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是一件非常長的事情,10年、20年左右才能真正見成效。美國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一般都是歸緣於哥倫比亞大學,1920年左右,當時的通識教育僅僅是一兩個教師自己開了這個課,大概經過二十多年才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芝加哥大學也一樣,起先通識教育辯論引起學校的分裂,校長和教授發生了嚴重衝突,也是經歷二十年左右才清晰。所以我們希望學員們十年以後都成為高校的主力軍,自覺投入到通識教育中。
十年以來發生的比較大的變化是什麼?十年前,中國文化論壇會議的名字叫「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並沒有叫「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我們在籌備的時候一直都是用「通識教育」,但是很多領導和我們打招呼——通識教育這個詞在十年前仍然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詞,甚至有政治不正確的嫌疑。當時名譽主席韋鈺先生建議避免爭論,所以我們改用「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十年後不一樣了,今天上午,所有校長的致辭都用的是「通識教育」。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一次是由四所大學聯合主辦,並且在這期間四所學校可能會在通識教育中形成某種合作機制。為什麼這四所學校現在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共識?因為這些學校都經過較長的實驗,有相同的基礎。
經典閱讀為什麼重要?這四所學校的努力點全部都在於提高課程的質量上。例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雖然成立僅僅一年,但一年來的課程質量已經完全變了模樣。第一,所有的課程都是30人的小班,第二,所有的課程都有非常強的閱讀寫作的要求,包括討論。這些通識課要求學生付出和專業課一樣的時間。這些都表明在一些主要的大學,通識教育已經走出了還在討論一些外延性問題的狀態,到了具體的探討怎麼上課的階段了。
2014年9月,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實驗區」新雅書院成立,右一為書院總監甘陽當然,從全國來說肯定是不平衡的,很多學校由於師資的問題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問題,不大能達到這樣一個狀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定位,並不需要強制。但基本的共識,最好的「985」大學應該開展通識教育,而且課程需要達到基本的要求。
其實開什麼課不重要,關鍵是誰來講?怎麼講?如果沒有合適的教師,光是做規劃沒有用。我們發現很多參加培訓的學員回去以後就成為學校通識教育的主力軍。有的時候,一個大學只要有一個老師在做通識教育,就會凝聚一批學生。
嚴格來說,通識教育應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這十年來,以暑期班為代表,很多教師都走在讀經典的路上。其中有一個目的:我們希望通過經典閱讀,培養一種超越急功近利、逐漸克服浮躁的心態。因為經典的閱讀不可能是快餐型的閱讀,它可以說完全「沒有用」。
讀《孟子》,能幫你找工作嗎?但是我們提倡在大學裡,要有一種「無用的知識」。這是到今天為止,歷屆暑期班仍然在做經典閱讀的原因。在大學裡,經典閱讀在通識課裡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經典讓你能夠學會比較深層的考慮問題,能夠有一個思維方式的變化產生,這是大學的真正目的。
我相信十年來通識教育的推動有一個比較大的成果——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影響到了大學、特別是文科的教學方式。現在年輕老師上課,無一例外都會以經典為中心,都會有討論課。我相信這是推動通識教育所帶來的成果。十年或十五年前,大學上基本上充滿了概論、導論性的知識,我們的本科生絕大部分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經典。
2001年初,我參與香港大學博士生的招生面試,非常吃驚,這些國內較好大學培養出來的碩士,考進大學之後的7年來,沒有完整讀過任何一本哲學書,都是道聽途說,看的都是二手材料。這種情況在今天已經基本上完全改變了。
以前我了解的一個基本情況是本科都不接觸經典,到研究生才開始讀,這個情況現在變化很大,我覺得這個大概是通識教育十年下來一個比較大的影響。
越是年輕的老師越能接受我們一直在提倡的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教學討論的方式。在「985」大學裡,討論課相當常見。十年下來,通識教育並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理念,比如小班討論的必要性,或者每兩周或者三周、四周一次作業,這些具體的做法在「985」大學中已經成為較基本的東西。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通識教育部分課程我感覺中國大學實際上是越來越好,尤其是「985」大學在最近六七年以來有明顯改善,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第一個,中國大學現在處於最有錢的階段。有錢未必是好事,但是沒有錢是真做不了事,通識教育也是要有資金來推動。第二,師資的更新。大概可以說,「985」大學,甚至一般地方院校進的師資都越來越好。基本上年輕的老師已經接受通識教育的觀念,對教學都是非常重視的。
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包括媒體也好,社會也好,對大學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變。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學生整體的人心向學、踏實讀書的總體狀態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大學的浮躁,急功近利,仍然是非常突出。
過分強調就業率必然導致以短期的功利化目標來衡量大學,而不大能有一個從容的心態,從長遠的心態來考慮大學的建設。這些討論仍然是我們十年前擔心的問題,大學靜不下來!當然這並不僅僅是大學本身的問題,與中國整體社會階段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好在現在中國大學裡面接受通識教育的學生,潛心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多。
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緊張度有衝突通識教育是整個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個環節。中國大學,哪怕是最好的大學,包括北大、清華、復旦,某種意義上都存在通識教育的瓶頸,主要是並沒有整體推動本科教學改革。比如說,清華大學理工科學生的專業課功課極為沉重,這會導致學生拿不出足夠的時間來上通識課。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一個大的實驗就是要求專業課和通識課有一個平衡。新雅書院的學生非常辛苦,從建築學院、生命科學院等學院選出來的學生,他們學專業的課程功課就比一般的學生要重得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他們以同樣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非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這需要學生做出很大調整。所以,本科課程如果不做適當調整,通識教育很難繼續往下深入。
像美國哈佛大學這些一流大學,一個學期平均是4門課;芝加哥大學平均每個學期3門課。中國大學,包括北大、清華每個學期都是12門課,甚至有的上15門課。一個學期上4門課,在每門課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就要充分得多,肯定學得深入。相反一個學期12門課,每門課都在疲於奔命,都在應付。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大學要設這麼多課程?
實際上很多美國的教授到北大、復旦來授課,都很不理解中國大學為什麼要上這麼多專業課。這是通識教育比較深層次的問題,也是中國大學下一步改革的深層次問題。我有的時候在想,本科生專業課上得太多,受到太多僵化的束縛,會讓腦子很不靈活。
如果去檢查,會發現中國的很多專業課重合度非常高。理工科的教授跟我說,他們把所有的PPT放在一起,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課,前三分之一都是相同的。大家都認為要從頭開始,實際上這是浪費時間,很多課是可以砍掉的。如果本科的專業課程仍然按照傳統思維方式來設計進行的話,通識教育很難有更大發展。我希望這次四校組成聯盟能夠討論這些問題,能像十年前一樣達成比較大的共識。我們可以嘗試,可以試錯,但沒有必要什麼課程都上。
另外一個問題是十年前就提出,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變化:中國大學裡的商學院和法學院,甚至包括新聞學院,我認為都應該轉為「後本科職業學院」。我認為這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能夠做到那麼好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它的法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都是沒有本科的,甚至絕大多數醫學院都是沒有本科的。
如果美國的大學也像我們一樣,商學院、法學院都是在本科就有,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肯定完蛋,因為每個中產階級家庭都會計算:如果小孩18歲就可以進商學院、進法學院,四年就可以進企業,那為什麼還讓小孩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美國的本科教育完全不受這些功利的、職業的、專業學校的影響,這些法學院、商學院錄取的學生都在本科階段受到了很好的通識教育。
大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通識教育並不僅僅是一個局部性問題,我們要看到十年來它影響到本科教學的方式是正面的,同時也暴露出大學的很多矛盾。
「中國文化論壇」十年前的論文集今年再次出版
(以上內容節選自甘陽在第七屆中國文化論壇通識教育暑期講習班開幕式上的講話,由澎湃新聞記者趙振江整理,經授權發布。)(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