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6日 06: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偉忠 王藝文
字號關鍵詞:構式語法;形式語法;語言研究理論;多模態構式語法
內容摘要:
關鍵詞:構式語法;形式語法;語言研究理論;多模態構式語法
作者簡介: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紀8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語言研究理論,是對形式語法的悖逆,發展至今,流派紛呈。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牛津構式語法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是第一部集大成的構式語法權威參考書,展現了構式語法研究的前沿成果。構式語法基本流派包括認知構式語法、伯克利構式語法、基於符號的構式語法、流變構式語法、體認知構式語法、認知語法、激進構式語法等。這些不同構式語法流派研究的核心在於「構式」觀念,構式是人們學得的形式與語義或話語功能的配對體,構式呈現出語素、詞、短語、單句、複句甚至於話語語篇等句法單位層級的不同複雜度和抽象度。
張伯江等學者認為,漢語語法研究中「構式」觀念早就有之,只是尚未形成理論體系。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雖然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歷史,但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論著,數量質量都相當可觀。據統計,2000年以來中國知網已經收錄了近3000篇構式語法研究的論文。2018年,國內重要的語言學核心期刊《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推出了「構式語法理論和應用研究專刊」,就基於構式語法研究的理論、漢語本體、二語教學和二語習得等問題進行討論。可見,構式語法以其強大的理論張力、描寫與解釋力吸引著國內外一大批語言研究者。
構式語法是一種基於用法的理論模型,其理念認為說話人的語言系統基本上植根於使用事件,即說話人所產出和理解語言的實例。而使用事件發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語境在語言系統運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構式語法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各種語境要素(如參與者、特定知識、參與者、正式程度、媒介、社會文化等)對語法結構形式、功用的調節以及語義的形成和識解等問題的研究。「語境」基於用法語法研究的重要視角。胡壯麟教授認為,語境分析已經從語言語境——上下文,經由二元化——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三元化——語言語境、物理語境和共享知識,走向多元化(世界知識、集體知識、特定知識、參與者、正式程度以及媒介等)。我們認為,語境基本上可以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而三元化和多元化是就非語言語境的細分而展開的,對非語言語境的重視反映了當前學界對人類交際過程認識的深化。
人類的交際可以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交際過程要藉助一些渠道和媒介即「模態」進行,交際表達和理解都是調用多種模態資源而整合完成的,這些模態資源主要包括言語模態(詞彙、句法、修辭、韻律等)、非言語模態(手勢、身體姿勢、身體朝向、眼神、面部表情等)和周圍物理環境(場景布局、物體等)。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人類交際的重要手段,而我們要強調的是,作為非言語模態的手語和盲文也是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音視頻、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發展,更多關注非語言語境因素、關注交際者如何使用各種模態資源實現社會交際活動的多模態互動研究方興未艾,已有學者將多模態互動研究運用在漢語研究中。2018年由Mouton de Gruyter出版的論文集《漢語互動中的多模態研究》(Multimodality in Chinese Interaction)就體現了漢語多模態互動研究的前沿成果。
現階段的構式語法研究主要觀照語素、詞、句子、話語篇章等語言符號系統本身,而忽視了交際中眼神、面部表情、手勢等非語言符號系統的普遍存在性。如果單純從構式的核心定義「形式—功能配對體」出發,「構式」似乎可以擴展到人們非語言交際中使用的帶有特定意義的非語言模態形式。最近,有學者提出構式產生過程本質上是多模態互動的,進而提出了「多模態構式語法」(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2017年國際多模態研究期刊《語言學先鋒》(Linguistic Vanguard)第3期推出了特刊「邁向一種多模態構式語法」(Towards a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grammar),重點討論多模態理論與構式語法理論交叉研究的相關問題。多模態構式語法的提出也是有認知心理學基礎的,人類認知絕不僅僅與語言輸入有關,語言是其中的一種符號資源,人類認知也包含在豐富的多模態互動語境中。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的輸入過程基本上是多模態的,很多研究表明,多模態線索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嬰幼兒的手勢產出與他們的認知發展階段相關,手勢的類型與複雜度預示了他們的言語交際技能,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言語系統逐漸擺脫對手勢動作的依賴。構式在多模態互動語境中學得和使用,諸如範疇化、組塊或跨模態關聯等領域一般性的認知機制在構式的心理固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認為,當前多模態構式語法的提出主要面臨著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多模態構式的界定問題。多模態構式有兩種定義,一種定義認為構式具有整體性,構式組成部分不能推斷出整體構式。例如,如果交際中拋開空間指示手勢,會導致共現的指示言語表達「那兒、這兒」不可識解,那麼這些共現成分就可以稱為一個多模態構式。另一種定義認為,如果給定的非語言模態與語言模態表達能夠相當高頻地共現,那麼它們就能儲存為一個多模態構式單位。這兩種定義所帶來的問題是:我們怎樣確定一個非語言模態成分對整個構式義的語義貢獻?什麼樣的非語言模態成分共同構成多模態構式的形式方面?究竟多高頻率的共現才能看作一個多模態構式,這仍缺少語料和實驗證據。
二是不同模態的使用配置問題。社會交際通常都是由幾種模態共同完成的,每種模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打電話時主要是語言模態在起作用,聾啞人交流時主要是手勢模態在起作用,而我們面對面交流時語言和非語言模態都在起作用。問題是,哪些模態是交際中必需的?哪些模態在交際中不是必需的但交際者仍然在使用,這些模態能否構成多模態構式?哪種模態比其他模態更重要,這些模態能否形成一個交際重要性等級?
三是多模態構式跨言語社團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多模態構式是基於社會慣例的形式——功能配對體,這些約定俗成的慣例是同一個言語社團基於類似的交際需求而建立的。那麼,同一種非語言模態在不同言語社團中是否表達相同的功能意義?
總而言之,多模態構式語法的提出帶來的問題也許遠遠多於確切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恰恰是多模態構式語法理論未來在語言本體理論、應用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與廣闊發展空間。多模態互動與構式語法相結合的多模態構式語法理論在研究內容、觀念、方法、視角上具有較大的創新,是構式語法理論乃至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值得更多學者去探索、發展與漢語事實相符合的多模態構式語法理論。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成長工程項目(16SKGC-QG07)、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項目(HW20170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