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4日 16:39 來源:中新網湖北 武漢商學院黨委書記劉志輝在閉幕式上宣布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成立  與會學者圍繞通識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通識教育與當代科技發展、通識教育的運行與保障、通識教育與當代公共健康、現代教育技術與通識課程開發、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等主題開展研討,同時宣布成立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國際聯盟,推進應用型高校的通識教育在後疫情時代向縱深發展。
  • 大學教育改革已經走在路上,這條路通往的方向便是通識教育!
    提起中國的教育,話題從最開始的「義務教育」、「素質教育」、「教育改革」兜兜轉轉,時至今日,仍沒有甩掉「應試教育」的標籤。中國的大學教育需要改變,到底什麼才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嗎?6月份,教育部在成都召開的本科教育會議中,首次提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本」。
  • 「中國石化奉獻在浙江」白皮書發布
    「這是中國石化在浙江的24小時。」中國石化浙江石油黨委書記李玉杏說。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石化鎮海煉化、浙江石油、寧波工程、燃料油浙江分公司、潤滑油浙江分公司、管道儲運寧波輸油處、化銷寧波公司、中石化浙江舟山有限公司等8家駐浙企業今天在杭聯合發布「中國石化奉獻在浙江」白皮書。
  • 武漢大學開設全校通識教育必修課 對新生啟蒙教育
    ­  7226位武漢大學新生的大學生活將以「經典悅讀」的方式提前開始。7月31日,武漢大學對外發布稱,與校長竇賢康院士籤發的「高顏值」錄取通知書同時寄出的,還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與《自然科學經典導引》(以下簡稱「導引」)兩本通識教育必修課教材。
  • 什麼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
  • 甘陽:中國大學怎麼靜下來?通識教育!
    美國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一般都是歸緣於哥倫比亞大學,1920年左右,當時的通識教育僅僅是一兩個教師自己開了這個課,大概經過二十多年才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芝加哥大學也一樣,起先通識教育辯論引起學校的分裂,校長和教授發生了嚴重衝突,也是經歷二十年左右才清晰。所以我們希望學員們十年以後都成為高校的主力軍,自覺投入到通識教育中。十年以來發生的比較大的變化是什麼?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篇文章對美國通識教育的認識並不全面,因為美國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所謂的「思辨與表達」是推行美國價值觀的手段和方式。一般而言,現代意義上的美國通識教育以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為標誌。1945年,哈佛大學發布了一份名為「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報告(中譯本為《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
  • 大學按大類招生是通識教育的革命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今年浙江大學首次實行「按學院大類招生,按大類培養」,考生無需報具體專業,只報「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等學院即可。招生門類從去年的85個減少到40個。學生入學後,經過1~2年的「通識教育」,再確認主修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