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式語法研究的新動向——多模態構式語法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構式語法研究的新動向——多模態構式語法

2018年11月06日 06: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偉忠 王藝文

字號

關鍵詞:構式語法;形式語法;語言研究理論;多模態構式語法

內容摘要:

關鍵詞:構式語法;形式語法;語言研究理論;多模態構式語法

作者簡介: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紀8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語言研究理論,是對形式語法的悖逆,發展至今,流派紛呈。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牛津構式語法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是第一部集大成的構式語法權威參考書,展現了構式語法研究的前沿成果。構式語法基本流派包括認知構式語法、伯克利構式語法、基於符號的構式語法、流變構式語法、體認知構式語法、認知語法、激進構式語法等。這些不同構式語法流派研究的核心在於「構式」觀念,構式是人們學得的形式與語義或話語功能的配對體,構式呈現出語素、詞、短語、單句、複句甚至於話語語篇等句法單位層級的不同複雜度和抽象度。

  張伯江等學者認為,漢語語法研究中「構式」觀念早就有之,只是尚未形成理論體系。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雖然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歷史,但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論著,數量質量都相當可觀。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知網已經收錄了近3000篇構式語法研究的論文。2018年,國內重要的語言學核心期刊《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推出了「構式語法理論和應用研究專刊」,就基於構式語法研究的理論、漢語本體、二語教學和二語習得等問題進行討論。可見,構式語法以其強大的理論張力、描寫與解釋力吸引著國內外一大批語言研究者。

  構式語法是一種基於用法的理論模型,其理念認為說話人的語言系統基本上植根於使用事件,即說話人所產出和理解語言的實例。而使用事件發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語境在語言系統運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構式語法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各種語境要素(如參與者、特定知識、參與者、正式程度、媒介、社會文化等)對語法結構形式、功用的調節以及語義的形成和識解等問題的研究。「語境」基於用法語法研究的重要視角。胡壯麟教授認為,語境分析已經從語言語境——上下文,經由二元化——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三元化——語言語境、物理語境和共享知識,走向多元化(世界知識、集體知識、特定知識、參與者、正式程度以及媒介等)。我們認為,語境基本上可以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而三元化和多元化是就非語言語境的細分而展開的,對非語言語境的重視反映了當前學界對人類交際過程認識的深化。

  人類的交際可以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交際過程要藉助一些渠道和媒介即「模態」進行,交際表達和理解都是調用多種模態資源而整合完成的,這些模態資源主要包括言語模態(詞彙、句法、修辭、韻律等)、非言語模態(手勢、身體姿勢、身體朝向、眼神、面部表情等)和周圍物理環境(場景布局、物體等)。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人類交際的重要手段,而我們要強調的是,作為非言語模態的手語和盲文也是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音視頻、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發展,更多關注非語言語境因素、關注交際者如何使用各種模態資源實現社會交際活動的多模態互動研究方興未艾,已有學者將多模態互動研究運用在漢語研究中。2018年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的論文集《漢語互動中的多模態研究》(Multimodality in Chinese Interaction)就體現了漢語多模態互動研究的前沿成果。

  現階段的構式語法研究主要觀照語素、詞、句子、話語篇章等語言符號系統本身,而忽視了交際中眼神、面部表情、手勢等非語言符號系統的普遍存在性。如果單純從構式的核心定義「形式—功能配對體」出發,「構式」似乎可以擴展到人們非語言交際中使用的帶有特定意義的非語言模態形式。最近,有學者提出構式產生過程本質上是多模態互動的,進而提出了「多模態構式語法」(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2017年國際多模態研究期刊《語言學先鋒》(Linguistic Vanguard)第3期推出了特刊「邁向一種多模態構式語法」(Towards a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重點討論多模態理論與構式語法理論交叉研究的相關問題。多模態構式語法的提出也是有認知心理學基礎的,人類認知絕不僅僅與語言輸入有關,語言是其中的一種符號資源,人類認知也包含在豐富的多模態互動語境中。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的輸入過程基本上是多模態的,很多研究表明,多模態線索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嬰幼兒的手勢產出與他們的認知發展階段相關,手勢的類型與複雜度預示了他們的言語交際技能,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言語系統逐漸擺脫對手勢動作的依賴。構式在多模態互動語境中學得和使用,諸如範疇化、組塊或跨模態關聯等領域一般性的認知機制在構式的心理固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認為,當前多模態構式語法的提出主要面臨著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多模態構式的界定問題。多模態構式有兩種定義,一種定義認為構式具有整體性,構式組成部分不能推斷出整體構式。例如,如果交際中拋開空間指示手勢,會導致共現的指示言語表達「那兒、這兒」不可識解,那麼這些共現成分就可以稱為一個多模態構式。另一種定義認為,如果給定的非語言模態與語言模態表達能夠相當高頻地共現,那麼它們就能儲存為一個多模態構式單位。這兩種定義所帶來的問題是:我們怎樣確定一個非語言模態成分對整個構式義的語義貢獻?什麼樣的非語言模態成分共同構成多模態構式的形式方面?究竟多高頻率的共現才能看作一個多模態構式,這仍缺少語料和實驗證據。

  二是不同模態的使用配置問題。社會交際通常都是由幾種模態共同完成的,每種模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打電話時主要是語言模態在起作用,聾啞人交流時主要是手勢模態在起作用,而我們面對面交流時語言和非語言模態都在起作用。問題是,哪些模態是交際中必需的?哪些模態在交際中不是必需的但交際者仍然在使用,這些模態能否構成多模態構式?哪種模態比其他模態更重要,這些模態能否形成一個交際重要性等級?

  三是多模態構式跨言語社團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多模態構式是基於社會慣例的形式——功能配對體,這些約定俗成的慣例是同一個言語社團基於類似的交際需求而建立的。那麼,同一種非語言模態在不同言語社團中是否表達相同的功能意義?

  總而言之,多模態構式語法的提出帶來的問題也許遠遠多於確切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恰恰是多模態構式語法理論未來在語言本體理論、應用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與廣闊發展空間。多模態互動與構式語法相結合的多模態構式語法理論在研究內容、觀念、方法、視角上具有較大的創新,是構式語法理論乃至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值得更多學者去探索、發展與漢語事實相符合的多模態構式語法理論。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項目(16SKGC-QG07)、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項目(HW20170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相關焦點

  • 社科院張伯江教授做客文學院 分享「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
    5月27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張伯江教授應邀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進行了一場題為「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思考」的講座。講座由文學院賀陽教授主持,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張伯江教授首先對構式語法進行了簡要的回顧,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經典研究論著,並提出了「王、呂早期句式研究是不是漢語構式研究的源頭」問題。
  • 賓語隱形構式的認知特徵與語用功能
    基於前人的研究,本文認為賓語隱形是語用與認知因素共同促成的,構式形式與意義的配對與壓制使其成為一個意義的完型結構,語用因素如禮貌策略、經濟性原則、教化功能等從多方面都影響到此類構式的形成和固化。因此,從認知與語用互動的視角來研究賓語隱形構式,有助於深入理解賓語隱形的認知機制與語用特徵,從而進一步加深動賓構式的研究。
  • 「吃+N」構式探討
    「吃+N」構式探討 2018年08月31日 10:54 來源:《語言研究》 作者:張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重磅 |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名單(語言學)
    >66浮現語法視角下漢語口語習用語構式研究王曉輝寧波大學67晉唐時期吐魯番地區民族交往的語言學考察研究曹利華攀枝花學院68國際漢學視野下儒家文化在當代德國的傳播研究巫莉麗青島科技大學69構式語法視角下的漢語元語言否定研究
  • 認知語義學改變傳統語言研究圖景
    作者:王馥芳  內容摘要:認知語義學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那麼,認知語義學則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傳統上,語法本質上被認為是形式句法,而認知語義學則以「構式語法」顛覆了形式句法。構式語法的支持者則試圖尋求語言認知處理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腦能儲存的信息量比預想的要大得多,而心理對句法的在線處理方式也和預想的有很大不同。
  • 綠色語法視角下的生態話語分析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用生態學視角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當他們認識到實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後,一些遵循「生態轉向」研究角度的交叉學科應運而生,包括生態文學、生態翻譯學、生態語言學等。作為上述學科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門類,生態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在與生命相關的可持續性互動關係中的作用,關注語言的生態和生態的語言。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對代詞、副詞、介詞、助詞、體貌以及被動句、平比句、增賓句、使動句等熱點性的語法項目都有深入的專題研究,在理論支撐、研究方法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都充分展現出當今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多元化傾向和求真務實的學風。與會學者積極借鑑現代語言學如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最新理論成果來研究漢語歷史語法問題。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筆記 丨認知學派的分析思路
    10.1 認知學派的基本觀點和研究領域認知科學:20世紀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門類,其目的和任務在於探索人腦、心智的工作機制
  • 現代漢語「有+數量結構」構式的類型及構式義再探
    【作者單位】[1]湖州師範學院文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期  刊】《湖州師範學院學報》 2020年第5期  【關 鍵 詞】現代漢語 有+數量結構 構式 主觀性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互動視野下現代漢語數量構式研究
  • 超級構式:來自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
    這級語法單位的確立有助於揭示語法演化的規律性,幫助人們理解語法化的動因、語法標記的功能變遷和語法手段的興替,為探討語言現象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有助於推動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根據迄今為止的各種理論假設,普遍認為語言的演化是隨機的、無法預測的,一種語言現象說的人多了就會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新的語法格式,兒童習得語言的偏差積累到一定程度也會導致語言的變異(Langacker 1987:59-60;Hopper&Traugott 2003:71-98;Aitchison 2003;Lightfoot 2003;Bybee 2006等)。
  • 多模態:翻譯研究的新視角
    因此,翻譯活動本身包含著多模態信息傳遞的內容,我們借鑑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與成果來考察翻譯產品與過程,作為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具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從多模態的視角切入翻譯實踐和研究,我們能夠得到更多新的發現與收穫,從而豐富和完善翻譯研究的分支,同時也是對多模態話語分析這一語言學理論的開發與拓展。
  • 孟凱副教授的專著《漢語致使性動賓複合詞構式研究》出版
    孟凱副教授的專著《漢語致使性動賓複合詞構式研究》出版 2017年01月17日 09:34 來源:對外漢語研究中心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2016年 11月,我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孟凱副教授的專著
  • 認知詩學的研究歷程及發展趨勢
    認知詩學是「融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文體學和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於一體」(封宗信語)的跨學科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萌芽以來,認知詩學已有40餘年歷史,現已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穩定和多面發展的研究領域。全景式勾勒和回顧認知詩學的研究歷程,有助於全面把握其發展脈絡,錨定其最新研究趨勢及未來走向。
  • 經典與新銳輝映,理論與應用齊飛 ——英語寫作要加強「一體化」與「本體化」研究
    最近幾年,在認知語言學與構式語法的影響之下,二語/外語研究領域,對於短語習語所構成的「詞塊」現象,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詞塊」研究逐步成為了應用語言學與語言教學新的學術亮點。例如,「動詞-論元構式」(Verb-Argument Constructions,簡稱為 VACs)研究結果表明,「語言的使用大都是有套路的(formulaic),語言的構式是我們在社交語境中通過體驗而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