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2020-12-12 芥末堆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作者:第一教育 發布時間: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作者:第一教育 發布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

香港的通識課程,是2002年推出的「學會學習」三年制高中新課程的一部分。

因為是全新的課程,自2009年實施以來,教師們下了很大的工夫,社會上討論也不少,還引起了國外不少的注意。

說是全新的課程,也不準確。早在1992年,香港就開始設立類似的預科課程,不過採用的學校不多。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

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有了課程的改革,才有教學、考試、教師發展、學校領導、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是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特點,也是優勢。

因為新課程是為社會樹立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引領大家可以一致努力,達到一個新臺階。以美、英為代表的教育改革,幾乎集中在管理學校與教師身上,但是沒有指明學生學習的新目標;可以說是沒有具體提升方向和目標的教育改革,所以有點越弄越僵。

此其一。

通識課程的出現,是當時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社會已經變得非常多元多變;學生面對的前途,也是多元多變。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多元的,每個人應該有自己充分的發展空間。但是傳統的正規課程,集中在少數的科目,變成了一條狹窄的獨木橋,妨礙學生發揮多元潛能,妨礙他們進入多元社會的準備。這種情況,現在看得愈來愈清楚。

此其二。

當年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是相信學校教育的關鍵,在於學生的學習經歷。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也就是儘量拓寬那條獨木橋,是改革的主線索。其中一個具體做法,就是壓縮傳統的科目,開闢新的空間,讓學生多一點多元學習的空間。這裡面包括有「通識課程」「應用學習」「其他學習經歷」。

課程改革甚至把「科目」改稱為「學習領域」。這些新的領域的特點是,內容比較寬闊,學習方法不拘一格,因而教學與考評都需要有新的思維。

此其三。

香港的通識課程,包括四個方面: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技術與環境以及獨立專題探究。前三個方面下設六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當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學生還可以選擇上述「範圍」以外的專題。現在看來,離理想(例如學生自選課程)還差很遠很遠,但是在教育追趕社會的漫長過程中,香港算是走出了寶貴的一步。這也是世界各地對香港通識課程感興趣的主要原因。

此其四。

通識課程的另外一個目的,是開闊學生的思維方式。例如,不只是懂得回答問題,還要懂得提出問題;從複雜的信息中,懂得提取、分析、綜合;養成對事物的「明辨思維」等(以往叫做「批判性思維」)。這對教師是很大的考驗。

此其五。

課程改革以後,大學入學有四個領域是必修的:語文、數學、英文、通識。在應試氣氛濃厚的香港社會,需要利用考試,讓學校和學生重視通識。因為必修,所有學校開設通識,也算是良性應用應試文化吧。

此其六。

但是如何考?就牽涉到考試的目的和方法:統考到底在量度什麼?學習在感知—理解—應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量度學生「懂些什麼」,還是「能做什麼」,是傳統的考試與新世代的考試的分界線。

偏偏在通識課程來說,「懂些什麼」是幾乎無法量度的。要量度的(也許「量度」兩個字根本就不適用),不是學生獲得了多少新的知識,而是是否經歷了一個感知社會現實、分析社會現實、建立自己的觀察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要學生表現「我能做什麼」各自精彩的學習成果。

此其七。

積極地看,通識課程正好是突破傳統考評概念的一個入手點。筆者曾經提議通識考試採用「合格/不合格」,也有人建議只需要「有/無」,關鍵都是看學生有沒有應有的學習經歷。

此其八。

今天的年輕人,面對的絕對不止是學校的課程,社交媒體正在不斷塑造著年輕人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通識的作用,不在於懂得多些,也不在於有一時一事的是非觀念,而是為我們的年輕人作起碼的準備,讓他們在「後真相」年代,在變幻莫測的世態中,能夠有獨立思考、尋求明辨的能力。這不是教育的真諦嗎?(本文原載于于《上海教育》雜誌)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作者程介明,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第一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第一教育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香港高中課程改革打破文理分流 通識教育成必修
    選修課程之一的中國歷史,是此次課程改革中變化較大的學科。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指出,新的中國歷史課要求學生熟讀所有內容,由隋唐至當代中國都要了解。原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歷史不再是香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許多中學自行將之改為「綜合人文科」,或與其他人文學科合併納入通識教育,結果中國歷史課程被分割得支離破碎。
  • 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
    原標題: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香港通識教材(圖源:網絡)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
  •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
    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關鍵因素。香港通識教育涉及哪些內容?通識教育課程是指除專業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課程,就是非專業課程。
  • 哈佛大學改革通識教育
    2002年10月,哈佛大學啟動了全面綜合的本科生課程改革,通識教育改革是核心內容和中心任務。2007年5月,通識教育課程方案通過教師團立法,在2009級新生中首輪試用。2014年春季首輪試用期剛結束,文理學部主任史密斯(Dean Smith)即組建通識教育評審委員會(GERC)全面評估通識教育課程實施情況,並提出通識教育改革建議。
  • 通識文獻 | 莊榮輝: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
    第三階段,我們發現八大領域課程永遠不夠,於是開始出現共同選修的一般性通識課程,到了改革第三年有另外一個任務來了,就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課程雖然不真正屬於通識素養,但是很重要,像語言表達、資訊,我不認為那是通識課程,但是很重要,所以增加了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
  • 科學網—通識教育的香港經驗
    比較香港高校,大陸頂尖高校最大的短板是教育管理體制,即教育行政化問題。 ■田飛龍 通識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儘管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開始較晚,但比內地稍早,也頗具特色。比較二者,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改革上的啟示。
  •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港臺腔: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
    香港通識教材(圖源:網絡)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為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香江觀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通識教育是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嗎?
    可見中國古人就十分推崇通識教育。那麼,通識教育真的是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嗎?答案是肯定的。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它是最完美的。只不過,理念與現實之間往往還有一段距離。通識教育在香港自2009年香港推行新高中課程改革,通識教育就成為新高中必修科目。
  • 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香港通識教育被政治化
    香港年輕人的問題責任在香港通識教育課本嗎?通識教育是怎樣一步一步被政治化的?「違法達義」等異端邪說對年輕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香港媒體與教育如何共同影響了年輕人? 25日,CGTN主播劉欣帶著這些問題對話曾多次與黃之鋒辯論的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
  • 他說,香港的「通識教育」不能被有政治激進偏好的人佔據
    前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鄧飛說,通識教育已被反對勢力綁架;即使再困難,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工作也應堅持進行。他說,香港的「通識教育」不能被有政治激進偏好的人佔據。近日,香港激進反對勢力屢次實施暴力事件,不少年輕人被煽動「仇警」,甚至有「通識教育」教師在網上公開辱罵和詛咒警察,導致港人擔憂年輕人的教育問題。
  • 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
    新華社香港11月30日電 題: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新華社記者改革通識教育,回歸育人本位,早已是香港社會的主流呼聲。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明確改革方向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近日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大力糾正高中通識教育科長期被異化的問題,符合社會整體利益與期待,值得肯定和支持。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因此,一般認為,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應當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通識」,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二是「博雅」,在專業培養之外更要注重培育人的性情、興趣和趣味;三是「全人」,實現人格的健康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理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共識,在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方面也取得了諸多重要的進展。
  • 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大學英語改革
    原標題:從通識教育視角探討大學英語改革 作為在全國各高校普遍開展的語言類基礎課程,目前大學英語仍然局限於單一的語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訓。大學英語課程長期以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為主要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考核方法都受限於應試型教學理念,英語的教與學嚴重脫節,教學過程只重視語言的認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語言的重要載體——人文知識和文化教育,語言素質教育更無從談起,導致學生普遍語言素質低下,難以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需求。因此,探討大學英語全新的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成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
  • 從香港暴亂事件檢討通識教育的改革方向
    從香港暴亂事件檢討通識教育的改革方向
  • 什麼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
  • CGTN劉欣對話香島中學校長:香港通識教育被政治化
    通識教育課本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鄧飛說,通識教育課是香港推行教改的一個重點核心的內容,他本意是希望從一種填鴨式的應試教育裡解放出來。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它卻變成了一種時事政治教育。通識教育的課本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通識教育的考試。香港教育局是政府部門,它管學校和課程,而考試局是一個獨立法人團體,他們來出考試題目、閱卷和改卷。它是以一個中立的超然的態度來設計題目,但最大的問題是它沒有規定通識教育的課程大綱。考試局在實踐上確保了香港的時事政治被列為必考題目。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二、課程建設  課程體系改革是通識教育的核心議題。在校長對話環節中,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指出:課程的安排設置是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的首要方式。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強調:北大的通識課程的核心思想是「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和因材施教」。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指出:建設核心課程,在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上都是一種徹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