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改革已經走在路上,這條路通往的方向便是通識教育!

2020-12-12 百家號

提起中國的教育,話題從最開始的「義務教育」、「素質教育」、「教育改革」兜兜轉轉,時至今日,仍沒有甩掉「應試教育」的標籤。中國的大學教育需要改變,到底什麼才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嗎?6月份,教育部在成都召開的本科教育會議中,首次提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本」。於此同時,被科研和教育制度所掩蓋了的學生和教育本身也該得到應有的重視了。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通識教育」於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有著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通識教育重在「育」而不是「教」,通識教育沒有關於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自己多樣化的選擇能夠得到自由的順其自然的學習和成長。通識教育是這樣一種教育,以其人文教育的氣質,超越了功利性與實用性。

大學教育改革已經走在路上,這條路通往的方向便是通識教育。我們國內一些大學也已經有了不少嘗試。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清華大學新雅學院、經管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浙江大學求是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復旦大學復旦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以及武漢大學全部本科生進行的通識教育改革等。雖然只是一小部分的學校採取了改革的舉措,但我們仍對於這些變化感到欣喜,因為這些教育改革的牽頭人邁出的一小步都會成為我國教育改革上的一大步。希望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沒有享受到的人文主義關懷,在未來的大學教育中,學生和教育將放在大學教育的首位,中國教育能夠早日撕掉「應試教育」的標籤。

相關焦點

  • 通識文獻 | 莊榮輝: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
    第三階段,我們發現八大領域課程永遠不夠,於是開始出現共同選修的一般性通識課程,到了改革第三年有另外一個任務來了,就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課程雖然不真正屬於通識素養,但是很重要,像語言表達、資訊,我不認為那是通識課程,但是很重要,所以增加了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近年來,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問題突出,統領性原則和理念被肢解、學科結構不平衡。今年秋季,哈佛大學啟動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在當今世界智慧地生活,使他們成長為深思熟慮、富有貢獻的社會成員。
  • 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大學英語改革
    原標題: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大學英語改革 作為在全國各高校普遍開展的語言類基礎課程,目前大學英語仍然局限於單一的語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訓。 筆者認為,以通識教育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實施渠道,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完善手段,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於歐洲,成形在美國。
  • 從香港暴亂事件檢討通識教育的改革方向
    從香港暴亂事件檢討通識教育的改革方向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有了課程的改革,才有教學、考試、教師發展、學校領導、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是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特點,也是優勢。因為新課程是為社會樹立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引領大家可以一致努力,達到一個新臺階。
  • 香港科大教授丁學良:「通識教育」已經落伍
    社科界著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此前應南科大之邀,領銜組織設計人文教育課程。根據國內多家媒體的報導,丁學良「將把通識教育課程引進南科大」。  通識教育?完全是誤解!在接受文匯報記者獨家採訪時,丁學良教授反覆強調,南科大即將實施的並非「通識教育」,而是「全面教育」,「這兩者之間並非名稱有差別,而是具有本質區別」。
  • 大學通識教育方興未艾
    日前,復旦大學召開了主題為「通識教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的第二屆通識教育研討會,來自120多所高校的近400人參會。從與會者在研討中的熱情投入可以看到大家已經將通識教育看作一項共同推動的事業。
  • 鄧飛:香港通識教育應先學後辯
    曾任港大校長的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早先曾調查指出,五成半受訪中學花費超過六成課時在「新課程」的4個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通識)上,變相擠壓了科學及科技等選修課的課時,又以通識科為例,課程著重文科,即使內含許多批判性思考,但缺乏實在的科學根據支撐。希望能通過課程改革「鬆綁」,給予學生更大空間選修心儀科目,推動香港理科教育「復興」。發言一出即引起香港社會不少贊同聲音。
  • 哈佛再推通識教育改革:越是頂尖大學,越重視本科教育
    提起通識教育,人們可能就會想到那本著名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沒錯,哈佛大學(下稱「哈佛」)已成為全球通識教育的先行者之一,該校通識教育的動作也因此備受世人矚目。隨著9月4日新學期的開始,哈佛也開始實施新的通識教育改革方案。
  • 博學雅正方能行穩致遠——中國海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啟示
    中國海洋大學教務處處長方奇志說。  為總結經驗、啟迪未來,2010年12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召開了第二屆本科教育教學研討會暨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專題研討會,對7年來在「通識為體、專業為用」這一教育理念指引下開展的通識教育改革工作進行總結、反思和研討,並對初具規模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優化。
  • 甘陽:中國大學怎麼靜下來?通識教育!
    我們發現很多參加培訓的學員回去以後就成為學校通識教育的主力軍。有的時候,一個大學只要有一個老師在做通識教育,就會凝聚一批學生。嚴格來說,通識教育應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這十年來,以暑期班為代表,很多教師都走在讀經典的路上。其中有一個目的:我們希望通過經典閱讀,培養一種超越急功近利、逐漸克服浮躁的心態。因為經典的閱讀不可能是快餐型的閱讀,它可以說完全「沒有用」。
  • ​陳綺:美國當代大學經典教育初探——以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下的經典教育為例
    哈佛大學最早的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是在19世紀末美國內戰後,正值美國高等教育體系重大變革階段。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艾略特(Charles Eliot)取消所有必修課,建立「自由選修制度」(free electives)。他對學生的尊重和對自由教育的倡導,為後來通識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 受中國985大學崛起刺激,日本重啟通識教育大改革?
    這次改革的關鍵就是取消了「一般教育」的概念,撤除對大學應該如何實施通識教育、學位所必需的通識學分數、通識教育教師的人事歸屬等具體規定,只保留鼓勵大學各自探索恰當的通識教育途徑的倡議。這時,多數大學早已對通識教育興味索然,甚至怨聲載道,政策上一旦鬆綁,他們紛紛撤銷了「教養部」。當時國立大學中唯有東京大學把專司本科前兩年通識教育的教養學部保留了下來。
  • 通識教育改革 漢語必修課重進中國人民大學課堂
    通識教育改革 漢語必修課重進中國人民大學課堂 2008年09月18日 10:18 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大學漢語課程將作為通識教育必修課進入中國人民大學07級本科生的課表。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通識教育的立體閉合型課程體系  以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中國政法大學於2005年正式啟動了通識教育改革。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學校提出了「打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建設「有法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有力地推動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育和發展。
  • 關於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思考
    又如,復旦大學在提出「堅持通識教育的培養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自我管理,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養的人才」的培養定位以後,全校開展通識教育,連專業課程都按照通識理念去設計。再如,南京大學在實行「三三制」改革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對人才培養目標做出重大調整。過去,南京大學一直致力於培養各個專業的專門人才,後來把這個目標改為培養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
  • 大學按大類招生是通識教育的革命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今年浙江大學首次實行「按學院大類招生,按大類培養」,考生無需報具體專業,只報「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等學院即可。招生門類從去年的85個減少到40個。學生入學後,經過1~2年的「通識教育」,再確認主修專業。
  • 第三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這一改革正是清華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從2013年開始,清華推出一系列通識課程,如基礎讀寫課程、基礎的理工認知課程、新生導引課、專業引導課和通識教育課等「大類課程」,並於2014年成立了新雅書院,作為小班教學、通識教育與住宿書院制度結合的試點。在清華,通識教育已經成為學校頂層設計中的主導性安排,即便艱難,學校也會不斷向這個方向努力。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2008-06-18   在五月份舉行的「面對時代挑戰的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大學通識教育論壇」上,來自53所高校的130名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研討。
  • 按大類招生是通識教育的革命
    今年浙江大學首次實行「按學院大類招生,按大類培養」,考生無需報具體專業,只報「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等學院即可。招生門類從去年的85個減少到40個。學生入學後,經過1~2年的「通識教育」,再確認主修專業。  這是中國大學的一場革命。  「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大學培養的首先是人,而不是工具。工具是被動的,必須等著別人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