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一教育 發布時間:
作者:第一教育 發布時間:
香港的通識課程,是2002年推出的「學會學習」三年制高中新課程的一部分。
因為是全新的課程,自2009年實施以來,教師們下了很大的工夫,社會上討論也不少,還引起了國外不少的注意。
說是全新的課程,也不準確。早在1992年,香港就開始設立類似的預科課程,不過採用的學校不多。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
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有了課程的改革,才有教學、考試、教師發展、學校領導、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是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特點,也是優勢。
因為新課程是為社會樹立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引領大家可以一致努力,達到一個新臺階。以美、英為代表的教育改革,幾乎集中在管理學校與教師身上,但是沒有指明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可以說是沒有具體提升方向和目標的教育改革,所以有點越弄越僵。
此其一。
通識課程的出現,是當時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社會已經變得非常多元多變;學生面對的前途,也是多元多變。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多元的,每個人應該有自己充分的發展空間。但是傳統的正規課程,集中在少數的科目,變成了一條狹窄的獨木橋,妨礙學生發揮多元潛能,妨礙他們進入多元社會的準備。這種情況,現在看得愈來愈清楚。
此其二。
當年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是相信學校教育的關鍵,在於學生的學習經歷。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也就是儘量拓寬那條獨木橋,是改革的主線索。其中一個具體做法,就是壓縮傳統的科目,開闢新的空間,讓學生多一點多元學習的空間。這裡面包括有「通識課程」「應用學習」「其他學習經歷」。
課程改革甚至把「科目」改稱為「學習領域」。這些新的領域的特點是,內容比較寬闊,學習方法不拘一格,因而教學與考評都需要有新的思維。
此其三。
香港的通識課程,包括四個方面: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技術與環境以及獨立專題探究。前三個方面下設六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當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學生還可以選擇上述「範圍」以外的專題。現在看來,離理想(例如學生自選課程)還差很遠很遠,但是在教育追趕社會的漫長過程中,香港算是走出了寶貴的一步。這也是世界各地對香港通識課程感興趣的主要原因。
此其四。
通識課程的另外一個目的,是開闊學生的思維方式。例如,不只是懂得回答問題,還要懂得提出問題;從複雜的信息中,懂得提取、分析、綜合;養成對事物的「明辨思維」等(以往叫做「批判性思維」)。這對教師是很大的考驗。
此其五。
課程改革以後,大學入學有四個領域是必修的:語文、數學、英文、通識。在應試氣氛濃厚的香港社會,需要利用考試,讓學校和學生重視通識。因為必修,所有學校開設通識,也算是良性應用應試文化吧。
此其六。
但是如何考?就牽涉到考試的目的和方法:統考到底在量度什麼?學習在感知—理解—應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量度學生「懂些什麼」,還是「能做什麼」,是傳統的考試與新世代的考試的分界線。
偏偏在通識課程來說,「懂些什麼」是幾乎無法量度的。要量度的(也許「量度」兩個字根本就不適用),不是學生獲得了多少新的知識,而是是否經歷了一個感知社會現實、分析社會現實、建立自己的觀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要學生表現「我能做什麼」各自精彩的學習成果。
此其七。
積極地看,通識課程正好是突破傳統考評概念的一個入手點。筆者曾經提議通識考試採用「合格/不合格」,也有人建議只需要「有/無」,關鍵都是看學生有沒有應有的學習經歷。
此其八。
今天的年輕人,面對的絕對不止是學校的課程,社交媒體正在不斷塑造著年輕人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通識的作用,不在於懂得多些,也不在於有一時一事的是非觀念,而是為我們的年輕人作起碼的準備,讓他們在「後真相」年代,在變幻莫測的世態中,能夠有獨立思考、尋求明辨的能力。這不是教育的真諦嗎?(本文原載于于《上海教育》雜誌)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作者程介明,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第一教育;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