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詩學的研究歷程及發展趨勢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認知詩學是「融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文體學和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於一體」(封宗信語)的跨學科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萌芽以來,認知詩學已有40餘年歷史,現已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穩定和多面發展的研究領域。全景式勾勒和回顧認知詩學的研究歷程,有助於全面把握其發展脈絡,錨定其最新研究趨勢及未來走向。

  注重文本與讀者的互動

  綜觀整個認知詩學的學術史,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認知詩學與認知文體學和認知修辭學等時有互用現象;二是認知詩學研究關注文學文本的閱讀和理解這一條主線始終明晰。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其研究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20世紀70—80年代為萌芽期。以1983年楚爾的《什麼是認知詩學》一書為標誌,「認知詩學」一詞首次出現。值得注意的是,認知詩學從萌芽期就和認知文學研究相伴相生。熊沐清認為,認知文學研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文學研究包括認知詩學、認知修辭學、認知文體學、認知文化研究和狹義的認知文學研究。但認知詩學和狹義的認知文學研究不同,二者是平行關係。從《牛津認知文學研究指南》的內容編排也可得知,狹義的認知文學研究不包含認知詩學。從學理和方法上來看,認知詩學與認知修辭學,特別是認知文體學非常接近。它的理論來源為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側重文體學傳統。斯託克維爾和熊沐清先後指出,正因為在學理和方法上的趨同性,認知詩學常和認知文體學有等同使用的現象。但處於萌芽期的認知詩學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側重文體學傳統,更關注語境在文本研究中的重要性,主張從心智角度研究文學閱讀。

  20世紀90年代可看作認知詩學的生成期。以楚爾的《走向認知詩學理論》一書為標誌,認知詩學正式誕生。這一時期,《詩歌的節奏:結構與表現——認知詩學的實證研究》和《文學心靈》等認知詩學研究代表性專著相繼問世。與此同時,認知修辭學也得以發展,代表性著作為《心智詩學:比喻性思維、語言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口頭傳統在這一時期首次進入研究者視野。1995年,魯賓的《口頭傳統中的記憶》一書問世,該書從認知心理學角度闡釋了記憶和口頭傳統之間的關係。另外,這一時期認知詩學另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為象似性(Iconicity)研究,以哈爾若噶於2005年出版的《隱喻與象似性:文本分析的認知路徑》一書為標誌。瑪格麗特·弗裡曼為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一直致力於詩學象似性研究。

  21世紀第一個十年為認知詩學的穩固期,以《牛津認知語言學手冊》闢專章介紹認知詩學為標誌。這一時期,多本認知詩學研究專著出版,主要有《認知詩學導論》《認知詩學實踐》和《文本肌理:關於閱讀的認知美學》。藉助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知詩學注重分析讀者對文學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與此同時,以《認知文體學:文本分析中的語言和認知》一書的問世為標誌,認知文體學在這一時期也奠定了其學術地位。值得關注的是,該書也涵蓋了一些認知詩學研究者的成果。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為認知詩學的發展期。在這一階段,認知詩學研究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長足發展,以哈裡森和斯託克維爾於2014年在《布盧姆斯伯裡認知語言學手冊》開闢專章介紹認知詩學和斯託克維爾於2016年在《布盧姆斯伯裡文體學》中詳細介紹認知詩學的文本肌理和象似性等相關研究為標誌。這一時期有眾多研究專著和文集問世,如《多模態、認知和實驗文學》《建構世界:心智中的語篇》《文本和心智:認知詩學和修辭學文集》《文學中的認知語法》《當代小說中的認知語法》《文體學中的認知語法》《口頭詩學與認知科學》《思維風格與認知語法:推理小說中的語言和世界觀》和《認知修辭學》等。從這些成果的研究內容可發現:認知詩學發展到今天,仍與認知文學、認知修辭學和認知文體學在研究話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工具等方面相互交疊。因此,2017年,封宗信撰文指出:認知詩學具有多面性,「詩學」有不同的派別、視角和方法,「認知」也可能有不同的派別,但認知只是一個視角,各式各類認知視角的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理論都可稱作認知詩學。據此,認知詩學、認知文學和認知修辭學互用的原因「不外乎它們在認知範式下的概念、方法和理論有共同點」(《認知詩學:認知轉向下的後經典「文學學」》)。

  一言以蔽之,經過40餘年的發展,認知詩學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穩固和具有多面性的研究領域,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但認知詩學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與不足,探索認知詩學本身的獨特性是未來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認知轉向下的詩學研究,它注重文學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研究,即關注文學文本閱讀和理解,因而具有鮮明的研究取向和特徵。

  關注文本語言肌理與口頭傳統

  近幾年,認知詩學的最新發展主要體現為在前期文本肌理研究的基礎上,出現了文本的語言肌理研究趨勢。這一研究趨勢旨在彌補以往研究「不關心文本意義,只關注文本情感效果分析」(斯託克維爾語)之不足,更關注文本構式(Text Construction)如何影響我們理解和體驗文本意義(哈裡森語)。

  概括來講,新近的文學文本語言肌理研究主張將文本意義和文本性的經驗感受結合起來,關注文學文本構式如何影響我們理解和體驗文本意義。這較早期單純的文學文本肌理研究只注重情感分析不注重文本意義分析,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一最新研究趨勢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體現得尤為集中和明顯,如《當代小說中的認知語法》和《思維風格與認知語法:推理小說中的語言和世界觀》等著作。由此可見,認知詩學這一最新研究趨勢對以往的研究有繼承也有發展。在繼承前期研究注重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它不僅關注對文本的閱讀,而且更強調文本的意義與讀者的理解。

  另外,口頭傳統再次進入認知詩學研究者的視野,認知口頭詩學研究嶄露頭角。口傳文本是認知詩學新近再次關注的研究對象。認知詩學視角下的口頭傳統研究最早見於安託維奇和卡諾瓦斯聯合申請的研究項目「走向認知口頭詩學——傳統史詩與認知語言學」(2012—2013)。基於這一研究項目,他們於2013年在德國弗萊堡組織召開了「口頭詩學與認知科學」研討會,馬克·特納和埃格伯特·巴克等國際知名學者首次匯聚一堂共商「認知口頭詩學」研究,並將其定格為一種實證審美事業。2016年,「認知口頭詩學」這一構想在安託維奇和卡諾瓦斯合編的論文集《口頭詩學與認知科學》中首次正式提出。2018年,筆者在《嶄露頭角的認知口頭詩學》一文中分析了這一研究趨勢為本土口頭傳統研究帶來的啟發,並提出構建本土化認知口頭詩學的構想。2018年,朝戈金指出:需要文論家、語言學家和認知科學家攜手建立「認知口頭詩學」(《口頭詩學》)。由此可見,作為認知詩學的一個最新研究領域,「認知口頭詩學」才剛剛浮出水面,尚需文學、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者攜手開展跨界探索。

  目前,國內這兩方面研究尚處在引介、學習、借鑑和思考階段,鮮見相關系統性研究問世。相比而言,國外已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如2019年金茨堡對摩洛哥北部活態口頭詩歌「ayyu」的認知詩學研究。因此,認知詩學這兩個新的研究趨勢將是國內外研究者未來努力的方向。據此,國內學者可嘗試開展兩大方面的研究:第一,對中國不同類型文學文本的認知構式語法分析;第二,對中國口頭傳統的認知詩學分析。這兩大方面的研究都是對文本的認知詩學分析,只是文本類型不同。眾所周知,從口傳時代到文字時代,再從印刷時代到多媒體時代,產生了大量文本資料,這些文本資料可反映人類不同的認知體驗和心理結構。因此,對人類不同時期留下的各種文本進行認知詩學分析,有助於全面洞察人類的思維與表達。如果認知詩學研究者能夠將不同時期的文本資料反映出的人類思維與表達進行對比研究,將會為探索人類認知發展提供重要參考,這一宏大課題也必將在認知詩學研究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寧夏回族『花兒』的認知體驗及英譯研究」(16CYY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馬俊傑 張生庭 工作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歷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深度解讀了60多年來人工智慧發展歷史,人工智慧的七大現狀,發展趨勢、展望和現有人工智慧的局限性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正越來越多地進入並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你在網上購物時,對話式線上機器人能準確理解你的需求,迅速解決問題;在醫院,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醫生檢測病情……可以說,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認知與生活。但同時,人工智慧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一絲隱憂。 本報告將全方位剖析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到底是什麼。
  • 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趨勢之一:認知社會語言學
    這些研究理論涉及的領域有格式塔心理學、哲學(現象學)、話語研究、語用學、心理學和社會語言學,因而認知語言學可以概括為五大分支(Dirven, 2005 :17):(1)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語法的認知研究,如Talmy的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理論,Langacker的認知語法,Fillmore& Kay, Goldberg等的構式語法;(2)基於現象學的認知語義學研究,包括意象圖式理論,原型理論,詞義網絡理論
  • 中國詩學研究,教育部主管,徵稿
    中國詩學研究Chinese Poetry Research基本信息主辦單位: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出版周期:半年出版地:安徽省蕪湖市語種:中文開本:16開創刊時間:2002
  • 僑鄉福建晉江首發《陳明玉詩學研究》論文集
    僑鄉福建晉江首發《陳明玉詩學研究》論文集   中新網晉江3月24日電 (晉僑)筆者24日從僑鄉福建晉江有關部門獲悉,《陳明玉詩學研究》首發式日前在晉江圖書館舉行。
  • 成果推介 |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新世紀文學的日常生活詩學研究」獲結項優秀
    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中國新世紀文學的日常生活詩學研究第五部分重點闡述了日常生活詩學的重要意義及其內在局限。2.主要觀點(1)日常生活詩學的建構是新世紀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質。這一詩學追求既有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的客觀性,又有作家價值觀念與美學趣味的主觀性和相對性;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潛在局限。
  • 從認知無線電到人工智慧,詳解動態頻譜管理技術的發展歷程
    從認知無線電到人工智慧,詳解動態頻譜管理技術的發展歷程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6-11 20:30:00 隨著無線電技術的迅速發展,有限的頻率資源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頻需求
  • 《智能投顧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報告(2020)》發布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與華銳金融科技研究所近日在京聯合發布《智能投顧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報告(2020)》。《智能投顧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華銳金融科技研究所組成智能投顧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歷時近2年共同完成,旨在深入、全面了解智能投顧內涵、商業模式、國內外發展和應用情況,為智能投顧業務發展及監管提供參考。
  • 《詩學》集刊稿約
    年創刊,由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和重慶市重點文科研究基地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辦,是一本專門研究中國新詩的純理論刊物。創刊至今,已發表了大量海內外學者富有創見的詩歌研究文章。《詩學》的辦刊宗旨是:學術性,在場性,地域性。學術性是學術刊物的生命,學術從自由思想來,學術從原創精神來,學術從爭鳴風氣來。我們希望儘自己所能創造一個開闊的學術空間,讓臘梅、牡丹、玫瑰一起爭豔,讓喜鵲、百靈、夜鶯同時歌唱。
  • 0-3歲寶寶 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歷程
    0-3歲寶寶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歷程(圖片來源:愛美網)0-1歲:自我認知的出現從出生到4個月當媽媽用胳膊摟著小寶寶時0-3歲寶寶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歷程(圖片來源:愛美網)從4個月-6個月儘管絕大多數寶寶都很喜歡照鏡子,但此時,她並不知道她看到的是她自己
  • 德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歷程與趨勢
    一、德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  早在 14世紀,德國就產生了高等教育。到18世紀末,德國成為歐洲國家中大學最多的國家之一,擁有四十二所大學。  進入19世紀,德國的大學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810年,洪堡創辦了柏林大學。
  • 中國「拉丁美洲研究」發展趨勢
    內容摘要:運用文獻計量學和對比分析方法,對CNKI1979—2019年間收錄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論文、博碩士學位論文及圖書進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40年來中國「拉美研究」的各項評價指標和數據,從發展趨勢、研究熱點、研究機構和學者、高影響力文獻、傳播載體和地區分布等角度,集中展示了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發展態勢
  • 兒童道德認知發展中的欺騙及決策
    兒童的「撒謊」不單反映了一般認知能力的發展,也與兒童成長的「去中心化」發展趨勢相符合:4歲左右的兒童已基本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能夠結合自己的目的並參照周圍的環境和成人的要求,有意識地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判斷和選擇。但這一時期兒童的欺騙更多是一種情境性的行為反應,會隨著具體情境尤其是情境壓力的變化而相應調整。對學齡前兒童來說,欺騙更多是為了脫離困境或是迴避懲罰,與道德認知或道德觀念還沒有形成直接的聯繫。
  • 2020年中國智慧農場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020年中國智慧農場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是在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海關總署、智慧農場相關行業協會、國內外智慧農場相關刊物的基礎信息以及智慧農場行業研究單位提供的詳實資料,結合深入的市場調研資料,立足於當前中國宏觀經濟
  • 期刊信息 | 《英語研究》(CSSCI來源集刊)2020年第十二輯目錄與摘要
    以圖像為主的繪本更適宜傳達後現代特徵,呈現元小說的樣態,調動讀者的視覺感知和涉身認知,完成自我指涉,彰顯圖書的加工性、故事的虛構性及意義的開放性,因此,更適宜於傳達和塑造後現代意識形態。多模態認知詩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提升我們對後現代兒童文學的認識和理解。
  •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理解
    教育心理學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關於這一個學科的理解和發展歷程,向來不是重要的考點,但一旦出題,考生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上出錯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一方面是分不清楚年代劃分,而是對每個階段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具體情況了解不清楚,因此下面將這部分的核心知識點做一分析,方便考生在備考的時候參考。
  • 2020年中國新媒體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新媒體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認為,我國新媒體行業發展迅速,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對傳統媒體行業的積壓,截止**年我國新媒體營收規模已經超過傳統媒體,**年更是新媒體快速增長的**年,營收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傳統媒體行業,到**年我國傳媒產業營收破萬億元,其中新媒體的佔有6000億元營收規模,按照截至**年**半年我國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預計**年營收規模將破
  •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程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程 李倩 發表於 2018-08-01 17:00:27 摘要: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程。
  •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對語言系統採取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考察,以揭示語言變異的認知過程。Kretzschmar曾經在《語言與複雜系統》一書中展示了通過概率統計方法研究語言定量數據(尤其是時間序列數據)的方法。Kretzschmar的研究結果發現了語言系統變化中的「湧現」模式和「適應」趨勢,從而進一步揭示出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關聯與相互作用。
  • 中國物聯網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物聯網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認為,物聯網把人和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擴充到了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應用,它將極大地影響人類社會價值觀的變革,時空觀念的變革,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將為世界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一個巨大的空間。
  • 中國民俗學呈多學科融合發展趨勢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尹虎彬看來,從世界各國民俗學的歷史傳統分析來看,民俗學研究首先重視的是材料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人文學科是中國民俗學的定位。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高丙中在《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一文中曾談到,中國民俗學從20世紀20年代獲得快速發展,以《歌謠》周刊、《民俗》周刊為主要舞臺展示其成就。