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前些天,有一農民跟編者聊天,說起現在新型的養殖模式,包山頭模式。但是說著說著就開始感嘆起來:「原先因為專家的幾句話,大家紛紛開始林下養殖,結果畜禽沒養好,果樹也被糟蹋了不少。現在又開始包山頭養殖,不知道能維持幾年。」
也有農民表示,他之前在他們村就見到過一個富商,承包了村裡的山頭,說要搞生態養殖,剛開始的時候風風火火,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山頭建養殖場了,但一月,兩個月,三個月,養殖場遲遲沒建好,還花了富商不少錢。結果後來山頭又荒了,項目最終也沒做起來。
有專家說,山頭養殖其實挺好的,在一些農村租一畝的山頭不過幾百塊,地大還有地方放草料,用來養殖再好不過了,成本也低。但實際上,農民卻並不買帳,編者認為主要還是因為以下4點原因所致:
前期投入成本大,光是運輸就難倒眾人
實際上,現在能以便宜價格承包到的山頭基本都是很難開發的,不然以現在農村的土地資源,肯定不會這麼便宜拿到幾十畝地的山頭。運輸首先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據一位農民說,之前村裡有個富商,就包了個山頭,但建養殖場的時候才發現啥都靠人與人來運輸,最後無奈又出資修了公路,結果光是前期投入,就超出了一大半;
吃水,吃糧也很難
在一些山頭,斷水的現象也是常有的。有一個農民告訴編者:「之前,他在山頭就散養了一些畜禽,但是水源很缺乏,像是雞,吃二兩的飼料就要喝二兩的水,每次喝水抖一抖又浪費了二兩水。抗水上山太苦難了,後來找師傅看看能不能打井,結果人家說太難了,還是放棄吧。」
天敵野生動物隱患多
當然,山坡上野生動物也很多,像是野豬,黃鼠狼等都是養殖畜禽要防備的對象。在山上放養看起來很生態,很自然,卻也仍離開不了圈養和圍欄。更甚者有些為了防止鄰村農民來偷雞,還要加蓋圍牆。這樣一來成本就更高了,得不償失。
山頭的地說回收就收回了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困難之外,還有農民告訴編者,他包山頭養殖過的就很憋屈。原因是因為自己好不容易經歷了虧損,收支平衡的階段,準備開始盈利了,村裡卻換了一茬領導人,說要開發成旅遊景點,給點賠償款就開工了,經過村幹部的大力宣傳,沒半年就回本了,村裡的農民各個都有紅利可分,他感覺很不是滋味,也不好說出來。
實際上,雖然現在生態養殖被很多農民所關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明白了土雞和飼料雞本質上沒有太大的營養差別,這就造成了土雞市場的縮水。如今集約化的規模養殖場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農民想要另闢蹊徑,還需多多斟酌。那麼,你如何看待包山頭養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