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豪華的師資陣容,南科大最為外界所道的,或許是她全新的課程設計。
社科界著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此前應南科大之邀,領銜組織設計人文教育課程。根據國內多家媒體的報導,丁學良「將把通識教育課程引進南科大」。
通識教育?完全是誤解!在接受文匯報記者獨家採訪時,丁學良教授反覆強調,南科大即將實施的並非「通識教育」,而是「全面教育」,「這兩者之間並非名稱有差別,而是具有本質區別」。
國內大學正積極推行的「通識教育」,按照丁學良的看法,已經「落伍」了。「過去10多年,中國高等教育走的路越來越窄。我們要培養的也許不僅僅是人才,而應該是全面的人。」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此番在南科大啟動的「全面教育」,被丁學良視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實驗。
兩種教育傳達不同育人觀
文匯報:如果「全面教育」和「通識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那麼請您解釋一下,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丁學良:「全面教育」和「通識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傳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育人觀念。
「全面教育」來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的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自2007年啟動的一項新的教學改革。為此,學校花費數百萬美元,邀請美國、歐洲的教授以及自己的學生,經過長時間討論進行課程設計。
此前,哈佛實施了30多年核心課程教育,即很多國內大學正在推開的所謂「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建立在各個知識大類基礎上,每位學生入學後第一年,必須先選擇一些核心課,這些課可能與專業有聯繫,也可能沒有聯繫。而現在實施的「全面教育」,是指所有課程都必須包含除了知識以外的更多內容,例如倫理、情感、態度、能力等等,使學生永遠都處於探索和接近真知的過程中。
舉個課堂案例。美國人很愛吃冰激凌,但是肥胖已經成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問題,因為肥胖導致合格的服兵役者越來越少,還增加了國家的醫療和公共衛生費用支出,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老師會就此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課題:重新設計冰激凌配方,讓它又好吃又好看,副作用少。如果研製出來,學生還必須找到公司加工這種冰淇淋,爭取上市銷售。對學生來說,這個課題涉及的領域太多了。學生不是在上不同的課程,而是在完成一個課題的過程中,對很多領域進行研究。
文匯報:為什麼會出現從核心課程到全面教育的變化?
丁學良:核心課程是哈佛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實行的改革。這種對學生實施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獨立於院系之外,是新生入學後第一年的必修課。核心課程的提出和實施,不僅使哈佛在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中名列美國各大學前茅,而且對提高美國大學課程教育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的高等教育更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但是幾十年後,核心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批評者認為它過於狹窄,只是集中在學術議題(academic topics)上,而不是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real-life issues)。
此外,核心課程太強調學科特點。實施這一課程形式,意味著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前,要接受除自己專業以外的學科知識教育。但從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看,很多學術發展的突破點,往往在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通過核心課程實施的通識教育,未免太隔離知識之間的界限。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知識的傳授顯得並不那麼重要,無論哪所大學,都不能以教會學生知識點作為大學教學的功能。即便是哈佛這樣的學校,也面臨著學生畢業後發現自己學到的知識已經落伍的問題。
在大學裡,學生必須學會如何自己探索知識。哈佛的全面課程教育中用的詞是Approach,這個詞很準確,但是很難翻譯出來,主要的意思是讓學生永遠都探索知識,無限接近真知。因為哈佛越來越意識到,所有的畢業生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首先需要具備的是道德意識和倫理意識。隨著生命科學、新能源等新興學科的出現,社會和科學的發展,這一點越來越重要。而這些教育目標,只有全面教育才能涵蓋。當然這些需求不是只有哈佛大學有,很多大學都有,只不過哈佛帶頭做了這樣的改革。
全面教育課程注重能力培養
文匯報:您曾多次呼籲內地大學改變現在對通識教育的不準確理解,現在在南方科技大學,您將如何設計全面教育的課程體系?
丁學良:在和南方科技大學溝通時,朱清時教授表達了願意實驗全面教育的意願。學生3月20日回到學校後,我還會去給學生講為什麼要實行全面教育,全面教育和傳統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的區別在哪裡,學生可以期待什麼。
哈佛的全面教育共分8個方面,包括美學與詮釋、文化和信仰、經驗的推理、倫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世界科學、世界各社會、世界中的美國等。
我根據南方科技大學和中國的社會特點,為南方科技大學設計了全面教育體系,其中包含與社會經濟相關的、與政治相關的、與國際事務相關的、與技術和能力相關的等等。比如,有一門課叫「移民」,包括國內移民、國內外移民,這門課中,社會、國際、環境生態、經濟、政治、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都包含在內。現在中國許多大型城市都是移民城市,學生在上這門課時,還必須嘗試實地解決具體問題,進而鍛鍊自己融入當地文化的能力。
學生通過全面教育課程,要獲得的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因此課程設計都要儘可能把核心的、相關的內容包含在內。上課不是為了學知識,而是為了拓展開放性思維。
全面教育課程還會和工學平臺、理學平臺打通,所有的老師每個學期至少碰頭一次,看自己的課有沒有可能融合起來。我們計劃在未來3到5年內,形成全面教育的不同構建。
文匯報:現在內地大學實行的都是通識教育,這是否是因為這些大學對全面教育有誤解所造成的?
丁學良:這不能完全說是國內大學的誤解。即便在美國,在過去兩年中,對於全面教育也有不同的看法。
哈佛大學的教授們,也認為實行全面教育帶來了很大挑戰。全面教育從2007年提出並試行後,去年在本科生院全面推廣。今年1月,哈佛給校友們發布了推廣全面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總體反應非常正面。
本科生們反映,全面教育改變了他們對於知識的感受,也改變了他們對於公民的看法。而教授的反映更有趣。教授們說,以前沒有設計全面教育課程時,覺得自己在某個研究領域中已經「功成名就」,給學生上課,效果也很不錯,於是更多的時間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但是全面教育課程卻迫使他們必須跳出固有的研究領域,這個時候再來看自己的研究和教育,感受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哈佛教授們自己對於知識也開始重新認識,他們也處於一個探索和接近真知的過程中。
讓獨立思考和獨立探索互聯
文匯報:南科大的全面教育成功後,會不會向其他大學推廣?
丁學良:希望在南方科技大學進行的全面教育試驗,能夠獲得一些成功。我也會思考,試驗成功後,在其他學校如何推廣,教師該做些什麼準備。在我看來,過去10多年,中國高等教育走的路越來越窄。我們要培養的也許不僅僅是人才,而應該是全面的人。國家提出要建設自主創新的國家,我的看法是,首先要自主,即便是在教育領域。按照現在的教育模式,什麼都是被動的,給什麼就接受什麼,怎麼可能培養出自主創新的人才?我們要培養的是獨立探索、獨立思考的全面的人,並且這些獨立思考和獨立探索能夠像網際網路一樣串聯起來,這樣才有可能創新。
哈佛也是如此。哈佛認為他們培養的人不能以後只考慮他是一個科學家,或者是政治家或者是教授,首先培養的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首先必須是一個人。所以我為南科大起草的全面教育方案的第一句話是:為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他當然必須有知識,但是有知識還不夠,還要能夠把自己的所學互聯起來。(記者姜澎 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