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中國大學怎麼靜下來?通識教育!

2020-12-12 澎湃新聞
7月10日,由北大、清華、復旦、中山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文化論壇通識教育暑期講習班」在北大開幕,中國文化論壇理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甘陽發表了演講。

此後的六天中,來自全國各地的281名學員在北大接受通識教育,跟隨五位授課導師研讀經典作品。事實上,在北大二教101教室裡,來聽課的人遠遠不止281名,旁聽者坐滿了教室的臺階。

「中國文化論壇」已經辦了10年,
但甘陽認為,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大學的浮躁和功利心太重。我們要以從容的心態,從長遠來考慮大學的建設,要讓大學靜下來。」

甘陽

通識教育是一件非常長的事情,10年、20年左右才能真正見成效。美國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一般都是歸緣於哥倫比亞大學,1920年左右,當時的通識教育僅僅是一兩個教師自己開了這個課,大概經過二十多年才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芝加哥大學也一樣,起先通識教育辯論引起學校的分裂,校長和教授發生了嚴重衝突,也是經歷二十年左右才清晰。所以我們希望學員們十年以後都成為高校的主力軍,自覺投入到通識教育中。

十年以來發生的比較大的變化是什麼?十年前,中國文化論壇會議的名字叫「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並沒有叫「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我們在籌備的時候一直都是用「通識教育」,但是很多領導和我們打招呼——通識教育這個詞在十年前仍然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詞,甚至有政治不正確的嫌疑。當時名譽主席韋鈺先生建議避免爭論,所以我們改用「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十年後不一樣了,今天上午,所有校長的致辭都用的是「通識教育」。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一次是由四所大學聯合主辦,並且在這期間四所學校可能會在通識教育中形成某種合作機制。為什麼這四所學校現在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共識?因為這些學校都經過較長的實驗,有相同的基礎。

經典閱讀為什麼重要?

這四所學校的努力點全部都在於提高課程的質量上。例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雖然成立僅僅一年,但一年來的課程質量已經完全變了模樣。第一,所有的課程都是30人的小班,第二,所有的課程都有非常強的閱讀寫作的要求,包括討論。這些通識課要求學生付出和專業課一樣的時間。這些都表明在一些主要的大學,通識教育已經走出了還在討論一些外延性問題的狀態,到了具體的探討怎麼上課的階段了。

2014年9月,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實驗區」新雅書院成立,右一為書院總監甘陽

當然,從全國來說肯定是不平衡的,很多學校由於師資的問題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問題,不大能達到這樣一個狀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並不需要強制。但基本的共識,最好的「985」大學應該開展通識教育,而且課程需要達到基本的要求。

其實開什麼課不重要,關鍵是誰來講?怎麼講?如果沒有合適的教師,光是做規劃沒有用。我們發現很多參加培訓的學員回去以後就成為學校通識教育的主力軍。有的時候,一個大學只要有一個老師在做通識教育,就會凝聚一批學生。

嚴格來說,通識教育應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這十年來,以暑期班為代表,很多教師都走在讀經典的路上。其中有一個目的:我們希望通過經典閱讀,培養一種超越急功近利、逐漸克服浮躁的心態。因為經典的閱讀不可能是快餐型的閱讀,它可以說完全「沒有用」。

讀《孟子》,能幫你找工作嗎?但是我們提倡在大學裡,要有一種「無用的知識」。這是到今天為止,歷屆暑期班仍然在做經典閱讀的原因。在大學裡,經典閱讀在通識課裡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經典讓你能夠學會比較深層的考慮問題,能夠有一個思維方式的變化產生,這是大學的真正目的。

我相信十年來通識教育的推動有一個比較大的成果——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影響到了大學、特別是文科的教學方式。現在年輕老師上課,無一例外都會以經典為中心,都會有討論課。我相信這是推動通識教育所帶來的成果。十年或十五年前,大學上基本上充滿了概論、導論性的知識,我們的本科生絕大部分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經典。

2001年初,我參與香港大學博士生的招生面試,非常吃驚,這些國內較好大學培養出來的碩士,考進大學之後的7年來,沒有完整讀過任何一本哲學書,都是道聽途說,看的都是二手材料。這種情況在今天已經基本上完全改變了。

以前我了解的一個基本情況是本科都不接觸經典,到研究生才開始讀,這個情況現在變化很大,我覺得這個大概是通識教育十年下來一個比較大的影響。

越是年輕的老師越能接受我們一直在提倡的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教學討論的方式。在「985」大學裡,討論課相當常見。十年下來,通識教育並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理念,比如小班討論的必要性,或者每兩周或者三周、四周一次作業,這些具體的做法在「985」大學中已經成為較基本的東西。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通識教育部分課程

大學的急功近利仍然是個問題

我感覺中國大學實際上是越來越好,尤其是「985」大學在最近六七年以來有明顯改善,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第一個,中國大學現在處於最有錢的階段。有錢未必是好事,但是沒有錢是真做不了事,通識教育也是要有資金來推動。第二,師資的更新。大概可以說,「985」大學,甚至一般地方院校進的師資都越來越好。基本上年輕的老師已經接受通識教育的觀念,對教學都是非常重視的。

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包括媒體也好,社會也好,對大學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變。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學生整體的人心向學、踏實讀書的總體狀態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大學的浮躁,急功近利,仍然是非常突出。

過分強調就業率必然導致以短期的功利化目標來衡量大學,而不大能有一個從容的心態,從長遠的心態來考慮大學的建設。這些討論仍然是我們十年前擔心的問題,大學靜不下來!當然這並不僅僅是大學本身的問題,與中國整體社會階段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好在現在中國大學裡面接受通識教育的學生,潛心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多。

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緊張度有衝突

通識教育是整個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個環節。中國大學,哪怕是最好的大學,包括北大、清華、復旦,某種意義上都存在通識教育的瓶頸,主要是並沒有整體推動本科教學改革。比如說,清華大學理工科學生的專業課功課極為沉重,這會導致學生拿不出足夠的時間來上通識課。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一個大的實驗就是要求專業課和通識課有一個平衡。新雅書院的學生非常辛苦,從建築學院、生命科學院等學院選出來的學生,他們學專業的課程功課就比一般的學生要重得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他們以同樣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非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這需要學生做出很大調整。所以,本科課程如果不做適當調整,通識教育很難繼續往下深入。

像美國哈佛大學這些一流大學,一個學期平均是4門課;芝加哥大學平均每個學期3門課。中國大學,包括北大、清華每個學期都是12門課,甚至有的上15門課。一個學期上4門課,在每門課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就要充分得多,肯定學得深入。相反一個學期12門課,每門課都在疲於奔命,都在應付。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大學要設這麼多課程?

實際上很多美國的教授到北大、復旦來授課,都很不理解中國大學為什麼要上這麼多專業課。這是通識教育比較深層次的問題,也是中國大學下一步改革的深層次問題。我有的時候在想,本科生專業課上得太多,受到太多僵化的束縛,會讓腦子很不靈活。

如果去檢查,會發現中國的很多專業課重合度非常高。理工科的教授跟我說,他們把所有的PPT放在一起,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課,前三分之一都是相同的。大家都認為要從頭開始,實際上這是浪費時間,很多課是可以砍掉的。如果本科的專業課程仍然按照傳統思維方式來設計進行的話,通識教育很難有更大發展。我希望這次四校組成聯盟能夠討論這些問題,能像十年前一樣達成比較大的共識。我們可以嘗試,可以試錯,但沒有必要什麼課程都上。

另外一個問題是十年前就提出,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變化:中國大學裡的商學院和法學院,甚至包括新聞學院,我認為都應該轉為「後本科職業學院」。我認為這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能夠做到那麼好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它的法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都是沒有本科的,甚至絕大多數醫學院都是沒有本科的。

如果美國的大學也像我們一樣,商學院、法學院都是在本科就有,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肯定完蛋,因為每個中產階級家庭都會計算:如果小孩18歲就可以進商學院、進法學院,四年就可以進企業,那為什麼還讓小孩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美國的本科教育完全不受這些功利的、職業的、專業學校的影響,這些法學院、商學院錄取的學生都在本科階段受到了很好的通識教育。

大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通識教育並不僅僅是一個局部性問題,我們要看到十年來它影響到本科教學的方式是正面的,同時也暴露出大學的很多矛盾。

「中國文化論壇」十年前的論文集今年再次出版

(以上內容節選自甘陽在第七屆中國文化論壇通識教育暑期講習班開幕式上的講話,由澎湃新聞記者趙振江整理,經授權發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最先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甘陽,如今從理論家變成了實踐者。2009年,他受聘於中山大學,出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大刀闊斧地革新教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甘陽直言,他目前更願意談通識教育的具體操作,而不是理念和理論。不管什麼模式、什麼提法都可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在於課程質量的提高。
  • 甘陽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甘陽教授開幕致辭節選【編者按】:在開幕致辭中,甘陽教授指出,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身體力行者,他和許多大學老師對中學的素質教育有所保留。
  •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培養「無專業精英」引爭議
    今年9月1日起才正式受薪於中山大學的著名學者甘陽走馬上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我敢說中大珠海模式將是全國高校最好的模式」,這位在短期內將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從基本無意識引向蓬勃開展的思想學術界風頭人物,如一陣從香港刮到廣東乃至全國的旋風。
  • 中山大學試驗通識教育 讚賞支持湧現質疑亦不斷
    今年9月1日起才正式受薪於中山大學的著名學者甘陽走馬上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我敢說中大珠海模式將是全國高校最好的模式」,這位在短期內將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從基本無意識引向蓬勃開展的思想學術界風頭人物,如一陣從香港刮到廣東乃至全國的旋風。這場在南方開啟的試驗直指中國高校教育的最深層矛盾,誰能預測其成效和趨勢?
  • 科學網—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更高標準
    這些都發生在中大的通識教育課堂上,如此之嚴格,在一些大學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陳春聲和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甘陽看來,「本質上,通識教育就意味著更高標準」。 2009年開始,中山大學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方案,共分為四大類: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人類基礎與經典閱讀,迄今已經建設起近200門核心課程。
  • 教育思考:高校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
    施一公解釋道,「美國頂尖大學對本科生的平均要求並不高,但會給頂尖的學生很多機會;而中國大學把本科專業的基本設置提得很高,這就減少了他們其他方面的發展空間。到了博士階段,這些『領頭雁』就會出現潛力不足的情況」。   解決這一問題,施一公和甘陽開出的「藥方」都是通識教育。從北大元培、復旦學院,到中山博雅、北航知行……十多年前,通識教育在中國大陸風生水起。
  • 專訪甘陽:古典學和中國學術共同體
    甘陽:過去十五年來,中國內地大學的通識教育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我把它稱為「運動」,因為它原先不是官方推動的,是我們下面老師學生自己做起來的。很長時間「通識教育」這個詞都不被承認,甚至遭到否定。《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甘陽、陳來、蘇力主編,2015年6月第二版,538頁,58.00元我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和芝加哥大學對我的影響有很大關係,特別是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那一代的理念,在通識教育上強調以古典和經典著作為核心,常被稱為「偉大著作(Great Books)模式」的通識教育。
  • 清華大學甘陽教授受聘我校兼職教授,做客博雅講堂
    甘陽教授,全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發起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思想界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圖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圖左)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圖右)2019年11月27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走進我校博雅講堂,在下沙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進行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主題講座。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副校長趙英軍出席了本次博雅講堂。
  • 甘陽:獨立思考從接觸原典開始(好文,強烈推薦)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學院總監讀書報:什麼是通識教育?這就是美國推動通識教育基本的大背景,是值得我們了解和借鑑的。  讀書報:我們常說的另一個概念是「通才教育」,請問它與「通識教育」是一回事嗎?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梅貽琦領導清華大學時,就以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為其治校理念的三大支柱,您怎麼理解「通才教育」的說法?  甘陽: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清華大學當然很成功。
  • 中山大學試水通識教改引發質疑(圖)
    今年9月1日起才正式受薪於中山大學的著名學者甘陽走馬上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我敢說中大珠海模式將是全國高校最好的模式」,這位在短期內將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從基本無意識引向蓬勃開展的思想學術界風頭人物,如一陣從香港刮到廣東乃至全國的旋風。這場在南方開啟的試驗直指中國高校教育的最深層矛盾,誰能預測其成效和趨勢?
  •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艱難實驗:成大學裡的「怪胎」
    通識教育在中國:艱難的實驗  從北大元培、復旦學院,到中山博雅、北航知行……通識教育一度在中國大陸風生水起。「通識」  「通識」不只是在大學期間學習足夠多的經典,而是培養一種能夠終身接受教育的能力[詳細]  復旦大學七年通識教育歷程,蘊含著一所百年名校的殫精竭慮,折射著中國本科教育體制的僵化與壁壘,也凝集了一批有擔當的教授的信念與執著  「原來的復旦學院相當於解體了嗎?」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他表示,這樣的理念既是國家教育方針與北大教育實踐的結合,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結合,還是北大的歷史傳統與新時期國家發展需要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結合。而開展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談到:大學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出一代一代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培養「人才」是希望他們能夠經世致用、實現科技強國。
  • 從北大元培到中山博雅 通識教育「通」向共「識」
    施一公解釋道,「美國頂尖大學對本科生的平均要求並不高,但會給頂尖的學生很多機會;而中國大學把本科專業的基本設置提得很高,這就減少了他們其他方面的發展空間。到了博士階段,這些『領頭雁』就會出現潛力不足的情況」。 解決這一問題,施一公和甘陽開出的「藥方」都是通識教育。
  •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培養無專業精英引爭議
    「全國高校中推行通識教育的,中山大學並非第一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都有好的探索,但我們的方案還是比較與眾不同的」。陳春聲認為,與國內其他院校展開的通識教育相比,中大這次推出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最大特點是強調通識教育的可持續性,要與現階段中國大學的教育教學體制平穩銜接。  「目前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多都有名無實。」
  • 第三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校長對話通識教育與「雙一流」建設在聯盟秘書長甘陽教授的主持下,林建華、邱勇、許寧生、羅俊、周葉中與廖瑞金圍繞「通識教育與『雙一流』建設」主題展開對話。林建華指出,中國大學有很強的專業教育傳統,這是大學教育的基石,也是研究型大學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道路,未來的大學教育不能丟棄這個基礎。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目前,應中山大學甘陽教授邀請,我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上做了一個主題報告。結合最近對國內部分一流大學校長以及學院院長的訪談和自身經歷,我談一些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思考。   通識教育的定位  1.
  • 國內最最頂尖的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即將成立,中山大學是四成員之一!
    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強世功教授、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項目主任曹莉教授、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主任孫向晨教授,中山大學通識教育部總監甘陽教授等出席會議。最最頂尖的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期間,中山大學校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會見了來賓一行,並與嘉賓合影留念。
  • 甘陽:現今中國社會最大問題是家長出了問題
    他對整個博雅學院的發展從頭到尾都非常地關心和參與,在推行全校通識教育方面,謝湜老師一直是我最主要的合作者。 其次,謝老師應該是中山大學所有老師裡面最早在《高等教育雜誌》上發表專門文章的人,他在其中討論和介紹了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經驗,以及他自己在珠海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所以我想,他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對博雅教育的理解,都和我非常地一致,所以這個院長人選非常理想。
  • 在中美最好的大學裡深耕數十年,這位教授說越新的教育越「垃圾」
    如今的甘陽有很多身份,但幾乎都繞不開關鍵字「通識教育」: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重慶大學博雅學院總監;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秘書長;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等等。2017年9月,清華大學宣布聘任原任新雅書院總監甘陽為新一任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談通識教育已有十餘年,自己也踐行了十餘年。
  • 重磅 | 中國傳媒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成立,眾多文化名家共襄盛舉
    揭牌儀式由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主持。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代表學校致辭。陳文申書記在致辭中,熱烈歡迎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業界精英蒞臨中國傳媒大學,為學校開展通識教育傳經送寶,獻計獻策。陳文申書記說,我們為通識教育中心揭牌,就是為因應時代的需要和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而邁出的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