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疼痛門診 葛雪
我們的耳朵猶如一個倒置的胎兒,是人體的一個縮影,涵蓋人體的全部信息。
借耳診冶疾病、保健養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耳脈」的記載,認為耳是萬脈歸宗的焦點所在。
祖國醫學認為耳穴通過經絡與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密切相連;按摩耳穴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理臟腑、補腎強身、防治疾病、延緩衰老等功效。
宋代《蘇沈良方》 稱「摩熨耳目,以助真氣」。清代《釐正按摩要術》一書將耳背分屬五臟,認為按摩耳背可以調理五臟,防治內臟疾病。現代研究發現,耳上有非常豐富的神經,這些神經末梢構成了非常密集的感受器,能敏感接受刺激信息,而神經將刺激信息傳遞到相應部位。
耳朵上有許多穴位對應著人體的每個器官,穴位規律的分布在耳朵的每個角落,這些穴位又通過經絡、神經與全身各部位緊密相聯。一旦機體的某一部位出現病變,與其相應的耳穴就會出現變化,通過望診、觸診及電測試都可以進行診斷。同樣,通過對耳朵的按揉,刺激某些耳穴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可以治療相關的疾病。各種實驗及研究表明,刺激相關耳穴可以通過各種傳遞途徑和調節機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細胞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機體各項生理功能及內環境趨於良性調節狀態,從而達到健康目的。
耳穴治療對疾病的適應範圍較廣,可以作為主要或者輔助治療手段對內、外、婦、兒、五官、皮膚、骨傷等上百種常見疾病和一些疑難雜症。針對耳穴的治療方法多樣,包括耳穴按摩、針刺、埋針、電衝擊、耳穴壓豆、放血、艾灸等。
耳穴按摩法,就是用手對耳朵進行摩擦、揪拉、揉捏、掐按、點壓等有效的刺激,作用於相關耳穴來達到保健和治療效果的一種按摩方法。它簡單易學,具有補腎強身、扶正固本、激發經氣、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等作用,並能調整臟腑功能、保持細胞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延緩衰老、補腎健脾、聰耳明目、美容等功效。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生活中比較常用的耳穴按摩保健法,大家一起做起來吧!
耳穴按摩方法
1)揉拉上耳尖。以雙手食指、拇指提拉揉捏耳尖,由輕到重,以耳尖充血發紅為適宜,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限,每次 30 下,此法有鎮靜、清腦、益腎、明目、止痛的效果。
2)搓摩雙耳輪。以雙手食、拇指夾住耳輪由上向下按壓和揉搓至耳垂,使耳輪充血發熱。注意不要太用力,每次 30 下,只要長期堅持,必能強健肢體、健腦補腎,並可防治頭痛、頭暈、尿頻、腰腿痛等病症。
3)按摩全耳。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先按摩耳朵正面再向前反折至按摩耳朵背面,前後按摩各一次,反覆按摩 30 次。此法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使人體五臟六腑安和,身體強健。
4)按摩雙耳內腔。用雙手食指指背彎曲分別按摩點揉捏雙耳內部三角窩、耳甲艇、耳甲腔,旋轉 360°為一次,按摩 30 次。此法可防治耳鳴、促使聽覺靈敏,並有滋陰補腎、鎮靜降壓健腦之功。
5)提捏耳屏。耳屏又稱小耳朵,位於耳道孔前方。用拇、食指捏住耳屏,由內向外提拉,讓雙耳屏充血發紅,反覆按摩 30 次。此法可達到減肥的功效還可以治療糖尿病、中耳炎、鼻咽炎等病症。
6)掩耳鳴天鼓。兩手掌分別緊貼於耳部,掌心將耳蓋嚴,用拇指固定,其餘四指一起或分指交錯叩擊頭後枕骨部,即腦戶、風府、啞門穴處,耳中「咚咚」鳴響,如擊鼓聲,每次鳴天鼓 30 下。該方法有提神醒腦、聰耳明目功效。
上述耳保健操每日做兩次可作為日常養生保健之法,而且對於中老年人常見的耳鳴、暈眩、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大家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動動手指就很方便的就給身體來個全方位的大保健啦!
掃碼看《中醫百家講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