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參加美國參議員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在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的納舒厄(Nashua)的連任競選 圖片來源:Brian Snyder/路透社
中期選舉投票在即,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最後激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雖然還沒有候選人正式宣布問鼎白宮,但前紐約參議員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已遙遙領先,而前佛羅裡達州(Florida)州長傑布·布希(Jeb Bush)則在共和黨中獲得了最多的支持。不過他們暫未透露演說細節和策略規劃,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競選主題曲會是什麼呢?
第一首為人熟知的競選主題歌大概要數《肯塔基獵人》(Andrew Jackson)了,它曾被用作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1824年以及1828年的總統競選主題曲。1932年羅斯福選取了《幸福的日子又回來了》(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作為競選主題曲,亦預示著大蕭條後經濟開始好轉。不過,到此競選主題曲並沒有作為政治競選中的固定內容,直到1960年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憑藉一首《希望永存》(High Hopes)獲得全勝,競選主題曲才成為了競選中的固定內容。雖然選擇競選主題曲的規則已經放寬,但考慮到各種因素,選擇主題曲也有限制,選擇非常具有挑戰性。當然,演唱者必須是美國人,歌曲還應該是吸引人並且易理解的,最好有淡淡的懷舊情懷和一點點愛國主義。
作為美國工人階級的動力和驕傲,布魯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音樂風格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歌曲曾作為約翰·克裡(John Kerry,2004)以及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2008,2012)的競選主題曲。不過有些時候,競選主題曲會作為候選人明爭暗鬥的「武器」 。比如,湯姆·佩蒂(Tom Petty)在2000年競選中借用歌曲《我不會放棄》(I Won’t Back Down)威脅稱要起訴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2008年,麥可·赫卡比(Mike Huckabee)也面臨了來自湯姆·休茲(Tom Scholz)類似的口頭威脅,赫卡比選取的歌曲《超越這感覺》(More Than a Feeling)引起了休茲的不滿;在2004年的競選中,丹尼斯·庫西尼奇(Dennis Kucinich)的團隊中號稱有位「嘻哈樂調解員」來幫助他選擇競選主題曲,很有可能就是為了避免遭遇這樣的爭端。
上周末,希拉蕊在肯塔基州(Kentucky)為有望勝出的候選人格萊姆絲(Alison Lundergan Grimes)競選參議員助陣時,就用了凱蒂·佩裡(Katy Perry)的流行歌曲《咆哮》(Roar)作為配樂。
從這首主題曲或許能窺探希拉蕊的選曲意向,大家都很好奇希拉蕊會不會從排行榜前40的女歌手中選擇類似令人振奮的歌曲。
希拉蕊過去二十年一直生活在公眾目光下,選擇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通通甩掉》(Shake It Off)作為競選主題曲似乎再合適不過。正如歌詞所唱:「有些人一直捉弄你,有些人只留下憎恨,但我會把這些通通甩到一邊,甩甩甩,不停甩」,希拉蕊可以用此先發制人地打擊在電臺對其抨擊的右翼言論。
不過,如果她希望走幽默路線,白蛇合唱團(Whitesnake)的《我又來了》(Here I Go Again)似乎很適合。又或者1992年競選中選用的佛利伍麥克合唱團(Fleetwood Mac)的《別停下來》(Don’t Stop)也很合適。再不然,史蒂薇·妮克絲(Stevie Nicks)的《萊安諾》(Rhiannon),那帶有悲傷、不斷懇請的歌詞:「難道你不願意去愛她嗎?」和「假如她給你天堂,你願意留下嗎?」也不錯。
傑布·布希(Jeb Bush)可能會選擇一首歌曲反映他想追隨他父親和哥哥步伐,擔任總統這一職務的願望。動物樂隊(The Animals)的《日升之屋》( House of the Rising Sun)本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這首歌暗指新奧良的一個悲劇又欠妥當。這樣一來,或許鄉村音樂明星布雷克·謝爾頓(Blake Shelton)的新單《帶回陽光》(Bringing Back the Sunshine)是更好的選擇,在陽光之州弗羅裡達(Sunshine State)的演奏又飽含改變時代的承諾。
縱觀這些作品,共和黨(GOP)普遍喜歡那些吸引人的作品,最好就是一聽到歌曲就願意加入他們的陣營。布希可能會選擇類似佛羅裡達州喬治亞線( Florida-Georgia Line)的《這正是美好的時光》(Here’s to the Good Times)的歌曲。父親喬治H·W(George HW)在1988年的競選選擇了伍迪·格斯裡(Woody Guthrie)的《這片土裡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而喬治·W(George Dubya)在2000年的競選中用了比利·雷·賽勒斯(Billy Ray Cyrus)的《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在2004年競選中選擇的是布魯克斯& 鄧恩(Brooks & Dunn)的《只有在美國》(Only in America)。格斯裡的自傳《榮光之路》(Bound for Glory)也是一個極好的競選標語,而賽勒斯的《Achey破碎的心》(Achey Breaky Heart )扮演在了廣告中抹黑對手的角色。不過,布希會不會試著選擇小賽勒斯的歌曲比如《愛情破壞球》(Wrecking Ball )和《我們嗨不停》(We Can’t Stop)傳達候選人的愛無處不在的家庭觀念,尚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