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通識教育的香港經驗

2021-01-11 科學網

 

國內高校在擺脫蘇聯式理工科優先、組織化學術優先、服務國家優先的教育管理傳統方面尚不徹底,更不充分。比較香港高校,大陸頂尖高校最大的短板是教育管理體制,即教育行政化問題。

■田飛龍

通識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儘管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開始較晚,但比內地稍早,也頗具特色。比較二者,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改革上的啟示。

香港大學是從1995年才正式開始建立大學層面的通識教育委員會(決策機構)和通識教育部(執行機構)的。但從目前香港通識教育的發展來看,逐步形成了香港大學的「全才教育」模式、香港中文大學的「均衡教育」模式和嶺南大學的「博雅教育」模式,側重自然科學類現代知識和人文倫理類道德知識的傳播及其人格養成。

香港通識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第一,以課程板塊為主,以「通選課」模式開展,而不是以「經典閱讀」為主;第二,缺乏嚴格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種適應西方基督教文化和普適價值的超國家的「人權教育」,這與香港社會在歷史教育上的「近代史空白」以及在政治上對「國民教育科」 的抵制密切相關。前幾年,本屬正常現代國家之正常教育成分的「國民教育科」被政治反對力量人為地建構成「國教運動」。這些缺失對於拉升近來的央港政治與文化衝突有很大影響。

內地通識教育的興起與民族文化復興和大國崛起中的主體意識形成有關,也與對蘇聯式專業教育的積極反思有關。內地通識教育在精神氣質上是文明復興論和人格再造,在技術操作上是對美國哈佛模式(課程板塊論)和芝加哥模式(經典研讀論)的不同借鑑與改造,中國傳統的「書院」因素也有一定體現,其中甘陽的博雅學院實驗班和北航的高研院實驗班大體堅持了「經典研讀」和「小班化」的路徑。其他學校,比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則有著「課程板塊論」的顯著痕跡。至於何者為優,尚需時間與實踐檢驗。比較而言,香港高校在通識教育的管理模式、課程設計、培養目標上有著一整套經驗和方法,內地可以加以適當研究和借鑑。

我第一次來香港,對香港高校的印象最深的是教授治校與學術個人主義的完美結合。一方面教授群體在學校和學院治理中具有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行政領導是高度職業化的,行政不幹預學術,也不參與學術組織,甚至「院長」之類的職位也沒什麼吸引力。教授們寧願「無官一身輕」,從容進行自身的學術與社會活動,我稱之為「學術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保障了學者人格的完整和學術過程的絕對自由。若國內高校去行政化得當,教授和學術在高校中獲得主導地位,則其創造的潛能不可限量。由此觀之,國內高校在擺脫前蘇聯式理工科優先、組織化學術優先、服務國家優先的教育管理傳統方面尚不徹底,更不充分,國家在政治上尚無法有效地理解學術自治與自由系統對於現代國家創造力與競爭力的更高層次意義。

比較香港高校,我覺得大陸頂尖高校最大的短板是教育管理體制,即教育行政化問題。這個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高校不缺乏一流的學生和師資,但缺乏真正符合高等教育屬性和運行規律的管理體制。教育行政化表現在諸多方面:第一,教授治校原則難以得到制度化落實,高校管理「疊床架屋」,政治、行政、學術諸多要素混雜無序;第二,課題控制機制與職稱評定行政化,導致教師群體處於政治上的「消極配合」狀態和學術上的「短線功利」狀態,無法展現完整的人格和精湛的學術,不僅直接影響了中國學術整體的創造力和國際影響力,而且嚴重影響了對學生的培養質量;第三,與高等教育無實質關聯的組織性活動和公共課,造成教育資源極大浪費和學生時間極大擠佔,這一空間應嚴格改造為真正的通識教育空間;第四,學會體制的行政化與學術評價的數位化,重學術數量和人際關係學,輕學術質量和正常學術傳統,學風被官風汙染。解決以上問題,也是「錢學森之問」在這一層面上的部分解答。

(作者系北航高研院講師、香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中國科學報》 (2014-09-18 第7版 觀察)

相關焦點

  •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
    香港通識教育的危機什麼是通識教育?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通識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關鍵因素。香港通識教育涉及哪些內容?通識教育課程是指除專業教育之外的基礎教育課程,就是非專業課程。
  • 香港通識教育,是時候檢視了
    最近有人發現,香港有補習機構在自編通識教材中加入反修例運動內容,直接醜化警察執法,甚至假借市民之口誣稱「警察試圖謀殺抗議者」。這哪是成風化人的教材?這是煽動仇恨的傳單。在香港,呼籲通識教育檢視問題的聲音一直不斷。
  • 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
    原標題: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香港通識教材(圖源:網絡)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
  • 什麼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世界級的大學教育除了著重專科訓練外,還應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識,後者更是現代及未來世界公民的特質。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課程重要的一環,兼融中國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早在1992年,香港就開始設立類似的預科課程,不過採用的學校不多。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有了課程的改革,才有教學、考試、教師發展、學校領導、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是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特點,也是優勢。
  • 科學網—通識讀本「聯姻」通識教育
    讀書日前夕,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哲學系主任、科學哲學教授薩米爾·奧卡沙在南京大學作了一場講座,這也是「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的首場講座。
  • 香港多家出版社修訂通識教育課本
    港媒:香港多家出版社修訂通識教育課本,刪除煽暴表述香港高中通識教育課本此前多次被曝出存在偏頗、有漏洞內容,對學生產生誤導。據港媒18日報導,多家接受香港教育局專業諮詢服務的出版社17日陸續發布修訂後的勘誤表。
  • 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香港通識教育被政治化
    香港年輕人的問題責任在香港通識教育課本嗎?通識教育是怎樣一步一步被政治化的?「違法達義」等異端邪說對年輕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香港媒體與教育如何共同影響了年輕人? 25日,CGTN主播劉欣帶著這些問題對話曾多次與黃之鋒辯論的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
  • 科學網—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更高標準
    這些都發生在中大的通識教育課堂上,如此之嚴格,在一些大學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陳春聲和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甘陽看來,「本質上,通識教育就意味著更高標準」。 2009年開始,中山大學推行了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方案,共分為四大類: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人類基礎與經典閱讀,迄今已經建設起近200門核心課程。
  •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港臺腔:香港通識教育的「異化病」,得治!
    香港通識教材(圖源:網絡)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為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
  • 香港多家出版社修訂通識教育課本
    香港高中通識教育課本此前多次被曝出存在偏頗、有漏洞內容,對學生產生誤導。據港媒18日報導,多家接受香港教育局專業諮詢服務的出版社17日陸續發布修訂後的勘誤表。當中「今日香港」單元的修訂最為明顯,包括刪除、修改「煽暴」表述、修訂多幅諷刺政府的漫畫等,並指出違法行為須承擔法律刑責。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香江觀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
  • 北京論壇分論壇十三 | 書院中心的通識教育:國際經驗與亞洲探索
    世界一流的通識教育學院通常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包括特色課程體系和住宿制書院的體系等等,在當今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住宿制書院在培養本科生的認同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大陸,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為代表的通識教育學院的探索和建設已經有一段時間,也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在住宿制書院的建設方面,才剛剛起步,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經驗。
  • 通識教育是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嗎?
    4月27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首個核心科目通識教育開考。通識教育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先秦六藝以及古希臘的博雅教育。它強調的是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可見中國古人就十分推崇通識教育。那麼,通識教育真的是最完美的教育理念嗎?答案是肯定的。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它是最完美的。只不過,理念與現實之間往往還有一段距離。通識教育在香港自2009年香港推行新高中課程改革,通識教育就成為新高中必修科目。
  • 專題 | 書院中心的通識教育:國際經驗與亞洲探索
    11月3日,分論壇第五場會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共有四位學者發言。本場討論由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部負責人Naoyuki UMEMORI教授主持。指出芝加哥大學就是洪堡學院的通識教育制度在美國進行的一次實踐,並對洪堡理念進行了闡述,最後對洪堡理念在芝加哥大學進行的實踐作了說明,希望能夠建立培育有思維能力的「獨立、完整、合適社會的人」的教育制度。
  • 多家香港出版社修訂通識教育課本,強調守法、刪除煽暴表述
    【綜合/觀察者網 龍玥】通識教育科是香港高中核心科目之一,推行已超10年。但該科未設課本送審制度,經常被批課本內容偏頗。有專家認為,過去課本提及「非法佔中」、「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等理念,影響部分學生與老師的價值觀;甚至有專家直指,這是製造「廢青」的罪魁禍首。去年,香港特區教育局為出版社推出「專業諮詢服務」得到積極響應,多家出版社對通識教育課本做出修訂,進行「自願送審」。
  • ...仇中親英……看看香港的「通識教育」都給孩子灌輸些什麼內容
    在許多有識之士看來,其根本原因在於香港「通識教育」出了問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特首董建華和數學家丘成桐,他們認為香港通識教育失敗,令年輕一代變得有問題。在香港回歸前通識教育只是選修課,於2009年正式作為必修課在香港高中推行,從2012年開始,通識教育被列為申請香港大學的4門考試科目之一(其他三門是語文、英語、數學)。
  • 鄧飛:香港通識教育應先學後辯
    曾任港大校長的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早先曾調查指出,五成半受訪中學花費超過六成課時在「新課程」的4個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通識)上,變相擠壓了科學及科技等選修課的課時,又以通識科為例,課程著重文科,即使內含許多批判性思考,但缺乏實在的科學根據支撐。希望能通過課程改革「鬆綁」,給予學生更大空間選修心儀科目,推動香港理科教育「復興」。發言一出即引起香港社會不少贊同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